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葛亮相关的地名故事
《三国志》记:“建兴元年(223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有大姓雍闿反,三年(225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益州、越嶲、永昌、牂牁),四郡皆平。”诸葛亮南征到贵州境内时,水西安氏的始祖济火与其结盟,献粮通道以迎师,率部开山通道先行,帮助诸葛武侯平定西南和擒孟获,武侯表封济火为“罗甸国王”,授予“丹书铁卷”。明《贵州图经新志》载:“先有慕济济、济济火者,与普里部仡佬氏争为长,迭有盛衰,然后济济火善抚其众,时闻诸葛武侯南征,通道积粮,以迎武侯。武侯大悦,封为罗甸王。”《三国志·蜀书·费诗传》记:“建兴三年,随诸葛亮南征,归至汉阳,降人李鸿来诣亮。”这些记载表明,诸葛亮南征到过贵州。
由于诸葛亮在黔实行恩威并用的民族政策,得到原著民尊崇,与其相关的传说、地名繁多,在今毕节市七星关区上坝,仍存有诸葛亮南征经过时所立石碑。《安顺志》记:“朱褒之死也,阎璞复之自称王,故亮与战于漏南(即漏江之南,是北盘江上游主支流之一)、盘东(盘江之东)而擒之,道死,葬之于平夷,今毕节尚有阎王坟。”当时,贵阳与水西、水东同属牂牁郡,因此留有许多武侯孔明南征的遗迹,也有许多相关的传说、故事。原铜鼓山与观风台之间,早年建有供奉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武侯祠,遗址现为贵阳地化所机关宿舍。现今翠微园,在明万历时期是祀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明末兵燹,祠毁,后改建于涵碧潭东北,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贵州巡抚田雯增修,诸葛亮像侧立济济火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任贵州巡按的王杏《谒武侯祠》诗曰:“殊方通道是谁功?汉相威灵望眼中。八阵风云布时雨,七擒牛马壮秋风。豆笾远垒溪萍绿,灯火幽祠夕照红。千载孤贞独凛冽,口碑时听蜀山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任贵州布政使的丹达礼所作《武侯祠》咏:“武侯祠庙一抠衣,巾扇分明见指挥。北出不能回汉业,南征尤自扬兵威。虽无老柏参天势,尚有杨柳挂夕晖。铜鼓芦笙喧伏腊,莫惊鸥鹭起渔矶。”雍正四年(1726年)调任云贵总督的鄂尔泰题武侯祠:“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清乾隆五十三年举人(1788年)、诗人、戏曲家舒位题武侯祠:“牂牁酋帅济火儿,壶浆箪食迎西师。至今配祀侯庙侧,青囊藤甲装束奇。”等等。不仅记述诸葛亮的诗文多,还有许多与之有关的历史遗迹和传说。
贯城河旁藏甲洞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担任贵州巡抚的田雯作《重修武乡侯祠碑记》:“黔城南贮甲、铜鼓诸山,多武乡侯陈迹。世传侯于建兴时南征,此其平蛮略地处也。”“至于贮甲、铜鼓,陈迹依然,又何莫非侯之奇踪响,有以服南人之心也耶?山下有祠数百年矣,距城不远,余故谒之,而且新之。复筑小亭于山上,览黔之胜而立石其旁,因得考侯南征始末而述,所以平蛮之道如此,是为记。”现在的海关大楼和贵州省物资贸易中心大楼处,曾经有一座小山崖叫贮甲山,又叫鬼王洞,也叫藏甲岩,俗称孔明洞。《黔书》记:“贮甲山,其地本一巨岩,石骨嶙峋,中开数窟,有若堂奥。”贮甲山的“藏甲遗踪”是明代贵阳八景之一,传说诸葛亮麾下有个叫王志的校尉擒雍闿过贵阳时藏盔甲于洞中。明代的官员、学者、诗人、藏书家曹学佺所作《一统名胜志》中记:“在省城前卫治西南隅,俗名鬼王洞。汉有王志者,英武过人而貌寝,军中呼为鬼头,官至校尉,从诸葛武侯南征,擒雍闿过此,藏盔甲以镇百蛮。相传有人入洞,盔甲犹在洞壁,欲取之,辄有蝙蝠如鸦扑灭其火,岩中啾啾有声。”当时,诸葛亮兵分三路南征益州、越嶲、永昌、牂牁,马忠击破牂牁后任牂牁太守。由此可见,诸葛亮及其所部到过贵阳,只是现存有关三国的文字中没有关于王志的记载。《贵州图经新志》记(永祥寺)在治城西南隅,旧名潮音,成化间,镇守太监郑忠建。