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沧桑营上寨
所属图书:《兴义布依寨》 出版日期:2014-09-01 文章字数:2639字

沧桑营上寨

营上古寨 吴明摄

营上远眺 黄正书摄

还真想不到,离兴义城这么近的地方,竟然有这么一个充满古意、满目葱茏、大自然生态保护得这么完好的布依山寨。

经过曲曲弯弯的盘山沙石路,从山脚一直往上行走,不多一会,我们来到马岭镇平寨村的营上寨。

营上寨建在高高的山顶。在寨门口往下一望,龙井村、兴义烟厂、荣盛铁厂等尽在脚下。现在时令已近中秋,天上飘下的小雨时断时续,整个寨子笼罩在迷迷蒙蒙的雨雾之中。同行的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小鲍说,如果是秋冬时节的晴天,白云常在寨子下面半山腰缠绕,人在白茫茫的云雾中穿行,那真有飘飘缈缈、似神似仙的感觉。营上寨,真是在“云上”。

营上寨门 黄正书摄

古营盘遗址 黄正书摄

古炮台遗址 黄正书摄

营上寨又是建在古营盘之内。当年的寨墙大部分已不存在,但寨中的老人们仍然能清晰地向我们指认出,哪里是东门西门,哪里是南门北门,当年建立的炮楼又在哪里。我们在寨中行走,依然能时不时看到当年修筑营盘用的厚重的礅子石,石上苔藓斑驳,可明显看出是很有些年代的。

这是一个有80多户300多人的布依山寨。虽居于山顶,但寨子地势宽阔。寨中房屋绝大多数是木结构:木的屋架,木的门窗,室内也是木板装修。房屋石墙封顶,朝门进出。那朝门也是木料构成:朝门顶上盖着青瓦,朝门两边木门枋上贴着对联。寨子里有无数棵高大的椿树,巨大的树冠把不少人家的房屋罩在其中。整个寨子,显得是那样的古朴幽静,那样的生机盎然。那些长期生活在喧嚣城市里的人们,走进营上古寨,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清新、别样的感觉。

营上石匾 黄正书摄

布依人一向以好客闻名。我们是中午一点钟到达寨里的。可是寨中男女老少百余人,穿着新崭崭的民族服装,大早上就齐聚寨门口等候我们的到来,敲锣打鼓、舞狮子、吹唢呐,像过节一般热闹,把我们当贵宾迎进寨中,弄得我们都很不好意思。我们从心底里感受到一阵阵浓浓的情意。

我们在寨门口一壁镌刻着“营上古寨”的巨大石崖下,受到乡亲们的盛情接待。大家正吃着香喷喷的刚舂好的糯米糍粑,喝着甜甜的米酒,一群布依汉子,冒着小雨,抬来两块各有几百斤重的石匾,放在我们面前。

我们先看较长的一块。这块石匾有三尺(约1米)多长,一尺(约0.33米)宽,浅白色石灰石,在打磨得很精致的石面上,中间刻有行书“祥凝紫气”,字体秀丽飘逸,书法很具功力。左右各有款识。上款为“同治丙寅二月花朝日为职员查宝山修建里门志喜”;下款题“知兴义府、县事孙清彦、陈聘儒并题”。两款字体为扁宋;另一块石匾为青石,宽与前一块差不多,但短一些,大约两尺(0.66米)长。中间是“康乐”两个行书大字,但笔法功力略逊于前匾。上款为“钦赐花翎署理普安州安义镇标左营游击加五品刘”,下款为“同治八年夏五月立”。

据寨中人们说,“祥凝紫气”石匾原安放在营盘东门之上,两边还镌有楹联:“山环水绕人杰地灵;云蒸霞蔚凤翥鸾翔。”当年寨墙还残存于寨旁。

营上寨雄踞于山顶,而该山山势险峻陡峭,依山势修筑寨墙,易守难攻。更奇的是,山高水高。山上有一股清泉,一年四季常流不断,这就保证了山上人家饮用水的便利。

由于营盘地势高,视野开阔,因而,无论对方从哪个方向而来,来人多少,营盘上的人均可一目了然,从容应对。在冷兵器时代,选择这样一个地方建营盘,确实是占尽了地利之便。

据说,营上古寨于清康熙年间开始有人居住,原称屯上,而营盘的修造则是在清代后期同治年间,这与回民起义有关。

清咸丰八年(1858),盘县沙陀官绅侮辱欺压当地回族人民,后又反诬回民作乱,于是爆发了以张凌祥、马河图为首的回民大起义。由于起义军旗帜为白色,清军旗帜为红色,因此历史上又称为“红白旗事件”。起义军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于次年攻陷兴仁,以此为根据地,向周边各县发展。下五屯刘家是一方豪绅,为效忠朝廷,镇压农民起义军,同时也为了自保,于是赶修永康堡,以抗拒白旗军的进攻。白旗义军于同治二年(1863)六月兵分两路,一路由楼纳经赵家渡进攻兴义县城,一路由马别桥(今马岭)经龙井进攻兴义城。在几次激战中,以下五屯刘氏弟兄(刘官箴、刘官霖、刘官礼、刘官德)为首的清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起义军势不可挡,在兴义城南门外杀死刘官霖,占领兴义城。但由于永康堡修得非常坚固,义军虽付出重大牺牲也始终未能攻克。

营上古营盘遗址 黄正书摄

下五屯刘氏集团在着力经营永康堡的同时,为了更有效地抗击回民义军,他们看中屯上寨地势险要,于是派其部下、为他们训练团丁的平寨波澜田寨子的查宝山,到屯上寨赶修营盘。查宝山于同治五年(1866)春修好营盘东门。作为地方长官的知府孙清彦和知县陈聘儒送匾以示祝贺。匾中的“花朝日”为二月十二日(也有说是二月初二日或十五日)。匾当为木匾。赶修营盘的查宝山为迎合上司,命工匠按木匾大小尺寸重刻于石上。

这里说一说孙、陈二人。孙清彦,字竹雅,云南呈贡人,原为兴义知府(驻安龙)。此人在诗、书、画上均有名气。但在送此匾的头一年(同治四年,即1865)四月,因“兴义教案”已被清廷罢官。陈聘儒,湖北人,于同治三年(1864)接兴义知县位,但也只干了两年,于同治五年(1866)离任。

另一块石匾,则为下五屯刘氏弟兄所书。

下五屯刘氏四弟兄,老二刘官霖已战死,老大刘官箴(即刘显潜之父),因镇压白旗义军有功而于同治三年(1864)擢升安义镇左营游击;次年,刘官箴与其四弟刘官德到捧乍,被捧乍汛守备李凤才和鲁布革汛守备张开业杀死;老三刘官礼(字统之,即刘显世之父),为下五屯刘氏家族的顶梁柱。因镇压回民义军有功,于同治九年(1870)被任命为府镇各军统领,总办团防,执掌兵权。刘官礼死于1910年。

查宝山修好屯上寨东门后,又经三年才修好西门,请刘氏题字。刘氏弟兄中的刘官礼精于书法,“康乐”二字当系刘官礼所书。

可惜查宝山费尽心力修好的屯上营盘最终还是不堪一击。同治七年(1868)春,白旗义军陈良初一部,联合早已归顺义军的纳省戴秉义地方武装,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偷袭新修的营盘。经过激战一举攻下营盘,摧毁了刚竣工的各道营门。从此,营盘失去了作用,也从此再没有修复。残墙断垣,夕阳斜照,默默地诉说着那一段历史。

而今的营上,无数古榕枝繁叶茂,寨中人家笑语声喧,一派其乐融融的升平气象。

兴义布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