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具宗祠和古碑
纳具布依寨 吴明摄
纳具寨古称“那志寨”,是明清“安平九寨”之一,是布依族聚居古老村寨。纳具位于城南11公里处的则戎乡政府所在地南面,村寨被坡喜、坡毛、坡秀三山环抱,村寨位于半山腰,如太师椅中稳坐。寨前坝中凸起的山脉峰顶平坦,与环抱村寨三山交相辉映,如太师伏案。村中古榕覆盖,大的古榕树需八九人牵手合围,整个村寨掩映在古榕树荫中。
布依族村寨多分布在坝子的台地上,但纳具寨的环境却是别具一格,建在离坝子较远的半山腰。这得源于纳具寨好山有好水的缘故。纳具的水井在安平九寨最有名,查氏宗祠右面的纳具古井,水流量大,长年四季不断,不管天晴下雨仍清澈见底,寨前的坡地,自古用古井之水灌溉,旱涝保收。这样的清泉在寨中有几眼,全寨人畜饮用,农田用水从无忧虑。
纳具民居建筑布局非常规整,道路全部十字交叉,纵横阡陌,整齐美观,大方别致。在兴义布依族村寨民居建筑中堪称首屈一指。
寨中房屋多为三开间的小青瓦木结构五面石墙建筑,古朴、典雅,现仍保持原貌。也有三合院建筑,如查玉平民居,原为面阔三间青瓦石墙建筑,有两厢、围墙和朝门,后因诸多原因两厢被拆毁,但正房和朝门尚存。现存的正房是硬山穿斗式木结构青瓦房。鼓形的柱础、花窗石裙板、雕花六合门等艺术构件别出心裁。门窗上雕刻的花卉图案有方格纹、十字菜花纹和万字回纹等。民居院门开得极讲究,大门正对面砌筑院墙,也叫照壁,院门开在侧面,门框、门梁斜砌成外八字形。
从查氏家谱可以看出,纳具寨可考的历史有600年以上。明初查氏、吴氏先祖“调北征南”迁于此,与当地布依族通婚、融合,发展成为现在纳具布依族村寨。追溯村寨发展的历史,可以通过村域内文物古迹查吴二氏宗祠、查氏宗祠碑、纳具晓谕碑、纳具永远遵照碑、卖明那具全庄田土山场契约碑等慢慢考证。
纳具宗祠 周仕敏摄
纳具宗祠是由查姓和吴姓共同修建。宗祠原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于民国22年(1933)培修。硬山穿斗木结构青瓦屋面,通面阔6间,长19.4米,进深7.8米。由于是两姓共建,左三间是“查氏宗祠”,右三间是“吴氏宗祠”。在纳具,查、吴两姓和睦相处,互为亲戚,亲如兄弟,实为旧时同寨不同姓友好相处的典范。
查氏宗祠碑位于查氏宗祠东南面15米处,刻于咸丰三年(1853)。碑文用汉字标注布依语,主要记述查姓先祖迁徙、落业于纳具的情况。碑文中有四句用汉字注布依语音的方式,记述查姓族人寻根认祖的“隐语”:“××沙宗坝谭统,寒纳桑桂志,四总那来,染起坡密纳毕。”汉语意为“顺着石阶小路上来,山很高,田埂高齐胸口,水淹过膝盖头。家住在叫纳毕的地方,门口有块大田。”上述隐语,不仅在纳具一带的查姓布依族世代相传,滇、桂毗连的南盘江两岸和黔南州同一祖先的查姓布依族也能随口道来,“隐语”被视为查姓布依族追宗的依据。用汉字标音注布依族语言,反映布依族历史的碑刻,在贵州省尚属首次发现,实属珍贵。此碑已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纳具古碑 吴明摄
在纳具村百年古榕树下,还立有那志寨晓谕碑、永远遵照碑和卖明那具全庄田土山场契约碑。那志寨晓谕碑,刻录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署普安州分驻黄草坝州判缪某某,为调处民间土地赋税差役的纷争而出示的一纸判文。永远遵照碑,刻录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黄坪营奄章世守马目黄明经,用以重申州判晓谕内容的一纸告示。卖明那具全庄田土山场契约碑,内容反映清代中后期土司制度在政治上、经济上逐渐崩溃的历史。
那志寨晓谕碑和永远遵照碑是两份刻于石上的官府公文,反映了清代乾、嘉之际少数民族被差役赋税所苦,纷争诉讼不断,尽管设管屯兵镇守,虽“文员管理”亦不能清除民怨。
卖明那具全庄田土山场契约碑,现存残碑高58厘米,宽100厘米。由于残缺,未能获得完整资料。残存部分文字基本系原黄坪营奄章世守马目黄明经族子出具的杜卖文契。清代“改土归流”后,世袭土司的政治、经济地位被削弱,借出卖族属公田山场和私占土地转换和攒现银,维持生计。而以“卖价银九八色四百二十两整”,估计一次出卖近一平方公里田地山场。
纳具布依寨,由于受外来文化干扰甚微,生产生活习俗、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仍然非常传统,致使村寨至今仍保持着完整古朴民居建筑和浓郁的布依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