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古寨换新颜
阿依远眺 正书摄
一条清澈明净的河水穿寨而过,河岸上四季常青的榔树高大挺拔。阿依,这个古老的村寨正在展示新颜。
在这古朴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布依村寨中,现年83岁的严政朝老大爷回忆起当年红军长征途经兴义驻阿依村时的情景时激动地说:“那年我才11岁,村子里的人因受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听到有部队要过,都躲进了树林里。我跟着大人在黑龙潭对面的大山上躲。红军是从二龙口方向来的,到寨子时已经是下午3点过钟了,为了掩护,他们头上都戴着树枝编的帽子。红军进寨子后,处决了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品甸乡长张品芝,并在村子里到处写宣传标语:‘反对白军官长打士兵!’‘红军绝对不拉夫!’‘取消百货厘金!’‘打富济贫实行革命!’‘实行打土豪分田地!’‘脚踏滇军,拖死中央军!’‘打倒王家烈!打倒犹国才!’等等。”
红军将当地伪乡长和富农家的粮仓打开,用自带的米机打米做饭,把粮食分给穷苦百姓,杀老百姓家的猪就将买猪的钱放在供桌上,吃了白酒就将酒钱放在酒缸边,临走,将水缸里的水挑满,在老百姓家打地铺的稻草捆得齐齐整整放在房屋的一角,地上清理得干干净净,从老百姓家中拿来架桥过河的木板、磨架一一送还老百姓家中。田文昌的老祖太眼睛不好,红军来了害怕想爬到楼上去躲避,从楼梯上摔了下来。红军对老人进行了及时的医治……
转眼70年过去,原先红军写下的标语由于年代久远,只剩下王福伦家老屋下的“红军绝对不拉夫”。但红军标语在老百姓的心中仍记得那么清。
原先红军架桥的地方如今早已彩虹飞渡,1991年在当时威舍乡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阿依大桥,解决了阿依两岸人民的过河难。原先“对面喊得应,相会要一晨”,现在几分钟就解决了。
古老的榔树下,拔地而起的阿依小学教学楼宽敞明亮,教室书声琅琅。据了解,过去由于要到较远的地方去上学,这里的儿童入学率极低。阿依小学的建成解决了当地儿童入学难的问题,现在入学率得到提高,多名学生在这里读完小学后考上初中、高中,毕业后遍布各行各业,成了有用之才。
在刚竣工的村活动室里,村支书陶昌明介绍了阿依村近年来的变化,他说:“眼前这一排排规划整齐、布局合理、建设规范的房屋是党和国家对边远山村关心的体现。阿依村的三岔箐存在地质灾害,铜厂沟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在威舍镇党委和政府的争取下,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对以上两个组实施搬迁,村民们建起了新房,利用有利的条件做起了买卖,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南(宁)昆(明)铁路的建成,方便了群众的出行,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农户买了车辆跑运输,村民们从事酿酒,发展养殖,300多户的村寨,酿酒的就有5户,且规模还不小。此外还发展芭蕉芋、生姜等经济作物,在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700多元。
经济发展了,村民们积极改善生活条件,接通了电、拉通了水、安装了电话、看上了电视,2006年全村电话用户达150户,电视普及率达80%。阿依这个古老的村寨在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正蓬勃发展,展示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