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脚下延伸
“阿旭,你现在回家再也不用走烂路和泥路了,现在我们寨子里那条坑坑洼洼的泥路已经修成了宽敞平整的石板路,各家各户也有水泥路通往院子里……”敬南镇白河村洒报组布依族村民查兰凯兴奋地与在浙江打工的孩子通话。查兰凯激动的声音好似在宣告,那条曾困扰洒报人的小路已成为历史,永远一去不复返。
村道 仕学 正书 殿基摄
敬南镇白河村洒报少数民族自然村寨,位于兴义市区与敬南镇政府之间,距兴义市区1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兴(义)鲁(布格)公路1.92公里。由4个村民小组组成,村庄占地4.1平方公里,居住着85户41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97人,以布依族人口居多,有少数彝族和汉族。寨里留存着古老悠久的布依族文化,民族特色浓郁,仍然保留有织布机、石磨、石碓、石缸等生活用具。寨里的生态也保存得非常完好,有参天的古榕、高大的香樟、郁郁葱葱的酸枣,整个村寨被一片古树绿荫环抱,甚是美丽。然而,这里的交通依然不便,虽然离市区和镇区并不远,但与镇区的生活水平都有差距,更不用说与市区相比了。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洒报寨原来的真实写照。一位村民这样形容洒报原来的道路状况:“如果碰到下雨天,到处都是泥坑烂路,寨子里无处可以下脚,只有穿上雨鞋才稳妥,否则别想有一双干净的脚进家门……”另一个中年男子也抢着说:“要是有人摆酒席,就更糟糕,众多的脚将房前的泥巴院坝一踩,好了,原来就不怎么平的一块土坝子便成了‘黄泥河’。”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免农业税,免学杂费,科学种田种地,不交税还有直补,很多人家的粮食年年增产。
2007年,白河村洒报组被确定为兴义市重点建设的10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寨之一。兴义市领导多次踏上这片美丽却因交通滞后依然在小康边沿徘徊的村寨,对新农村建设作出指示,为村民们指明建设方向;镇领导也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洒报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洒报少数民族村寨的各方面建设,并明确专人负责各施工环节的联系、协调和监督工作。在洒报新农村建设道路施工现场,老党员田维刚、何玉明等组成的工程质量监督小组蹲点监督公路、游道、进户路等的施工质量。白河村支书邹向顺等村常务干部则几乎天天在施工现场指导。新农村建设,村民们积极性很高。值得一提的是,白河村白古组的吕大开、吕元国等外出务工人员在有一定经济实力后,捐出自己的血汗钱共计30余万元油化洒报至白古两村民组3321.8米的通组公路,在家的村民则积极参与投工投劳。
洒报村口古树 正书 摄
通过近一年的真抓真干,洒报少数民族自然村寨面貌焕然一新,原来泥泞的道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肮脏的村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群众的房子变漂亮了,水电通了,还新建了村民文化广场。一组数据可以体现这里新农村建设的变化:投资64.4万元,完成白河村洒报组1.92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建设;投资22.5万元,其中群众投工3000余个(以劳折资10.5万元),完成白河村洒报组进户道路硬化建设2.02公里;投资7.1万元,其中群众投工600余个(以劳折资2.1万元),完成洒报民居改造52栋。同时,投资10万元,拉通3000米自来水管道,改善了群众的饮水条件;投资12万元,对洒报组74户进行农网改造,增设变压器一台;在文化广场和文化长廊建设方面,投资5万余元,新修休闲活动场所600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中,还投资5.2万元,修建32口沼气池,其中群众投工600多个(以劳折资2万元);投资4万元,完成圈舍改造10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新建移动基站一个,改善了通信条件。
洒报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寨子里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夫妻石、豹子洞、金猫扑瀑、神仙出手、金猫扑背等景观,有民族特色的布依八音坐唱、舞龙、舞狮、花灯、快板、布依浪哨等布依民族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赏和游玩。
现在走进洒报寨,在完好的生态下,还有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网,整个村寨干干净净。那条承载着洒报村民梦想和希望的路,正在洒报每个人的心中延伸着,它连接着中国农村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洒报的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