搜索
   登录

目录

贵阳地名演变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3274字

贵阳地名演变

贵阳作为地名,从现有历史文献记载看是在贵州之后。然而,贵阳之名由来已久。从这座城市名称演变的情况看,贵州成为省级政区名称后,启用原地名“贵阳”作为之后的府、县、市名称则顺理成章。从历史演变看,除了贵州、贵阳,这个地方曾经还有过许多不同的地名,现有记载就有:黑水、鬼方、黔中、夜郎、牂牁、同亭、且兰、晋乐、万寿、牂州、矩州、黑羊箐、大万谷落总管府、罗施鬼国、金竹、贵竹、贵州、贵阳、贵筑等名称。

在公元纪年之前,从贵阳的行政建制与演变来看,明朝万历时期《贵州通志》记贵州为:“《禹贡》梁州南境,而荆州西裔也。殷为鬼方,周为靡莫之属。战国时,楚顷襄王遣将庄略地黔中,秦为黔中郡。”由此可知,禹分九州时,贵阳为梁州黑水地,殷商时期属鬼方,春秋时期为牂牁,战国及秦汉时期属黔中。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奉令晓谕夜郎君长,约为置吏,这是属于夜郎国土贵阳的最早记载。《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初,楚顷襄王时,遣庄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有椓船牂牁处,乃改其名为牂牁。”《贵州水道考·沅水考》:“检诸地志,贵筑、贵定、清平皆注故且兰地”。元朔三年(前126年),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贵阳地位于其中。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夷设牂牁郡,贵阳之地在其境内。

从公元纪年到隋朝,贵阳政区名称屡有变化。公元9年,牂牁郡曾经更名同亭郡。自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年间(25-56年)封谢暹“义郎”管理牂牁郡并世代承袭,谢氏家族统治这一区域达几百年。西晋建兴元年(313年),设贵阳为夜郎郡。东晋时期,在贵阳地设晋乐县,《贵阳府志》载:“晋乐在今贵筑县北十四里都拉营,贵筑南有镇南山盖即晋乐之南界山,晋乐讹为镇罗也。”东晋时期(317-420年),在贵阳地置万寿县,《晋书·地理志》载:“牂牁郡有万寿县”。《汉牂牁郡地理考释》:“万寿应在且兰之西,兹释且兰城在都匀,则可释万寿城在贵阳。万寿即分且兰之西部设县,疑贵筑、贵定、龙里为万寿县地。”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时置牂牁州,贵阳地在其中。“牂牁”是彝语,“牂”是羊头之意,“牁”为斧柄,“牂牁”指在河流渡口两岸安置形如羊头、斧柄的大木桩,用绳索系住两头,由船上的人用手交替使劲拉拽,将船驶到对岸的摆渡方法。

唐朝建立后,居贵阳地的牂牁首领谢龙羽遣使朝贡。朝廷以其地置牂州,封谢龙羽为牂州刺史。弘治时期编纂的《贵州图经新志》载:“唐为牂牁国,武德三年(620年)改牂州,治今贵州。”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牂州刺史谢龙羽晋京朝贡,随行应州刺史谢元深“冠乌熊皮冠,若今之髦头,以金银络额,身披毛帔,韦皮行膝而著履。”到武德年间,贵阳改称矩州,《新唐书·地理志》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矩州”。《新唐书》记有:“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生獠、比楼等七千户。”《说文解字》释“矩”意为“水中高地”。贵阳城处南北走向的长方形盆地,且城南有四方河,清道光年间编纂的《贵阳府志》记贵阳:“水方如矩,故名矩州”。北宋时期的《元丰九域志》亦记贵阳为“矩州”地。《旧唐书·南蛮传》记,蛮州刺史宋鼎求入朝,诉于黔中观察使王础,础为之奏,其首列官有继袭蛮州刺史宋鼎,左右大首领检校邛州刺史谢汕,左右大首领继袭巴江县令宋万传,界首子弟大首领牂州录事参军谢文经,其词有云:“州接牂牁,同被声教,请比牂牁两州,每年一度朝贡。”五代(907-960年)末期,乌蛮豪长罗氏主色带兵侵入矩州,逐走谢氏,毁矩州墙垣,改其名为“黑羊箐”。后由于不堪驻守乃迁石人山治矩州地,称石人部落。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若藏献方物,诏授归德司戈。宋开宝七年(974年),若藏授意其子普贵以矩州地向朝廷请求归顺,普贵因此被宋廷敕封为“矩州刺史”,与此同时,赵匡胤将普贵治地书为“贵州”。

