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研究成果
所属图书:《土家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二节 研究成果

贵州土家族研究,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民族工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贵州省土家学研究学会为中心,组织团结研究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组成一支较有研究实力的研究队伍,经过20多年的共同努力,坚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学术思想,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在挖掘整理、研究探讨、传承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主要包括有专著论文、方志概况、民族学调查、电影图片等。

一、专著论文类

对土家族的研究在贵州基本与土家族民族成分恢复同步。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于民族成分恢复的需要,开始查阅资料,做调查研究,撰写与土家族民族成分有关的调研报告和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土家族的研究不断加强,1989年,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辑出版的《贵州少数民族》一书中,第一次全面地介绍了贵州的土家族。1991年4月,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成立,把土家族的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首先是利用学会这个民间学术团体整合省内土家学的专家学者,1991年学会在铜仁成立,利用学会成立之机,召开了全省性的第一次以土家族为专题内容的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近60篇,经挑选了32篇编辑成册,由四川民族出版公开出版,是为学会的第一部论文集。其中主要是进行土家族族源和民族特征的论文,特别是田宏鹄(铜仁地区民委副主任,曾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的《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识铜仁地区民族识别》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结合贵州土家族的实际,具有共同地域和经济联系,共同的文化特征和民族自我心理认同意识。虽然土家族固有的语言消失了,但历史上存在过,至今仍保留有部分土家语汇和土家语地名。这充分说明了黔东北土家族的恢复是符合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四条标准的。在实际操作中,按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原则,查历史、查族源、查特征、查迁徙、查民族意识的“五查工作”,又执行“本人申报,群众评议,张榜公布名单,政府批准”的四条认定原则,充分阐述了铜仁地区的民族识别,恢复土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成分,是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实现各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具体运用。该论文紧扣时代,主题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简练,1996年获贵州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论文《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获1996年“国家民委民族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系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会长、原贵州省民委副主任严天华撰写。作者长期从事地方和民族工作部门领导工作,对贵州民族地区有较深的认识,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对民族地区,主要是土家族地区培育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7个方面的认识,即充分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转换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深化农村改革;政府转变职能,搞好宏观调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文章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指导我国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效果很好。

专著《土家族近百年史》,获2002年贵州省社科学第五次优秀成果二等奖,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土家学会副会长陈国安研究员撰写,1999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作者长期从事民族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来数十次深入土家山寨调查研究,先后深入到了印江、沿河、德江、思南、江口、铜仁、道真、务川、岑巩等县(市),及湘、鄂、渝等土家地区获得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本著作上自鸦片战争,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举凡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种方面均有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对土家族地区的影响,辛亥革命中土家人民的斗争及革命后行政建置的变化,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前的政治形势及土家人民的革命斗争:从讨袁斗争、军阀混战、国民党的统治、“神兵”运动四个方面,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前的经济文化:外国资本的侵入和手工业、商业和运输业、教育文化四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的革命斗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六个方面,土家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文化,湘鄂川黔边地区的解放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川黔湘鄂边地区国民党势力的最后挣扎、土家族地区的解放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剿灭国民党残余和土匪势力的斗争。全书科学、系统、全面。对于宣传土家族、了解土家族、认识土家族、研究土家族等都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振奋土家族的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启迪后人奋发向上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专著《傩韵——贵州德江傩堂戏》,获2005年贵州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由德江县民宗局长、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田维跃任主编,责任编辑为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吴应仕任执行主编,2003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书中真实、完整、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戏剧活化石”的德江傩堂戏,内容包括对德江傩戏的概述、道具、表演、傩祭仪式、傩技绝活、傩戏剧目等。本书对抢救和保护傩文化遗产,为打造德江傩戏之乡奠定了基础,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专著《土家族医药》,获2007年贵州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铜仁地区2005年—2006年度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一等奖,由梵净山土苗特色医药所所长、贵州省土家学会副会长朱国豪、杜江、张景梅等主编,2006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总结、论述了土家族医药发展的历史,土家族医药的基础,土家族医学临床病治,土家族药物学,土家族医药的学术价值及开发前景展望。提出了土家族医药的医学“三元论”、人体“三元结构”和药物“三元性”,为丰富我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作出了大的贡献,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论文《论乌江流域经济开发的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获200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由省管专家、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副会长田永红撰写。提出了在开发乌江中重点开发水能资源,突出建设思林、沙坨等水电站。然后全面推进旅游业、运输业、生态业等建设,以促进乌江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当时能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是极具前瞻性的。

