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梅:矢志不渝布依情
一个天真活泼,从小在南盘江边长大的女子;一个不屈不挠,敢拼敢闯不信宿命的乡村巾帼;一个甘于奉献,执着传承布依文化,发挥聪明才智,一举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西南片区产品创意银奖、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产品创意银奖的布依女郎。谁有这么大本事?黔西南州宋姨妈布依传统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春梅!
宋春梅在加工布依族传统食品 高雪摄
宋春梅本不姓宋,而是姓黄,1969年出生于兴义市南盘江(原巴结)镇万峰湖畔一个叫者安的布依族自然村寨。童年时,父母为祈求一家人健康平安,按照当地习俗,将她过房给本镇离她家七八公里远的箐口村宋姓汉族人家。从此,她就跟着这户人家的姓,更名为宋春梅,并一直沿用至今。
乐观开朗的宋春梅,与她的祖辈一样,喜欢唱歌,尤其是布依民歌,在万峰湖畔有“布依女歌王”之赞誉。心灵手巧的她自幼就学会了正宗布依族原生态食品的制作,如布依族同胞在各种佳节时制作的五色米饭、褡裢粑、三角粽粑、黄粑、“马脚杆”粑等,她全都会做。在黔西南,只要熟悉她的人,无论八旬老翁,还是三岁孩童,都亲切地称她为“宋姨妈”。
民风熏陶生挚情
20世纪70~80年代,尚在童年时期的宋春梅因父母亲是村里的养蜂人,常常要外出到很远的地方放蜂养蜂不能照顾她。于是,爷爷承担了照管她的主要责任,她常常跟着爷爷黄开仁横渡南盘江,到对岸的广西,甚至云南的部分乡镇巡回赶集,主要出售布依人家自制的五色花米饭、三角粽粑、“马脚杆”粑、黄粑等熟食。在那缺衣少食的年月,她与爷爷出售的原生态布依食品物美价廉,深受人们喜爱。
“那时我与爷爷总是头天晚上就做好第二天要卖的各种食品,不到天亮就来到江上,划着小船去赶乡场的早市。当年,爷爷在做各种食品时,我就帮着打下手。所以,很小就懂得如何配料,如何蒸煮等制作程序。”提到原生态布依食品的制作,宋春梅高兴地与记者交谈起来。她说,比如马脚杆粑用的米就是香糯,制作时要染上糯谷草灰、芝麻秆灰,再配上草果、八角、花椒、盐巴等佐料制成,里面可包板栗、五花肉等,柴火煮4~5个小时,揭锅后香味四溢,油而不腻,在常温下可保鲜半个月。现在条件好了,假如用真空包装,常温下可保鲜三个月,冷藏保质期可延长到半年至一年。三角粽的制作特点是不加任何保鲜剂,纯中草药配方,亦不用味精,是原汁原味的布依族传统食品。
宋春梅在织布 高雪摄
在下纳灰村的根蒿(更好)街,记者亲眼见识了宋春梅制作五色花饭与三角粽粑等食品的过程。她边做边介绍用料、蒸煮程序和其独有的含意,每一道程序都有其道理。比如在染花米饭过程中,豇豆用于染绿色代表天空;黄米饭花用于染黄色,代表大自然;紫草用于染紫色,代表太阳;枫香树叶用于染黑色,代表土地。香糯米本色自然不用染,它代表洁净的水源。说到布依族同胞的习俗,宋春梅如数家珍。她说,自己从小在布依族自然村寨中长大,长年受到纯朴的布依族民风熏陶,所有的传统文化已在她大脑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让她对本民族的民俗民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真挚情感。
采访中,记者还弄明白了一直困惑不解的布依同胞在酒席上打“杂(音)包”的习俗。宋春梅介绍,那是布依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刚娶进门的媳妇,假如外出吃喜酒时能为婆母打一个“杂包”回家,那比她进城去购买几百元的礼物还能让老人高兴。因为,酒席上的菜几乎是定数的,儿媳在“杂包”中拈了几块肉几块豆腐,婆婆都能心知肚明,知道儿媳是自己忍嘴舍不得吃给带回来的,这份孝心从此就拉近了婆媳之间的关系。
佳节“传教”正当时
宋春梅在纺纱 高雪摄
宋春梅告诉记者,布依族是一个崇尚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民族,每到传统佳节时,布依同胞就要祭山、祭水、祭树、祭田。在布依村寨,水源与树林往往保护得非常好,因为布依族人将大自然中的树与水敬为神灵。千百年来,布依同胞始终秉承着先祖留下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保护着自己的家园,尤其是水源和树林。所以,凡到布依寨游玩的客人,哪怕是盛夏时节,也总会享受到外界少有的清凉。在遮天蔽日的古榕树下过节或“浪哨”(意即谈恋爱),又让人感受到别有一番风味的惬意。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布依族的年轻人陆续外出读书或务工,布依人的饮食、服饰、语言、歌舞等传统文化受到外界时尚潮流文化的强烈冲击。于是,年轻一代的布依人几乎没有多少人愿意再着传统的布依族服装,语言也逐步汉化,民族传统饮食与歌舞也被认为是落后的、很土的东西,整个布依族的传统文化濒临失传的危险。布依族的孩子们,身着汉装,唱着流行歌曲,听着摇滚音乐,眼晴盯着的是时尚和潮流。
没有规范统一文字的布依族人如何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宋春梅回答了这一问题。她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多数都到了外地,与外界文化的接触,或者说外界文化的侵入必然影响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怎么办?好在布依族有着自己传统的节日,除要过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外,在每年的正月三十要过“了年”;二月初二,要以祭“老人房”为中心开展全民性的祭祀活动;三月初三开始,要休息三天,村里人杀猪宰羊祭山、祭水、祭树、祭田,也就是传统的“布依三月三节”;四月初八,要过“牛王节”,也称“牧童节”;六月六,布依族自然村寨,都会举行隆重的聚会活动,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因而也有人把这一天叫作布依族的“小年”。
