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石头寨阿红
所属图书:《兴义布依寨》 出版日期:2014-09-01 文章字数:1596字

石头寨阿红

石头寨不知于何朝何代起始建造,它的久远就如寨门边相对的石碑、石柱,引人无限遐思。从现存的立于道光年间的两方古碑及一根竖于光绪年间的石柱上的文字可以得知,至迟在清嘉庆年间,就有布依族在此聚族而居。一方石碑上用较大的字体注明,寨子古时属“普安直隶府保鲁布三营”,是军事上具有防御功能的一处营寨。

如果留心察看,可以领略到石头寨之奇。寨后的山峰呈锥状,岩石成层,且呈环状围绕着山体,岩石用钢钎、大锤破开便是上好的石料,一座座山峰峰顶的怪石如驼队,如孔雀开屏。右侧通往名叫后海的季节湖的石道,有100多米的路段是整块的岩层;村寨边布满了石材、墓碑加工场,村寨的左、中、右3处各安放1尊石狮镇守寨门,公路两侧各有1村规民约碑;右侧的水井用规则的条石砌成1亩见方的围堰及环山通寨的堰沟渡槽,左侧是1片废弃的半亩大的池塘。池塘用石块镶边,用石块砌成通往塘中的石级。池塘边是北上的驿道,用不规则的石块拼接成路面。来到这里,真正是到了石头的世界。

阿红石狮 吴明摄

错落的房屋用石头砌墙,为四壁封尖或不封尖的样式。不封尖的在尖子处的柱头内用竹片或玉米秸秆编结成壁,柱子外露。房屋大都设有围墙,形成宽宽窄窄的曲巷,屋门上方有拱券,院墙朝门呈方形或拱形,方形朝门上方覆以瓦顶或设拱券。门为木质,上钉名叫“老鸹拌”的门环、门扣,随意地用布带拴连或在环扣扣合的外侧别1根木棍。讲究些的院落在院坝内铺上不规则的石板,布置些石桌、石凳。马齿苋、苔鲜蔓上了院边的石阶。屋内的火塘用石板镶边,起到防火的作用。石质的墙体,夏天给人冰凉的感觉,冬天又起着阻隔风寒的作用。经过长期触摸的石质桌凳,光亮深青,让人心生温润之感。

寨门边,一棵老槐树下,有一座4平方米的四方凉亭。凉亭以石块铺底,中央放置一张石桌,围绕石桌安放6尊鼓形石凳,石凳周围雕饰一些装饰图案。亭柱由2.5米长的4根条石组成,朝路一面打磨得较为平整,两侧用錾子进行过精细打凿,朝树的一面保持了条石的天然凹槽。从一根石柱上的圆形凿孔来看,4根石柱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有些石柱还采自深山。圆形凿孔是用来搬运时捆缚绳索。凉亭顶部为瓦木结构,檩、椽用青冈木做成。一般瓦房的枋梁结构从凉亭顶部就可一目了然地看出。4柱2梁上有布依村民所书的对联,对联纸质。一副对联“修建凉亭自古流传,保佑寨邻四季平安”,横批“四季平安”;一副“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牛马成群”,横批“风调雨顺”。后梁上系3朵纸花。寨子左侧有一口古井,敞口井被后人加盖改造成了封闭井,井边放置两尊同凉亭中一样的鼓形石凳,是取水时小憩或是在夏季借水气纳凉时的坐具。

寨中宽阔的地方,有槐树、石桌凳及水泥场地,是寨中进行娱乐活动的地方。如果赶巧,遇到寨中操办红白喜事,就可欣赏到八音班子演奏的八音乐曲,以及红白喜事上表演的花灯,白喜事上表演的狮舞及傩戏。演出开始前,由一人独白圆场,将围观的人划定在场地外。独白词夸张、诙谐,运用比兴,蕴含人生哲理。如“小小马锣圆又圆,我打起马锣上云南……人要人扶,纸要糨糊”。花灯的人物角色反串,男扮女,女扮男,扮相夸张、滑稽,人物有青年男女、老头、老奶,表演形式说唱结合,穿插着即兴表演,极具观赏性。傩戏反映西游记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表演者戴着面具,一招一式都得和着锣鼓节拍,具有人神共娱的特点,此种表演只能在白喜事上见到。

有亲朋到家做客,主人要备上酒饭待客。吃饭时,主人要将客人引到堂屋中,在八仙桌上摆好酒饭、碗筷,几番推让后,将客人安排在上首坐定,然后双手捧杯向客人敬酒。待客的主菜是辣椒炒腊肉,夹肉给客人时主人嘴里不停地招呼“拈菜吃”,席间要察看客人的饭碗,饭快吃完时要殷情地添饭、“押饭”,表达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及热情。

石头寨所在的镇名万屯镇,所在的村名阿红村。有意避开繁华而寻觅拙朴,摒弃浮躁而寻觅平淡,喜欢沉思默想而欲寻找迷梦一样境地的人,能在这里寻觅到灵魂栖息之所。

兴义布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