论文《民族干部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1999年贵州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由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邹廷生撰写。文中提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族干部应该努力学习好市场经济的知识,树立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新思想和新要求,勇于开拓创新、转变观念、讲求实绩,灵活多样、善于处理各种关系的应变能力,树立高度的效益观念,注意引进发达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来缩短自身发展进程。全文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论文《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思考》,获200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由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邹廷生撰写。文中提出“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提出的大思路、大战略。对我省民族地区来说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为此,文中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民族地区联系本省和国内外通道。二是加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施好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民族地区要调整好产业结构,发展培育好支柱产业。四是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科技和民族教育,实施好科技教育建设工作。五是加强培养民族人才是关键。这篇论文紧扣时代主旋律,对现实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4年10日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在沿河举办纪念红三军入黔暨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七十周年的大型庆祝活动。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组织编纂出版的《红色黔东》一书,表示十分赞赏,该书全面介绍了1934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三军在夏曦、贺龙、关向应的领导下进入黔东北,发动和组织各族人民,建立了以沿河为中心,包括德江、印江、松桃及酉阳、秀山在内的红色根据地,开展了近一年时间的武装斗争,其间,有了3000多土家、苗、汉民族的子弟参加了红三军。进行了土地革命,建立了二十个区革命委员会,近百个乡苏维埃政府,为红二方面军的形成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并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北上转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红色黔东》是在史实考证研究的基础上而编辑出版的历史文献,再现了先烈们不畏艰险,开拓前进的革命业绩,讴歌了他们为人民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感人至深,不仅是对先贤们的缅怀,也是对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以激励后人发扬红军革命精神,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先烈们的遗愿,创建美好幸福的明天。因此,本书的问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乌江经济文化研究》(论文集),由田永红撰写,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将作者二十多年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及省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土家族族源、文化、经济研究文章进行汇编成集。著作中阐述了巴人与土家族的关系,巴人尚武精神与土家人性格的形成、服饰文化与民间信仰以及如何开发乌江流域经济,在开发乌江过程中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都有独到见解。

《傩魂——梵净山傩文化》,是由德江县委宣传部编辑出版的省内外知名傩文化专家对土家族傩文化进行的专题研究论文集,共收集论文27篇,其中,除曲六乙、陶立潘和柯琳为北京作者外,其余作者均为贵州省傩文化专家,论文均以贵州土家族地区傩文化为主要论述和研究对象,论文选取上注意到傩文化内涵的各个层面、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傩文化专家、庹修明在该书的“跋”中说:“如果把《傩魂》与《傩韵》结合起来阅读、研究、考察就会对黔东北和德江傩戏傩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立体的认识。这两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傩学的建设和中国傩戏傩文化的保护、开发和传承的一大贡献。”

《傩苑——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由曲六乙、陈达新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由48个中外傩文化专家,集中就贵州土家族地区傩文化进行系统地研究,认为土家族傩文化是由多元宗教、民间信仰、民众祭祀礼仪分别与戏剧、音乐、舞蹈、杂技、面具等相融汇而构成的各种复合文化形态,文化人类学称之为“文化空间”。如“傩戏、傩舞、傩仪为中心的傩文化系列,在全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宝藏中,占有十分特殊的位置。”

《乌江文化概览》,由田永红编著,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出版。该书被列为长江师范学院教材,作者2005年全程考察了乌江流域主干线,并搜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随时撰写了该书。它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乌江物质文化、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巫傩古韵、科学教育体育、文学、民间艺术、名胜古迹等内容。乌江是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乌江流域险峻雄奇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乌江流域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该书力求系统地介绍乌江流域的文化资源,全面地展示乌江流域的风采。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乌江,开发和建设乌江。

