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光辉的足迹
所属图书:《兴义布依寨》 出版日期:2014-09-01 文章字数:1778字

光辉的足迹

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建筑、干净整洁的广场、郁郁葱葱的行道树,把威舍镇光辉村装点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

光辉村一角 黄正书摄

兴义市威舍镇光辉村位于威舍镇政府所在地,地处滇、黔两省交界兴义市的西北角,距兴义城区32公里,交通便利,南昆铁路最大的中间编组站威舍火车站就在光辉村境内。兴(义)威(舍)公路客运终点站也在光辉村,便利的交通优势,带动了该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据光辉村党支部书记陈启学介绍,以前的光辉村是个实实在在的小穷山寨。全村辖6个村民组,总人口不足800人,居住着汉、苗、布依、蒙古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0%。由于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尽管勤劳的光辉村村民世世代代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挥汗如雨,可收获却只能填饱肚子,甚至还有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村民。威舍山多田地少,人们的思维固定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上,主要靠种植玉米、水稻和小麦,养殖猪、鸡等。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传统的农耕模式,不仅没有让老百姓找到生存的出路,而且还将他们的手脚束缚在仅有的贫瘠土地上蹉跎岁月。那时的威舍只是马岭区的一个小乡,而光辉村就是这个小乡里的贫困村之一,全村人民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人均纯收入不足400元。如果有客人来到村里,大部分人家连招待客人最起码的饮食都成问题。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村里有了七八个小砖窑,经济虽然比以往改善了一些,但砖窑的生产效率低下,基本上都是人工操作,效益并不理想,在那时全村一年的总收入也只有60多万元。

光辉村边山石 黄正书摄

“那时连威舍街上都只有一家餐馆,而且这家餐馆也只能在赶集时才卖点粉面之类的小吃,平时即使有钱都买不到吃的,何况还没有钱呢!在小砖窑里做工,做了3个月,才买得1台小收音机……”说到以前的生活,光辉村的父老兄弟们便打开了话匣子。1992年,南(宁)昆(明)铁路贵州段隆隆的炮声惊醒几了千年生活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人民,似乎是一夜之间,光辉村人民的命运便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连土生土长的光辉村人也感到惊讶。

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经济不断发展,光辉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人均纯收入从以前的几百元上升到了3000余元,收入是1992年的10余倍,村民卫生保健率和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都达到了100%。“全村被征用了3000余亩土地,失地农民由村常务干部组织到威舍火车站的货场上做工,装卸货物。现在,仅货场这一块的经济收入在农民手里的每年都不会低于300万元,其他的经济收入还不在内。”陈启学微笑着说。

现在的光辉村再也不是当年的穷山寨了,村境内有10余个规模企业,几十家餐馆,还有数以百计的服装店、宾馆、旅社等。原来在云南省曲靖等地打工的村民雷太明、李炳灿、李炳祥等纷纷回到村里,在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与关心下,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有的盖起了宾馆,有的建起了屠宰场,还有的盖了房子后经营家电,还养起了鱼。如果要将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相比,那简直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整个威舍广场周边的房屋,90%以上是光辉村人自己盖的,一部分村民不但自己致富,而且还带动了其他村民,解决了部分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村民李炳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有烧砖技术,2000年购来先进的机器设备,办起了烽火一砖厂和二砖厂,四个儿子分别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如果到砖厂参与管理者,则发给工资,只入股则只在年终分红。两个砖厂共有60多工人,多数是光辉村村民。一砖厂由老四李泽荣管理,二砖厂由老大李泽富管理。每个砖厂的日产量可达3万块左右。固定员工(多是技工)的工资在1500-1800元之间,季节性员工的工资略低于固定员工的工资。由于他们诚信经营,产品质量过硬,生产出来的砖总是早早的就有云南富源、我省盘县等地的客户前来订购,而且常常供不应求。

2007年8月,李炳胜一家投资500多万元,建起占地1610平方米、六楼一底的威舍联福大酒店并开始营业,又吸纳了近30名员工到大酒店工作。该村刚从财经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赵梅没去外地找工作,而是直接到联福大酒店当起了出纳。类似于李炳胜家的情况还有很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地人办当地事,解决当地人就业问题。

现在的光辉村人做事不再像以前那样畏畏缩缩、瞻前顾后了,他们正利用南昆铁路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党的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做自己适合的工作,就在光辉的土地上走出一片光辉的足迹。

兴义布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