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改变旧模式,发展新产业
所属图书:《兴义布依寨》 出版日期:2014-09-01 文章字数:1470字

改变旧模式,发展新产业

大蚌一角 正书 殿基摄

兴义市马岭镇大蚌村距镇政府驻地20多公里,居住着500余户2700多人,因边远贫穷,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马岭镇的“小西藏”。改革开放以来,这里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因发展模式单一,没有注入新的产业,加上交通不便和人们的观念相对落后,信息也相对闭塞等原因,大蚌村的发展非常缓慢,是省级一类贫困村。

“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种芭蕉芋,几乎家家种,全村少说每年也有500多亩的种植面积,每亩能产3000-5000公斤,每公斤芭蕉芋可以卖到0.46元,当年还是赚了一些钱的。可近年来,不知是多年重复栽种还是什么原因,这芭蕉芋不但产量大大不如当年,而且它的市场价格也下降到每公斤只卖0.26元,种这个(芭蕉芋)已经赚不了钱喽……”村民曹明礼如是说。大蚌村种植芭蕉芋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怎么办呢?

大蚌村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每家每户的土地都不少,有的承包地加上二耕地有20-30亩。于是,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与关心下,这里开始种植小米辣,并与兴义市两江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每公斤2元的保底价,种出来的小米辣可随市场价格的提升而提升。有了销售渠道的保障,村民们便消除顾虑,利用地多的优势,你家3亩,我家2亩地种起小米辣来。2014一下子就与兴义市两江公司签订350亩小米辣的种植合同,而实际种植面积远远超过了350亩。小米辣的长势较好,预计亩产可达1000~1500公斤。现在已进入采摘季节,拿到市场上零售,每公斤小米辣可以卖到5~6元。沿着打帮村到大蚌村的路走,一路上随处可见长得郁郁葱葱、结得密密麻麻的小米辣,加上2014年小米辣市场走俏,大蚌村种植小米辣的人家可是要卖个好价钱了。

几十年来,大蚌村没有谁种植过烤烟,大家也没想到要种烤烟。一是因为马岭镇没有自己的烟叶收购站。二是这里的村民历来都是种植芭蕉芋和其他农作物,潜意识里没有烤烟的概念。但想发展经济,就必须要有人先去尝试。

2013年,村民曹明典开始试着种植烤烟,成了大蚌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种植5亩烤烟,纯赚了8000多元。在他的带动下,2014年大蚌村杨学贵、曹明礼等12户村民与万屯镇烟叶站签订了156亩合同。目前,烤烟已快进入烘烤阶段。作为新烟区的大蚌村烟农,几乎都是2014年才开始学习种植烤烟,虽然积极性高,但没有种植技术。7月10日,辖管两镇烤烟种植的万屯镇烟叶站技术人员贺兴文和韩忠祥来到边远的大蚌村烤烟大田中现场演示和讲解烤烟病虫害防治知识、打顶抹芽及烘烤技术和烤房的改造等,使新烟区烟农能尽快提高烤烟种植技术,能真正赚钱,增加经济收入。他们每去一次大蚌村都要住上两三天,直到村民学懂相关技术才走。

为提高大蚌村村民种植烤烟的积极性,马岭镇政府与万屯镇烟叶站都给出了优惠政策,只要村民修建一栋烤房,镇政府就补助1000元,万屯镇烟叶站补助3000元,条件是所修建的烤房要达到验收标准,必须是“小改密”新式烤房。在烤烟种植技术方面,马岭镇政府全部委托万屯烟叶站技术人员辅导,其他工作则由马岭镇纳省办事处工作人员全力帮助解决。

现在,被称为“小西藏”的大蚌村正在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经济的路子,在经果林方面,成型的已有300多亩金秋梨,还有4000多株麻竹等。有的村民还准备在下一年大力发展生姜种植,利用目前便利的交通条件可将种出来的生姜卖给清水河镇的生姜老板;有的想发展养鸡,有的则准备修建宽敞的大牛圈多喂些牛,顺带做做牛生意,以期增加更多收入。的确,发展需要随时更新观念,大蚌村的村民开始觉醒,观念也在进一步更新,相信大蚌村的明天会更好。

兴义布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