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已毁及未收录部分文物古迹存目
所属图书:《土家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四节 已毁及未收录部分文物古迹存目

一、寺观庙祠庵堂

(一)寺

回龙寺:在铜仁府(今铜仁市,下同)便水门外,祀天龙相公。按:神姓杨,名再从,宋开宝间袭平头长官司,好道术,没后屡著灵异,郡人立祠祀之。

正觉寺:在铜仁府治东门内,元时渔人者得三铜人,建寺以供之,今毁,铜人移供观音阁,尚存。(以上2条引自光绪《铜仁府志》卷2)

铜佛寺:在铜仁府城西街,洪武六年(1373)建。

观音寺:在铜仁府治西,长官李椿建。(以上2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8)

朝阳寺:在思南府(治今思南县,下同)城西120里安化属。寺之最古者,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厅堂。(引自民国《贵州通志·古迹志》)

常乐寺:在思南府治北10里,唐建为“福常寺”,宋赐名“中胜院”,本朝(明)改为“常乐寺”。年久圮废,惟遗碑文一道、钟一口。(嘉靖《贵州通志》卷8)

桂林寺:在思南府城东120里,明洪武初名“灵济寺”,成化戊戌(1478)杨茂重建,更今名。(道光《思南府续志》卷3)

梅林寺:在思南府城西北150里,明永乐初建。(《大清一统志》卷396)

永宁寺:在思南府城南前枕水德江,明弘治间建,万历初重修,二十二年(1594)毁,知府赵恒,推官刘养中先后重修。(康熙《贵州通志》卷26)

圆通寺:在思南府治南蛮夷司东,长宫安乐建,明弘治间长官安宇、李谷重建。

华岩寺:在思南府治西,今废。(以上2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8)

金山寺:在思南府焦溪,嘉靖间建,嘉庆五年(1800)重修。

尧山寺:在思南府城西140里安化属,明嘉靖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重修,乾隆时僧静成建正殿,增置廊房。

孝慈寺:在思南府合水场,明隆庆时建,乾隆时重修,道光十六年(1836)增修。

永兴寺:在思南府大堡场,明隆庆时建,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修。

紫霞寺:在思南府合朋场矗云山,万历元年(1573)建,嘉庆间重修。

老林寺:在思南府东节溪,明万历时建。

永盛寺:在思南府朝阳山,万历时里人朱文启建,后有古塔。

九龙寺:在思南府城南30里,明万历七年(1579)建。

长庆寺:在思南府直桥,明万历时建,清乾隆初重建。

天庆寺:在思南府木社,明万历间建,清康熙初重修。

宽容寺:在思南府城西南,传为明巡抚郭青螺建。

涌泉寺:在思南府龙绕山,明崇祯时建,嘉庆间增修。

云门寺:在思南府城西40里,明永历间建,清康熙初重修。

雪峰寺:在思南府瓮溪场南,建自前明。

铜佛寺:在沙都,去思南府城南50里,寺有铜佛一,为明蜀人铸造,舁至此,力不能举,居人建寺奉焉。乾隆时重修上殿,道光二十年(1840),僧净念重修。

重华寺:在思南府石重,建自明。

太平寺:在思南府木社,清初里人杨国彦等募建,道光五年(1825)添建观音堂,十一年(公元1831年)重建正殿、厢房等。

石牛寺:在思南府大塘坪,明李荣建,清康熙时复修,嘉庆六年(1801)重竖大殿,道光十六年(1836)增修。

华阳寺:在思南城西100里,清康熙初建,乾隆间重修殿宇,增建魁阁廊房。

天台寺:在思南府城南100里,康熙间安清建,并置寺田,嘉庆七年(1802),庠生安岭就寺训读,见神像自座上飞出殿外,即时神座倾毁,岭随倡首重修。

复兴寺:在思南府龙蟠溪,乾隆时建,嘉庆八年(1803)重修。(以上21条引自道光《思南府续志》卷3)

沿丰寺:在沿河司(今沿河县,下同)东,宋时建,年久废圮,嘉靖元年(1522)里人何文林修。(嘉靖《贵州通志》卷8)

金仙寺:在思南府治北200里,明嘉靖十四年(1535),播州铜佛寺内铜佛七,忽失其三,思南渔人网得,因立寺奉之(康熙《贵州通志》卷26)。在沿河司,明嘉靖三十年(1551),播州铜佛寺有铜佛七,一夜皆失去,司人得其四,立寺奉之(道光《思南府续志》卷3)。

