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丰绿茶山外香
绿茶因其具有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功效而备受喜爱。产于山高林密、云雾缭绕而又阳光充足的兴义市泥凼镇纳丰村的小叶绿茶,更是以嫩黄微绿、天然栗香、醇厚甘洌而颇受茶商的欢迎。茶叶还未采摘,就有浙江、山东、江苏等地的茶贩前来订购,有时茶贩之间还要相互争抢。
纳丰村是泥凼镇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全村50%的村民是布依族。该村布依族村民有着上百年的种茶传统,但过去只是种来自家饮用,没有形成商品。全村也没有其他支柱产业,靠种田糊口,经济来源还得靠外出打工。而今天纳丰村的布依族村民不仅把自己种的茶叶远销到江浙一带,而且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发展订单农业,每年茶叶收入人均1000元左右。
是何魔力让纳丰绿茶如此有名而成为全村的产业支柱呢?带着疑问,笔者采访了纳丰绿茶经营者王启高、卢连春。
1992年的一天,王启高在伯父家看电视时,电视上播放的一条关于浙江等地需要大量农民工的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时20多岁的王启高觉得待在家中闲着无事,又没钱用。他想,不如出门打打工,找点钱,还可以开开眼界。便邀约村中好友卢连春前往浙江一家茶场做工。期间,他不仅学到了种茶炒茶的技术,同时也结识了不少茶贩子,还亲眼目睹了该茶场的经营模式——订单农业。
纳峰寨子 吴明摄
古茶树 墙忠元摄
第二年开春,他们就采了些家乡茶叶带到浙江给一些内行人士识别。一位姓赵的老板一眼看中了他们的茶,立即就叫王启高带他到纳丰村,经考察后赵老板认为纳丰茶叶品质好,大有发展空间。
1994年开春,茶叶还未发芽,赵老板就带着七八个炒茶工人和炒茶工具来到纳丰,以每市斤2~3元的低价收购当地鲜茶叶来进行粗加工,然后带回浙江深加工后出售。连续几年,赵老板都按时来纳丰收购茶叶。于是,纳丰绿茶便成了气候,有了规模。
1998年的一天,王启高在无意中获知浙江名茶——西湖龙井茶被许多外地茶叶假冒的消息。他想:“我们的绿茶会不会也被当作西湖龙井茶卖呢?如果是的话,那说明我们茶叶的品质一定很好,且市场价格昂贵。”为探个明白,王启高和卢连春商量,决定自己筹资收购村民的鲜茶叶来粗加工,然后自己拿去浙江找其他老板卖,看看市场行情。1998年末,他们打电话给浙江的赵老板,说他们来年要自己炒茶叶了,不让赵过来。1999年春季,王和卢共炒了200斤干茶叶,茶叶刚炒完,赵老板又赶了过来,出50元一斤准备收购他们的干茶,王启高他们没有卖给赵老板,而是亲自背着茶叶上了浙江。到浙江时,正逢市场上打假,王启高他们亲眼目睹了许多假冒茶叶被没收了倒在河里的场景。他们的茶叶没有商标和名字,不敢拿到市场上公开交易。于是便找到了以前结识的一位茶贩子,那位茶贩很爽快地以每市斤80元的价格收购他们的茶。王启高和卢连春回到旅社一算账,除去各种费用后,他们每斤纯赚了50元。当时王、卢二人既高兴又疑惑:“到底我们的茶叶要值多少钱一斤呢?”想去想来,最后王启高决定买几件衣服化装成“老板”去探探究竟。
一番打扮后,二人戴上墨镜,又来到刚才他们卖茶叶的那个铺子,指着那几袋刚从他们手头卖掉连外包装都还未换过的茶叶问茶铺老板要多少一斤,那位老板看了看他的打扮,压根没有认出他们来,认为他们真的是来要货的大老板,便说:“这是我几年来收购的最好的茶叶,再加工后充当龙井茶不成问题,每斤至少要400元才卖。”王启高和卢连春又气又悔,但他们不敢吭声,怕暴露身份,假装走走看看而赶忙离开了茶铺。
拿着卖茶叶赚来的近万元钱,王启高和卢连春到江苏、山东等地考察了当地茶叶的销售情况,了解外界需求,还和许多外地茶商签订了收购合同。合同要求由王启高、卢连春二人负责管理好纳丰茶园,并在每年清明节前负责收购当地群众鲜茶叶进行粗加工,然后老板以每市斤100~200元的价格到纳丰提货。就这样,纳丰茶叶让村民们尝到甜头,规模不断壮大,由过去不足200亩发展到今天的1200多亩。
2005年初,纳丰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建立了远程教育接收站。村民从远程教育网上获得技术,基本了解了茶叶的种植、修枝、施肥等方面的技术。为提高纳丰绿茶的品位,王启高要求茶农施农家肥,不准用化肥,发展无公害食品。就在2005年,纳丰绿茶经过有关专家化验认可,各项指标达到无公害食品的要求。同年底,王启高、王启昌、卢连春等人发动茶农入股,筹集资金50万元,买来各种炒茶机械,合伙在村里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同时为纳丰茶叶注册了商标,成立了“兴义市绿蕊食品有限公司”,卢连春、王启高等担任了公司负责人。
公司的成立,不但为纳丰茶叶确定了合法的身份,而且为纳丰茶园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保证,每年公司把卖茶赚的钱大部分又投入到茶园的发展壮大上。公司成立至今,每年他们都按每亩茶园40元的标准,补助茶农运输农家肥。
纳丰茶叶能发展成为商品,成为纳丰村的一项产业支柱,村民异口同声地说:“是先进文化帮了我们的忙,是远程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