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饰特征
土家族服饰因受气候、地理环境、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有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进入文明后的土家族服饰,早期继承了巴人服饰的风格。巴人服饰以麻织品为主,工艺水平很高,已能生产细麻布,且能印染各种花纺图案。
就巴人服饰风格而言,男为广袖长裳,女为广袖长服、系腰带,男女内衣为圆领口,其中男有较矮的领项,外衣均为交领,右祍。巴人发式以束发挽髺为主,亦有剪发和披发的。一般妇女佩戴竹耳环,朱辅《溪蛮丛笑》记载“以竹围五寸,长三寸裹锡,穿之两耳,名筒环”。贵族妇女发上戴“灵钗”,《华阳国志》曰“山有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钗,世号‘灵钗’”,腰间上还要系玉环、玉佩。
到了土司制时期,土家族男女服饰皆一式,头裹刺绣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有文献记载,土民散处山谷间,男女短衣跣足,以布裹头,服斑斓之衣……喜垂耳圈,两耳累累然,又有项圈手圈。但这种情况后来起了变化。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朝廷对思南、思州两宣慰司进行“改土归流”,官方以服饰宜分男女为由,下令禁止男性穿花服饰,加之当时汉人大量涌入土家族地区,在他们的强烈影响下,男性的花服装有了较大的改变。如今沿河、德江、印江、思南、江口等县的土家族偏僻山区,还可以见到这种保存着浓郁民族特色的男女服饰。甚至160多年前加工制作的具有文物价值的土家族服饰在沿河、印江、思南等县民委还珍藏着。到了清末民初,这些服饰都具有袖大而短、衣长而肥、裤短而宽、上下和谐,适宜于气候炎热山高坡陡的地方劳动穿戴的特点,而挑花、刺绣工艺的花纹图案还是土家族服饰固有的特征。
一、服饰风格
(一)男性服饰
成年男子要包白头帕,头帕长2.3~3米,包成一字格或人字格。人字格称之为王字头,有崇拜白虎之意,左边留有两寸长的帕头。上装穿琵琶襟,安铜扣或布扣,衣边镶梅花朵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襟衣和对胸衣,青年男子多穿领高袖长滚韭菜花边的对襟短衣,正中安5~7对布扣;老年男子亦穿青蓝土布做成的排子衣,外扎半截围腰,围腰上栏杆用白色滚边。下装多白裤腰,裤脚肥大,绣有花纹,膝盖也有绣花。读书人由于受汉文化影响较多,喜穿长衫。所不同者,长衫要滚边,衫青则边蓝,衫蓝则边青。裤子为上腰扎扎裤,裤脚裤裆为青色、米黄色、浅蓝色,裤腰部则是宽大的白布,裤腰在腹前折叠后反扎,不用裤带,故称为“扎扎裤”,因有拉、折、扎三个步骤,又叫“一二三裤”。扎扎裤穿脱方便,裤脚肥大,可从裤脚反卷至腿部,便于田间劳作。
(二)儿童服饰
儿童服饰的突出特点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虎头帽”、“猫头帽”、“狗头帽”、“鱼尾帽”、“狮头帽”。最典型的要数拖尾巴帽,因其形状像半个葫芦,又俗称葫芦瓢帽,由各色布料做成,夹层中放棉花以保暖。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挑刺着“喜鹊闹梅”、“凤穿牡丹”、“福禄寿宫”等花鸟图案和汉字外,在帽子正前面缀“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质菩萨;帽顶及帽后要用银链吊上许多银牌、银铃、银馨鱼、银虎爪。儿童帽子上的虎、猫等图形除起到装饰作用外,主要还是对白虎图腾的崇拜,借虎威来辟邪,使小孩顺利成长。对于体弱的小孩,则多戴狗头帽。狗下贱,但生命力强,戴狗头帽意味着孩子不怕小灾小病,能够顽强地长大成人。岑巩土家族儿童帽两边耳下配钉巴耳银花,帽后钉银饰排花和5个响铃,头一摆动即叮当作响。帽形似饭盒,有四方角,顶上绣红花,周围绣各色花朵,帽顶端留有空间。儿童手腕上要戴银圈,银圈上吊有穿心银锤和银铃。有的家庭,还要给小孩戴项圈,称之“百家锁”。婴儿背带、围裙和围背上是植物藤花的花边条,也有围帕上挑花,或挑上“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汉字。身前挂着桃花肚围,这与成年人的围腰有些相仿,侧面系着挑花鼻涕巾。
