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民国时期的贵阳地名拾遗
所属图书:《贵阳地名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1 文章字数:3306字

民国时期的贵阳地名拾遗

明洪武五年(1372年),贵阳从一座土城变成石头城。经过宋、元、明、清历代的建设发展,城内道观、庙宇、寺院、教堂比比皆是,道路纵横渐成规模。在民国时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育,贵阳逐渐成为一座有着众多行业“一条街”和“会馆”的城市。同时,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在民国时期生成了许多地名,从中可以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气息和城市发展的轨迹。

贵阳市无论是设县、还是设市都是在民国时期。贵阳到1914年才正式设置贵阳县,1941年设市。在民国时期,仅城墙、城门都有许多变化。贵阳1382年修建的石头城有五门。1626年在柔远门外修建的外城周围六百余丈,建有四座城门。贵阳市自1927年因为修建城内马路开始拆除北门城墙。1939年2月4日侵华日军轰炸贵阳,死伤数千人。为方便疏散,先后将城墙开辟的城门有:禹门、指月门、会文门、中山门、霁云门、乐群门、忠烈门、三民门、世杰门、飞山门、虎门等,并且在城墙上增开出口。到1946年,贵阳市的城墙基本拆除,仅残存文昌阁、民族巷、水磨河等处部分墙体。

民国时期是贵阳地名变化较大的时期,至今还有许多街道沿用当时更改的地名。明、清时期建成、贯穿贵阳老城区南北向的主要街道从北到南依次为:北书院、南京街、广东街、司马街、一品坊、三道坎、钟鼓楼、抚牌坊、北大街、南华路、小井坎、三牌坊、红牌坊、盐行街、大南门。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司马街、一品坊、三道坎、钟鼓楼、抚牌坊合并命名为“中华北路”;抚牌坊至北大街为“中华中路”(1941年前,司马街、一品坊、三道坎、钟鼓楼、抚牌坊一段叫西成路);以南华路、小井坎、三牌坊、红牌坊、盐行街、大南门合并命名为“中华南路”;将禹门路、三山街等东西向的主要街道合并命名为“中山东路”;将五显庙街、花牌坊、遵德桥路合并命名为“中山西路”。此外,有宣传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三民东、西路”(三民东路即今天的外文书店至省电信公司之间,三民西路即今天的延安中路);现在的新华路最早叫马棚街,民国时期改名中正街。瑞金北路民国时期叫外环西路;瑞金南路民国时期叫环城南路;民国时期的环城东路是黔灵东路口至延安东路的友谊路一段和文昌路;北新区路原来的地名叫石板坡,因为贵阳市政府在此建设北部新村而得名。湘雅村是湖南湘雅医学院在抗战时期,于1938年10月迁来贵阳石洞坡在湖南会馆购置的墓地长郡义园一带建院,当时条件较差,像一座小村庄,因此叫湘雅村。

三桥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民国时期建设市政设施而形成的地名景观有:中正桥、新路口、纪念塔、铜像台。中正桥即南明桥也叫霁虹桥,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南迁机构、单位和逃难人数骤增,南明桥狭窄,来往拥挤不便。1945年,杨森任贵州省主席兼贵阳市长后重建南明桥。重建的是一座五墩六孔石桥,桥栏杆在桥墩凸出为半圆形的“安全岛”。1947年大桥通车,杨森题写了“中正大桥”桥名。新路口因为新桥而得名,新桥在二十中门口。1928年由时任贵阳县县长胡羽高在位于油榨街与园林路交接处的河沟上建设的一座桥,起名羽高桥;同年5月,羽高桥被贵州省主席周西成改名“图云桥”。纪念塔在原来的马棚街和油榨街相交处的一个广场中央,是一座纪念碑,朝东刻有“国民革命军一〇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一行大字,贵阳人因为宗教文化传承,习惯称做纪念塔。铜像台是贵州军阀周西成在镇宁打梆河战死后,其妹夫毛光翔主政贵州。为纪念周西成,在北门月城原址、黑石头街口建设一个直径五十多米的圆台,在中心五米高的像座上竖立面南的周西成铜像,铜像台因此得名。1932年贵州省政府将团坡运动场改建成贵阳最早的军用机场,因为跑道问题于1933年另在易厂坝修建机场,这就是飞机坝地名的由来。

