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村落和环境
建筑和建筑文化是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决定的。
在古代,土家族聚族而居,往往以血缘关系的一姓族人聚居一寨,以居住者的姓氏来冠寨名如田家寨、杨家寨、张家寨等,形成了以家族宗支姓氏为主的小聚居。后来又出现了以两三姓氏族人合居建寨,甚至以多姓多族集结为一地的大杂居局面。有的则以所在地的行政治所,如以行政治所“司”(土司官驻地)、洞(土司所辖地方单位)为地名,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朗溪司、板溪上洞、板溪下洞,江口县的省溪司、提溪司等。还有以驻军点和军事要所地命名,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天堂哨、江口县的保安营等,或以当地的地形地貌来冠地名寨名,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板溪、缠溪、洋溪、昔土坝,思南县的鹦鹉溪、合朋溪、瓮溪、息乐溪、许家坝、亭子坝,德江县的枫香溪,江口县的怒溪等。以赶集场地命名的村寨也不少,如德江县的袁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新场等。也有以景物方位来命名,如河东、河西、桥东、桥西等。除此之外,还有坳、沟、湾、坪、坡、岩、山、塘、井等形象化地势的寨名称谓,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洋荷坳、大龙坡。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土家族村寨——洞门寨,因村寨左侧岩溶山洞而得名。
土家族村寨,以寨和坝之称的居多,“寨”相对要小,少的仅十几户,多的几十户,主要分布在山地。“坝”因地形优势,往往是人口较大的聚居地,少则几十户,多则上百户。不过,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城镇村寨也逐步发展扩大,有的以寨称谓的小村寨也发展成为较大的村镇,如思南的张家寨镇等。
坐落在江河两岸的城镇、村寨的选址和形成,多与航运码头的建立相关连。一是河岸边有重要的村镇,是水陆相交的重要通道。这类地方大多有相对开阔的岸边台地或较平缓的坡地,有建立城镇的自然条件,城镇依赖航运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思南县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洪渡镇、思渠镇,德江县潮砥镇等。二是航道上的断航险滩要道,因急流险滩的阻隔,货船不能继续前行,航运物资需要转为陆路输送,而岸边也有可建码头、房屋的条件,自然就发展为村镇,乌江沿岸的淇滩镇、思渠镇、文家店镇等都是这类城镇。航道上的村镇房屋建筑的分布,沿河岸的自然地形而展开;河岸平缓的城镇建筑,沿河的上下延展,平面分布形成带状结构;河岸为缓坡的城镇建筑,则由河岸向坡上依次层层上升,形成鳞次栉比的山城景观。航运城镇的经济文化结构及建筑形式和功能,以江岸码头文化为中心,成为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中心、商贸要地。城镇中有着较多的商号、会馆、祠堂、庙宇等较大的院落建筑,多为花窗宅门、马头高墙的封火围墙,院落多为一进或两进,较为豪华。地形陡峭之处,沿岸以悬空吊脚楼排列,层层叠叠,尤为壮观。这些码头江岸村镇,依托乌江航运,是贵州最早与中原交流的地区之一。
盆地谷坝和丘陵平坝地势平缓的地方,多有溪河汇集,溪水清澈,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较好,是城镇村寨的首选地之一,为人口密集地区和交通要地。村镇建筑多座落在溪流河畔,依山傍水,规模较大。房屋建筑尽量不占良田沃土,多分布在平坝耕地的边沿。房屋宅基多为平地,以一条或两三条主街道和巷子构成村镇结构,以祠堂、庙宇为村镇中心,以一层或两层的木楼青瓦房屋为基本单位,成团状平面分布。富裕人家建四合庭院,以高大的封火墙围护,如思南县的周家盐号。这类集镇是土家族地区地域性中心集镇和物资交流中心。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朗溪镇、合水镇、木黄镇,德江县城、煎茶溪、复兴镇,江口县城、闵孝镇,思南县塘头镇、许家坝镇等,就是这类城镇。
还有一些自然条件并不太好的村镇,或雄踞于高山,横卧于山梁,或贴挤在半山,隐藏于峡沟。这些村镇多远离县城,分布在古驿道或古驿站上,有的甚至是军事要地,因为有着便宜的交通,成为四乡八邻交流的集镇乡场。这些集镇至今大多仍是国道、省道、县道公路的必经之地,如居于山脊上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天堂(哨)镇,贴于半山的思南县凉水井镇,挤在深沟中的思南县鹦鹉溪镇、印江土家族自治县缠溪镇、江口县德旺镇,位于326国道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地坳镇等,虽没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仍发展成较大的集镇。
在古代,流传着“官占坪,民(指汉人)占坡,毕兹卡(土家人)被赶进山窝窝”的民间谚语。高山坡地的土家族村寨,多在半山、沟壑、溪涧之间,在相当长的时期过着刀耕火种、赶山狩猎的原始生活,还有不少独居户零星散布于大山之中。由于土家族地区山地多为陡坡断崖和岩溶地貌,环境甚为艰苦,散居独居的人家也不在少数,村寨的大小完全依据耕地的多少来定,一般的十多户,大的二三十户。
坡上山寨
村寨选址多在农田和山坡耕地四周,便于耕作。土家族选择寨址,讲究依山傍水、避风向阳。宅地选择讲究风水,建房造屋占“龙脉”,选择“虎形地”。由于山多田土少,房屋建筑尽量不占好田好土。房屋讲究坐北朝南,但不拘泥东西南北向,房前面向要开阔视野,能广纳财源。村寨的形制依据地形而展开,河沟山涧间的村寨,多茂林修竹,吊脚木楼遮掩在浓阴之中,山沟溪涧上凉桥横跨,若一幅宁静优雅的山居图。半山上的寨村择山泉水井而建。山弯台地较大的,房屋建筑沿等高线呈台阶状分布。坡面台地较陡的,房屋建筑则上下相叠,成高低错落状。村后是高山密林,寨前是层层梯田。丘陵台地上的村寨,踞坡地而立,房屋建筑成团状分布,村前路口高大枫树或柏树护卫,房前屋后果树成荫,山泉溪流环寨穿行,村前坝中水田汪汪,溪河、要道上凉桥耸立,成村民和行人歇脚休闲的公共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