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表演形式
一、傩戏表演
傩戏表演形式丰富多,有正戏24坛(上半堂12坛和下半堂12坛)、插戏45坛,内容相当部分是依据历史故事演变而成,其中不少融入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傩戏在表演前,要举行傩仪。据掌坛师介绍,傩戏原本在桃园洞内,桃园洞有上、中、下三洞,上洞桃园是唐氏太婆管理,中洞桃园是李氏太婆管理,下洞桃园是许氏太婆管理,不举行仪式就请不来戏神。若要唱全堂傩戏,就得请开桃园三洞,开与不开以傩仪中卜卦来识别,阳卦为开,阴卦为闭。
(一)演出前的傩仪事项
花脸尖角将军出场,站在门外《功曹图》案子前,准备进傩堂请戏。
掌坛师举行仪式,请主要戏神,唱:“师,早不早来迟不迟,还不开洞请戏等何时;奉请何神来接戏,奉请何神来证盟;上师三十三来接戏,号天至尊来证盟……”。
桃源搬戏子。掌坛师站在傩堂大门槛上朝外喊:“三街门外,四街门口,堂前有个尖角将军在家不在家。”门外尖角将军答:“是谁在喊。”内答:“我是掌坛老师。”外问:“你找我有何贵干。”内答:“某天官家许有天仙五岳良愿一堂,要将军前去桃源洞请戏子到傩堂。”外答:“我不能来。”内问:“为何不能来。”外答:“我一无金锤二无银钻;打不开挑源洞。”内说:“一不要金锤,二不要银钻;只用仙妙法,喊开就开,喊关就关;只要将军到傩堂,这坛法事就有戏。”外答:“真是这样,将军我就要来了。”将军向内喊:“惊动鸣锣响鼓。”将军唱:“东方一朵青云起,青云渺渺上傩堂……(唱南西北中方),要想来不得来,对方乌龟在爬岩;正月年宵真放光,二月芙蓉百花香;三月青苗清明节,四月田中栽早秧;五月龙船初下水,六月三娘晒衣裳;七月中元重神会,八月农家早谷黄;九月重阳造美酒,十月霜打举头光;冬月传书亲弟子,腊月傩堂拜君王。”这时将军一步跳在傩堂大门槛上,手拉背上的锦鸡毛,口含象牙说:“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邪魔快躲开,将军进傩堂。”
桃园路上请仙娘。将军到傩堂问掌坛师:“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桥,将军我独角怎么跳。”掌坛师说:“……某天官家傩堂中,有个新娘要给将军带路。”将军前去请仙娘(男性扮)与他同去桃园洞搬戏子……仙娘边走边唱到傩堂:“行了一里又一里,走了一程又一程,来到傩堂无别事,与我将军上桃园。”将军唱:“锣鼓打得响沉沉,要去桃园走一程,桃园洞有多少里?去事回转要几年?”仙娘唱:“桃园洞有三千八百里,会走要走三个月,不会走要走大半年。”将军唱:“哪个洞内出端公,哪个洞内出阴阳,哪个洞内出道士,哪个洞内出和尚,哪个洞内出师娘?”仙娘唱:“茅山洞内出端公,地府洞内出阴阳,天尊洞内出道士,三堡洞内出和尚,解阳洞内出师娘……”(九十九问略)
将军和仙娘桃园路上对唱对跳,多系一问一答,内容均为桃园洞情况,在此间还可插入其他内容,如和尚调戏仙娘与将军对打后败下(傩舞《戏仙娘》,童仙子给仙娘送来小孩(傩戏《仙娘送子》),石匠为将军,仙娘打道路障(傩舞《打开路》),然后对唱。将军:“桃园出在何洲何县?”仙娘:“桃园出在洪州并洪县。”将军:“何年何月去动土,何年何月修桃园?”仙娘:“初年初月去动土,隔年隔月修桃园。”将军:“桃园洞内哪样柱头哪样方,哪样楼板哪样梁?”仙娘:“凤骨柱头凤骨方,龙骨楼板龙骨梁。将军:“哪样各子哪个瓦,哪个坐起放毫光?”