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最有文化价值的地名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7743字

最有文化价值的地名

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古文观止》是学塾课本,为当时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因选文经典而通俗流行,具有广泛影响。《古文观止》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多为易诵读且篇幅较短的文章,其中不乏名篇,为中国历代散文总集。《古文观止》是说所收录文章代表语文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古文观止》共收录先秦至明末散文的代表作共222篇,明代入选《古文观止》的18篇中就有王阳明的《瘗旅文》、《象祠记》、《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等三篇,可见王阳明及其作品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瘗旅文》记述的“三人坟”亦因此成为贵阳最有文化价值地名的代表。

修文阳明祠 何任叔摄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二十八岁中进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王阳明被廷杖四十后谪贬至贵州。在“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的龙场,王阳明坚持学习至大悟,于1509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提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强调社会伦理规范的基础在于人心至善,“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在对《大学》的理解上,“良知”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良知”,乃人心本有,而非认识外物之后才有。此外,王阳明在龙冈悟道期间,还创作了《五经臆说》、《何陋轩记》、《君子亭记》等众多千古传诵的篇章。令三人坟出名的《瘗旅文》如下:

《瘗旅文》所记三人坟位于修文县城不远的谷堡乡哨上村的蜈蚣坡山腰,坟旁是奢香夫人所开龙场驿至六广驿的古驿道和蜈蚣桥。蜈蚣桥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为奢香夫人所建水西石桥十桥之首。蜈蚣桥毁于兵燹,万历十九年(1591年)二月重建后名龙源桥,为三孔石拱桥,两侧有透雕云雷纹栏板的石栏、望柱、圆雕石狮子,但是民众仍习惯称蜈蚣桥。王阳明曾在蜈蚣坡有感而吟:“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研究王阳明学说的学者和寻访王阳明遗迹的游客到修文,三人坟和蜈蚣桥是必去的地方。

现在看到的三人坟是块石砌就,封土高1.6米、直径3米的墓冢。王阳明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秋月,遇一吏目带着儿子和仆人沿驿道经修文,欲前往思州即今贵州省岑巩县赴任,由于途中染病,三人相继死在这里。吏目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称,是佐理刑狱并管理文书的基层官员,官阶为从八品、从九品或不入流,由于封建社会对官吏有“百里不为官”的要求,即使官位低微,亦须异地任职。王阳明念其客死他乡无人料理后事,依山麓掘坑将三人掩埋,并亲撰《瘗旅文》哀悼这位吏目,亦抒发自己被贬千里之外的凄苦心情。《瘗旅文》与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和韩愈《祭十二郎文》合称为祭文“三绝”。“三人坟”因此闻名。

《瘗旅文》讲述了一个吏目携其子及仆人从京城前往边远之地赴任,在修文龙场因长途跋涉的饥渴劳累,顶风冒雨又被瘴疠侵袭,一行三人殁于蜈蚣坡下,王阳明携童子将其掩埋的经过。《瘗旅文》对亡故三人深表同情,感伤自己命运多舛,指出做人应该大义凛然、无私无畏,人生不应为做官忙碌、为财丧身,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可垂头丧气,要自励自强。《瘗旅文》虽然篇幅不长,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阳明的“仁爱”思想。

