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民间文学家黄寿昌
所属图书:《兴义布依寨》 出版日期:2014-09-01 文章字数:2785字

民间文学家黄寿昌

20世纪90年代初期,黄寿昌就身患脑血栓,一度陷入半瘫痪的状态,不能行走,说话吃力,人也憔悴了许多。当时他的家境不是很好,因此他在家中依靠中药治疗。一年多以后病有所好转,他拄着拐棍,时不时到兴义城中走一走。但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病情加重,竟至不起。

我和黄寿昌,以及白德舟、王桂堂、毛鹰等几人,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因为志趣相投,业余时间都搞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我们几人的作品,都曾先后在省里的《南风》、州里的一些民间故事集、古歌集和州、县的报刊上发表。十余年来,我们除了在各种会议上聚会畅谈外,平时,也经常互相来往。我们在交往中相识相知,成了肝胆相照的忘年交。寿昌生病以后,我曾分别和桂堂、毛鹰到他家里看望他,使他孤独寂寞的心灵得到少许的慰藉。大约是1994年初秋的一天,白德舟从乡下赶来,特意约我去黄寿昌家。我知道黄寿昌病已较重,恐怕来日无多,于是我带上相机,为他照了几张相,我们3人也合了影。想不到这竟是与黄寿昌的最后一别。这年12月下旬,黄寿昌走完了他68年的人生历程。

黄寿昌出生于兴义城郊桔山滴水村董谷寨的布依族农民家庭。因为家中贫困,幼时只读过几年小学。但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喜欢写字。长大后,他经常帮寨中乡亲们记账、写信;谁家有红白喜事,他帮忙挂礼簿,写对联,参与诵读堂文,有时也试着写祭文等。

黄寿昌影像 黄正书摄

滴水村景观 正书摄

滴水村景观 正书摄

布依族是一个喜欢唱歌的民族。在那个年代,布依村寨中男女青年的娱乐活动主要的就是唱山歌、吹木叶。不管是白天晚上,也不管是农忙农闲,男女青年只要跨出家门,口中就哼起山歌,吹起木叶。人们用歌声,用乐曲,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渲泄郁积于胸中的情感。

黄寿昌对布依族传统文化有着天生的喜爱。由于他从小就能说会道,人机灵,又有文化,开口能说,提笔能写,性情开朗,与寨中男女老幼关系融洽,因此他在寨中很有威信。他和寨里一帮青年小伙,不但经常在本寨唱山歌,而且还相互邀约到其他村寨唱山歌。特别是在农闲时期,桔山附近和下五屯、马岭所属不少布依族村寨,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和歌声。

黄寿昌是个有心人。他和女青年对唱山歌时,听到对方唱出一首好歌,他就用心记,回到家里再用毛笔写在本子上。日积月累,他记下的山歌本子有好几大摞。他也由此养成了写作的习惯。他不只是记山歌,有时听到一些老人讲故事,他也用心记住,回家后经过整理写在本子上。

20世纪50年代中期,县里举办民间文艺会演,由黄寿昌创作并参与表演的布依族山歌小剧《约会》幽默风趣,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浓郁,演出后很受群众欢迎。《兴义县志》记载:“1957年7月,县第二届民间文艺会演,在文化馆简易剧场(草房)举行,有下五屯……桔山……等俱乐部、业余剧团参加,同年9月,选拔优秀节目参加全省民间文艺和独唱独奏会演,布依族情歌《约会》获奖。”实际上,《约会》不是一首情歌,而是一出短剧。

在20世纪50~60年代,黄寿昌搜集整理和创作了不少新民歌,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在县文化馆的油印刊物《红桔园》上刊出,有的还登上了《贵州日报》、《山花》、《安顺报》(当时兴义属安顺专区)、《兴义县报》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寿昌自己刻蜡纸,将他搜集整理的布依山歌油印若干册,在兴义城乡出售,受到青年们的欢迎。此后,省、州各级文化部门出版的民间文学集、民歌集中都少不了黄寿昌的作品。

1985年1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15万字的黔西南民歌选《浪哨歌》,其开篇第一首就是黄寿昌搜集整理的布依山歌《不知歌头咋个起》154行,由两首四句歌和4首问答排歌组成。整首民歌音韵和谐,音调铿锵,朗朗上口,风趣幽默。本书还收入黄寿昌的另一首长篇浪哨歌《梅花开》。《梅花开》分“初恋”、“约会”、“团圆”三部分,洋洋洒洒1000余行。其中既有句型整齐的四句歌,也有句子长短不一的“抒情调”(也称妹仔调),唱起来荡气回肠,听起来如痴如醉。整首歌把布依族男女青年谈恋爱时的心理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另一本《布依族古歌叙事歌选》中,收入黄寿昌收集的两首分别为600余行和800余行的布依族长篇叙事古歌《六月六》和《抱摩山》。两首古歌都是歌颂布依族古代英雄克服艰难险阻,与恶劣的大自然、与妖魔鬼怪作斗争,为人民造福的故事。两首古歌篇幅很长,脉络清晰,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性强。

这里要特别提到黄寿昌发表在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印的《民间文学资料》63集中的布依族长篇叙事古歌《查白》。古歌长达2000多行,是黄寿昌搜集整理的古歌中最长的一部,是他花了20多年时间呕心沥血而成。他在古歌的《前言》中说:“早在1954年4月,打邦(属马岭)的何子宽老摩来家给妈妈“做邦”(给老人做寿的宗教活动),他在请神的时候就请到了查白,……我怀着了解查白历史的心情,先后走访了查云祥……13位老人。他们中间有摩公4人和端公1人……”由此可知,黄寿昌为了写关于查白的古歌,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先后走访了当时马岭、顶效两地所属的不少布依族村寨,虚心向布依老人(特别是有文化的摩公)请教,全面了解查白故事的来龙去脉,最后才写出这首长篇古歌。他在《后记》中写道:根据严金益等老人唱,1955年收集于兴义七、八两区(马岭和顶效原分别为兴义的七、八两区)。1980年整理于兴义桔山董谷村。这首古歌的搜集整理成文历经25年的漫长岁月。

黄寿昌逝世前与白德舟(后左)及本文作者(后右)合影 黄正书摄

黄寿昌的民间文学作品,除叙事歌、民歌外,还有民间故事。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先后在省里的《南风》杂志发表布依族民间故事《哈达马》《金子客家》《鲤鱼跳盘》等6篇,还有近10篇分别刊载于其他故事集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兴义市卷》中就收入了黄寿昌收集整理的布依族民间故事13篇约2.5万余字。

黄寿昌还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布依族民间谚语、成语(俗语)等。在1985年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印的《民间文学资料》67集中,就收有他整理的布依族民间谚语65条,布依族民间成语600余条。

黄寿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过去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他几十年醉心于本民族的民间文化,笔耕不辍,实属难能可贵。20世纪80年代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有较为深厚的布依文化底蕴,厚积薄发,我们看到的都是他的精品。据笔者的不精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他发表长篇叙事古歌4首4000余行,民间故事近20篇约5万字,还有相当数量的民歌(包括盘歌、排歌、猜子歌)散见于各种报纸杂志而无法统计。而他已整理成册却未能刊发的叙事歌、山歌和民间故事,则只有他本人和他的家人才能知道了。

黄寿昌对布依族民间文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黄寿昌辞世已多年。我们深深地怀念这位为兴义的民族民间文化做出贡献的农民艺术家。

兴义布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