仙娘:“龙须各子鱼磷瓦,天仙稳坐放毫光。”将军:“桃园洞内有多高,谁人上去把手招?”仙娘:“桃园洞有九十九丈高,鲁班师父上面把手招。”将军:“桃园洞石梯有多少,如何跨进洞桃园?”仙娘:“桃园洞有石梯九千九百九十九,一步登步进桃园。”将军:“上洞桃园哪样钥匙哪样锁,如何锁住上洞门?”仙娘:“金须钥匙银铜锁,紧紧锁住上洞门。”将军:“哪个不来洞不开,哪个来了开洞门?”仙娘:“唐氏不来洞不开,唐婆来了开洞门。”将军:“师父支我哪样卦,哪样卦了开洞门?”仙娘:“师父支你扬州卦,扬州阳卦开洞门。”
将军和仙娘合唱,边唱边跳:“上洞桃园打开了,要去洞内请戏人;将军仙娘心意诚,请来各路面具神;开路将军引兵土地,押兵先师开山猛将;九州和尚十州道人,关爷周猖蔡阳大将;先锋小姐金意玉女,抑三扬四李龙老嘴;各路神仙唱不尽,都是主家了愿神……壶中滴出三巡酒(添酒),将军仙娘又回程;扬州阳卦开了洞,阳间阴卦封洞门。”将军和仙娘下。
(二)傩戏面具的制作与启用
土家族傩面具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做工也十分精细,在质地、形状和工艺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区域特色。质地有木、竹、纸、布等几种,其中以木质面具居多,流行较广的也主要是木雕面具,多用丁香、白杨、柳木等材料制作。面具造型主要依据所刻面具的角色形象而定。土家族傩面具以“堂”而论,有全坛24面、半坛12面,也有一坛36、48面的。有的地方角色相同,但称谓不同,是受地方民俗及民间信仰之影响使然。如德江县的一坛24傩面具是桃源土地、唐氏太婆、开路将军、关圣老爷、先锋小姐、梁山土地、消灾和尚、引兵土地、押兵仙师、掐时先生、卜卦先生、菊公老师、乡约保长、勾愿判官、秦童娘子、灵官、甘生、秦童(歪嘴)、开山、杨泗、柳三、李龙神、关夫子、幺儿媳妇,思南县坛堂戏的一坛24傩面具是扫地和尚、地盘业主、唐氏太婆、开路将军、点兵仙官(关爷)、周仓、引兵土地、押兵先锋、催愿先锋、甘生八郎、刘高、卖酒王婆、梁山土地、开山莽将、龙王、龙女、龙三、柳三、杨泗、钟馗、判官、二郎神、李龙神、秦童。有的地方还可以据戏目中的人物雕塑,一坛戏一套面具。因而,民间使用的面具数量甚多,名目繁多,造型千姿百态,致使傩面具的形象性极为突出。如“甘生”系书生,神态端庄温和,风流儒雅;“钟馗”则森严狰狞,正气凛然;“关爷”表现出的是威武肃穆,气势雄伟;“秦童(歪嘴)”则诙谐滑稽,玩世不恭。总的看来,傩面具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傩戏木质面具的制作有一定的程式,其工序主要有选材、取样定形、挖瓢雕刻、打磨、油炸上光等。
选材。傩戏面具大多用柳木、桃木或白杨木制作,白杨木质轻而不易开裂,质地又比较细腻;柳木、桃木在民间是辟邪之物,艺人用来制作面具,有驱邪纳吉之意。
取样定形。根据木材的大小、形状,确定角色脸谱长短。贵州土家族的傩戏面具一般都是完整的面部,略大于人的脸,长22~30厘米,宽12~18厘米,最大的长50厘米,宽30厘米。尺寸确定后则在方形材料上画出脸谱轮廓。
挖瓢雕刻。根据脸谱轮廓先在后面挖出瓢形凹面,再在模胚上按角色脸谱的比例雕刻出眼、口、鼻等,制成面具雏形。眼部、口部、鼻部镂有小孔,以便向外观看、出气和说话唱歌。
打磨。用刮刀、瓷片、砂石等将面具打磨光滑。
油炸上光。为使面具经久耐用,必须把打磨好的面具放入一定温度的桐油锅里炸,直到面具颜色发黄为止。然后将冷却后的面具再用砂石打磨一次,最后上光油增加其表面光泽。