报恩寺:在沿河司,去城北200里,建自明时,道光九年(1829)重修。(道光《思南府续志》卷3)

白云寺:在沿河县南90里之谯家铺,明洪武间建。

屏峰寺:在沿河县东岸,明嘉靖间建。

青龙寺:在沿河县井坝中峰,创自明季,重修于嘉庆十三年(1808)。

回龙寺:在沿河县,明中叶建,乾隆间补修,同治末,杨通诗重建,去淇滩半里。(以上4条引自民国《沿河县志》卷17)

西岩寺:在印江县西5里,宋时建,后废,嘉靖七年(1528)重建。(嘉靖《贵州通志》卷8)

龙津寺:在印江城西2里,明嘉靖时建,道光八年(1828)重修。

迎恩寺:在印江县城南1里,明崇祯时建。

观音寺:在朗溪司(治今印江朗溪镇),明崇祯十三年(1640)建。云凤山有观音寺,明弘治间里人安营建。

中山寺:在印江县城北5里,康熙时建,嘉庆时重修。(以上4条引自道光《思南府续志》卷3)

(二)观

真武观:在铜仁府东山上,即崇真观。(道光《铜仁府志》卷3)

真武观:在黄道司西旗头山上,明隆庆间建。(民国《贵州通志·古迹志》)

玄天观:在水德江司(今德江县)北,长官杨茂建。(嘉靖《贵州通志》卷8)

元天观:在思南府城北,明旧址在城东门内,后移今址。康熙四年(1665)、五十三年(1714)重修,乾隆初毁。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道光《思南府续志》卷2)

玄帝观:在思南府治北鼓楼上,长官杨茂建。(嘉靖《贵州通志》卷8)

云台观:在沿河司北,先废,嘉靖十年(1531),长官冉朝佐重建。(嘉靖《贵州通志》卷8)

朝阳观:在沿河县西岸油榨坨,康熙间建。(民国《沿河县志》卷17)

三清观:在印江县西4里,宋乾德间建。(嘉靖《贵州通志》卷8)

文庙:在铜仁府治东,永乐十三年(1415)建,正统十二年(1447)修建,十四年(1449)毁。天顺三年(1459)重建,成化十七年(1481),周铨易民人蒋魁宅地改建。嘉靖二十七年(1548),分守布政司参议沙稷议建,未就。三十二年(1553),参议刘望之等督工拓地改建。万历四十三年(1615)增修,明末尽圮。康熙二年(1663)建,嘉庆十二年(1807)补修。

(三)庙

武庙:在铜仁府治东南,明建,毁,康熙十六年(1677)重建。(以上2条摘自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城隍庙:在铜仁府城内,康熙四年(1665)建。

东岳庙:在铜仁府城东门外,康熙十五年(1676)建。(以上2条引乾隆《贵州通志》卷10)

晏公庙:在铜仁府城东,洪武十六年(1383)建。(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7)

五显庙:在铜仁府城南,洪武九年(1376),长官李渊建。

万寿宫:在铜仁府西门内,康熙间江西客民建。

飞山庙:在铜仁府城北门外,已毁,康熙间重建。(以上3条引自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武庙:在思南府大崖门,建自明初,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拜厅,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正殿,嘉庆二年(1797)重立门楼,后殿,十一年(1806)补葺完整,有碑。

文昌庙:有二,一在思南府城北煎茶溪联奎山顶,创自乾隆初年,道光甲午(1834)重建,嘉庆重修;一在思南府城北后坝,建自前明,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以上2条引自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城隍庙:在思南府治南,成化间建,嘉靖元年(1522)重修。

二郎庙:在思南府治东,成化间长官张玉、杨茂同建。

东岳庙:在思南府治西,长官安洛建,安宇重修。(以上3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7)

飞山庙:在思南府焦溪,明为回龙寺,毁,乾隆时里人杨姓重建,更今名。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清源庙:在沿河司南,长官张钰建。

水府庙:在沿河金仙寺左,长官张舜建。(以上2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7)

武庙:在沿河县西岸坨街,康熙间建。

城隍庙:在沿河县西岸五台街,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十年(1785)补修。

东岳庙:在沿河县东岸,乾隆年间建。

万寿宫:在沿河县西岸下街,乾隆五十四年(1789)建,后毁,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光绪甲午年(1894)增置戏台。又:在沿河县北思渠之南,明初建,道光九年(1829)补修,咸丰元年(1851)重修。(以上4条引自民国《沿河县志》卷17)