(三)女性服饰
过去,土家族姑娘,基本上都穿自纺自织的土布制成的衣裳,有蓝色(普蓝)、青色(藏青)或灰白色(月白)。大多数女性,喜欢穿滚边挑花排子衣,边口滚栏杆,前后幅很长,一般过膝盖,袖子特别大,相当于一般袖子的两倍,称宽袖。梳一条秀丽的长发辫,用头绳束紧,披搭在背上,额头上要伸出一束头发,以示未婚;一般只戴耳环,在头上搭一块挑花头帕;腕戴走马银圈、玉石镯,在胸前系上一块挑花或蜡染围腰,围腰上齐胸下至大腿,左右两边缀有银质的八颗围腰排子。少女服饰一般朴实大方。
土家妇女花裤
新娘“花圆酒”当天,要开眉,盘龙巴髻,亦叫“高巴发”,额上头发要收拢。髻上插上簪子,戴匝心花。“高巴发”的左右各戴一朵银质的后围花,上插一根有梅、菊、牡丹等三种花的花扦。前戴“勒勒花”,其形是三个指头宽的布带,正中上缀有玉石做的花,四周是银质花朵。头顶插有银质的麻花或“银镶玛瑙抽心花”、“巴耳花”或“玉石花”、“石榴针”。整个头饰高耸入云,行动起来头上饰物就如花枝摇动。耳上吊有金银耳环。妇女头饰承继了巴人椎髻的遗风。
中青年妇女头饰较为简单,捆巴髻,插发簪。土家妇女包折折帕,又称一字帕,而黔东和黔东南土家妇女头饰有帕勒成帽和丝帕两种。帕勒成帽以浅蓝、蓝和青布贴成布壳绣制而成,上绣梅花、荷花、龙凤等图案,并配钉银饰龙凤、珍珠等。两头缝有绳带,便于依人头大小系牢。丝帕为青色,戴时折帕勒帽形式,前面缝有龙凤银珠,两边配银饰马耳花,后面插围花、吊果等银饰。走亲或过节时,戴银质压发,巴髻上亦佩戴花朵、三镂长形耳环。中年妇女的头饰区别不大,只是不佩戴花朵,只罩黑色发网。
女性上衣三种类型:一是外托肩,无衣领,镶花边,向右开襟,随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不贴花边。二是银钩,有衣领(短领),衣襟袖口缀上一条宽青边,青边后面再按等距离贴三条五色梅花条,岑巩土家人称之为蓝杠。在蓝杠上盘“六月结”或“四月结”,这是用配色布制的蓝杠条子专门结成的花式。三是青、蓝布衣,都用白布滚花边。这些花边,有的是土家族妇女先剪的花样,再照着花样绣的,有的则是她们数着纱线一针一线挑的。
胸襟的两边大滚一道条杠,衣摆也大滚一道条子,在条子上绣方字格或梅花、桃花等图案。条的颜色,一般是白布配蓝色,蓝布配白色或青色,青布配浅蓝色。纽扣用布条制成,编成蝴蝶结。上衣长盖臂部,腰宽1米有余,衣摆为筒式,袖口宽3厘米。中年妇女多穿蓝布衣,老年妇女着青布衣,姑娘则穿白色或浅蓝衣。衣上绣花按年龄而变换花样,青年多绣梅花,老年多绣万字格。新娘的上衣与一般女子不同,穿水红滚边栏杆排排衣,系围腰,胸前右斜戴扣花牙签。牙签为银质,富者亦有用金质的。牙签有三层,长0.5米,上面两层分别长14厘米,最底一层约10厘米。牙签的第一层,用一根长3.3厘米的链子系着一牌子,牌子四方用卷形花纹装饰,牌子中辍有红黄色珠子一颗;第二层是一根长3.3厘米的链子,右边系一印,右系百家锁;第三层是一根长5厘米的链子,下系两小牌,从左至右分别垂挂着牙签、宝剑、关刀、耳挖瓢、针夹等日常生活用品及辟邪物。整个扣花牙签约有半斤重,新娘戴上,风姿绰约。
女性手镯有银质和玉石两种,制成绷花、蒜薹等形状;手指上戴的有“一颗印”、“三镶边”、“单股子”等金银戒指。
女裤喜用青、蓝布,加白裤腰。裤腰宽大,蓝底加青边或青底加蓝边,后边再挑两三条宽度不同的梅花条或麦穗条。有的裤子膝盖还绣有椭圆形的“蝴蝶戏花”图案。
女鞋颇讲究,鞋口是滚边挑“狗牙齿”形状。鞋面喜用青、蓝、粉红绸子。鞋头的上面用五色线绣上花草、蝴蝶、蜜蜂等草虫图案,鞋尖细小上翘。现在一般穿皮鞋和胶鞋。
老年妇女包青丝帕,讲究人家还戴“五凤勒子”,用布缝成长约20厘米、宽4~6厘米夹层。勒子上绣吉祥图案,帽檐用五条银链系上五只银凤,称“五凤勒”。
耳环耳坠,土家妇女头饰中的装饰,一般为银制,直径2~3厘米。耳环上还要系耳坠,同样也是银制,有“心形”、“凤形”、“锁形”、“圆球形”、“串珠形”等,有的耳坠也用玉石或珍珠。
二、服饰的民俗特征与宗教色彩
土家族服饰的格局风貌、颜色象征、花样图案、用途取向是服饰民俗最鲜明的印迹。土家族服饰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民俗特征,异常突出地反映了土家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