傩戏面具主要通过造型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而色彩的运用则倾向于简明、和谐。面具造型以写实为基础,显示出人物的质朴、稚拙,具有凝重感;同时又大胆地进行局部的夸张和变形,如眉毛上扬加粗、头上长角等,使人物形象奇诡生动、性格鲜明突出。这些面具,有的狰狞可怖,有的和蔼可亲,有的威风凛凛,有的滑稽可笑,十分贴近人物的性格。这些造型渗透着群众对剧中人物的审美评价,或褒赞,或贬斥,态度鲜明。佩戴面具时需用一块宽七八寸,长四五尺的布(颜色有白、黑、红三色),沿着面具的边缘从头顶至下颌一起包住。土老师说这是为了包去“凡胎”以出“神像”,实际上是为了防止面具磨伤皮肤,并增加几分神秘色彩。
(三)傩面具的主要类型
土家族傩戏面具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土家族的文化观念,将人物分成男、女、老、少、正、反、文、武、鬼、神、道等类型。每个面具都有固定的名称,代表着所扮演的角色,其形象大多是根据傩坛中传说的神祇或者传统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刻制的,往往带有浓厚的想像成分。
从艺术造型上看,傩堂戏面具主要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
正神面具。正神是一些正直、善良、慈祥、温和的神祇,形象多为慈眉大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仿佛是生活中习见的老翁、老妪和少男少女,而不是高高在上坐享人间香火的神祇。例如先锋小姐,她是《霸王抢先锋》中的主角,又称仙锋小姐,原名崔良玉,戏中描写先锋小姐的形象是“眉毛弯弯龙戏水,樱桃小口露银牙,收拾打扮多细雅,赛过南海世观音”。面具艺人根据戏剧的描写,以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把她雕刻成一个头戴凤冠、面相丰满、弯眉秀目、端庄美丽的少女形象,为小旦造型。又如梁山土地,他是主管纳吉驱邪、赐福添寿的乡神,又称土地、青苗土地、引兵土地等。面具艺人根据梁山土地的司职把他雕刻成慈眉善面、两耳肥大、神态安详的老翁形象,显得稳重平和。消灾和尚则是查看冲傩主人是否诚心、品德是好是坏、傩祭准备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其面具造型为圆脸秃头、笑容可掬,额上有个硕大的福包,整体形象亲切可敬。唐氏太婆,是傩堂戏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名唐氏仙娘。相传她是大唐天子的女儿,出嫁后因相貌丑陋而被赶出夫家,被玉皇大帝封为把守桃园洞(收藏傩堂戏面具的地方)的神衹。其面具造型注重写实,头盘发善、满面皱纹、慈眉善目、满脸笑容,一副乡村老妪形象。这些都是最为典型的正神面具。
