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龙博物馆:远古时期的生物展示
所属图书:《兴义布依寨》 出版日期:2014-09-01 文章字数:3056字

贵州龙博物馆:远古时期的生物展示

在莽莽的云贵高原深处,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包——浪务山。浪务山位于贵州省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内,这里是我国南方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贵州龙动物群)的代表——胡氏贵州龙化石的发现地。

贵州龙博物馆大门 岑明武摄

很久以前,当地村民常在浪务山放牲畜,偶尔,他们发现牛蹄踩翻出土的石板上有一种形似小蜥蜴骨架的浮雕般的图案,当地人称“四脚蛇”石板。古时候,绿荫一带的房屋,大多选用石料建筑。乡亲们在浪务附近的后龙山采石时也撬出“四脚蛇石板”。这些“神秘石板”,即后来掀开我国三叠纪地层研究序幕和轰动亚洲的古生物化石——贵州龙。

贵州龙是生活在距今两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时期的海生爬行动物,现已灭绝,其化石由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1957年7月在绿荫村的浪务山上发现后带回北京,1958年经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研究鉴定命名为贵州龙。

贵州龙属双孔亚纲鳍龙目肿肋龙科,为小型的海生爬行动物,成年个体化石最大体长40厘米左右。化石骨架保存精美完整。主要特征为头呈三角形,头骨颞颥孔较小,眼孔大。

贵州龙在我国乃至亚洲属首次发现,不仅对古脊椎动物学、古动物学、古生态学、古化石埋藏学、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贵州龙是我国发现最早,研究历史最长,个体数量最多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在国际学术界具有相当的知名度。随着近年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形形色色的海生爬行类化石,包括鱼龙类,海龙类,幻龙类,盾齿龙类和原龙类,在中国西南地区大量发现,它们构成了从早三叠纪末期到晚三叠纪早期的一个持续时间长、门类齐全的海生爬行动物群,命名为贵州龙动物群。

贵州龙动物群包括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类的主要类群——鳍龙类、鱼龙类、海龙类和原龙类。它们由早三叠纪晚期和晚三叠纪早期的6个脊椎动物组合组成,即嘉陵江组的湖北鳄,贵州龙—裂齿鱼组合,关岭组的一段清镇龙—三桥龙组合,关岭组二段的原龙类—鱼龙类—鱼龙组合,杨柳井组的鱼龙类和位置未定的爬行类组合,法郎组竹杆坡段的贵州龙—幻龙中华真鳄鱼组合,法郎组瓦窑段的安顺龙—黔鱼龙—中国豆齿龙组合,贵州龙动物群的成员分别与同时代西特提斯区及东太平洋区动物群的成员关系密切。对它的研究可以完善人们对海生脊椎动物各门类的起源、分布、系统发育和古生物地理的认识。以顶效绿荫村为核心的10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保存了极为丰富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些化石连续记录了从早三叠纪晚期到晚三叠纪早期古海洋的动物面貌,代表了三叠纪时期海洋生态系统演化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顶效地区发现的化石不仅种类丰富、数目众多,而且保存极为完好。

因了贵州龙,浪务山和顶效绿荫名扬中外。

2002年,当地政府决定在浪务山下的绿荫塘畔兴建“贵州龙博物馆”。2003年9月,总投资100多万元,馆区占地面积11亩,馆舍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平方米,馆牌由我国登月工程首席专家欧阳自远题字的“贵州龙博物馆”建成挂牌正式开馆。

来到博物馆,馆区内环境幽静,生态植被保存完好,叶影婆娑,绿荫交叠,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感觉凉爽,那置身于天然空调的惬意简直妙不可言。古树和竹林掩映的“贵州龙博物馆”和一幢独具民族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布依吊脚楼”仿佛在向我们亲切地点头致意表示欢迎。

吊脚楼系餐饮、娱乐、纪念品销售服务中心,一次可接待200多人。

馆区出入口分东门西门,东门围墙内一株苍劲挺拔的金丝榔树直插云霄。金丝榔学名榉树(别名血榉、金丝榔、沙榔树、毛脉榉等),榆科,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经专家鉴定这棵高约30多米的金丝榔已有1200年树龄。东门的停车场,拥有30多个小车停车位。