(一)土家族服饰取色的象征意义
尚红、黑色源于土家族的早期历史。土家族工艺美术有两朵花,一为打花(织锦),一为挑花。打花取色浓重,色彩对比强烈,其中红色独占鳌头,热烈豪放;挑花取色恬静,或白底黑线,或黑底白线,色彩调和淡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巴人早期历史有直接联系。据《后汉书》载,巴人最早有五姓,由于居住的洞穴不同,其中一姓属赤穴,其余四姓皆黑穴,在五姓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赤穴一姓,故服饰取红、黑二色。打花纹样不少品种竟然是以黑色和深蓝色为底色去烘托艳赤,构想奇特,蔚为大观。挑花黑线多用在衣裤、帐帘、被面、垫单上,但作为象征爱情的鞋垫则用彩线,向大红靠拢,而寿木又用黑色,这些无不与赤、黑二穴有关。土家人对其先民必然具有潜在的民族感情,而这种潜在的民族感情正是通过赤、黑二穴有关的特殊爱好得到升华和表露。
尚白源于土家族白虎图腾崇拜。“禀君死,魂魄世化”为白虎。这种图腾意识渗透到服饰中由来已久。土家族男人喜欢包白帕,且在前额为“人”字形。1956年民族学家潘光旦到土家族地区考察,针对此种情况说:“这一带地方,一般喜欢在头上包白帕子,白帕子代表老虎,因为虎头上有三条白毛,通常称为‘王’字头老虎,包白帕子就是崇拜老虎,也是崇拜祖宗之意。”于是,从儿童开始,就要戴虎头帽或猫儿帽等。
(二)服饰与民俗
1.婚俗。土家姑娘到了十八九岁,自然有男方聘请媒人求亲。媒人从男方家拿一件姑娘服装去求婚,如果女方收下衣服,姑娘就要扎一双布鞋送给小伙子,这婚事就算成了。这双鞋,姑娘颇费心机,为表明她爱的纯贞,鞋底的每一层垫布全用白布粘贴。纳鞋底时,常常要用手帕包着拿在手里,以免手心出汗弄脏鞋底,难表爱的纯洁。鞋底要纳得密,纵横成行。中间纳成棱角形的图案,叫做“有心鞋”。鞋面用青布做成象征圆满的“圆口”式样。一般土家族姑娘不随便给异性青年做鞋的。鞋作为一种特殊的定情信物。
2.生育习俗。土家妇女生了小孩后,娘家一定要送小孩的背带、围裙、围帕等,而且这些东西按一定尺寸、花纹图案制好后,吃月米酒时随同送去。一是表示敬贺,二是表示娘家工艺技术的精巧。另外,土家族对服饰还有许多禁忌,如不穿别人的新衣服,“穿了别人新,别人恨断筋”,不能反穿衣,不能穿女人鞋子,人死了只能穿单数衣等。这些都是土家人原始宗教意识在服饰上的体现,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习俗特征。
3.傩戏服饰。傩戏是以酬神祭祀为主要目的,戴面具、穿彩服演出的宗教戏。傩戏服装包括法衣、法扎(即法帽)、战裙、八幅罗裙、马衣、女绣花便衣、铠甲等,颇具土家族古代服饰特点,但又保留了傩坛巫师的装扮形象,有神秘浓郁的宗教色彩。法衣是白色底子、红色图案、青布镶边,布壳或牛皮做成,上有雕刻的空心图案,分“三清扎”与“五岳扎”两种,正中画有“三清”神像或“五岳”神像。战裙由花布片镶制而成。八幅罗裙是傩戏服饰中主要的服装。马衣是戏中兵卒用的服装,是一种红色短褂,背心有白色日月图案。女绣花便衣为戏中女角所用,青色或蓝色,顺右边而下有一排彩色绣花花边。武将上身为一种土布彩画铠甲,背上有一插袋,内插三角旗四首,凤尾四支,马鞭一条。八幅罗裙是傩戏中的主要服饰,集宗教、民俗为一体。它的来历是这样的:很早以前,住居在黔东北崇山峻岭的土家人按姓氏分居在八个山头,互不往来,狩猎采果打鱼,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后来朝廷发现了他们,就派兵征剿,搞得土家人不得安宁,毅然奋力抵抗。由于各行其是总不得胜,八个部落头人坐下来商量,选举产生了一个统一指挥的首领,大家提出每个部落出一块布做件衣服,就成了一件八幅罗裙。不久,朝廷兵马浩浩荡荡开进土家山寨,土家首领穿上八幅罗裙统一指挥八个部落人马,果真打了大胜仗。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土家人就穿上了八幅罗裙,并传入傩坛。实际上,这是土家人祖先崇拜和尚武精神的一种反映。
三、土家族服饰花纹与审美情趣
