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博物馆:留住原生态
兴义国家级地质公园总面积达256平方公里。其中,集峰丛、洼地、森林、奇泉为一体的坡岗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就有108平方公里,占整个地质公园的42.18%。地质公园中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万峰林所属的东峰林,其主要区域就是坡岗峰林。
如今,在坡岗峰林中的主要景点间歇泉边,又诞生了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坡岗布依族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 黄正书摄
生态博物馆和传统的一般博物馆不同。传统的博物馆是修个馆舍,将藏品布置在展厅里;而生态博物馆则是一个全新的模式。其诞生的历史,在整个人类社会只有短短30多年。它于1971年诞生于欧洲的法国,目前在全世界只有300多家。在我国,生态博物馆只有短短的10年历史。1997年10月23日,国家主席江泽民,与欧洲的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在北京出席贵州六枝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签字仪式。我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自此诞生。此后几年,中国政府又与挪威国合作,在贵阳花溪区的镇山、黎平县的堂安、锦屏县的隆里又建了3个生态博物馆。坡岗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是贵州省民委、兴义市人民政府投资兴建的全省第5个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的特点是文化遗产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所属社区环境中,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的一切自然和文化遗产都被看作是生态博物馆的一部分,任何实物都是本社区人民过去的历史和当今文化的记录。顾名思义,坡岗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主要是坡岗这个区域(同时,也涉及到坡岗以外的其他地域)的布依族人民过去的历史和当今的文化的充分展示。
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总人口有300多万。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以上。博物馆所在的坡岗民族村大寨组,80多户人家300多人,86%以上是布依族。
布依族是贵州这块土地上的世居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坡岗的布依族,据有文字可查的史料记载,从明洪武年间就居住在这里,已有600多年历史。布依族是依山傍水而居的稻作民族。这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寨前有数百亩肥沃的田畴,周围峰丛,森林茂盛,生态原始,环境优美。著名的间歇泉,长年流水淙淙,汩汩涌出,浇灌着田地里的稼禾,滋养着这里的人民。
现在,让我们走进2007年年初动工兴建,7月底建成,将于11月10日开馆的坡岗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去领略丰富多彩的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展示中心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布依族民居。朝门是单独建筑,是进入主体房屋的门户。朝门上方是一面布依傩木雕面具,叫作“吞口”,作镇邪之用。朝门后面是一宽敞的院坝。走过院坝,是一栋干栏式一楼一底纯木结构穿斗式房屋,屋中第一层有无数的实物和图片,展示布依族的悠久历史,以及古朴多姿、款式多样的服饰,绚丽多彩的银饰,各种劳动工具,石质的、木质的各种生活用具等。这些实物,有的看上去简单、粗糙。可是,布依先民就依托它们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得以繁衍到今天。它们是布依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次战胜大自然的狂风暴雨和天灾人祸,顽强延续至今的实物佐证。
我们到楼上去看看布依人的生活。干栏式建筑,一楼是饲养牲畜,堆放柴草的地方。二楼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右边前半间是新房。古老的婚床,床上雕了72朵不相同的芙蓉花,寓意为新婚夫妇多子多福。新婚的布依姑娘身着绚丽的裙装,木板壁上是布依线绣、蜡染的褶裙等。楼上左边为厨房,摆放着铁三脚、吊杆、吊锅以及锅、碗、盆、瓢、水桶等各种用具。一个竹编米箩,工艺精湛,样式别致,充分显示了布依人高超的手工技艺。中间是堂屋,一家人聚会的地方,也是招待来客的处所。两边摆放长长的春凳。正面是“家神”,木雕的神龛,雕工精细,图案有猴、羊、鹿等吉祥物,而不同于汉民族的“八仙过海”、“福禄寿喜”等内容。堂屋侧边板壁挂着木雕的12个傩面具。在古代,人们缺乏科学知识,认为一切自然变化、天灾人祸、疾病瘟疫等都是鬼怪作祟,于是便想象出比妖魔鬼怪更有力量的神灵,每年定期不定期举行傩仪,请神打鬼,驱逐瘟疫。傩文化源远流长,各个民族都有傩戏傩舞。因清嘉庆年间王囊仙利用傩仪聚众起义,而遭清廷镇压。布依傩遭到禁止。因而布依傩在民间,近200年来只在个别布依族聚居区暗中流传。布依傩,布依语叫“戈榜”,汉话又叫“冲傩傩”或“打傩傩”,现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依傩舞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堂屋后面,俗称“家神背后”,有的人家是作为老人的住房,这里作粮仓。
姑娘房置于右后面。其床与婚床不同,造型大方朴素。这里陈列有蜡染土布,有旧式织布机等等。
老人的房间置于左边。床两边有坐箱,有老人常用的靠椅、火笼、酒坛等。带箱的条桌上展出鸡卦。布依族用鸡腿骨预测吉凶。旁边有手抄卦书,是研究布依民俗的资料。
从老人房后门出来,是极具布依民居特色的长廊,长廊下面是水碾。布依族居住地多依山傍水,充分利用流水作动力为人类服务,以减轻劳动强度,充分显示布依人民的聪明才智。旁边是磨房,陈列有大磨、小磨和腰磨,还有碓;土油榨是过去人们将菜籽加工菜油的工具;还有打铁炉、风箱、砧凳、锤、钳等工具一应俱全。
民族村寨远眺 彭殿基摄
这里摆放的石雕,有柱础、水缸、猪槽、盆、石花窗、石狮等等。众多的石制品,造型独特,技艺精良。贵州山多石头多,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造就了一双双灵巧的手。坡岗的布依人民自古以来在石工、石雕方面显示出不凡的手艺。
坡岗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陈列的展品是可移动的文物。我们走出展示中心,到大自然中去观赏那些原汁原味的生态风貌。
这里的博物馆有两个原生态,一是喀斯特岩溶地貌原生态,另一个则是布依族人文景观的原生态。
坡岗这里到处是山,因而,单体山峰形成的“峰林”,底座相连的“峰丛”,地下的溶洞,漏斗形的消水洞到处都有。间歇泉因地下水间隔10分钟左右汩汩涌出一次而得名。这是在岩溶通道中因补给系统的复杂的虹吸管作用而形成的,水势大,常年不涸,闻名遐迩。
寨子前面那座大山称“天印山”,因其形似一枚大印而得名。摇头石,地学称“孤峰”,由峰林被溶蚀切割而成,是岩溶地貌发育晚期的产物。上半截被溶蚀分开,每遇大风或外力影响,石头就会动,故名“摇头石”。摇头石后是神树堡,堡上古树葱郁,每年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布依村民在其中举行祭祀活动。因此,这里是神树林。村民祭树、祭石、祭水,祈求平安,五谷丰登。
这里还有古营盘,居高临下,俯瞰村寨,为过去时代的军事设施,战时作为防护工事,平时防匪。
从山上下来,这里是王氏宗祠。祠内石碑,记录了王氏祖先择居此地繁衍生息的坎坷历程。墙上挂着一块“岁进士”木匾,记录了王氏族人于咸丰年间考取“进士”,展示了这里布依先辈较高的文化底蕴。
这里还有古朴简略的土地庙,有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还愿桥”。有怪石林立,历来颇有名气的“观音洞”等等自然和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