由于《瘗旅文》影响深远,清乾隆八年(1743年),山东通判孙谔因办理公事到修文,便约知县王肯谷一道去蜈蚣坡三人坟凭吊。因过往久远,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瘗旅文》中所记的三人坟在哪里,最后通过一位老者才得以找到。孙谔见四周荒芜,坟墓难辨乃捐资重修。乾隆十年(1745年)春,孙谔为此作文:“癸亥秋,因公同王明府过蜈蚣坡,询三人墓,里人无知者。有老生,年七十,扶杖拔藤,导引而至墓前,则荒烟蔓草,几莫能辨。余凭吊久之,不胜怆然。因与明府共谋,捐金筑墓立碣,并口占一律,使后之吊者得有所据。三人有知,当吟吾诗于青枫落日间也。诗曰:“主仆扶男来瘴地,可怜同日葬幽云。史书已失三人姓,驿路犹存一尺坟。魂叫青枫天欲暮,骨缠百草昼常曛。蜈蚣坡下伤无限,痛哭当年《瘗旅文》。”孙谔捐资重修三人坟,修文知县王肯谷为三人坟撰写碑文。三人坟碑文曰:“余幼时读文成集至《瘗旅文》一篇,其一种至诚恻怛之意洋溢于卷轴间,真千古不可研磨之文也。而吏目遂藉以不泯,其子与仆俱藉以不泯。嗟乎!彼三人者,亦云幸矣。庚申春,余选授修邑,修即古龙场驿文成谪居旧地也。抵任后,即询访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皆不可复识,惟龙冈书院遗址尚存,惜已鞠为茂草。余请诸各宪重建并扩新之。距县城廿余里蜈蚣坡下旅坟三塍,即瘗旅故处。蛮童猓女,往往樵牧其间,岁久渐平。屡欲往视未果。适署别驾水孙公因公至修,偕余俱道经墓侧凭吊,不胜感慨。因命居民封其墓,周围各留空地丈许,不得侵占,更必勒石垂久。孙解囊捐金,欣然对余曰:‘必如是,庶可使遗泽不致久而遂湮,且将与阳明书院不朽矣。’”记录上述文字的石碑立于三人坟后,落款为修文令醴泉王肯谷谨跋并书。

此后,又有人将《瘗旅文》刻石立于坟侧道旁,供过往客人凭瞻。因高大的石碑置于三人坟所在的两山之间,得地名叫“大碑垭口”沿袭至今。三人坟墓碑于民国年间被毁,《瘗旅文》碑在“文革”中作为“四旧”被砸坏,坟墓亦因年久失修坍塌。1985年,贵州省政府将三人坟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修文县文物管理所筹集资金培修坟茔、搜集残碑和碑文拓片,按核准的碑文和字体恢复了王肯谷撰书的墓碑,又请贵州文史专家陈福桐手书《瘗旅文》,重刻大碑竖于三人坟后垭口。

除了三人坟,南明区小碧乡“是春谷”也是贵阳乃至贵州最有文化价值的地名之一。“是春谷”摩崖又称写字岩,镌刻于南明区小碧乡大地村东青山的崖壁。“是春谷”摩崖的作者谢庭薰是大地村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中举,曾任毕节县教谕、独山州学正、永宁州学正、江苏松江府娄县知县,告老还乡后将自己所学心得题刻在崖壁上。“是春谷”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建造,前后历时五年。“是春谷”摩崖岩壁中部空洞有清泉涌出,谢庭薰当年凿池引流命名为“洗心泉”,并在泉前建“兰谷亭”。崖洞上方额题“是春谷”三字,每字径约0.25米,下为“乾隆癸丑(1793年)捧日生题”。两旁有联:“白苎春流环谷水;青山高咏属宣城。”上款“寄奉自翁父台老先生教政”,下款为“治愚弟吴敬舆”。“是春谷”摩崖刻字面高3米、长20米,篆文从右至左为楷书直排阴刻。首刻《洗心泉集叙》:“捧日生之草堂,其南偏玉屏,一山端耸苍穹,为东诸峰之望,其屏以北旧名青名。其绝壁间,口吐一泉,每雨涨时则为盐之撒,为雪之溅,为银河之倒倾,寻常不过涓涓已尔。然高而洁,夏凉而冬温,四时清淑之气,又往往不歇,向来山下之欲漱芳润者,俱可望而不可即,即予之徘徊山下亦已久矣。乃者斧恶棘铲危磴,攀烟萝而跻于其上,忽不觉日之我近而捧之,我便于时汲新泉煮新茗,迥不似尘世味也。遂命工作池台,裁厥顽岩,近以阙缝,缝之边幅长亘以栏,而其中秀岩之若群貌,讲读者若狮踞,于门者若龙挂,云端者若松竹,霞纹者亦种种呈象焉,或曰此麓天然。花卉两岸夹道,凡几萦纡而后上,达于泉源,岂亦武陵源欤?或曰由池右入是春谷。仰艮山之高而思不出位,临坎水之长而行日有尚,震竹巽木又复蔚然而深秀。倘所谓贲于岳园者,庶其藏密以洗心欤?然则有是山在天半而因有泉在天半也,有是泉在天半而因有池在天半也,于人曰操心而为洗心池,即于人之天曰捧日而浴池欤。戴君芳予同学友也,年来相与汲古,既不知老之将至,又焉知绠之我得欤?”谢庭熏在表明是春谷由来之后刻录学习心得《洗心泉集》,汇:易、书、诗、春秋传、三礼、《四书》、《孝经》、《尔雅》、《楚辞》著作佳句,然后是集汉及诸葛亮、魏、晋、刘宋、南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金、辽、元、明各代名篇名言,并集时贤、黔宦、黔人、黔流寓、名媛、属国等名人集句共六百七十多行,约五公分左右的欧体楷书刻石两万多字。整个“是春谷”摩崖石刻气势恢宏、字体隽秀,是历史文化的见证,1985年11月,贵州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是春谷”摩崖 罗林摄