民族生活、文化传统和所处自然环境构成了土家族在服饰上的审美意识。头饰、佩饰、织锦、服装款式、花样图案的运用都是按传统习俗及发展演变而成,形成了土家族服饰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
(一)题材的选择运用
土家人长期聚居在深溪绝谷、崇山峻岭和禽兽繁殖的自然环境里,远古时以狩猎、农耕为主要生产活动内容,这就使他们对生产对象产生了深厚感情,这种感情在题材的选用上鲜明地表现出来。
动物题材的运用。土家族服饰中常见的动物题材有“猴年”、“野鸡尾”、“猪脚迹”、“梅花鹿足迹”、“蝙蝠”、“鲤鱼跳龙门”、“喜鹊闹梅”、“双凤朝阳”、“二龙抢宝”、“蝴蝶戏花”、“凤凰穿牡丹”等。土家姑娘将这些用纸剪成花样,作刺绣临拓到围裙、围腰、搭帕、枕头上,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优美,不拘泥于临摹自然,而是采用变形夸张等手法,使各种图案富于想象和诗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古朴的民族特色。
植物题材的运用。土家族服饰中常见的植物题材有藤条花边、“大刺花”、“九朵梅”、“石榴花”、“麦穗条”等,它们往往被临拓在背带、服装花边等小样服饰上,图案花纹细腻轻巧,讲究对称,注意空间层次,给人以清新质朴、洗练庄重的感觉。
诸种题材的综合运用。这类题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都直接源于土家族生活,以人物造型为主,兼及日月山川等,在制作上,有刺绣、挑花,也有编织。如“八仙过海”、“众人迎亲”、“游春图”、“春耕图”等,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融光、彩、色为一体,常直接用白底黑线挑花,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图案纹样的创作手法
土家族妇女把在自然和劳动生活中所观察接触的各种原始纹样加以概括、提炼、发挥、创造,为适应服装各部位的特点和做工方便,再进行夸张变形。
土家妇女花裤
连续性的菱形表现手法。如“二十四勾”、“岩墙花”、“大刺花”等,多用“万”字格流水式;“狗牙齿”、“单边句”、“梳齿状”、“缝合”、“连锁状”等,将反复的主体花样填充,连接起来,增加构图的整体效果,有吉祥,连绵不断之意;繁如水波跳跃的万字点,参差有致的狗牙齿边,向外扩展的单边句,与主体纹样产生繁与简,疏与密的对比,突出主题,使图案纹样产生丰富饱满的艺术效果。
连续式交叉。即在交叉形成的菱形格局,填充主体纹样的表现方法,如“燕子花”、“麻叶花”等。有的用不同的小边饰,填充连接装饰主体纹样;有的根据斜形的织造方向,用斜长条形的交叉边饰,来分格和连接主体纹样。这种纹样是受编织工艺的影响,在构图中,灵活运用色彩变换,加强了这种律动的感受,使呆板的单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几何形的运用。这种手法实际是将生活中的形体进行提炼、简化,由写形到写意,由具体的形摹变为抽象的几何图案。如“燕子说”用抽象的几何形表现它最有特点的剪形尾羽,两只雏燕共着一个头,好像凌空飞舞。“猴子手”用各种不同的色块,根据掌宽指尖特点,组成富有节奏感的抽象几何形。“蛇花”则以规则的小三角形排例,以示蛇的斑纹。
(三)色彩运用
土家族服饰以设色自由浪漫而长,这正是它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长期植根于民间的重要原因之一。浓色重彩的织锦、刺绣,给人富丽堂皇,浓而不俗的感觉;挑花讲究素净典雅,庄重古朴,给人以朴实、层次清晰的美感。土家族服饰的色彩运用,是民族感情、意愿的抒发,是宗教信仰、风俗习尚的体现,是大自然的陶冶,也是实用功能的需求。同时,因均为手工操作,赋予了它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色彩表现形式,能充分完美地表达出主题思想。
(四)现行服饰
