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王廷珍:桑梓情深
所属图书:《兴义布依寨》 出版日期:2014-09-01 文章字数:2591字

王廷珍:桑梓情深

王廷珍影像 黄正书摄

一个初秋的傍晚,天上一抹流云,被落日的金辉映照得熠熠生光。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与友人们一起,到兴义城笔架山下的盘江饭店里,拜访著名的布依族作家王廷珍。

王廷珍是兴义市敬南镇纳里寨人,1929年9月出生于省内石阡县,并在石阡度过少年时期。他先在石阡读书,后转回兴义,在省立兴义中学高中毕业。在校期间,他追求进步,积极向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靠拢。高中毕业后的1949年春,他约几个进步青年一起,到与兴义交界的云南省罗平县,参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滇桂黔边区游击纵队,他被分到《战斗报》任编辑、记者,以笔作刀枪,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歌颂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和地方政权。随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罗盘人民迎接南下大军》和《叶幺娘当了农会主席》等通讯和报告文学,开始显露出他的文学才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回兴义工作,在县政府担任秘书,后调省委党校任文化理论部副主任,不久又调到贵阳民族师范学校任副校长,贵州省青年联合会任副主席。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就读于贵州大学和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当时院校合并),专修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概论。1961年调到四川音乐学院任教务处副主任兼该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创作研究室主任等职,是该院副教授。由于专业的需要,他在业余时间从事音乐文学研究,并读了大量的中外历代文学作品,以及现当代各民族民歌,从中吸收了丰富的文学营养。

几十年来,王廷珍同志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写出了数百件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但有长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还有戏剧、歌词、文艺评论等。他的作品,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词刊》《四川日报》《贵州日报》《山花》等报刊上,四川、云南、山东、上海等省(市)的出版社,都为他的作品出版过单行本。他的百余首歌词,曾分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唱片社的歌曲专集以及全国20多个省市的音乐刊物上发表,其中不少歌词经作曲家谱曲后曾被中国唱片社录制成唱片,还有的被香港海燕唱片公司录制发行于港澳和东南亚等地。同时,他的3首歌词分别获全国对台宣传歌曲(词)创作奖,四川省文艺作品优秀奖,湖南省优秀作品奖。《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当代词坛人物》《布依族文学史》《中国布依族儿女名录》等书中,都有他创作生涯的详细记述。他创作的《中国古代音乐故事》198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一位来华工作的奥地利女作家多次向王廷珍同志索要此书,最后她的要求得到满足后一再向王廷珍表示感谢。王廷珍同志用自己辛劳的汗水,浇开了祖国文学艺术之花,为故乡人民争了光,为发扬光大伟大的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不愧为布依族人民中著名的优秀作家。

1984年7月初,黔西南州首届文学艺术会议召开前夕,邀请了省内著名作家蹇先艾、叶辛等名家到会讲课,王廷珍也在被邀请之列。在家乡的10多天时间里,他除了参加全州文艺创作会议之外,还参加了在此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神话学术讨论会。趁他闲暇之时,我和几位家乡的文友采访了他。

王廷珍《大古山的黎明》书影 黄正书摄

对这样一位老同志,在文学艺术创作上有一定声望的人物,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贸然来访,他是否乐意?我们心中真是惴惴不安。

但是,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走进他住的房间,作了几句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他即非常热情地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又是递烟,又是端茶,使我们很不好意思。

趁他忙碌,与我们寒暄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他。只见他头发已经花白,但身体很好,精神矍铄,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的圆脸上,满是笑容,态度和蔼,非常健谈。一只腿微跛,那是他在一次下乡收集创作素材时摔坏的。

在与我们的交谈中,他最感兴趣的是谈到家乡的变化,家乡的风土人情。他感慨地说:“我在天府之国生活了20多年,但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仍然充满了挚爱之情。人说川西大坝好,我觉得我们兴义更好。一年四季气候宜人,山清水秀。土产也很丰富,地下宝藏不少。说句不恰当的比喻,我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心中时时向往家乡。我的一些文学作品,大部分写的是家乡的人和事,或是带有家乡的地方特色。”他接着谈到了即将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大古山的黎明》。他的这部作品,主要叙述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布依族地区,与布依人民结下深厚情谊,以及觉醒的布依人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积极配合解放大军剿匪的故事。他说:“小说原定名为《巴谷山的黎明》。巴谷山是兴义有名的大山。我青年时代在巴谷山下的兴义中学读过书,后又从巴谷山下直接投身革命。我对巴谷山充满了感情。但书写成后,考虑这是文学作品,书中许多情节也都是虚构的。因此,书名也不能太实。最后我才将书名定为《大古山的黎明》。巴谷山,大古山,音相近吧!”

一部作品,一片深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布依族老作家对故乡的一片痴情,一往情深。这部书是布依族作家写布依族生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的9场话剧《月亮山》与《大古山的黎明》是同一题材而不同体裁的作品,主要情节和人物大体一致,但具体情节却大有差异,剧本也是反映黔西南布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起斗争的历史故事。1964年初完稿后,贵州话剧团排练后作内部演出,成都峨眉电影制片厂改成电影《金凤凰》,但不久后因“文化大革命”而终止。

他谦虚地说:“我的这些作品质量都不高,只不过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与全国相比,我们黔西南,特别是我们布依族的文学作品,都实在太少了。希望本地区、本民族涌现出更多的文学能人,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王廷珍《一个女匪首的传奇经历》书影 黄正书摄

此时,他正在为省电视台写的电视连续剧《中国古代音乐故事》已完成4集,还有6集未完成。一旦该剧本完成后,他将再写一部歌颂布依族农民领袖的中长篇小说。为此,他将在近期内到平坝、镇宁等布依族地区收集创作素材。

最后他说:“我现在已近晚年,过几年离休后,将专门从事写作,力争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再做一点微薄的贡献!”

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此后10余年时间里,王廷珍同志写出了中篇小说《毛泽东片言释匪首》、4集电视连续剧《蒙阿莎传奇》、11集电视连续剧《六马烽烟》。两部电视剧分别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电视部和中央电视台、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在全国各电视台播放后,引起很大反响。

兴义布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