《咸同号军起义》论文集,是由思南政协联合贵阳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贵州省史学会共同编辑,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10月18日,研究号军在贵州各地起义反清的90余名专家、学者云集思南考察该县的号军起义的大本营,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之后将收集到的40余篇研究号军起义的论文汇集成书。贵州号军起义是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发起的,自1854~1874年21年间的号军起义,是我省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发展到数十万人,纵横驰骋千余里,建立了大小百余个根据地、封官赐爵、铸印、铸钱、发布誉黄,成立了军、政、教一体的农民政权,控制了湘、黔、川、滇诸省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其他农民反抗清王朝起义,支持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削弱了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该书对号军起义的历史背景,军事策略、政权建设,成败探源等作了较为全面的探索与研究。

《笔谈乌江——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论文集》是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政协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它是乌江山峡旅游文化丛书中的一本,它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方面对乌江文化旅游进行探索和研究。

《中国土家山歌——理论研讨会文集》,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编辑的一本专门从事土家山歌研究的理论专集,它从山歌命名的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特征入手,全面介绍论述了土家山歌形成的历史背景、传承情况及发展态势。

沿河、印江、思南、德江、江口等县土家学会成立后,陆续出版了一批土家学研究成果及学术通讯。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学会编辑出版的《沿河土家族》,收集了沿河县内外的关于土家族文化调查及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与措施的论文等26篇15万多字。思南县土家学会编辑出版了《乌江盐油古道》论文集,在重庆至贵州之间,自古存在着一条运输盐油的古老通道。这条古道以乌江航运为主,水陆并进,自渝境涪陵码头转运长江上卸载川盐,溯乌江经武隆、彭水、龚滩、沿河、新滩、潮砥,抵达思南、石阡,从陆路辐射到铜仁、湘西、鄂西等地,顺江而下的船只,则将桐油、五倍子、皮张、生漆、朱砂等贵州土特产由水运出黔。这条被之为“贵州文化通衢”的乌江盐油古道不仅带动渝黔的经济发展,而且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各种文化的交融,使得古道所在的乌江流域成为当时渝黔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两岸文明进程,其影响延续至今,其历史价值与巨大贡献,堪与云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媲美。该论文集就围绕上述专题进行系列论叙,认为乌江盐油古道对贵州土家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有着深远影响和对土家族在贵州历史上的地位的提升起到了重大作用。《土家花灯论文集》,是思南县花灯办编辑出版的。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思南土家花灯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艺术内涵,及其继承与发展的历史意义。

德江县土家学会编辑出版的《傩乡土家论坛》,对德江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亘古神秘的傩文化,山水灵气的乌江生态地域文化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从成立之初到今,对土家学研究的论文较多,成果丰硕,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无法统计,就省学会已出版了论文集一至八集,每集一个专题,八集为八个专题,采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紧扣时代主题,全面系统地探索和研究了贵州土家族族源,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红色旅游、教育开发、建设小康社会、和谐土家等内容,尤其是论文集中相当多的篇幅,配合了铜仁地区打造的“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旅游文化的名片,研究了梵净山、乌江和锦江的文化事象,经济旅游开发。这些成果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和科学文教事业,振奋民族精神,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化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民族风情研究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为地方政府打造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品牌,构建武陵山大旅游圈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贵州土家学会会长严天华、副会长张命全、田永红联名发表的《构建武陵大旅游,促进经济大发展》提出,在深入研究和分析武陵地区各种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对武陵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开发一批能发挥武陵旅游整体优势的新旅游线,构建武陵地区大旅游。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以“生态旅游”为基础,保护和发展并举,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突出特色,发挥自身优势。三是多渠道融资,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四是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五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武陵大旅游走向世界。构建武陵大旅游的思路很有新意,受到湘、鄂、渝、黔理论界的赞许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另外还有近几年出版的学术著作及有关辞书诸如《迁徙史》、《中国各民族百科全书·土家族》、《土家族传统文化小百科》、《土家族文学史》、《土家文化名片研究》、《土家族服饰(头饰)研究》、《黔东北阳明文化研究》、《红三军与黔东》、《红三军在印江》、《白号军起义》、《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志》、《思南县民族志》、《德江县民族志》、《江口县民族志》、《铜仁市民族志》、《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岑巩县民族志》、《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以及有关各县志、文史资料,《思南文化辞典》、《黔东名胜古迹》、《黔东神话传说》等,对土家族经济、文化都有叙述和探讨研究,加大了宣传贵州土家族的力度。