此后,始有担任贵州行政长官的记载。《贵阳府志》载:“开宝八年(975年),宋景阳逐乌蛮于黑羊箐。”《大明一统志》记有治所在贵阳的贵州宣慰使司:“宋开宝(968-976年)置大万谷落总管府,嘉定(1208-1224年)间移府于今司治。”夷语讹蛮州为大万谷落,因呼大万谷落总管府,嘉定年间移府治于宣慰司治,遂废。康熙《贵州通志》记:“宣和元年(1119年),祐恭加贵州防御使。贵州地名由此而来。”这是贵阳地以“贵州”为名的行政区划记入正史的开始。《贵州图经新志》载: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思州土司田祐恭任“贵州防御使”。《职方典》记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水东首领宋永高受封为“贵州经略安抚使”。宋末元初,贵阳为罗氏鬼国,不久改罗甸军民安抚司。元统一全国后将贵州更名为顺元城。明嘉靖时期杨慎所著《丹铅余录》记:“今贵州有罗鬼,夷俗又呼贵州为鬼州。”彝族称之鬼州,汉族则视“鬼”为不吉,元朝之前已有“鬼州”音转为“贵州”之说。罗氏鬼国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降元后,正式报朝廷认定为贵州。元世祖二十四年(1287年),以土官姓氏和竹合称设置的金竹府。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招降西南诸番,设立八番罗甸宣慰司。《元史·地理志》记有: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设。至元十九年(1282年)设立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贵州(即贵阳)属顺元路金筑府。1290年成书的《续资治通鉴·元纪》载:“世祖二十七年,贵州苗蛮三千余人作乱”,这是贵阳以“贵州”为政区名称在《通鉴》中首次出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立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贵阳,领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嘉靖《贵州通志》记贵阳,八番顺元”。《元史》记载:“大德五年(1301年)六月壬辰,宋隆济、奢节陷贵州,征行万户张宏纲、贵州知州张怀德皆战死”。这是正典中首次明确顺元城即是贵州城。

明初,顺元城更名为贵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贵竹长官司。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贵竹长官司,附郭,元为贵州,寻改贵州等处军民长官司。”1591年,建新贵县。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升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万历四十年(1612年),以金筑安抚司地置广顺州,属贵阳军民府。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析新贵县、定番州地置贵定县,仍隶贵阳军民府。

1929年的贵阳县政府大门

以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设贵州巡抚驻贵阳军民府为标志,贵阳名称自此固定,辖地略有变化。康熙五年(1666年)移云贵总督驻贵阳;二十六年(1687年),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分新贵县所辖贵竹长官司等地,撤贵州卫、贵州前卫置贵筑县;三十四年(1695年),撤销新贵县。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四日,贵州光复,成立贵州军政府。1912年,将贵筑县属地并入贵阳府亲辖地。1913年,确定贵阳为贵州省会,设黔中道,辖贵阳县。1914年,废贵阳府并设立贵阳县,贵筑县治移扎佐。1920年,废黔中道,贵阳县直属贵州省长公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2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建立贵阳市,7月1日贵阳市政府成立,同时撤销贵阳县,以贵阳市区以外之地属贵筑县;9月3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将贵筑县治移驻花溪。1942年1月20日,贵筑县政府迁往花溪。1954年,贵筑县划归贵阳市辖。1958年,撤贵筑县建置,将市郊划为花溪、乌当两区;原属安顺专区的清镇县、修文县、开阳县和原属黔南自治州的惠水县划归贵阳市辖。1963年,开阳县划归遵义专署,修文、清镇两县划归安顺专署,惠水县划归黔南自治州。1973年恢复白云区建置。1992年,清镇撤县设市。1996年1月1日起,原安顺地区管辖的清镇市和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划归贵阳市辖。2000年1月21日,设立小河区。2012年11月15日,设立贵阳市观山湖区,将贵阳市乌当区的金阳街道办事处、金华镇、朱昌镇和清镇市的百花湖乡划归观山湖区管辖,以金阳街道办事处、金华镇、朱昌镇、百花湖乡的地域为观山湖区的行政区域。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