凶神面具。凶神是一些勇武、凶悍、威猛、狂傲的神祇。在傩堂中,他们担负镇妖逐鬼、驱疫祛邪之职。他们的整体形象咄咄逼人,线条粗犷、奔放是凶神面具造型的共同特征。在雕刻制作时,面具艺人在写实的基础上作恰如其分的夸张,把他们雕刻成头上长角、嘴吐獠牙、横眉竖眼、眼珠凸鼓、满脸煞气之类的形象,凶神恶煞的精神气质获得了充分的表现。此类面具中的开山莽将、开路将军、押兵先师、关帝圣君、勾簿判官、灵官等最为典型,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例如开山莽将,又叫开山猛将,是傩堂中最凶猛的镇妖神衹之一。在傩堂戏中,他手执金光钺斧,砍杀妖魔鬼怪,为人们追回失去的魂魄。其面具造型,头长尖角、獠牙外露、眼珠凸鼓,整个面目狰狞可畏。开路将军,又叫开路先锋,是傩堂中的先导之神,职责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前进道路上的妖魔鬼怪。其面具造型与开山莽将相似,但他头上有三只角。另一凶神即押兵先师,形象与开路将军相似,两种面具没有特别的区分,可以互相通用。不过,押兵先师的职责是引导各路天兵天将出入傩堂。勾簿判官,又称为勾愿判官,在傩堂中担负惩治作恶多端的坏人和妖魔、为人们勾还良愿之责。面具造型是头戴官帽、面色严正、两眼炯炯有神,一副明察秋毫、铁面无私、伸张正义的严正判官形象。灵官,又叫王灵官,是位道教护法神,职掌天上人间纠察,在傩堂中专门搜捕混入傩堂的邪魔妖鬼。灵官面具面色赤红、头戴道冠、嘴吐獠牙,长有胡须,额间有一只混赤眼,一副凶猛的模样。关圣帝君,简称关公、关爷,即三国时名将关羽,民间尊其为武圣人,是傩堂戏《关爷斩蔡阳》的主角。关公面具为丹凤眼、卧蚕眉、红脸黑须、头戴战盔,表现了他英武神勇的著名战将特征,与《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中的关羽形象非常相似。
世俗人物面具。世俗人物在傩堂戏中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类,在造型艺术上差异较大。正面人物面具造型多为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表现出淳朴、忠厚的个性,表现手法为写实,很少夸张和其他方面的装饰,类似正神面具但更加世俗化,如甘生八郎、么儿媳妇、姜师、安安、鞠躬老师、卖酒娘子等,其中甘生八郎和么儿媳妇最为典型。甘生八郎又叫干生八郎,是《甘生赶考》中的主角,他的任务是在傩堂中为愿主还愿领牲,面具造型为小生形象,头戴冠帽,冠顶有一圆球,眉清目秀,一副书生模样。么儿媳妇和鞠躬老师为他修整,三人演出了一段生动幽默的戏。么儿媳妇面具头梳双髻,眉目清秀,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年轻巧妇。丑角面具则在写实的基础上突出滑稽的人物形象。这类面具或歪嘴皱鼻,或细眉小眼,或龇牙咧嘴,或五官失调。如秦童、秦童娘子、算命先生、唐二、秋姑娘等等都是很生动的丑角面具造型,最为有趣的是秦童。秦童在《甘生赶考》中表现得格外突出,他机智幽默、妙语连珠,还时不时耍点无赖。面具艺人抓住戏中描写,把他雕刻成头梳歪髻、斜眉扯眼、龇牙咧嘴,于滑稽中透着五官失调之美。
傩堂戏面具除了上述三类以外,在个别戏中还使用牛头、马面、孽龙、白猿等动物面具。这类面具也较为生动传神,不过数量较少。
(四)傩面具的角色形象
贵州省铜仁地区有傩戏面具数千面,仅德江、思南、沿河等地登记在册的就有近千面,称得上全国之最。德江县保存下来的傩面具最多,有600多面,大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作品,还有一些是明代遗物。思南过去每一个戏班就有一套面具,可惜很多都已失传。现在思南县文管所和民委还保持着《安安送米》和《甘生赶考》两坛面具,其角色为姜司、庞氏、安安、梅香、陈氏、秋姑婆、乡约、甘生、秦童、卖酒王婆、九州和尚、马面等人物面具和兽类面具。这些面具均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至今看去仍栩栩如生、色彩斑斓,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以下是贵州土家族傩堂戏中最有特色的部分面具:
唐氏太婆。又叫唐氏仙娘(有的傩坛唐氏太婆与唐氏仙娘为两个人物),是傩戏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职司是打开桃园三洞请出24个面具。唐氏太婆面具为老妪造型,头梳发髻,满面皱纹,慈眉善目,面带微笑,手法写实,典型的农村老妇形象。
先锋小姐。又叫仙锋小姐,专司傩堂催愿和勾愿之职,是正戏《大王抢先锋》中的主角。先锋小姐面具为小旦造型,头戴凤冠,面相丰润,弯眉秀目,樱桃小口,端庄美丽,与唐代的菩萨塑像十分相似。
甘生八郎。又叫干生八郎,是正戏《甘生赶考》中的主角,职司为愿主还愿领牲。甘生八郎面具为小生扮相,头戴冠帽,冠顶有一圆球,五官清秀,耳朵硕大,一副书生模样。
歪嘴秦童。简称秦童,又叫勤童或琴童,是正戏《甘生赶考》中的丑角,在戏中机智幽默,妙语连珠,有时还耍一点小小的无赖,充满了喜剧色彩。秦童面具为小丑造型,头梳歪髻,斜眉扯眼,龇牙咧嘴,逗人发笑。
秦童娘子。是正戏《甘生赶考》中的角色,在戏中与秦童分别时一唱一和,形成绝配。面具与秦童有相似之处,也是斜眉扯眼,龇牙咧嘴,一副让人发笑的样子。
开山莽将。又叫开始猛将,简称开山,是傩堂中最凶猛的镇妖神祇之一。他手执金光钺斧,专门砍杀五方邪魔,为人们追回失去的魂魄。开山莽将为一凶神形象,头生双角,嘴吐獠牙,眼睛暴突,眉如烈焰,造型怪诞,神采生动。
开路将军。又叫开路先锋,是傩堂中的先导神,职司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五方邪魔,与古代的方相氏类似。开路将军面具与开山莽将面具大同小异,也是暴眼圆睁,獠牙锋利,不同的是它只有一只小角。傩堂戏中另有一个凶神叫押兵仙师,职司是导引各路天兵、天将出入傩堂,面具与开路将军非常相似,两种面具可以通用。
灵官。即王灵官,是赫赫有名的道教护法神,掌天上人间纠察之职,在傩堂中的任务是搜捕混入傩堂的邪魔妖怪。灵官面具模样凶猛,面色赤红,头上戴着道冠,额际有一只混赤眼,亦称“纵目”。
勾簿判官。又称勾愿判官,简称判官,是负责在傩堂中为人们勾还良愿,并惩治那些作恶多端的坏人和邪神。勾簿判官面具头戴冠帽,相貌凶恶,嘴吐獠牙,眉似烈焰,反映出他疾恶如仇、铁面无私的性格。
土地。是主管一方的乡神,名目甚多,有引兵土地、梁山土地、青苗土地等。土地在傩戏中是一个慈祥温和、幽默风趣的老翁,专为愿主纳吉驱邪、赐福添寿。土地面具造型稳重,神态安详,慈眉善目,两耳肥大,有的眼睛和下颌可以自由活动,称为“活口面具”。
和尚。主要在“和尚检斋”的法事中出现,任务是查看冲傩的主人家诚心不诚心、品德好不好,做法事的准备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和尚面具圆脸秃头,嘻牙咧嘴,笑容可掬,额上长着一个硕大的福包,形象亲切可爱。
关爷。又叫关圣帝君,简称关公,即三国时刘备手下名将关羽,在民间被尊奉为武圣人。傩堂正戏《关爷斩蔡阳》描写的是他在古城力斩曹操手下大将蔡阳的故事。关羽面具为单凤眼,卧蚕眉,红脸黑须,头戴盔帽,英武神勇,与民间传说中的关羽完全一致。
