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来到绿荫村
2003年的查白场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人们看到,有一男二女三个“老外”在场上到处游走,特别是那个男的,四五十岁,高高大大,一脸略显花白的络腮胡,非常显眼。
绿荫村中古树 黄正书摄
在省外某重点大学读大三的儿子,很想上前与他们交谈,以锻炼自己的外语会话能力,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直到下午6点过,查白场上的人散得差不多了,儿子又看到他们3人来到面前,才鼓起勇气,用英语向3个“老外”问候:“您们好吗?”3个“老外见一个男青年向他们打招呼,于是停下脚步,也用英语回答:“好的,谢谢您!”
儿子与他们交谈,得知他们来自欧洲的比利时,男的叫威廉,两个女的,一个是威廉的妻子贝娜,另一个是他们夫妇的好友。他们都是中学教师,此次利用假期到中国旅游,不到喧器的大城市,特意到偏远的贵州乡村,感受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他们都会一点简单汉语,于是不用专门的翻译,自己兴之所至,优哉游哉。当他们得知我的儿子读的是师范大学,将来也是教师时,高兴地用汉语说:“同事!同事!”
由于时间已晚,来接我们村参加歌节表演活动的青年们的中巴车已经启动,村里的男女青年们催我儿子快上车,他只好与三个“老外”匆匆告别。
儿子回到家,越想越后悔:为什么不邀请“老外”们到村里来?看我们村的山山水水,看我们村出土的贵州龙化石,宣传我们贵州的农村,宣传我们的贵州龙,宣传我们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今日的幸福生活,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吗?
第二天一早,儿子约了寨中另一个青年,二人骑上摩托车,直奔查白,正遇3个“老外”在路边找车回兴义。
儿子热情邀请他们到我们绿荫村,说那里的人民非常好客,村里的景色非常漂亮,你们到那里一定非常开心;那里有正在修建的贵州龙动物群陈列馆,那里的化石,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绝无仅有;还说,如果你们到贵州不到贵州龙的故乡,没有看到贵州龙化石,那绝对是你们的遗憾。
儿子一番诚挚的言语,打动了3个“老外”。他们临时改变行程,找了一辆大三轮摩托车,首先来到了我的家中。
我的家是一栋水泥平房,两边厢房是木结构瓦房。房前围墙下,几株两丈多高的梨树,几乎把不大的院坝全部罩往。树上,已经成熟的海子梨,绿中泛黄,缀满枝头,每一条枝桠都被吊得弯弯的,伸手可摘。
3个“老外”跨进朝门,看到10多只鸡在院坝里奔跑觅食,一只小狗在墙角汪汪吠叫;我的妻子满脸带笑,用“老外”们听不懂的当地话招呼他们坐到堂屋沙发上。他们用好奇的眼光四处打量,手中的相机不停地拍摄。
我儿子简单地向客人作介绍后,上树摘下几个又大又黄的海子梨,削好皮递给他们。几句寒暄过后,“老外”们也无拘无束接过梨子大嚼起来。
此时,我的另一个在省外读大学的女儿,刚从贵阳风尘仆仆地赶到家中,一进门看到家里有三个白皮肤蓝眼睛的洋人,感到很惊奇。她试着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们交谈。两个外国女人好像找到了“知音”,高兴地与我的女儿作简单的交流。威廉则一个劲地翘大拇指,用英语夹杂着汉语,连比带划,疙疙瘩瘩地说:不简单!一个农家,有两个大学生!你们是中国少数民族,对知识是这样的重视!你们的国家,对少数民族也是这样的重视!你们,太幸运了!
绿荫村农家凉亭 黄正书摄
在我家中不到一个小时,3个“老外”在我儿子的带领下,来到另一农户查兴跃家。这里,刚建起没几年的水泥平房上,查兴跃又花万余元建成了“一正两耳”具有浓郁布依民族特色的盖上小青瓦的纯木结构房屋,前几天才竣工。屋中竹木茶几,竹木座椅,雕花门窗、板壁,古色古香;室内外三五十盆树桩花卉盆景,生机盎然。窗明几净,视野开阔,雅而不俗。“老外”们喜不自禁。
他们在寨中行走,看到绿荫塘边,大榔树下,几位老人静静地在石桌上下象棋,几个年轻人站在旁边观看。五六个小孩自由自在地在路上玩耍。“老外”们很感兴趣,通过我儿子的简单翻译,他们询问村民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看到了今日中国农村老有所乐,少有所养,人们衣食无忧。他们翘着大拇指,连喊“OK”!
他们边走边看,观赏塘畔高大的金丝榔树,寨子周围茂盛的林木,村民们从容不迫的生活,并不停地高声赞颂:太美了!真是太美了!这里真是你们中国人常说的人间仙境!
儿子最后带他们参观贵州龙化石。早已退休的原州文化局文物科科长、现贵州龙地质公园管理筹备处负责人黄理中老人,通过我儿子的翻译,向3位外国客人作简单介绍,使他们大体了解贵州龙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他们仔细观赏,不停拍照,一个劲称赞,直是大饱眼福。他们说:“这些珍贵文物,不仅是贵州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全人类的。真是太好了!我们今天来到绿荫村,真是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