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黄坪营土司家族的世居地
所属图书:《兴义布依寨》 出版日期:2014-09-01 文章字数:1822字

黄坪营土司家族的世居地

马岭瓦嘎村辖上瓦嘎、下瓦嘎、滑石板、王家坡、邓家坡五个自然村寨,其中上瓦嘎、下瓦嘎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布依族村寨,兴义至普安的公路通车后,这一带是出了名的砖瓦生产地。近几年修了一条水泥路从北面沿山脚进寨,原来的古道很少有人走了。

土司黄国安碑文 王仕学提供

瓦嘎的东南面是一座高高的山峰,山峰往北往西逐渐下降,然后又突然抬升起来,山顶浑圆,山脊线流畅平缓。未通公路之前,有石阶路从马岭爬上北面的垭口,下山进村,仔细探寻那些石阶的痕迹还在。垭口上有一株巨大的榕树,像一把绿色的大伞护佑着村寨。山顶上筑有营盘,整个山就叫营盘山。从营盘上极目远眺,马岭及龙井坝子尽收眼底。这个营盘山三面是陡坡,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到山顶。站在寨中抬头看去,营盘山像一个巨大的坐佛,营盘山就是佛的头顶,寨子就在佛的脚下。古道从垭口下来,经过村子后往西北到龙井,顺着纳万大山山脚经滴水进黄草坝,寨子西侧的石板路还可以辨认。寨子西面是高耸陡峭的纳万大山,山色青翠,山腰种有玉米,绵延几十公里的纳万大山人迹罕至,是瓦嘎寨绝好的战略屏障。据说从前马岭河上木桥和马岭大桥未修建之前马帮主要是走瓦嘎寨,就是修好之后,遇到战乱,马帮也还要走瓦嘎寨。因为马岭河上游的清水河,水较浅,容易涉水而过。明清时期云南曲靖府通往广西泗城府的茶马古道兴义段很长一段时间是穿越瓦嘎。

高台舞狮 张霆摄

清咸丰《兴义府志》也将上下瓦嘎列为黄坪营管辖的115个屯寨之一,记述瓦嘎悠久历史的还有一座黄国安墓,是夫妻合墓。民国《兴义县志》的《黄氏族谱序》记载:“黄氏自明初调北征南,始祖昱公以参戎自楚随颖国公傅友德授先锋征平徕苗,论功行赏,永镇斯土,故黄氏为兴义人。”这里称黄昱为黄氏入黔始祖,但黄国安碑序中却认定黄国安是黄昱的爷爷,是黄坪营营长黄氏入黔始祖,明初随傅友德平定贵州,主要负责军需,也包含随军贸易的色彩,平黔之后论功行赏,黄国安被封为世袭黄坪营营长,统治管理黄草坝地方,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坟墓修于明初,清代中期黄氏后人修族谱,立碑追记,碑文保存完好,是研究明清兴义地方史、兴义民族迁徙、黄氏家族历史的重要史料,20世纪80年代即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当地政府和黄氏家族的悉心照料。可以说瓦嘎村是具有600年历史的布依古寨,是黄氏家族的世居地之一。

瓦嘎村是兴义民族民间文化的“富矿区”,村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舞狮,1991年曾应邀参加上海“首届中华民俗风情大型游艺会”,引起轰动。随后日本、法国、英国等17个国家的游客慕名前来观赏惊险的高台舞狮,给予极高的评价。2008年6月高台舞狮灯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民族文化研究者余未人、冯景林等多次深入瓦嘎采风收集资料,写出了《高台上的布依狮灯舞》《瓦嘎布依高台舞狮灯艺术之乡》等。高台舞狮的传承人有黄正益、黄值祥、黄值培、黄玉胜均为黄国安后裔。为了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兴义市文化部门拨款在寨子中央修了一个极富特色的舞台。舞台由黔西南著名的雕刻家曹智勇先生设计。曹先生长期在册亨布依族地区生活,对布依文化情有独钟。舞台的背景是一面绝壁,绝壁上百年古树虬枝伸展,怪石嶙峋,石壁刻有不少稀奇古怪的象形图案,像画,又像字,给人留下了琢磨的空间,显得神秘莫测。舞台的侧面是一个神庙,里面供奉着土地神。

高台舞狮 张霆摄

在村子的西北面是二三十亩大的一个海子(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湖)。海子里的水天旱不减,雨涝不增,如碧玉般清澈见底,蓝天白云,清幽宁静,是一个垂钓的好地方。

这里的布依族先民非常聪明,利用海子地势较高的优势,将水引出来,在海子的东侧下方建了一个水碾,利用水能脱谷、磨面。海子水继续往下流,到寨子中央修了一个大水塘,水积在塘里,冬春不枯,又种上荷花,养鱼,水塘边上建有回廊,高台舞狮的台子就在水塘旁,这样既培植了风水,又可以起消防作用。水再往下流,就到北面的田坝里灌田。海子出来的水沿途都可以开支沟,住户洗菜做饭非常方面,对水的利用有“梯级开发”的意味。

在海子的出水口,有高低不等的青石,青石上钻有几个碗口粗的孔,用圆木插在里面,水位不同,圆木不一样,只要把木头往上轻轻一提,水碾就开始工作。不同的圆木管不同的水位,可以调节水量。这样非常方便,连小孩也可以不费劲地使用。

这个水利工程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如今水碾已废弃,埋在土里。石板上的圆孔还在,像一双双岁月的眼睛凝视着苍天大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

兴义布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