寺址凭高阜,殿阁翚飞,竹树掩映,溪流萦绕,为郡盛概。”明永乐年间贵州布政使邓廷瓒诗记:“将军随侍武侯来,瘴雨蛮烟万里开。兜镫洞中尚英烈,虹光夙夜照三台。”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亦赋诗:“见说武侯此地过,旋擒孟获震黔罗。岩窥龙虎知藏甲,洞引风云为偃戈。石匣晓看嘘瘴疠,山精日落绕松萝。征南咫尺天威在,飞响犹疑奏凯歌。”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藏甲岩上有永祥寺、吉祥寺、潮音寺等三座寺庙,是城南的风景。
在老城东山南侧的铜鼓山,相传诸葛亮南征到贵阳时将从南蛮部落缴获的铜鼓藏于此山洞中,所以得名。荣珍《咏铜鼓山》:“诸葛曾于此地过,独遗铜鼓镇山河。威凌千古犹生气,天复潢池恣弄戈。”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贵州巡抚刘秉仁作《武侯祠碑记》曰:“世传诸葛武侯略地黔中时,殆抵牂牁遍金筑云。又侯所过,辄有遗迹付诸山灵,后人发得奇迹响,必谓侯所遗,盖谓非侯其谁宜为也。”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铜鼓山在三司治城东二里,高百余仞,山半崆峒,每阴雨闻山中有声如铜鼓,相传诸葛武侯藏者,贵阳八景‘铜鼓遗爱’即此。”贵州巡抚郭子章万历年间诗曰:“嵬峨孤岭矗城东,罗甸犹高汉相功。崖谷深藏铜鼓在,天河一洗甲兵空。坤维顿尽三分业,井络但怀百代雄。闻道几回风雨夕,余音仿佛挂崆峒。”明贵州儒学教授芒文缜诗咏:“南明卧龙天下奇,酋长畏之不敢欺。
呵铜鼓鬼神在,名山作镇西南夷。仁人本心非爱杀,七纵频繁竟全活。甘棠未剪全未销,周室召公汉诸葛。”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贵州巡抚的田雯作《黔书》述:“铜鼓山多武乡侯陈迹……山下有祠,数百年矣。”铜鼓山上有一深约20多米的山洞,每逢刮风下雨,在洞口可听到嗡嗡之声,这就是传说诸葛亮藏在洞里铜鼓发出的声音,所以又叫铜鼓洞,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所载贵阳八景之一的“铜鼓遗爱”指的就是这里。
铜鼓山
位于观水路旁的观风台又名观象台,下临南明河,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建寺庙、亭阁在山上,登阁可览贵阳全景。相传蜀汉诸葛亮南征时,其部将马忠曾在山上驻兵。亦传为诸葛亮征南时驻兵、观星察天象之地。明末,越其杰作《春日登观象台》诗:“春态郁初晴,游人看渐满。”清郡人阮仲明《题观风台》:“河上此高台,樽酒谈兵,汉武乡(侯)驻师而还,尘世金戈伤往事;曲中折柳,斜阳满树,鄂文端凯歌之后,谁家玉笛暗飞声?”清道光至咸丰年间,享有“黔南六家”之誉的道光著名诗人杨文照作《雨后游观风台》:“乱草碧如烟,晴光落眼前。寺门缘路转,河势抱山圆。密树多藏雨,新秧半插田。断霞飞一缕,脉脉上遥天。”清许秀贞作《春日登观风台》诗:“岧峣直上拥层台,西北云蒸岳顶开。春暖日边飞细雨,午晴天外走轻雷。一声磬响群峰合,万道泉奔绝壁来。羯鼓催花归正缓,联吟共酌紫霞杯。”可惜观风台上庙宇亭阁,在“文革”期间,皆作为“四旧”拆毁殆尽。
铜鼓洞前道观 何任叔摄
与诸葛亮相关的还有马刨井,是贵阳的古井之一。森林公园旁的木头寨路旁有一口井,村民口口相传系诸葛亮南征时随从的关索坐骑经过此地时所刨,因此叫马刨井,亦名关索井。此外,在甘荫塘长岭岗后山脚,也有一口马刨井,虽与诸葛亮无关,但也是三国时期的传说。这口马刨井井壁不整齐、杂草丛生,井水浑浊只能喂牲畜,而井边有一道沟,长流清泉水可供人饮用。说是当年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从荆州来到四方河村下坝时人困马乏、口渴难耐。赤兔马用蹄刨出泉水饮后屙屎弄脏水坑,关云长十分恼怒,挥手一刀劈去,青龙偃月刀在水坑旁边形成一道深沟立刻溢出清泉。从此,马刨井就一直是井水浑、沟水清,当地也将这一井一沟分别喊做马刨井、拖刀井。
诸葛亮南征时是否到过贵阳未见史料记载,但与诸葛亮相关的遗迹、地名,有名有姓的传说、故事之多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