贵州龙博物馆内展品 岑明武摄

走进博物馆,展厅当门处是5平方米面积的沙盘模型,这是政府规划的旅游开发区的沙盘模型,实地范围20平方公里。沙盘标明已开发和待开发的化石点、湿地海子、峰林峰丛等景点地名。

沿展线参观,展柜里陈列的各种化石标本十分精美,有鱼类、双壳类、棘皮类、鳍龙类、鱼龙类、海龙类等。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地记录着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描绘了往日地球上生物活动的面貌及其发展图景。浏览中,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第1、2单元展壁之间,有一块长约1.6米,看似贵州龙但比贵州龙大得多的化石标本,观众以为贵州龙便是它的幼仔。讲解员告知,那是幻龙。比如猫与老虎,同科不同属。

展厅中央的玻璃橱内支起一具张牙舞爪的约一米多长的动物立体骨架模型,资料说明:三叠纪地层属“海相地层”,特点为重叠的石板结构,沉积石板上的化石骨骼不可能像侏罗纪“陆相地层”泥土中发掘的恐龙骨骼装成立体骨架展示。这具骨架模型体现了海生爬行物的立体状态。

通过了解,我们知道了贵州龙和的价值意义和发现过程,并且了解到三叠纪、喀斯特、海相地层、陆相地层等关联的地学知识。

贵州龙博物馆,是集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科普宣传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展厅以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贵州龙生物群为主,通过化石标本,展橱、展台、展板、展线、图文、声光、导游讲解等形式,向观众传输相关知识,再现了远古海洋生物界活动的面貌及其发展景象。

贵州龙博物馆以采集征集补充标本、陈列展示标本、提供研究贵州龙等古生物化石为宗旨,积极有效地开展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工作和科普宣传活动。

2003年9月,贵州龙博物馆成为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科考站。

2003年12月10日,黔西南州科协、州教育局授牌为“黔西南州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贵州龙化石影像 黄正书摄

海百合化石影像 黄正书摄

2004年1月,国土资源部授牌为兴义国家地质公国贵州龙景区。

2005年9月6日北京大学授牌为“古生物学及地学实践基地”。

2006年5月,省科技厅、教育厅授牌为“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8年成为黔西南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贵州省环保厅环保教育基地。

2009年12月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2010年荣获贵州省第二届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2012年4月获黔西南“建州30年30事30人30企评选”荣誉证书。

自开馆以来,迄今接待参观者30余万人(次),中外专家学者l万余人次,学生8万余人次。

作为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七大功能区之一的顶效贵州龙景区范围内的浪务山、光堡堡、柏香林、赶场桠口化石点虽然各处分散,但由于严加巡视看守,该化石区已经成为中国目前唯一没有盗掘盗卖的保护区。贵州龙博物馆,近年来在顶效贵州龙景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龙头作用。

在各级国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2007年开始申报的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贵州龙遗址馆”、世行贷款项目——“贵州龙博物馆”已获批并实施建设。

总投资900多万元,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建在亚洲首次发现贵州龙的浪务山上的贵州龙遗址馆主体建筑已经完工。馆舍外围周边景观规划为占地面积86500平方米(合130亩)的公园区,游客到这里,不仅可现场参观化石发掘过程和生态复原场景,还可在公园内休闲游乐。

贵州龙景区距贵阳、昆明均为330千米左右,距州府所在地兴义市仅13千米。景区外围有关岭至兴义高等级公路、南昆铁路通过。离兴义机场也只有14千米。贵州龙景区及其周边已初步建成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各方面设施的完善,必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

走进贵州龙博物馆,你会收获不少,受益良多。让我们拭目以待,相约龙乡,一起领略这方山水淳朴的民俗和美丽的田园风光,品尝香甜的布依米酒,追寻贵州龙的踪迹,畅游三叠纪世界。

兴义布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