文庙:在印江县治东北,明万历年间知县张熔实始创建,后知县刘兆桂、郑兆吉,呼延楫相继增修,明末圮。顺治十七年(1660)建、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修,嘉庆中修葺,同治壬申(1872)重修,光绪中改建、培修。

土主庙:在印江县治西,弘治七年(1494)建。(嘉靖《贵州通志》卷7)

(四)祠

石都督祠:在铜仁府城北,明隆庆中建,祀总兵石邦宪。(《大清—统志》卷399)

既济祠:在铜仁府太乙山麓,明知府魏文相建,康熙九年(1670)知县赵景福重修,易名曰“水星阁”。

尹公祠:在铜仁府铜江书院内,祀汉尹珍,乾隆间增祀知府陶万达、邹锡彤、同治间增祀巡抚曾壁光、黎培敬、贵东道陈枚。

王公祠:在铜仁府新城,乾隆间建,祀知府王日杏。

沈公祠:在铜仁府便水门内,乾隆间建,祀通判沈文镠。

周公祠:在铜仁府江宗门内,道光间建,祀知府周作揖。(以上6条引自光绪《铜仁府志》卷3)

四公祠:在铜仁府东山上,祈福康安、和林、勒保、冯光熊。(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忠义孝弟祠:在铜仁府学宫左,雍正九年(1731)建。

节孝祠:在铜仁府城内,雍正九年(1731)建。(以上2条引自乾隆《贵州通志》卷10)

土主祠:在思南府治东,成化间建,寻废,嘉靖四年(1525)重修。

土地祠:在思南府治仪门东,正德十四年(1519)建。

文昌祠:在思南府启圣祠后,嘉靖十四年(1535)建。

汉寿亭侯祠:在思南府治西,永乐间建,寻废。嘉靖九年(1530)复建于崖门山左。

英佑侯祠:在思南府治前,正德五年(1510)没于洪水,唯一钟存,嘉靖十三年(1534)重建。(以上5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7)

川主祠:在思南府治南,正统间建,成化间重修,崇祯时郭向儒重修后,康熙二十五年(1686)续修,嘉庆十三年(1808)郡人刘明礼倡募续修,道光十七年(1837)安化知县甘雨施捐俸接修。

田少师祠:在思南府城北门内,祀宋田佑恭。

李先生祠:在思南府治左,祀郡人李渭,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建,康熙中重建。

徐公祠:在思南府治中和山,祀白云道人。(以上4条摘自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申公祠:在思南府城内西隅,祀郡人申佑,明嘉靖十年(1531)建。

(五)庵

莲池庵:在铜仁府城东15里,康熙间,僧无相建。

快乐庵:在铜仁府城东20里,康熙间,僧无相建。

兼隐庵:在铜仁东山上,知府梁懋宸建。(以上3条引自光绪《铜仁府志》卷3)

普济庵:在思南府城东,旧为英佑侯祠,清康熙六年(1667)修。(道光《思南府续志》卷3)

(六)堂

众思堂:在铜仁府治西半里,宋湖北常平使张惇建。

虚受堂:在铜仁格午楼下,今毁。

养惠堂:在铜仁县署右,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建,清康熙八年(1669)重修。(以上3条引自光绪《铜仁府志》卷2)

为仁堂:在思南府城南武胜关麓,康熙四十九年(1710)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魏象烈补葺,更其额曰“是言堂”。

忠爱堂:在印江县署内,明建。(以上3条摘自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大寺堂:在沿河县西60里之官舟,明时古刹。(民国《沿河县志》卷17)

二、楼阁亭台故居

(一)楼

授时楼:在铜仁府治前,成化五年(1469)知府杨显嘉建,即谯楼也。(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7)

镇夷楼:即铜仁府之东城楼也,嘉靖十二年(1533)建。

大观楼:在铜仁府东山岭,知府李资坤建。(以上2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8)

格午楼:在铜仁府道署左,万历间副使张斗建,颇宏整,清副使张扶龙重修,又名“关帝阁”。

澄江楼:在铜仁东山下,参议蔡潮建,今毁。(以上2条引自道光《铜仁府志》卷2)