雪涯路所对、文化路旁的雪崖洞,本亦是贵阳极有文化价值的地名。雪崖洞为金杯玉盏山之岩洞,南北相通,依岩看如象鼻汲水。清乾隆元年(1736年),贵州按察使陈德荣建来仙阁于其上,增设廓庑,遂成胜地。雪崖北洞口额题“雪崖洞”,南洞口上刻“雪崖秋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贵州清溪县知县檀萃作《黔囊》记:“雪崖洞在贵阳城南,虽出人工,颇缘天胜,盖某刺史之所为也。前有‘来仙楼’,凭临山水,殊有佳趣。曲沼迂回,清炯深邃,柳丝下拂,弱不可胜。黔中山水奇峭,斗怪自逞。独贵阳平原回野,郊牧坦夷,远山环列,四插奇峰,俱在数十里之外。阁上轩窗四敞,俯挹风云,敷写冲襟,似对江南小景,坐之竟日忘归。来仙者,吕仙频来。其额云‘万神来朝’,又云‘天上人间’,皆吕仙(吕洞宾)所署,鸾腾凤翥,大似阁帖中李太白书,真仙笔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任贵州按察使的吴振棫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所作《黔语》亦记:“桑荫垂柳夹岸,滩声远闻,时有短艇荡漾,采鱼烟水之间,山光水色,风景清妍,凭栏小立静眺,令人有江湖之思。”

在雪崖洞内,壁上有许多题咏,贵州按察使陈德荣于乾隆六年(1741年)在洞壁题《游雪涯洞》:“牂江闻道似瀛洲,为爱清幽览胜游。雉堞四围山北去,鼍梁双架水东流。别开云路邀青鸟,暂息尘机玩白鸥。疑是桃源通柳市,风光占尽郭南头。玉虚宫阙彩云边,下有维摩小洞天。钟磬声中清梵落,松杉影里夜灯燃。闻歌欲证三生果,微笑同参一指禅。会得西来无限意,碧溪芳草自年年。层楼高矗水云隈,挂斗横参万象开。碧汉乍疑槎泛去,青天应有鹤飞来。梦中蝴蝶原非幻,眼底蜉蝣尽可哀。一瓣心香迎绛节,欲将清浅问蓬莱。入圣登仙各有因,万缘澄澈见天真。须知卧雪餈霞客,即是吟风弄月人。一念常惺虚白室,三花应现软红尘。敲爻妙义通河路,洙泗源头好问津。”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担任贵州学政的洪亮吉所题《雪崖洞小憩》壁刻:“危桥背郭几人家,石径东西路转斜。清浅溪山浮晓日,冥濛楼阁散栖鸦。闲身乍懒非关病,春气原馨不系花。一带壁龛藏古佛,几回欲与论年华。”另一刻石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刘复向题《纳凉雪崖洞水亭》:“地僻疑无暑,翛然卧石床。濯枝遇小雨,散发得微凉。把酒愁全释,寻诗兴正长。只因非热客,爱此水云乡。”洞中还有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举人、贵州粮道钱元昌洞内题《雪崖洞》:“夜郎既伐靡莫灭,山神效灵灵秀出。麟凤鱼龙各擅名,此洞清寒谁赏识。职方图志记载疏,惟有神仙会物色。神仙物色亦年深,塐塌祠荒钟磬失。直待安州方伯来,搜剔空明除碍窒。法相重裝丹碧新,洞门四照光华逼。光华透彻洞门开,太虚冥冥通呼吸。六月扬风返日轮,三冬积雪埋云级。还仗高僧一口风,吹散门花杀蟊贼。太平岁岁庆丰收,窎远苗民安力食。”钱元昌又题《来仙阁》:“郎吟人不识,别却岳阳楼。直访黔山胜,无识雪崖幽。尘清开法界,机静见瀛洲。片刻飞云驻,仙风万古留。”

