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帮河畔打帮寨
纳省河为马岭河支流,在原马岭镇范围内分两段,上游称纳烘河,下游称纳省河。“纳”,在布依语里是“田”的意思,在黔西南有许多带“纳”的地名,多为布依族聚居地,均依山分布着田坝、梯田、谷底田畴。
纳烘河又称打帮河,打帮布依寨因河得名。布依族谚语说:“种田不怕多,修坝别怕长。”由于石山地区不涵养水源,世居于此的布依族开挖河道,经过不断培补,沿村寨修建了引水沟渠,从打帮河引水灌溉良田和生活饮用。为防河水旱季枯竭,还在寨中、房角掘井。这里的布依族耕种、灌溉、洗涮、饮用、民俗活动离不开水,是名符其实的“水家”、“水户”。
打帮寨全景 正书 殿基摄
布依族先民多选择溪流两岸田坝旁边定居,选择的居住地山环水绕、林木清幽,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崇拜自然。打帮寨的金丝榔是寨里的保寨树、风水树。金丝榔也称金丝楠木,材质致密,是制作家具的名木,为高大挺拔的乔木。寨老回忆,寨边的一棵金丝榔下的泥土,因为雨水浸泡松软,没扎稳根基的大树倾斜,即将倾倒,为保护古树,村民合力用撑木撑,麻绳缒,天长日久,终于让古树站稳脚跟,倾斜着在地面生长,成为村寨的一道奇观。
“三月三”即农历三月初三,过节三天,村寨人称为过小年或了年,除制作花糯米饭、熬狗肉汤锅和酿制米酒外,最隆重的当属祭山仪式。平素即受重视和保护的祭山林,约定俗成或用村规民约方式规定不得砍伐、放牧、开荒、生火,此时却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男女老幼参与盛大的祭奠仪式。仪式开始,妇女回避,由德高望重的寨老开祭,祭品为整猪、活鸡,将鸡毛用鸡冠血粘在选定的山石上,奠酒后,锣鼓声中,寨老嘴中念念有词,祷告“一拜神山万年青,二拜神山保树林,三拜神山保水脉,四拜神山保禾苗,五拜神山保民安,六拜神山保四方”。将猪肉做成熟食后,不得品尝,待仪式结束,才准许享用酒食,最终尽兴而散。
寨中布依族以黄、王、何、贺四姓居多,村民多着青、黑、蓝、白土布衣服,节会上男头缠细方格头帕,穿对襟短衣、长裤,女着长条纹镶边白色短衫,刺绣镶边长裤,脚穿绣花鞋。男子头帕上的方格代表水田,女子衣服上粗细不一的条纹代表居住或迁徙路途上的河流。布依青年男女婚前恋爱自由,每逢节会、街期或在干活的间隙,三五成群相约于林下、水滨,在木叶、笛子伴奏下对调唱歌。通过对歌彼此倾诉爱意和询问家世,这种活动称为“赶表”。男女相约成群,无论年龄大小,互称“表哥”和“表姐”,相中后通过媒妁交换八字、定亲、成婚。山歌“哥在高山吹木叶,妹在平地割小麦,妹们听到木叶叫,丢起镰刀懒割得”反映了他们在劳动间隙的“赶表”情形。
寨中的祭山林和布依米酒让人迷醉。寨边的山包,青冈、樟树、栾树、青松、杂木掩映,小山玲珑绚丽,村寨倚靠祭山林。漫步林中,花香馥郁芬芳,地面铺满厚厚的落叶,山石间、崖畔、灌木丛,丛杂生长兰草、蛇包谷、野姜、蘑菇。空气仿佛染成绿色,雨点从树顶滴落,滴滴答答,轻洒在翡翠绿的老虎芋枝叶上,水雾弥漫。闭眼聆听,凝神感受,雨洒芭蕉的情致萦绕,人世烦扰如烟似雾散尽。中秋前,栾树花开,漫山飞红,轻扬飘落,铺洒院落、瓦屋。节会或农闲、待客时,布依汉子杀一条狗,打理干净熬在火塘上,肉香袅袅。“闻到狗肉香,神仙也难当。”男人围坐火塘边喝转转酒或猜拳行令饮酒,用狗肉做下酒菜。米酒醇香,醉人的是布依风情和布依人待客的古道热肠。
布依族的衣食住行与大自然密不可分,形成了以自然崇拜为主线的民风民俗和文化心理。他们自古视古树、奇石、青山、河流为神,以自然为神,以天地和宇宙为神,并主张人类要自觉敬畏森林,虔诚于自然,认为人类只有与自然中的万物生灵和谐共生,相互敬畏和依存,才能持续繁衍,生息平安,万代永生;认为水大则源于天和地,小则源于森林的涵养和供给,水能滋润万物、滋润草木,更能滋润人类,是人类的生存之基、生命之源。因此,人类要珍惜和保护水源,首先就要珍惜和保护森林,要珍爱自然万物,珍爱一切生命,认为这是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法则。在保持原有山水、林木、环境的基础上,他们还在房前屋后栽树种竹,培补风水。认为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共生,水乳交融。不竭泽而渔,不围捕野兽,不随意破坏草木的自然生长,长期保持与自然万物相生相融的观念,并形成保护环境的行为自觉。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布依族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意识、文化心理、文化自觉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