二、民族调查类

土家族调查材料十分丰富,散见于土家族聚居区的有关地、县搜集整理的调查材料中,内容涉及土家族的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等。这些调查材料,对弘扬土家族的民族文化、认识土家族地区的社情、族情、对土家学科的建设都提供了较为翔实、可靠的资料;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土家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也按照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安排,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本会副会长陈国安承担《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材料选编——土家族卷》的编辑工作,获2009年贵州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六山六水”中的武陵山、乌江正是土家族聚居的地区,是贵州、湖南、重庆等省市的交界之地。卷内集中了全省土家族地区调查研究最经典的文章54篇,其中上卷26篇,下卷28篇,共71万字,内容包括沿河、江口、铜仁、德江、印江、思南等六县(自治县)市和镇远县尚寨土家族乡、道真自治县上坝土家族乡的社会历史、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扶贫开发、教育卫生、航运商贸、生活习俗、饮食起居、宗教信仰、婚姻民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等调查材料。它对弘扬土家文化,加强土家学科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不少的难得的宝贵的历史性的基础材料。正如四川省著名民族学者李绍明研究员评价说:“凝结着贵州同仁心血的民族调查报告集,既为贵州民族学的理论建设作出了贡献,又为贵州民族学的应用作出了贡献。它受到当地党政领导部门的重视和学术界的肯定,可谓是当之无愧的。”

《乌江盐殇》是铜仁学院语言系教授、贵州土家会副会长田永国等深入乌江两岸乡镇考察调研、呕心沥血撰写的专著,本书记载了上下四千年,纵横地域一千公里的乌江盐道和沿河两岸古镇洪渡、龚滩、淇滩、沿河、潮砥、思南、河闪度等兴衰的艰难历程和人文地理从盐道起源到巴王国的覆灭,从古盐道的艰辛开辟到最后一个渡口的沧桑沉浮,内容丰富,语言朴实,客观实在地记录了千古乌江的历史和现实,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回味和向往,正如作家吴恩泽在《序》中所说:这部书“对喜欢观光的游客来说,这无疑是一本翔实面生动的乌江旅游指南。它就像一艘从涪陵起航的大船,载着我们在千里乌江上留连江峡风光,领略古镇风情,欣赏民族歌舞,品尝美食。对这片人文地理感兴趣的人们,该书虽然算不得百科全书,但它从历史的尘埃里筛选出来的真实而又典型的个案,以及从流逝的时空里切片的变幻风云,使我们在千古乌江曾有的繁盛、曾有的艰辛、曾有的战火硝烟、曾有的动地哀呤中做了一番心灵的六道轮回。”这就深刻地揭示了本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文博专家汪育江的《乌江流域考记》,是作者1990年在徒步乌江全程考察中搜集、整理汇编的调查资料集。内容包括乌江概况、得天独厚的“聚宝盆”,经济开发成就、文物古迹、摩崖碑碣、民族民间文化、考察日记。

章海荣的《梵净山神——黔东北民间信仰与梵净山区生态》,它围绕着自然生态中的民间信仰这一主线,通过对贵州境内的梵净山自然生态、历史沿革以及对黔东北土家族现实生活的开掘与阐释,将重点聚焦于当地原生态宗教和佛教信仰,揭示出“梵净山神”这一民间神祇和朝觐梵净山神的实质和真貌。其内容涉及科学考察、史籍钧沉、民族源流、文化习俗、宗教神神及生态环境与保护区事业等。

