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变美了
所属图书:《兴义布依寨》 出版日期:2014-09-01 文章字数:1764字

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变美了

2007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大幅图片配文字,刊发了题为《石旮旯里闯出致富路》的新闻,报道了黔西南州生态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文章特别提到:“经过石漠化治理,黔西南州兴义市郑屯镇民族村,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变美了。”

那么,作为黔西南石漠化治理的典型代表——兴义市郑屯镇民族村,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从而引起了《人民日报》的高度关注?12月1日,记者走进民族村,去探寻这里“山变绿,水变清,人变美”的奥秘。

“我们这里以前是穷山恶水,现在可是金山银山。”村支书杨天云自豪地说,“现在我们民族村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变美了。过去是农民想到城里去,现在是城里人想到农村来。我们村面貌的极大改变,是全体村民狠抓生态建设的结果。”

民族村远眺 张霆摄

“《人民日报》的报道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肯定,是郑屯镇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结果。这一条石漠化治理的成功之路,我们还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郑屯镇镇长说。近年来,镇里把生态建设作为大事来抓,注重突出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林业项目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林业生产和农民脱贫致富四个结合,立足良好的生态基础和优势,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做活生态文章。坚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管林护林、村寨绿化一齐抓,全力把生态基础打造成生态优势。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实施了间歇泉景区开发建设和游道、观峰道、游泳池、舞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间歇泉4.3公里公路油化建设;扶持了15户农家乐,完善了景区的服务功能。在景区开发上,导入了“坡岗峰丛大穿越”、“桃花谷”和“峰间别墅”的开发概念,在坡白公路沿线种植了4000多亩优质桃树。

民族村间歇泉 墙忠元摄

民族村片区河道整治工程是事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一件大事。2007年,郑屯镇党委明确专人负责,协助省州市各级各部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并成立了河道治理工作组,制订了应急实施方案和永久性工程方案。“应急实施方案”工程于4月20日动工,5月10日完成,总投资30余万元,共清理河道1752.5米,改造河道365米,改造取水闸坝5座。目前,“永久性工程方案”已上报,待批准后组织实施。

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建设尤为重要。杨天云说:在生态建设中,民族村的植树造林从未间断。村民们围绕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国家工程项目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还在景区开展花草、树木种植和管护工作。从2005年以来,民族村共种植桃树1000余亩,种植榕树、柳树、三角梅等共计5000余株,退耕还林、还草340余亩,建沼气池60余口。

民族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改造,改善了村民们的居住条件。2007年,有55户实施民居改造,其中有15户主体工程已完工。为形成民居改造的整体美,在村两委、群众代表、办事处和镇政府有关人员的参与下,选定了一家公司,并签订了外墙面的装修合同。现在,一座座外形美观、内部结构合理的新瓦房盖起来了。民族村在整个村庄建设中,实现了水、电、路三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在民居改造中,实现了沼气池、卫生间、洗澡间同步建设。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走产业化之路。民族村围绕间歇泉景区,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在巩固现有旅游项目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大力发掘和弘扬布依民族文化,特别是以布依傩文化为代表的原生态布依民族历史文化,狠抓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民族饮食文化的推广,培育新的旅游景点,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品位。目前,已组建了民族文艺表演队,制作了傩仪面具,开展傩戏、傩舞等表演;专门组织村民开发八类旅游产品和“九缸钵”等民族特色饮食;投资80余万元建成的民族村布依族原生态博物馆也正式开馆。其他景点如摇头石、间歇泉泉眼、戎东大山、营盘山遗址、冯氏庄园、太阳泉、糠包广场、民族文化长廊等正在进行整治和建设;农家乐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档次在不断提高,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有着52年党龄的冯顺芬老人说:“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我们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太大了!现在我们村有15户农家乐,每家每年的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王宣海忍不住插上了话:“是啊,我们祖祖辈辈盼了多少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今变成了现实,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呀!”

兴义布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