魁星楼:在铜仁东山上。(道光《铜仁府志》卷9)

谯楼:在思南府治内西,长官安洛建。

东鼓楼:在思南府治左,嘉靖六年(1527),知府祝亨同土官张辇新建。

西鼓楼:在思南府治右,景泰间土官安洛、李林建。(以上3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8)

澄清楼:在印江县治右街,嘉靖九年(1530)知县颜阶新建。

聚英楼:在印江县治左街,知县颜阶建。(以上2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8)

(二)阁

双峰阁:在铜仁府东山上,顺治十七年(1660)建,今毁。(光绪《铜仁府志》卷2)

观音阁:在铜仁府城东5里,副将贺国贤重建。(道光《铜仁府志》卷3)

玉皇阁:在思南府城南60里,明嘉靖间建,崇祯间重修。(康熙《贵州通志》卷26)

平原阁:在思南焦溪,明里人杨姓建,清嘉庆初毁,六年(1801)重建。(道光《思南府续志》卷3)

奎阁:在思南府伏波祠左,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道光十九年(1839)刘宗泰补葺。(道光《思南府续志》卷2)

玉皇阁:在沿河县南水田坝,顺治间杨光贵修,道光间增修。(民国《沿河县志》卷17)

大兴阁:在印江木黄,明万历时建,嘉庆十七年(1812)增建。(道光《思南府续志》卷3)

梓潼阁:在印江县城西2公里,明崇祯间建,嗣毁,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建。(康熙《贵州通志》卷26)

朝阳阁:在印江城南5公里,与黔阳宫相对,明观察黄世发,学博傅师瞿俱有碑记。(道光《思南府续志》卷3)

(三)亭

川上亭:在铜仁东山,明参议蔡潮建,今毁。

观得亭:在铜仁总兵署内,已毁。

火钟亭:在铜仁东山寺,有火灾,僧击以告警,已毁。

迎官亭:在铜仁府治南2.5公里,已毁。

丰乐亭:在铜仁府水星阁后,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以上5条引自光绪《铜仁府志》卷2)

济江亭:在思南府江南,正德六年(1511)建。

井亭:在思南府后堂莲池东畔,嘉靖元年(1522)知府李文敏建。(以上2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8)

敬一亭:在思南府明伦堂后,嘉靖九年(1530)建。(嘉靖《思南府志》卷2)

(四)故居

杨再从宅:在铜仁府,宋开宝间,土司杨再从好道,有丐者题诗门柱,其字以水洗之不去,以刀刮之益显,明洪武十四年(1381)圮。

藏书室:在铜仁东山麓,明饶氏旧宅。(以上2条引自光绪《铜仁府志》卷2)

公乐园:在铜仁城西门内,为明行人陈珊寓所。

茶园山庄:在铜仁府城外,为徐副使以暹国变后隐居之所。

田宣慰旧宅:在思南府城北,即思南府学旧址,明永乐十三年(1415)改建府学。

川上学舍:在思南府城外,明郡人李渭旧居。

富民庄:在思南府城外,为明尚书孙顺隐居之所。

三、衙署学校

(一)衙署

铜仁府署:在府城内,永乐十一年(1413)建,正统八年(1443)重建,十四年(1449)毁,成化三年(1467)再建,嘉靖八年(1529)增修,万历十二年(1584)、十七年(1589)、二十四年(1596)相继补修,明末圮。康熙四年(1665)重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修,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民国《贵州通志·建置志》)

铜仁府布政分司署:在府治西,永乐十一年(1413)建。(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7)

总兵署:在铜仁府治西南,明万历十一年(1583),总兵郭成移镇北门,后改设参将驻防,更建署于城外。

铜仁县署:在府城北隅,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建,后毁,康熙九年(1670)重建,光绪二年(1876)重修,九年(1883)移治江口,改为中军都司署。

公馆:在铜仁府治西,旧为思仁道,永乐十一年(1413)建,嘉靖十二年(1533)重修,今改公馆。

思南府署:在思南府城内,明永乐十一年(1413)以宣慰司署改建,正统间兵毁,景泰三年(1452)重建,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乾隆四十七年(1782)、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十四年(1834)、道光二十年(1840)均补修。咸丰七年(1857)毁,知府陈昌运重修,同治六年(1867)、光绪十年(1884)、光绪三十四年(1908)均增修。