《独走乌江》是土家族作家魏荣钊,2004年9月至10月,从乌江源头威宁县盐仓开始徒步到重庆涪陵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时两个月,沿途采访、查看乌江各个乡镇、景点,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经济、文化与生态资源,首先在《贵州都市报》连续发表,后整理成书,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

《武陵土风》,是由土家学者高应智搜集、整理和撰写成书的土家族音乐文化专著。该书除了加强“田野工作”的深度、广度外,还广泛地运用了民族学、民俗学风的科研成果,并将之运用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上来,形成对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立体观照。从而寻找到音乐文化的内容。

1989年,由省土家学会副会长陈国安编辑出版的《民族志资料汇编·土家族》调查资料集,内容包括土家族恢复民族成分情况及人口分布、社会调查、文物文献碑文、族谱四部分,共53篇调查报告,全面地调查了贵州土家族地区的社会、历史沿革、人口分布,经济、文化、军事等。这对研究土家族地区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该调查报告集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贵州土家族地区的各县先后出版了民族调查书籍有《沿河歌谣》、《沿河土家山歌》、《思南傩堂戏》、《德江傩堂戏》、《印江花灯》、《印江从大山走出的土家人》、《印江民族文化》、《思南高台戏》、《德江扶阳》、、《德江炸龙》、《思南土家花灯传统集》《思南报丧歌》、《铜仁地区土家族文学史资料》(1—4集)、《江口县各民族乡概况》、《思南县各民族乡概况》、汪育江的《思南石籍》,沿河的《梦幻乌江》、《奇趣乌江》、《诗吟乌江》等调研专集,都是难能可贵的土家族文化资料,它对研究土家族经济文化将起到重大作用。

三、民族风情类

土家族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尤显原始古朴,神秘奇异。经过这二十多年的搜集、挖掘、整理、出版了很多有价值的民俗风情专著和调研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比如:

《走进土家山寨——贵州土家族风情录》,获2002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由田永红编著,2001年12月出版。该书是第一部描写贵州土家族风情习俗的专著,内容包括土家族多姿多彩的衣食住行、婚葬嫁娶、生产劳动、歌舞戏曲、工艺美术、习俗信仰、名胜古迹等,集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乡土色彩浓郁,是一部描述贵州土家山寨优美的民俗风土人情的书。把这些独具特色的土家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以利吸引更多的朋友到贵州土家山寨来观赏、考察、研究,推动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贵州土家学会副会长张朝仙组织印江土家族研究人员李敦礼、杨再荣、杨昌明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宗局的同志们编辑出版了《印江土家族风情》一至四集,全面介绍了印江土家族原始、神秘、奇异的民俗风情文化,有土家人的年节礼仪、歌舞祭祀、喜丧婚嫁、神话传说、花灯傩戏、文物古籍、饮食文化等,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把一个地道的土家族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了无数读者,凡看过这些风情专辑的人都赞叹不已,著名作家汪兆骞在为本书第一辑作序中说:漫漫其中,印江土家族古老、漫长、独特而鲜活的身影,兀自矗立心中,这是一个多么沉静而才智的民族。

江口县常务副县长、贵州土家学会顾问李云德组织编写了《土家族民族文化村云舍》一书,从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云舍村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丰富物产、美丽传说、语言艺术等六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国家旅游局扶持的贵州省批准的第一个土家民俗文化村。他们把土家族民族研究与民族民族风情相结合,村里组织了一百多人的土家歌舞表演队,为客人表演了摆手舞、哭嫁歌、花灯、情歌对唱、傩戏绝技等,使云舍村发展成为“住土家屋、吃土家饭、干土家活、享土家乐”的著名村庄,真正迈开了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产业的新路子。

