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峰林下纳灰寨
提起万峰林,人们自然会想起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对万峰林所作的生动描述:“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天下名山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可是提到纳灰,却很少有人知道。2005年2月8日(农历甲申年大年除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临纳灰村与乡亲们一起过大年,这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布依族村寨一下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位于万峰林景区内的纳灰村,布依族人口占村总人口的40%左右。其中上纳灰和下纳灰两个寨子布依族人口占寨总人口的60%以上。错落有致的人家点缀在群山之中。宛如玉带的纳灰河从村寨里缓缓流过,从下五屯一直延伸到纳灰寨的田园。所种植的植物颜色,或碧绿,或金黄,与姿态万千的万峰林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生态图画。古榕,小桥,流水,炊烟,讲述着布依人民与山相处、与水相融的朴素故事。
峰林人家 张霆摄
上纳灰寨 张霆摄
纳灰是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布依村寨,村里的文体活动非常活跃。歌曲、舞蹈和戏剧是村民们用来表达情感的方式,在传统节日和一些特别的日子,当地群众都要表演自编自导的节目。如下纳灰的老年协会有会员近百人,年龄最大的已经80多岁,年龄最小的近60岁,其中有党员18人,退休职工6人。他们当中,多数人在“土改”时期参加过儿童团,除了组织体育锻炼外还排练合唱、舞蹈、快板、金钱棍等充满乡土气息的节目在本村和外村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歌唱万峰林》等节目,深受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称赞。
锦绣峰林 书建兵摄
农历除夕那天(2005年2月8日),在上纳灰的桥头,村民载歌载舞迎接胡锦涛总书记。新华社记者刘思扬作了这样的描述:“尊敬的总书记,欢迎您到布依寨同我们一起过年。进寨前请喝上醇香的布依米酒。布依族群众用最隆重的传统仪式欢迎总书记进寨。胡锦涛接过寨老递过的米酒,一饮而尽,在布依族乡亲们演唱的《客来到》的歌声中走进寨子。”中央电视台当天播出的新闻联播头条新闻,我们看到,村民们敲锣打鼓,舞龙耍狮,吹号鸣炮,除了敬酒,布依群众还向总书记献头帕,祝福总书记吉祥如意。大家在一起打糍粑,包含了团结一心、年年有余的寓意。
在纳灰村的观峰亭上往左下方看,有一处自然形成的八卦田,其形状与《周易》中所描述的八卦图几乎一样。春种或秋收时节,农人种麦收稻,与万峰林相互映衬,天文、地理、人事妙趣天成。
为了将现代文明、布依文化与自然有机结合,兴义市在纳灰寨旁建成了布依铜鼓广场和峰林广场,全市有很多活动都在这里开展,使纳灰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八卦田 刘文生摄
将军峰 彭殿基摄
胡锦涛所到民居 殿基 正书摄
树桥 正书 殿基摄
纳灰还是一个新兴的民族旅游村寨。过去,因受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村里群众收入单一,粮食生产是主要经济来源,2002年以前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随着“提升种养业,发展旅游业,依托万峰林,建设小康村”发展思路的确定,村里修建了观光公路,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发展起乡村旅游和农家乐,2004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300多万元。胡锦涛总书记到过的岑继兴家从2003年9月带头搞起农家乐旅游服务,开业一年多,毛收入达到10万多元,利润2万多元。被誉为“世界第一峰林”的万峰林,具有中国喀斯特地容地貌的独特性,生态环境比较完好,延绵2000多平方公里,气势宏大壮阔,造型完美,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备选名录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融科学性、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4年第10期对它作了宣传和推介,使其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价值更加突出。胡锦涛总书记在纳灰村视察时特别叮嘱当地干部:“万峰林景区是村里的‘摇钱树’,一定要保护好。要把这个道理讲给大家听,让大家都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为了发展经济、发展旅游,各级党委、政府和科学研究部门正在将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转化为动力,一方面加强对万峰林的保护和开发,另一方面大力改善纳灰村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目前,省内外游客大量来到万峰林景区游览参观,特别是春节期间和“五一”黄金周期间,兴义旅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女作家铁凝游览万峰林后感慨:“万峰林的亲切和不冷漠,让我非常感动。那是一幅令人神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
现在的纳灰村,正是:万峰林下农家乐,八卦田边游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