印江县署:在城内东南隅,明末署毁于兵,清康熙十一年(1672)因旧址建,二十三年(1684)重葺,乾隆二十八年(1763)增修,咸丰丁巳(1857)毁,后改建于旧基,补建前后房数间,同治辛末年(1871)改建大堂。

(二)学校

铜仁府学:在府治东,永乐十一年(1413)建,宣德七年(1432)毁,正统八年(1443)修,十四年(144年)毁,天顺三年(1495)重建,成化十七年(1481),周铨易民人蒋魁宅地改建,嘉靖三十二年(1553),参议刘望之等督工拓地改建。(民国《贵州通志·学校志》)

铜仁县义学:在铜仁县城内,康熙四十年(1701)建,今改教谕署。(乾隆(贵州通志)卷9)

铜江书院:在铜仁府治东,嘉靖间提学副使毛科建。(嘉靖《贵州通志》卷6)

铜仁书院:在铜仁府治东北,明成化中建,万历中更为道署。

四年府学:在府治东北。明永乐十三年(1415)自宣慰司学迁建,康熙十年(1671)、二十八年(1689)相继修葺,雍正十二年(1734)增修。(以上2条引自《大清一统志》卷399)

斗坤书院:在思南府万胜山顶,明隆庆间修,今废。(乾隆《贵州通志》卷9)

为仁书院:在思南府真武观内,明知府田稔、推官伍次、与郡人李渭讲学于此,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府刘谦吉重葺,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建。

中和书院:在思南府治中和山普济寺,原名大中书院,万历辛亥(1611)建,久圮,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更名“中和”,道光二十一年(1841)郑士范捐俸重建,今废。

凤冈书院:在思南府治北隅遵化门内,前为太守汪公祠旧址,雍正九年(1731)知府史瑗捐俸缮葺,置田取租,以供院费。咸同间毁,光绪戊寅(1878)知府蒲阴枚捐俸重建,清明兴办学堂,遂废。

文思书院:在思南府城南,旧志名“言是堂”,咸丰十一年(1861)毁,光绪半年(1882)署知县唐汝霖根据言是堂遗制,于城西新建讲厅,额曰:“龙津书院”,十八年(1892)捐资扩充,更名“文思书院”。二十五年(1899)墙圮,补修,改名“大宝书院”,二十七年(1901)知县胡大经复任,仍题其额曰“文思书院”,三十二年(1906)停科举,改立学堂。

思南府旧义学:有二、一在儒学门内,一在城西隅,明知府赵恒建。

思南府城义学:在学宫飞来石旁,雍正五年(1727)建,八年(1730)改建于射圃前,道光末年废。

思南官立中学堂:原在新考棚,后移凤仪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三十四年(1908)改办高等小学堂。(以上7条摘自民国《贵州通志·学校志》)

銮塘书院:在沿河司,宋绍兴时建,今废。(乾隆《贵州通志》卷9)

培宗书院:在沿河司南庙堂坝,光绪初年举人张登云筹建。

鹤鸣书院:在沿河司北里许,同治甲戌(1874)建。

竹溪书院:在沿河司,尚留遗址、断碑,余无考。(以上3条引自民国《贵州通志·学校志》)

印江县学:在县治南,万历中建,后圮,顺治十七年(1660)重建,康熙十年(1671)、三十一年(1692)相继修葺。

登文书院:在印江县境,乾隆十五年(1750)建。(以上2条引自《大清一统志》卷396)

龙津书院:在印江县龙津寺东1里,乾隆七年(1742)建,嘉庆七年(1802)重修。(道光《思南府续志》卷5)

印江官立初等小学堂:在依仁书院,后移教谕署,光绪二十七年(1901)创办。

崧高书院:在松桃直隶厅城小河坎,道光九年(1829)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办简易师范川习所,书院遂废。

四、城池桥牌坊

(一)城池

铜仁府城:明景泰二年(1451)建土城,嘉靖二十七年(1548)改甃以石,有门六,城楼六、箭楼七、串楼969间,年久城楼尽毁,清顺治十五年(1658)重建,康熙九年(1670)补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修,道光三年(1823)补修,同治五年(1866)年增筑炮台,光绪十二年(1886)补修。

思南府城:明弘治十四年(1501)筑土城,嘉靖二十八年(1549)改甃以石,有门五、城楼五、串楼八百一间,三十八年(1559)知府宛嘉祥甃以石女墙,万历二十年(1592)、顺治十八年(1661)均重修,康熙十二年(1673)复修,咸丰二年(1852)、五年(1855)补修。

