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语言遗存
贵州境内土家族地区的地名,有许多是用汉字记录土家语的语音,是土家族语的遗存,其中包括土家族先民的土语在内。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黑獭,据考,“黑”为土家语xje22(“凹陷”)的音译,“獭”为土家语tha22(“地方”)的音译,“黑獭”(xie22tha22)即“凹陷的地方”。思南县的息乐溪,“息乐”是土家语bi55lo22(“听见”)的音译。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七百渡,系土家语tai35pu55tsn55(“木黄区”)的音译。此外,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客田、车田坝、苦竹营、官舟、大茶、黑水、洗茶垭,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德江县的、思南县的半段溪、耙都、短乞、耐都盖、白蜡园、马腊子、月泽等地名,都留下了土家语的痕迹。
尽管命名地名的某一民族的语言变异了,在语言层面上已经消失,而作为语言底层的地名仍然长期存在,成为今天考究当地民族语言的活化石。田荆贵先生在《黔东北土家族语言初探》一文中说,在黔东北部分地区实地考察后,发现有很多用土家语命名的地名。这些地名有一个普遍现象,即带“溪”字音的较多。若用汉语解释,这个“溪”便是“溪河”、“溪沟”之意。可是,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上看,许多地方并无溪河或溪沟,有的甚至是缺水的地方,用汉语解释不合情理。他认为这些“溪”,是土家语的记音。土家语中的“溪”有四种意思:一是“大”;二是“且”的变音,即“山坡”或“地方”;三是“秤”名;四是“年节”。在地名中的“溪”,应是“大”或“山坡”、“地方”。此外,还有带“宅”、“石”的地名,用土家语解释,“宅”是“水”,“石”是“肉”。所以,土家族地区的许多地名,用汉语无法解释,或解释后不知其意,用土家语解释,就清楚其意,变得合情合理了。例如:
朗溪:“朗”即土家语的“浪”(lan35),意为“黑乌乌”或“阴森森”。“浪溪”(lan35tchi55),即“黑乌乌的地方”,可能因此地曾森林茂密,“阴森森”不见天日而得名。
孟溪:“孟”即土家语的“母”(mu51),意为“竹子”。“母溪”(mu51tchi51),即有竹子的地方。
松溪:“松”即土家语的“送”(son35),意为“鱼”。“送溪”(son35tchi55),即有鱼的地方。
白溪:土家语的“白溪”(pe35tchi55),即“救命粮”,可能是此处因“救命粮”多而得名。
茶溪:土家语的“查溪”(tsha21tchi55),即“锦鸡”,可能在此地有锦鸡出没而得名。
黑石溪:“黑”即土家语的“哈”(xa21),意为“打”;“哈石”(xa21si21),意为“打死”。“哈石溪”(xa21si21tchi55),即“打死了的地方”,可能是在此处打死了什么动物或人而得名。
竹家宅:“竹”即土家语的“住”(tsu35),意为“出”;“宅”(tshe21),意为“水”。“住家(嘎)宅”(tsu35ka55tshe21),即出水的地方。
安家宅:“安家”即土家语的“昂嘎”(an21ka55),意为“地势陷下去的窝塘地”。“昂嘎宅”(an21ka55tshe21),即水窝塘。
石界:即土家语的“石盖”(si21kai35),意为“出兽”,可能是经常有野兽出没的地方。
石柱:即土家语的“石住”(si21tsu35),意为“出兽”,可能是经常有野兽出没的地方。
石龙:“龙”即土家语的“拢”(lon51),意为“养”。“石拢”(si21lon51),即“养肉”,可能是蓄养野兽的地方。
茨坝:土家语念tsh55pa51,意为“麻”,可能是因此处麻或野麻多而得名。
洛佑:土家语念lo55jcu55,意为“土家人住的地方或村寨”。
格佑:土家语念ke21jcu55,意为“住人的地方”。
沙子:“子”即土家语的“斯”(si51),疑为汉字记音不准而误为“子”。“沙斯”(sa55si51),即“李子”,可能因此地盛产李子而得名。
白石:即土家语的“白斯”(pe55si51),意为“梨子”,可能因此地产梨子而得名。
昔蒲:即土家语的“习泡”(cin21phau21),意为“茅草”,可能因此地茅草多而得名。
胡革:即土家语念xu21ke21,意为“村寨下面的地方”。
铜盖:即土家语的“咚介”(ton21kai35),意为“天坑地”或“窝塌地”。
嘎洛:土家语的“嘎”(ka21),即“乌鸦”。“嘎洛”(ka21lo35),即乌鸦盘旋的地方。
界洛寨:“界洛”即土家语的“格洛”(ke21lo21),意为“这里玩”。“格洛寨”(ke21lo21tsai35),即“这里玩的地方”。
客田:即土家语的“卡铁”(kha55thie51),意为“铧口”,可能因此地“倒铧”手工业盛行而得名。
此外还有官舟、洗茶垭、车田坝、右溪、黑水、黑獭、猫獭坪等都是土家语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