思南县委、县政府组织本会史家学者和各族各界有识之士。编写的反映思南土家风情的《乌江明珠思南》和《花灯之乡》两书,向世人展示了思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自编自演自乐的民间艺术,看后令人向往那淳朴自然的民间娱乐。表现该书为创造思南文化大县,打造思南为土家族花灯艺术之乡品牌起到了积极重要作用。

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乌江卷《惊涛奇峡》,由省政协文史委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它主要介绍了乌江流经的思南、沿河、德江等土家地区的自然风光、风情风物、文物古迹、民间工艺、历史人物等等。

《灵山梵净江口》、《铜仁旅游文化集萃》、《黔东名胜古迹》、《思南文化旅游读本》、《沿河乌江山峡旅游》、《贵州土家画册》、《沿河画册》、《思南风情摄影集》、《江口画册》等书籍,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贵州土家族地区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文物等,这些书籍的出版发行对宣传土家族地区旅游资源,展示民族风情文化内容,提升“一山两江”的知名度,把土家族地区打造成世界旅游目的地,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四、歌舞音乐类

近几年来,土家族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吸纳了土家族研究会关于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利用、传承、创新、发展文化遗产的建议意见,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十五”规划,作为新兴产业来抓,搜集整理、编辑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土家族歌舞文艺节目,唱响了铜仁、唱响了贵州,三次走进中央电视台,也唱到了北京,受到了社会各界观众的好评。

《土家汉子》、《土家妹子》、《请到梵天净土家来》、《梵净山在我生命中》、《土家打闹情》、《尖尖船儿上陡滩》、《荆竹篙竿三丈三》、《千里大乌江》、《土家山寨有条梯子街》、《大田栽秧行对行》等等。收集、整理、编辑、创作的这些表现土家族优秀文化优秀品质的歌曲,都将是丰富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如《土家汉子》中唱到:“土家的汉子嘴角宽,喝酒用大碗,说话不转弯,誓言如铁打,喜怒挂腮边,山歌满河川。”深动歌颂了土家汉豪爽、坚毅、开朗、乐观的民族性格。《土家妹子》则从手最巧、歌声好、心最好几方面歌颂了土家姑娘美丽、能干、善良的优秀品质。这些歌伴舞,从贵州唱到了北京,收到了极佳的社会效果。2007年9月中旬,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在铜仁召开,会中举行了一场土家族歌舞晚会,两小时内,演唱表演的都是土家族的歌舞,节目精彩动人,乡土气氛十分浓郁,受到来自湘、鄂、川、渝、黔的领导和土家族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

2009年,铜仁地委行署安排本会部分领导和创作人员参与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对外宣传系列活动,特别是三月至五月,连续几个月时间集中宣传,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将铜仁民族民间歌舞推向了全国全世界。5月20日前后六天时间,在央视“民歌·中国”栏目连续播出“桃源铜仁·梵净土家”民族歌舞,节目抓住铜仁地区土家族的文化艺术特点,吸取土家族山歌、情歌等文化亮点予以组合,极大地展现了铜仁地区的土家族文化无穷魅力。《花灯二人传》、《太阳出来照白岩》、《土家妹子》、《傩戏》、《半岩有棵酸梅树》、《土家山寨背篓多》、《栽秧歌》、《思南姑娘大脚板》、《乌江船工号子》等歌舞赢得了“民歌·中国”央视栏目的高度赞赏和全国电视观众的喜爱。央视栏目组认为:“这些来自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可以说,这些节目让人就像看到了一幅地图,在地图上看到了多彩的铜仁民族民间艺术,看到了浓厚的铜仁民族风土人情,使没有到过铜仁的人给以一定程度的了解、认识铜仁,有了去铜仁的冲动。”此次活动,实现了铜仁地委行署“必须推出一首歌词简洁而又内容丰富,曲调优美而易于传唱的土家民歌”的要求,《太阳出来照白岩》被收集到《民歌·中国》的(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明星助阵是这期梵净土家节目提高档次的又一亮点,著名歌唱家毛阿敏、王宏伟、雷佳、李丹阳等相继登场演出,王宏伟在演唱《千里乌江千里画》后对记者说:“自然、神秘、古朴、热情的民族歌舞背后一定是一个开放、发展、自信的铜仁。”李丹阳在节目录制现场说:“锦江,我想对你说”这首歌,我是在四年前唱的,从歌词中我就能感受到锦江的美,一直都想到美丽的桃源去看看,……今后我将会用我的歌声为宣传美丽的铜仁出一份力,让更多的人关注铜仁。”

