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乡贤吴炯心
从黔西南州府兴义市出发,南行12公里,就来到了全省第二批10个生态示范乡镇之一的则戎乡。这里不仅是“贵州精神”的发源地,而且还有600多年悠久历史的几个布依古寨,安章村纳具布依寨就是其中之一。
吴炯心先生影像 高雪提供
纳具布依古寨,有一棵需五六人牵手才能合围的参天古榕。古榕树下,立有一尊近代兴义教育界知名布依乡贤吴炯心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碑。纪念碑上,除了记述这位土生土长的纳具布依族老人吴炯心先生的功绩外,还有部分离任领导的题词。所有题词中,最为醒目者,当数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全国总工会书记处第一书记朱厚泽先生写下的“永远纪念毕生在贫困山区呕心沥血、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为发展兴义地方民族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布依族老教师吴炯心同志”。其余的省部级与地厅级干部的题词也不少,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表”,“时雨春风教泽深”等。这块纪念碑上,不仅对吴炯心一生始终在为民族地区教育做贡献称颂有加,也成了经典书法的竞技场,风格各异的字体让到这布依古寨的游客,尤其是书法爱好者叹为观止。
据吴炯心先生纪念碑碑文记载,吴炯心,原名吴启良,字炯心。1897年生于贵州省兴义县安章乡(今兴义市则戎乡)纳具塾师之家,品学兼优,毕业于兴义高等小学堂及简易师范。1919年五四运动中,炯心先生与同学吴仲威等在兴义动员组织各校师生,举行爱国示威群众大会。示威会议要求抵御外侮,内惩国贼,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使地处偏远的三边(滇黔桂接壤)地区的兴义群众,受到了广泛而深远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开了当地爱国民主学生运动之先河。
吴炯心先生与兴义近代的教育界知名人士,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赵伯俊同为兴义一中的创始人之一。当年,吴老先生在兴义市,特别是在布依族聚居的“安平九寨(指万峰林街办的乐立、鱼龙、上纳灰、下纳灰、中纳灰和现在则戎乡的安章、平寨、纳具、卧嘎九个布依古寨)”,兴办学堂,还创办了女子学校,倡导妇女读书,资助贫困学子,为地方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常常周济穷人,为人正直,深受父老乡亲爱戴。在纪念碑旁,用汉字标注记述布依族悠久历史的查氏宗祠残碑一字排开,好似在讲述纳具布依古寨曾经的辉煌历史。
在省城贵阳,笔者找到吴炯心先生的女儿,现已80高龄的吴佐帮老人。从吴佐帮老人的口中,吴炯心所走过的人生历程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吴炯心在兴义高等小学堂及简易师范毕业后,就投身于兴义地方教育事业,最初担任两级小学、高等小学堂、简易师范等学校的教师。同时,在兴义这偏远地方率先提出男女平等,极力倡导妇女读书,提倡男女共同享有接受教育权利等。他四处游走,筹措教育经费,自己也倾其所有,掏钱填补女子学校创办中的资金缺口,并先后担任女子学校校长、女子师范校长、县教育会理事长、兴义中学校长等职务。
1926年,吴炯心参加创办兴义初级中学,出任学监。鉴于历年教育经费由团防局“统筹统支”,学校聘用优秀教师等一切工作须经团防局认可,严重危及了学校的生存发展。于是,德高望重的吴炯心与校长赵伯俊等教育界知名人士,共策地方教育经费独立管理运动,联合各校师生游行请愿,得到群众和有关人士的鼎力支持,排除了团防局的挟持干扰,为兴义地方教育事业顺利发展清除了障碍。之后,他又亲赴“安平九寨”民族地区,亲力亲为,促办“九合”民族小学,对增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他又继任女子学校校长,为便于女小与女中学生毕业后能继续深造和顺利就业,他想尽各种办法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造就了众多女知识青年充实师资队伍,跨出了封建门槛,摆脱了家庭束缚,使一直以来被关在屋里的妇女,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1940年,为适应发展,在兴义初级中学增设高中部,改为贵州省立兴义中学,另办县立初级中学,他与赵伯俊积极规划设计,争取各方支持,终于得以实现。