在土家族傩文化的理念中,傩面具的数目是衡量一个傩戏班子和土老师地位的标志。面具多,能演出的剧目就多,请的人就多,“司坛”的声望就高。傩戏面具的数目以堂为单位,一般半堂戏用12个面具,全堂戏用24个面具。实际上,由于剧目和角色不同,也因为面具制作和保存方面的因素,各个傩戏班子实有的面具数目并不完全相同。一些傩戏班演出的剧目较多,24个面具往往不够,因此土老师便根据剧情需要增加一些面具。一些戏班则由于剧目较少,或者经费不足,或者损坏、流失,则不足24个面具。传统的傩戏面具由于年代久远,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弥足珍贵。近些年来,随着土家族傩堂戏名声的日益扩大,一些外来人员出于各种利益动机收购这些面具,特别是存留在民间的面具也已面临着流失的危险,需要引起特别的注意,很好地进行珍存和保护。
(五)傩戏唱本
傩戏唱本是傩戏剧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傩戏剧目有正戏和插戏之分。由于地方文化差异以及师传不同等因素影响,各地傩坛乃至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傩戏班子,演出的剧目不尽相同,同一个剧目在各个地方和各个傩坛的名称也不完全一致。有的同一个剧目,名称、剧情基本相近,但唱本却相去甚远。这些都体现了傩戏发展的丰富多样性和土家人的创造性。
土家族傩戏剧目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演义,但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有所创造。以正戏唱本为例,正戏是从桃园三洞请出来的24出神戏,是傩戏的主要部分,以酬神为主要目的,也可娱人。正戏分为上半堂戏和下半堂戏,上下半堂戏各12出,全堂戏共24出。剧目有上半堂12支:《唐氏太婆》、《开路将军》、《开山猛将》、《尖角将军》、《引兵土地》、《押兵先生》、《九州和尚》、《十州道人》、《柳三杨四》、《李龙减家灾》、《出豹虎》、《勾愿先锋》。下半堂12支:《秦童挑担》、《三娘送行》、《甘生赶考》、《梁山土地》、《灵官菩萨》、《文王卦先生》、《金童玉女》、《关羽斩蔡阳》、《城隍菩萨》、《大王抢先锋》、《判官勾愿》、《游傩塞海》。
正戏中不少剧目是直接为请神还愿服务的,戏中夹杂着祭祀活动,戏份并不多,情节简单,主要靠说唱和动作来进行表演。少数剧目虽然也有人物情节,但几乎没有道白和对话,全是由扮作鬼神的演员做着类似哑剧的表演,还带有古代傩仪的特征。当然,也有一些剧目如《甘生赶考》等,或取材于神话传说,或取材于历史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在人物情节、语言对话等方面都比前两类正戏大大前进了一步,戏的成分更浓了一些。
插戏又称为杂戏、花花戏、外戏,是傩戏的花絮或插曲,以娱人为主要目的,一般穿插在正戏之间,也可在正戏表演结束后进行。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插戏已逐步从傩坛巫教的束缚中脱颖出来,成了独立的戏剧艺术。插戏的主人公不再是傩堂神祇,演出的目的也不再是为了驱鬼逐疫,题材有取自历史演义和神话传说的,也有许多来自于平民百姓的现实生活。插戏的剧目丰富多彩,情节生动,语言幽默,娱人性强,充满了世俗色彩。