在雪崖洞内,古人吟咏雪崖洞的刻石甚多。清末巨儒郑珍《雪崖洞》诗咏:“秋风吹衣巾,飘然坠丘壑。溪水流门洞,白云树头落。昔闻回道人,于此驻黄鹤。日暮待不来,含情下高阁。”清人唐璈咏《雪崖洞次方伯陈公原韵》:“神山海宇浩无边,五岳图中别一天。满院氤氲花雨落,数龛窈窕宝灯燃。濠鱼到处关元妙,幢月分明引道禅。洞壑也存兴废数,辉煌旧句忆当年。”“休向空王证夙因,且从紫府叩元真。虎邱聚石殊多事,缑岭吹笙自可人。悟彻元关差胜佛,扫清魔障已无尘。谁知谢傅登临暇,望海还能识道津。”唐璈还另作有和《雪崖洞次方伯陈公原韵》诗,刻石于洞内,只是岁月悠长,有的字迹难以辨认。姜文滨亦作《雪崖洞次方伯陈公元韵》:“曾闻海上有瀛洲,今日城南纪胜游。风物别开玄圃量,画图又见辋川流。云生远岫吞青嶂,人立平桥起白鸥。乘兴庾公挥彩笔,题诗每到月当头。来仙阁近斗牛边,缥缈云霞别一天。市远人声喧复寂,沙明渔火灭还燃。思绕绛雪须闻道,好服丹砂不碍禅。愿籍瓣香参妙谛,浑忘白发似华年。雪崖古洞榜城隈,两水潆洄一鉴开。绿柳蘸波鱼正跃,青松插汉鹤重来。安排丘壑殊堪赏,变幻沧桑岂用哀。最羡公余成雅集,欢然共赋北山莱。谁向邯郸访旧因,暂随仙侣识仙真。古来铁笛无双调,天下黄冠第一人。景驻楼头当碧落,舟横洞口隔红尘。此间应有登仙路,认取桃花是渡津。”康熙乙未年(1715年)担任检讨的潘淳作有《和方伯陈密山游雪崖洞原韵四首》:“其一:城南雪洞俯沧州,四十年来未再游。不信神仙耽世味,甘将岁月付川流。羡公娇似云中鹤,乘兴闲亲渚上鸥。更诵新诗窥啸旨,泠然直到海山头。其二:矗矗花宫接市边,此中日月一壶天。松高不碍仙禽舞,漏尽长教佛火燃。但解平常心是道,自饶定慧力安禅。恒沙历尽逍遥劫,犹是人寰大小年。其三:玉台重焕碧溪隈,楼殿参差气象开。俨见云衢持节下,定招羽客御风来。求仙须满成仙愿,度世才消出世哀。何必鞭鸾游域外,一邱一壑尽蓬莱。其四:欲识浮生来去因,身前身后孰为真?千年旧迹何关我,一点灵光不藉人。斡地旋天归净业,披云履水忆前尘。他年手把浮邱袖,笑渡沧溟不问津。”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贵州按察使吴振棫作《游来仙洞登来仙阁晚眺》:“朱符墨牒判易了,笋瘦蔬肥贪午饱。闲官只合作清游,况是看山晴最好。雪崖近在城南隅,石窍庨豁贪清虚。恨无奇景辟奥窔,但有古佛常跏趺。长廊森森万绿裹,风叶举举交婀娜。余花几点不成春,已老莺声啼向我。欲穷望眼登高阁,画面山如青铁削。中央如砺不全平,天遣何年着城郭?旧时游迹堕渺茫,廿载身名仍寂寞。旁人指点说顽仙,三度飞来健黄鹤。暖暖春烟向夕生,鳞鳞新水涨南明。沉吟独客凭阑久,门外夕阳流磬声。”此外,还有雍正时期的四川布政使刘应鼎及王琼、姜文滨等均作和《雪崖洞次方伯陈公原韵》诗,刻成碑文在洞内。