每逢节日,父母就会通知远在异地他乡或工作、或学习的孩子们回家,在欢聚一堂共度佳节的过程中,宋春梅就抛开自己的一切事务,与老人们一道将祭祀活动的根源,布依人古老的传统习俗等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年轻人。
在这样的环境中,年轻人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自然就学习到了传统文化。
可是,受外界时尚文化潮流的强烈冲击,无论是布依族语言还是服饰,或是饮食,仍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传承与发展布依传统文化,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矢志不渝布依情
“我从小就居住在者安布依村寨,后来为了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的建设,整个者安寨的村民分别迁徙到兴义的万峰林或坪东、桔山等区域居住。”宋春梅说,她自小生活的南盘江畔的者安布依自然村寨,随着高坝蓄水发电与万峰湖的形成,原村址被水淹没而永远消失,曾经跟着爷爷划船赶集,在船上尖叫或高声吼着布依歌谣的日子已成为永久的记忆。当时,她们一家人遵从移民主管部门与当地政府的安排,搬迁到了万峰林街道办纳录村(原兴义市下五屯镇纳录村)。刚到新的环境中,大家显得无所适从,对布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布依歌舞、布依戏等的传承忧心忡忡。
“布依文化传统是一整套,它所囊括的内容很广,比如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族民风、民族语言等,要拿出一整套出来才叫布依文化,仅说其中之一都是不足的……”提到布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宋春梅显得有些激动。父亲黄元益非常反对她从事布依文化传承方面的事,不希望她把“业余爱好”当成自己的事业来追求,觉得她这样做是玩物丧志。因为她不计经济损失,用自己个人的资金,今天在这里组织布依原生态演出,明天又在那里搞一场布依文化活动,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如何保护与传承布依文化上,忘了家,忘了当初创办的木材加工企业。为此,她“丢掉”了两个木材加工厂,还出售了准备给儿子结婚用的房屋,合计损失(按成本计)至少也在100万元以上。可她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大事,一件有着历史意义的大事,她无怨无悔。
在传承布依饮食文化方面,她与有着厨师高级职称的弟弟黄亨茂联合,沿兴(义)巴(结)公路,创办了以布依火熛狗肉为特色的一系列农家乐餐馆,率先开办了纳录村有名的峰香浓山庄。在第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期间,她又与弟弟商议将在下纳灰村根蒿(更好)街出售最具特色的布依食品,发展和传承原汁原味的布依餐饮业。她的想法得到弟弟的鼎力支持,弟弟表示一定与姐姐联手,好好地干一番传承和发展布依文化的事业,并带动当地群众一道创业致富。可就在那期间,弟弟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去世。
说到此处,宋春梅泪眼汪汪。她说,弟弟走了,她曾几度想到过放弃,可一想到弟弟当初与她信心满满的约定,就又坚持了下来,并成立了有近30名员工的黔西南州宋姨妈布依传统工艺有限公司。公司以美丽的万峰林景区为依托,致力于布依传统食品、布依传统服饰、布依原生态歌舞的传承与发展。
自2011年9月以来,宋春梅的公司与“宋姨妈”的名气在黔西南越来越响,在第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旅游美食节名(点)小吃评比活动中,她的“三粑”和“花米饭”荣获银奖,同时获得“金州名(点)小吃”称号。她所做的“宋姨妈布依酸笋鱼火锅”荣获旅游美食节名火锅评比铜奖。公司生产的特色布依食品、布依服饰等也深受游客喜爱,不仅在黔西南各景区景点热销,在网上销售也十分走俏。最让她有成就感的,当数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西南片区产品创意银奖”、“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产品创意银奖”两个奖项。
2012年腊月,宋春梅为有更好的环境传承和发展布依文化事业,在布依语言、建筑、服饰等保存较为完好的南盘江镇南龙布依古寨建立了自己的原材料基地,同时还免费发放香糯稻种子到农户家中播种,秋收时保底价回收,这一举动得到当地布依同胞的大力支持。目前,她在南龙古寨的事业虽刚刚起步,但充满无限生机。她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南龙古寨保护好现有的吊脚楼,并利用当地浓郁的布依民俗民风,拓宽布依文化发展渠道,建一个独具特色,集游、购、娱、吃、住、行等为一体的布依文化风情园。同时,在园中建一所布依传统工艺培训学校,把所有布依族传统文化产品融入其中,让前来旅游观光的客人体验和感受布依文化生活,参与到布依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以布依寨子为依托,永久传承布依文化,圆一个完整的“布依梦”。
相信宋春梅,祝福宋春梅,愿她在传承和发展传统布依文化事业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好,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