45支插戏为:《吕望下书》、《陈幺八娶小》、《郭老幺借娶回门》、《王大娘补缸》、《裁缝偷布》、《赵五娘剪发行孝》、《安安送米》、《王小二开店》、《王婆卖蛋》、《打蔡蛟》、《刘高卖药》、《雪山放羊》、《麦田封官》、《矮子三娘栽海椒》、《陈大茶壶》、《义演开肠破肚》、《黎花斩子》、《芦花妆衣》、《渔熬耕读》、《阴师道挖煤》、《卖身葬父》、《平贵回窑》、《舅保公救嫁》、《槐荫记》、《窦老送子》、《梅龙戏凤》、《楚公伏秦》、《丁山招婿》、《董世莲虐待媳妇》、《苏妲己选亲》、《水打栏桥》、《陈世美不认前妻》、《补缸除妖》、《火神救灾》、《陈氏婆婆熬辣媳妇》、《贾老汉欠账》、《茶棚开张》、《汾河射雁》、《张少子打渔》、《刘海戏蟾》、《断桥借伞》、《骑龙下海》、《太和氏洗裹脚》、《兰桥吸水》、《仙姬送子》。
二、傩舞表演
傩舞是在傩仪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朴粗犷的舞蹈艺术。它的表现内容仍然是以求子求福、驱邪保家、歌唱英雄、追求平安、表现生活、向往幸福为主。
土家族的傩坛舞蹈粗犷洒脱,吭奋有力,刚勇并济,跳、翻、跌、跃、打同存,头、手、脚、腰、臀并举,举手挥鞭、抬臂踢腿、扬刀跃马、一腾一跳均刚劲有力,请神拜祖、驱邪纳祥一姿一态皆虔诚逼真。在香烟缭绕的傩堂内,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三声号角响过后,傩坛大师们戴头扎,穿法衣,系法裙,吹着牛角,舞着牌带,摇着师刀,伴随着或舒缓或急促的锣鼓点子,唱着傩腔,跳出各种古老的舞步。只见法衣飘飘,法裙飞飞,声声徐引,若即若离,电旋风传,抑扬跪拜,叫人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入神入定。
土家族傩坛戏班一般分上、中、下三坛,上坛在主家堂屋神龛下开坛,中坛在主家堂屋中柱下开坛。下坛则在主家大门口开坛。有的地方只有内坛外坛之分,还有的又分为茅山坛起教和师娘教。上坛教(包括内坛)的舞步粗犷雄劲有力,极具阳刚之美;师娘教舞步轻盈,舞姿灵巧,阴重秀丽;外坛教灵巧多变,腰活手活,旋转力较强。尽管土家族地区在傩舞蹈方面有“端公出门各跳各”之说,但都有规范相通之处和师承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在仪式程序、基本舞步和道具服饰上,不同之处是在基本舞步相同之外在师承上自己发挥了各自的风格、特长和艺术特点。德江县潮砥龙桥一带的傩舞步法比较原始、简朴、拘谨,一进一退都严守师尊规矩,而且只能在傩堂内铺着的一张席子上跳。最常用的是四方步、推磨步、跪拜步、靠脚小摇摆而展示其舞蹈功底,有单人、双人舞甚至四人舞,都必须始终保持在席子上旋转穿插而不踩出席外。但是思南县有些地方有的傩戏班则不拘泥于席子的禁锢,他们可以根据情节需要在傩堂中进退左右。师娘教的傩舞主角虽是男扮女装,在开坛舞步中用双脚外侧脚掌着地,扭腰摆臀加上兰花手姿,舞出一种女性的忸怩之味。
土家族地区的傩舞,与傩仪、傩戏一样,同样是为了酬神娱人,更多的是反映了土家人的各种生活经历和与大自然及邪魔妖怪拼搏斗争的精神。《立楼》叙述的是人类从树居到洞居,又从洞居到干栏式的树居直到今天依地形之势建造的吊脚楼这样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纸钱花》通过唱和舞,叙述土家先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智慧,栽竹伐竹制造草纸的过程。《拉风箱》表现的是民间铁匠铺的劳动场面。《挽法》,则是通过手的动作变化,表现傩仪的一种深奥祈祷,从而展现土家先民头脑中固有的图腾意识。
