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民族村之变
民族村一角 彭殿基摄
“民族村变了,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变好了,发展的步伐加快,群众精神面貌一新……”2007年8月9日,驻兴义的《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记者站及黔西南电视台、《黔西南日报》、兴义市新闻中心的记者们来到郑屯镇民族村,被当地人民的建设热情所感动,为民族村的变化叫好。
在民族村,30多户人家正在为提高农家乐档次,热火朝天地改造自家房屋。来到村民常维丽家,只见一片忙碌的景象。常维丽说,她家原来也办得有农家乐,因为环境不好,生意也不好,现在把原来的房子全部推倒重新建设,按照镇里的规划,准备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加水泥平房,房屋占地150多平方米。建好房子可能需要七八万元,家里有2万多元的积蓄,在政府的帮助下她家向银行贷款6万元。常维丽表示,等房子建好后一家人就集中精力办农家乐。“现在虽然爱人在外面搞建筑,但那不是长久之计,搞好家里的产业才是主要的。”常维丽家房子已经打好基础,两三个月后农家乐就可以开业了,对此,常维丽满怀信心。
村民王宣柱家同样在建房子,他家原来办的农家乐生意挺好的,就是房子太窄,接待不了多少客人,他家也贷了6万元款来建房,他说最多5年就可以把贷款还上。当记者问他一年还1万多元的贷款会不会有压力时,他说:“不会有压力。今年来,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来这里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农家乐生意会越来越好,一年纯赚一万五六没问题。”
2007年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来到郑屯镇民族村考察,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曾副主席指示,要建设好民族村,使村容村貌更加美好;要解决洪涝灾害对民族村的侵害,让群众免受自然灾害之苦;要培育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寻找一条长远的路子。半年多时间过去了,郑屯镇和民族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的干部群众化关怀为动力,以空前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各项事业中去。
民族村天印山 彭殿基摄
间歇泉源头 黄正书摄
民族村党支部书记杨天云对众多媒体记者说:“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从今年2月以来,各级各部门多渠道筹集资金80多万元,在民族村修造4条公路、建设排洪工程、修造民族村布依族原生态博物馆等。目前,排洪工程和公路修造进展顺利,布依族原生态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经完成,现正在进行装修和收集布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如今,民族村变了,一个特别的变化,就是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完全改变了。原来群众对改造自家居住环境的认识不到位,觉得环境美不美完全是自己家的事,环境改造可搞可不搞,而且想怎么搞就怎么搞。现在群众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全村236户主动接受统一规划,将分批进行民居改造,打造旅游环境,发展农家乐,第一批60多户人家已经在按照镇里的统一规划开始施工或即将开工建设。”
冯顺芬老人是一个老党员,她说:“现在我们村变得越来越美,外来客人越来越多,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我没事的时候就到开办农家乐的人家看一看,告诫他们,一定要诚信经营,不能乱收费,要搞好卫生,要保持纯朴的本色,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目前,民族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已完成,资金已落实,相关项目已开始实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个更大更美好的变化正在发生……”中共兴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春红希望驻兴义媒体记者们大力宣传民族村的变化。记者们耳闻目睹了民族村的变化,都认为值得宣传报道,应该好好组织,用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和笔把民族村的喜人变化反映出来,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