1946年,吴炯心接任县立中学校长一职。在任期间,勤俭治校,减收学杂费,为贫苦学生大开入学之门,很受群众欢迎。他办学开明,接纳进步教师,爱护革命青年,中共罗盘区委领导的革命活动深入校园,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默许保护。1948年,适值他50岁生日及从教30周年,公众热情祝贺,并赠他“乐育英才”匾,表彰他对兴义地方教育的卓越贡献。据“安平九寨”的知情人介绍,民国初年,乱世之中任贵州省省长的刘显世十分敬慕吴炯心先生年轻有为、才华出众,几次诚邀吴炯心到省城贵阳做官辅佐自己,那是人人趋之若鹜却苦于没机会的大好职位,但吴炯心却淡定从容,婉拒了刘显世的邀请。后来,省长位置几易其人,其中周西成主政时也曾极力邀请,请吴炯心到省城任文官。然而吴炯心仍未动心,他依然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时常慷慨解囊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成就乡村各民族子弟走出大山的心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义县人民政府聘请吴炯心为学校整编委员会委员,省立、县立中学合并后,由兴义县人民政府县长黄辅忠兼校长,吴炯心则担任副校长主持校务,使学校很快步入新的教学秩序,从而避免了因“改朝换代”而耽误青少年学业的弊端。
吴炯心纪念碑 吴明摄影
1950年春季,兴义土匪猖獗,吴炯心保护革命同志多人脱险。动乱之中,教师断薪断粮,他仍然继续慷概解囊,倾力周济有困难的教师、同仁及后辈的子孙至今感念不已。凡对当年历史知情的人,对吴炯心先生的评价都非常高,说他是“三开干部”,即在共产党人中吃得开,在国民党人中也吃得开,在民主人士中更吃得开。为何会如此吃得开?其实就是他正直的秉性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所致。在老家则戎乡纳具布依古寨,年逾八旬的吴照柏老人回忆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立前的某一年,安章乡纳具布依古寨查吴两姓与桔山丰都赵家曾发生一起影响极大的纠纷,导致数百人扛枪弄棒僵持对立,群殴瞬间即可发生。人们眼看就要发生惨烈血案而毫无办法,只得差人报告政府,但政府专职人员到场根本解决不了,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一场恶战在所难免。就在那万分危急的时刻,吴炯心先生获悉后,立即请出赵伯俊,找来应急的马匹,两人从县城策马一路狂奔,赶到现场,只几句话就平息了那场有可能酿成重大后果的惨剧。乡里人说,当年,吴老平息的纠纷远远不止这些,其他的事件还很多很多,涉及军界、政界、教育界等社会上五花八门的人,足见他人格魅力之影响。
1957年之后,他先后任兴义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他征集地方文献、积极组织撰写兴义地方文史资料,调解民众纠纷,对地方文化教育、民族团结、统战工作等做出了巨大贡献。期间,吴炯心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史资料和地方政治经济发展史料和人文资料,如《兴义民族概略》《兴义“义仓”的兴废》《漫谈兴义“县议会、临参会、参议会”》《刘显潜创办随营学校》《五四运动对兴义之影响》等。
1971年,吴炯心因病去世,终年74岁。
1997年,在吴炯心诞辰100周年之际,“安平九寨”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在吴炯心先生的衣胞之地——则戎乡纳具布依古寨立纪念碑,纪念这位为兴义山区民族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的布依族老人。
如今,当年的“安平九寨”行政区划已然变更,但“九寨”之中依然健在的老人,如查焕祥、查焕钦、吴照柏、唐友光、吴尚参、查焕志等,每每提及吴炯心先生,无不钦佩之至,均说吴炯心老人当年在国共两党之间威望极高,他乐善好施的故事始终在家乡“安平九寨”和学生的后代中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