人们常说服饰就是一个民族无声的语言和标志。土家族服饰同样也不例外,是反映土家人民的历史风貌、民情民俗、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是区别于其他民族不同的重要文化符号。由于土家族地处大西南和中原的接壤地带,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其他少数民族更直接、更大,语言、服饰消失也较早、较快。全国土家族中唯有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客田、塘坝民间还保持有穿着传统服装的习惯。因此,备受关注。2009年以来,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根据传统土家服饰,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抢救、整理、升华、策划和制作,形成了新的土家服饰,既能体现出土家族的特色和民族性,又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影响和带动了土家族群众接受和自觉穿着土家族服饰。其特点如下:
1.正装保持了土家服饰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土家服饰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土家服饰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本质属性,是土家服饰的根本,在土家服饰正装的设计制作中,无论款式、装饰、图案、色彩上都严格保留了土家服饰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以小直领(俗称韭菜领)、满襟花边衣襟为基本款,以菱形图案的八勾花、八叶花、太阳轮花为主的花卉图样绣制。在正装的设计制作中沿用了前面主要的三种传统文化元素。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家服饰正装的民族特性,抓住了土家服饰原始的文化之根。
2.正装将白虎图腾绘进了服饰图案。白虎是土家人崇拜的神灵,“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上56根民族团结柱中的土家族铜柱上就刻上了白虎图腾,等于国家向世界昭示白虎图腾是土家族的象征。因此,在正装的设计中,强化了白虎图腾的形象,赋予了土家正装服饰的神韵和灵气。根据土家服饰图案的民间乡土风格,对白虎的设计,不作工笔画的仔细描绘,而是以版画的风格,设计了一只古朴的白虎,表示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白虎图腾在远古就是土家族的文化符号。在正装服饰中古朴的白虎绘入土家织锦定格的图样里,在方和直的图案中相对模糊了虎的实像,使虎的形象高度图案化和程式化,让虎既适形又适意,达到形神的高度结合。这样的设计合情合理,自然贴切,既富含了土家服饰新的文化,又表达了土家人对白虎崇拜的精神向往,特别是强化了土家服饰的图腾元素,显示了土家服饰的独特文化品位与神韵。
3.设计突出了土家服饰正装的美学定位。今天的土家服饰正装就是介于土家生活装与盛装之间的一种服装,顾名思义,也就是土家人在正式场合穿的一种服装,说通俗一点叫土家人的“出客衣”,说高雅一点叫“土家礼装”。在设计中,根据土家人“尚简朴、喜宽松、尊喜色”的传统服饰观,结合当代人“重高雅、追新奇、讲时尚”的服饰审美情趣,加上土家正装的使用功能,体现了土家服饰正装的庄重、舒适、美观、大方。在设计制作中,对以下几方面作了强调:一是款式上去掉传统的大衣袖大裤口的服饰元素,尺寸上作适度宽松处理;二是在布料上选取土家服饰传统的蓝、红、白、黑色为基调,女式袖口裤口仍以一块不同颜色的布连接;三是采用土家传统的十字绣,作为袖口裤口及衣服门襟的装饰,为突出白虎形象,男式花边作夸大处理;四是花边的色彩上考虑土家人特别喜欢红色的特点,但又不能太鲜艳花哨,取红、绿、黄、白几种颜色相间搭配;五是充分利用服饰构图的色彩变化,以不换形而换色的方式,促使呆板、单一纹样丰富起来,体现一种律动的美等。通过这些方法,所设计制作的正装,既有土家族生活装简朴、宽松、生活化的影子,又有土家族盛装高贵、富丽的趋向,既符合土家民族对其服饰的传统欣赏观念,又适应现代人对服饰的审美追求,构成了土家服饰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