来仙阁是雪涯洞的著名景观,许多题咏也留在洞内。康熙辛卯举人,清乾隆六年(1741年)曾与鄂尔泰、张广泗、靖道谟编纂《贵州通志》,曾任贵州仁怀县知县的杜诠在雪崖洞内刻石《题来仙阁诗并序》:“雪涯洞溪山秀朗,称黔中胜地,洞左旧建吕真人神宇三楹,昔年降鸾处也,岁久倾圮,方伯陈公因其址以修殿,又于洞右甃石为台,建来仙阁,辛酉夏落成,挹山光、吞石濑,巍然钜观,其前后经营,俱尽地势,又增植竹树,蔽翳青葱,游人宛在阆风之苑,爰赋诗以纪之。‘云中台榭压层城,一帧仙都罨画明。薜荔墙边山出没,松杉径里鸟飞鸣。跻攀不觉烟霞尽,啸傲还疑双翼生。泉石尽堪招隐士,蓬壶万里不胜情。清都流憩意迟迟,每忆王乔不可期。鹤去几曾闻客驾,云深何处觅仙居。欲寻卜肆重谈易,难借樵风一看棋。忽睹星河槎泛落,崆峒问道好相随。雕甍绣闼碧琳宫,为驾飘摇紫气中。鄂渚醉吟人世改,邯郸尘梦古今同。龙蛇舞处通玄妙,锦绣裁成尽画工。风露夜深闻鹤唳,溪光月色两融融。五千文学通羲画,秘钥存存养谷神。玉局难逢河上老,灵台常洞中春。临流洗耳宁高隐,抱瓮忘机自率真。此一瓣香情邈邈,沧州遥拟问芳邻’。”姜文泽亦留碑文《题来仙阁诗并序》:“盖闻杯擎湘岳,三醉欲觉,群迷枕授,邯郸一榻,唤醒千古;望蓬莱之佳气,自在人间,泛弱水之慈航,来从天上。继兹黔阳名胜旧有真迹流传,乃物换星移,竟亭荒榭圮,重光作噩之岁,方伯陈公乐捐清俸,敬妥神灵,众效檀波,严成巨厦。朝霞飞,碧瓦崇台,直拟舟台;暮霭卷,朱甍杰阁,居然仙阁。苍苔白石,古洞玲珑,细柳新篁,元宫潇洒,溪流清浅,鸢鱼竞乐于镜中,堞影参差,士女宛行于树杪,武陵之花烂熳,再来不怕迷津。少室之录精微,到此何难正果?试思身中升降,安问世上荣枯?谨志数言,爰成二律。其一:‘昔闻此地仙来去,今日来仙仙又来。古洞云深笼下宇,清溪月朗映琼台。恍疑黄鹤飞天外,信有青鸾到水隈。怅望不须搔白发,鸟啼花笑是蓬莱。其二:函关紫气事非遥,胜日晴云瑞霭飘。画阁题诗留白雪,瑶池飞鸟舞丹霄。但教寸地培灵药,何用深山翠苕。愿爇名香凭素几,数乂精蕴细推敲。”

此外,雪崖洞还有许多题联,清人阮崇德题联:“骏马郊行踏落花,春日路边情,数声风笛离亭晚;美人一笑搴珠箱,南湖夜来雨,夕阳箫鼓几船归。”清晚期广西巡抚史念祖题联:“云烟轩爽客呼酒;风雨牢愁谁读骚。”清楹联大家刘韫良题雪崖洞:“花散佛龛飞绛雪;苔题仙管扫丹崖。”刘韫良又在洞右万松阁题联:“匝地翠千垂,正云影当空,栏外永日酣鹤梦;参天青一片,听涛声卷起,松间终夜和在吟”等等。只可惜胜景已无从寻踪,与此相关的仅存一条雪崖路名。

贵阳的文明历史久远,生成有文化价值的地名还有许多,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去关注、保护。承载着生成这些地名的实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尤其需要得到维护和保护。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