印江县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筑土城,为门四、城楼四、崇祯庚辰年(1640)改建石城,后城毁于兵,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咸丰间加筑女墙,添置炮台三座。

(二)桥

广济桥:在铜仁府城北15里,旧桥圮,城守副将贺国贤重建。(康熙《贵州通志》卷6)

五里桥:在省溪城(今江口)西,明万历时建。

澄清桥:在思南府城北,明佥事高任重建。

路濑桥:在思南府城北180里,明崇祯间,郡人郑汝黔建。(以上3条引民国《贵州通志·建置志》)

宪溪桥:在思南府城南3里,土司李铉建。

金盏桥:在思南府城西5里,明土司安继爵建。

鹦鹉桥:在思南府城西北30里,明郡人晏应魁募建。(以上3条引自乾隆《贵州通志》卷6)

芭蕉溪桥:在思南府城南50里,康熙八年(1669)修建。

李公桥:在思南府城河东,久圮,康熙十二年(1673)修建。

思济桥:在思南府城南,郡人安康创建。(以上3条引自康熙《贵州通志》卷6)

通济桥:在思南府城南,康熙二十三年(1684)建。(《大清一统志》卷396)

永寿桥:在思南府城西40里鹦鹉溪街中,乾隆时刘光祖补修。(以上2条引自民国《贵州通志·建置志》)

板桥:在苗民司(今属思南)南20公里,正统元年(1436)建,天顺三年(1459)、成化十四年(1478)俱重建。(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6)

接龙桥:在沿河县东岸,跨鱼洞沟,出乌江口,雍正七年(1729)重修。(引自民国《贵州通志·建置志》)

澄清桥:在印江县治右,明知县颜阶造。

乐茂桥:在印江县治东,明知县陈汝和建,久圮,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十一年(1672)均重建。

南门桥:旧在印江县东,久圮,康熙十一年(1672)改建于南门。(以上3条引自康熙《贵州通志》卷6)

五、历史人物墓

宋杨再从墓:在铜仁府正大营将军山。按:再从,宋开宝间袭平头长官司,没后为神,土人称为天龙相公。

宋戴子美墓:在铜仁府提土洞梅姓宅内。按:子美,宋绍兴间以功授省溪长官司。

明罗光禄墓:在铜仁府胡家堡,碑载明光禄大夫罗公墓。

明陈珊墓:在铜仁府蓼沟桥。按:珊,明嘉靖癸丑(1553)进士。

明郭继山墓:在铜仁府文笔洞侧,明万历时人,碑载明封朝议大夫郭某墓。

明郭养性墓:杂望城坡,距铜仁府治4公里,俗名凤形地。按:养性,明万历间举人,官湖广岳州府知府。

明喻政墓:在铜仁府毛溪。按:政,明万历乙未(1595)进士,官福建漳州府知府。

明刘应辰墓:在铜仁府治西2里。按:应辰,明万历壬子(1612)举人,官知府。

明万任墓:在铜仁府照壁岩,按:任,崇祯甲戌(1634)进士,官御史,康熙间卒。

明杨燫墓:在铜仁府治西对岸。按:燫,明万历己酉(1609)举人,官直隶滦州知州,在任殉难,赐祭葬,赠光禄寺少卿。(以上10条引自光绪《铜仁府志》卷2)

明田秋墓:在思南府城东2.公5里昔乐溪田家坝。

明安康墓:在思南府城西20里青鸾溪。

明李盘墓:在思南府城北1公里人同村。

明安孝忠墓:在思南府城西武胜关下。

明敖宗庆墓:在思南府城东昔乐溪。

明李渭墓:在思南府城东1.5公里万胜山麓。

明萧重望墓:在思南府城东1.5公里椅子山顶。

鸣敖荣继墓:在思南府城北关帝庙后。

明田仰墓:在思南府城西50公里官庄沟。

明王治墓:在思南府城东1公里昔乐溪。(以上10条引自道光《思南府续志》卷2)

明李冠墓:在思南府治南25公里,地名大塘坪。

明安濂墓:在思南府治西35公里,地名鹦台溪。

明安逸墓:在思南府西35公里野猫崖。

明安洛墓:在思南府治西2.5公里木叶塘。

明李景纯墓:在思南府治东北2.5公里高平庄。(以上5条引自嘉靖《思南府志》卷1)