飞机坝

民国时期因为政府机构设立而产生的地名有:市府路、省府路、法院街、电台街、盐务街等。贵阳市政府成立以后,以元顺元路上坐落的文明书院作为市政府办公地点,这条街因此改名为市府路。文明书院的前身是儒学馆,1506年重建后,王守仁1509年在文明书院讲学时第一次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省政府所在的街原来因为有贵山书院叫贵山街,也叫巡抚街。省政府设立后所在的街道相应更名为省府路,也因此有了一条约三百米长、青石块铺成的道路。法院街是因为国民党时期成立的贵州省高等法院驻此使所在街道得名法院街,解放后至今是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所在,但大门开向市府路。电台街原来的地名叫皇宫卡,因为广播电台曾经设置在此地的大觉精舍而得名。大觉精舍即贵阳人习惯称呼的“华家阁楼”,建设于1923年,祀奉的有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多尊佛像,曾经为贵阳市的佛教中心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贵州广播电台设立于大觉精舍,曾经用藏经楼底层及南侧厢房办公和播音,所以叫电台街。盐务新村则因为贵阳盐务局所在和因为“新生活运动”建设新村而得名。蟠桃宫是因为此处天生岩石形似蟠桃,1923年在这里修建蟠桃宫而得名。

国民党统治时期变更的相关区、县的地名是花溪区、开阳县。花溪区政府所在的地名原来叫花仡佬村和花仡佬场,曾是贵筑县治所在。1936年,时任贵阳县县长的刘剑魂采纳地方建设委员会秘书罗浮仙的建议,保留花仡佬的“花”字,突出清澈溪水的“溪”字。从此,花仡佬村命名为花溪镇,花仡佬河更名为花溪河,通往惠水的济番桥也更名为“花溪桥”。开阳地名来自明崇祯四年(1631年)设置的开州,民国时期设置行政区划时,因为河北有开州、四川有开县,贵州省的开州以旧名设置行政区划未获批准,1914年,开州被命名为紫江县。1930年,为保护地名的文化传承,国民政府内政部准以奏报“开阳者益欲开阳明之学也”,令紫江县改名为开阳县。

华家阁楼 何任叔摄

民国时期建成的公园、植物园有:中山公园、中正公园、河滨公园和敬之植物园。老城区原来的梦草公园1935年更名为中山公园。1942年市政府用市民捐赠款正门在驿马坡修建了河滨公园。中正公园就是今天的花溪公园。花溪公园的由来与蒋介石有关。1935年蒋介石在贵阳时曾经住在花溪碧云窝。1939年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拨款两万元,建议贵州省政府主席吴鼎昌扩建公园,由时任贵阳县县长李大光组织修建,于1941年3月16日正式开放,命名中正公园。现在的省政府办公机构所在地解放前叫“敬之植物园”。敬之植物园是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在1938年国民政府迁往陪都重庆时,提出在贵阳建设一个植物园育苗造林,在全省示范推广。此事交给当时的贵州省政府主席吴鼎昌办理。1946年植物园竣工后,时任贵州省政府主席的杨森为该园题字“敬之植物园”(何应钦,字“敬之”)五个大字并撰文,由20多名工兵用三个月时间在贵山关刀岩上镌刻完成。

民国时期在贵阳还形成众多的行业“一条街”。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贵阳城内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业“一条街”。贩盐商铺集中的中华南路钻石广场一段叫盐行街;过去汉相街的很多人家都从事打草鞋的手工作业,所以老百姓口头上又把这条街叫做“草鞋街”;弹棉花手工集中的棉花街在科学路口和中华南路之间的都司高架桥一带;锻造工具店铺集中的铜匠街、铁匠街(也叫打铜街、打铁街)在北门桥和公园北路之间;广东街(现在的中华北路喷水池至黔灵东路一段)因为多是经营丝绸、棉布的商铺,又称丝线街;大西门外的寅兴里(今贵阳八中所在地)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成了长途汽车站,这里人来人往,旅馆、饭店、商店、货栈鳞次栉比,因而得名交通街。曹状元街原名常平仓,也叫仓门口,是封建社会调节粮价、备灾应急的粮食储备仓库。清代这条巷子里出了武状元曹维城后叫状元巷。民国以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店铺、小贩云集,称新市场,也叫市场路。因为基督教青年会设在这条街上,所以也叫青年路。此外,还有南门外的打渔街;化龙桥边的鲜鱼巷;洪边门做豆制品出名的豆腐巷;因榨油作坊集中而得名的油榨街;因做粮食制品得名的粑粑街;因做皮件行业集中的皮匠街等等。

总之,民国时期形成的地名很多,有很多说不完的地名和地名故事。但是,每一个地名的产生都记载着一段历史,反映出一定时期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应当给予保护、传承。

贵阳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