在民族文化空前发展的今天,土家山寨处处有歌有舞,一派繁荣、欢乐、和谐景象,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摆手舞和肉莲花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长号唢呐器乐、思南县的土家花灯、德江县的傩戏艺术、江口县和铜仁市的金钱竿等文艺活动已遍及城乡,成为民间普通的娱乐形式,并与民族文化旅游相结合,出现了十分可喜的局面。镇远县尚寨土家族乡以吹奏唢呐著称于世,他们唢呐的吹奏艺术源远流长,曲调热烈奔放,具有纯朴、优美、浓郁的土家族风味。2008年9月7日,该乡举办了第六届八月八唢呐节活动,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和观众,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会长严天华。常务副会长徐世江和副会长张桂林率队前往祝贺。专家称赞他们为弘扬土家文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丰富和发展民族工作理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尚寨乡的唢呐已吹出大山,走向全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唢呐之乡。

土家族民歌魅极大,发展喜人,社会反响极好,许多优秀节目获各级嘉奖。《土家汉子》曾荣获第三届贵州省政府文艺奖和北京第二届彼岸之声新人新作三等奖。沿河《肉莲花》曾在两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表演金奖。

五、电影、图片类

拍摄了贵州土家族史料、土家族风情两部电影。1993年,贵州土家学会受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委托,撰写了贵州省土家族风情、土家族史料两部电影脚本。当年下半年,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田宏鹄同志作向导,陪同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小组到沿河、印江、思南、德江、江口、务川、道真、岑巩等县的土家山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采拍了百余个点,协助贵州省民委完成了土家风情和史料两部电影的拍摄任务。这两部电影,真实地显示了土家族许多独有的特征,反映了贵州土家族是这块土地上古老少数民族之一的存在。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客田镇的田氏祭祖;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镇的祭风神;德江县共和乡的傩戏和土老师坐禅升天;江口县的摆手舞和毛古斯舞;思南县的打闹歌和乌江号子及拉纤等等,不仅反映了独具一格的固有的民族特征,而且场面之大,受教育面之宽,空前少有。每个场面参加拍摄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有万余人。拍摄史料风情片的过程,是一次广泛深入党的民族政策再教育,再认识贵州土家族,宣传贵州土家传统优秀文化的过程。影片放映后普遍反映很好,说“想不到贵州土家族还有这么多可贵的特征存在”。

印江自治拍摄了《书法之乡》,思南拍摄了《旷继勋蓬遂起义》的电影。还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反映红二、六军在黔东的战斗故事的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在全国反响较大。

贵州土家学研究会1999年编辑出版了《贵州土家族画册》。该画册从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角度,拍摄收集了300幅照片,并用中英二种文字加以说明,该画册客观、翔实、全面地将贵州土家族的社会历史、民族风情、今日土家等形象地向世人展示了出来,这对于宣传土家族,保存非特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均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画册融资料性、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内容丰富,资料准确,是珍贵的民族文化史料,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本会还先后举办了两次“贵州土家族风情摄影展”。第一次是1993年12月中旬,在贵阳召开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时,本学会会员同贵州省博物馆在其省博物馆展厅联合举办了第一次“贵州土家族风情摄影展”。第二次是1997年,在铜仁召开全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的同时所举办。每次展出图片百余幅,内容包括土家族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民族经济、人物形象等,展示了贵州土家族聚居区的美情美景伴随和谐的土家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发向上的壮志豪情,受到贵州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和湘、鄂、渝、川、黔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两次展览分别由贵州省博物馆研究员、土家学会副会长张桂林和铜仁地区文联副主席、土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国勇负责。

土家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