六、摩崖碑刻

(一)摩崖

青莲界诗刻:在铜仁城西1.5公里文笔洞,洞壁镌万历四十年(1612)都督邓钟、佥事刘观光唱和诗。

文笔洞纪功铭:在铜仁城西1.5公里文笔洞,万历四十二年(1614),戴璟撰铭词镌洞内岩壁。

铜仁东山石刻(万历):在铜仁府城东山临江绝壁,镌“云影江声”四大字,已圮。

点易洞石刻:在思南城点易洞下路旁石壁,镌“云深处”三字,径四寸,大一尺,嘉靖间张钰题。

手巾岩摩崖:在思南城南3.5公里手巾岩石壁上,镌“赤壁“二大字,每字径五尺,下有小字四行,正书,“嘉靖三十□年知府卢江宛嘉祥题,推官陈南星监刻”。

真源洞石刻(万历):在思南府东万胜山顶真源洞,明郡人李渭镌“真泉”二字,楷书。

万圣山石刻:在思南城东万圣山上阳子丹台侧,万历间李同野镌“卧月眠云”四字。

朝阳洞石刻:思南城南1公里天马山下朝阳洞,有郡人李同野镌“不舍昼夜”四大字。

石芝洞石刻:在思南府治西石芝洞口,明副使徐九皋刻“石芝洞天”四字。

龙洞石刻:在思南万胜山麓龙洞旁石壁上,刻“山高水长”四篆字,万历庚辰孟冬,兵巡佥事滇中高任重题,委官田时茂镌刻。

仁寿崖石刻:在思南府城东万胜山崖间,万历间,知府赵恒镌“仁寿”二字。

大墩石刻字(明万历):在思南城东德江大石上,镌“一带江流”四字,石阡知府彭守谦题。

碑摸崖题字:在沿河司,高数十丈,上有仙书红字,又有仙岩数处,皆古篆书。明嘉靖间,酉阳司来侵地界,募人铲去。

白水坡题字:在印江县西白水坡山半石梁上,书有“山水嘉会”四字,相传为万历间张三丰过此所书。(以上16条摘自民国《贵州通志·金石志》)

(二)碑刻

铜仁府题名碑记:在铜仁府署内,明嘉靖中铜仁府魏文相撰。(民国《贵州通志·金石志》)

铜仁县题名碑记:明万历邱时可撰。(民国《贵州通志·建置志》)

铜仁分巡道题名碑记:在铜仁府,明万历间张斗撰。

开建莲池庵碑记:在铜仁府,明万任撰。

莲池常住田碑记:在铜仁府,明徐以暹撰。(以上3条引自道光《铜仁府志》卷9)

修铜仁学宫碑: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喻政撰。(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铜仁总兵府题名碑记:明万历己丑(1589)谭敬承撰。(民国《贵州通志·建置志》)

思南重修府署碑记:在思南府署内,明嘉靖知思南府事宛嘉祥撰。

思南府儒学碑记:在思南府儒学内,明正德十六年(1521)田秋撰。(以上2条引自民国《贵州通志·金石志》)

修思南府学碑记:明李渭撰。(康熙《贵州通志》卷35)

思南府重建门坊碑记:明分守思仁道史旌贤撰。

修安化县治碑记:明萧重望撰。

重建川神祠并后楼碑记:明思南府同知郭内儒撰。(以上3条引自道光《思南府志》卷9)

李同野先生祠碑记:在思南府治西,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巡按云南监察御史里人萧重望撰祠记。

中和山诗碣:在思南中和山上,刊万历三十七年(1609)郭子章怀李同野诗,行书。

田佑恭墓志铭(宋):宋赠少师思国公田佑恭墓志铭,朝请狼于观撰。(以上3条引自民国《贵州通志·金石志》)

印江县文庙碑记:明天启元年邑人任思永撰。(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张彦文墓碑:在思南府东观音坪张彦文墓,明万历间李渭题碑记,字迹模糊,难辨认清。

万印山墓表:在铜仁府城南1.5公里木萨河万宗孟墓侧,万历三十三年(1605)立。

李同野先生墓志铭:原石在思南府城东南同野先生墓,康熙二年(1663)忽出现先生祠前,万历中兵部侍郎耿定力撰。(以上3条引自民国《贵州通志·金石志》)

土家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