傩舞的种类很多,傩仪的舞蹈有《牛角师刀舞》、《牌带舞》、《踩九州舞》、《立楼舞》、《卦子舞》、《坡黑发马舞》、《交标舞》、《铺傩舞》、《发五猖舞》、《采山舞》、《送神舞》、《茶盘舞》、《纸钱花舞》等,傩戏的舞蹈有《神锣舞》、《出地盘舞》、《出报虎舞》、《拉风箱舞》、《领牲舞》、《执旗舞》等,其形式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傩舞不像古代祭祀中的舞蹈,而是在冲傩还愿活动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严肃的仪式增添一点活跃热闹的内容。据德江、思南一些掌坛师介绍,傩仪舞蹈传下来的有72种罡步步法,有些地方称谓不同,但大同小异,大致有八字罡、绕堂罡、北斗七星罡、天门步坛罡、翻坛四步、翻坛六步、翻坛八步、翻坛十二步、翻坛三十六步、五方拜神罡、五方天位罡、点地三罡等。傩戏舞蹈比傩仪舞蹈要灵活得多,自由得多。由于是出于渲染戏剧的效果,点染人物的性格,更多的是为了娱人,所以没有太多的戒律清规,舞者除一些基本动作要素外,还可以尽情发挥。傩舞的步法一般为一字步、人字步、八字步、跪步、双脚并跳步、穿花步、同边手步、撒网步、踢踏步、踢毽步等。
主要傩舞简介:
1.牛角师刀舞。又叫三盘号角舞,是傩坛师从事傩仪开坛中跳的重要舞蹈。师刀和牛角是从事傩仪活动的主要法器。师刀形似短剑,双面刃,尾部是直径约20厘米的铁环,环上穿8枚铜钱和9个小铁环,谓之“九宫八卦”,摇动师刀发出金属声,一是驱鬼,二是用于舞蹈中的打节奏。牛角又叫神号,是一种勾通人与神的工具,法事举行前后都要吹神号,以示开场和收场。“三盘”即是三次,这里的盘有询问根由和请的意思,目的是迎请傩堂供奉的“三清”(三元法祖)及诸神。牛角师刀舞的动作特征是脚步灵巧、轻快,手脚眼配合协调,牛角在手中旋转灵活,师刀抖动节奏分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捕傩舞。又叫捕摊网、收鬼舞,是傩坛师在做法事时撒下傩网捕捉厉鬼的一段舞蹈。主人家宅不安宁,主要是厉鬼作祟,于是傩坛师就扮演正神,捕下傩网,把厉鬼收进网中,送离家宅,以保主人平安。捕傩舞开场时温和轻快,以裙作网,动作协调自如,但进入捉鬼阶段,跳出“踢毽步”后,则逐渐加快和加大动作幅度,越跳越激烈,充分体现了正神捉鬼的刚猛气概和决心。捕傩舞的动作特征是“同边手”,基本步法为撒网步、踢踏步、踢毽步。捕傩舞是傩仪中的重要仪式,只要从事傩仪活动,都必跳无疑。
3.牌带舞。多是在开场法事中跳的舞蹈,基本步法是七星罡步。这也是傩仪舞蹈中的基本步法,每走一步都有严格的规范,不管人多人少都必须在地上的席子中跳,不得越席。由于是开场的舞蹈,所以,只能跳七星罡步,意为对傩神的尊敬并得到了傩神的认可,该场法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傩戏中(包括一些祭祀仪式中)还有许多传统舞蹈动作,常见的有雪花盖顶、黄龙缠腰、怀中抱月、边鱼戏水、苦竹盘根、太公钓鱼、灵官拜台、擦地爬河、二换腿、三换腿、三跳身、犀牛望月、踏罡步、踩九州等。这些舞蹈动作有的是在民间舞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是从辰河戏、川戏、花灯戏中借鉴的,有的是从古老的傩仪巫舞中直接承袭下来的,至今仍保留着巫舞的很多特征,如踏罡步、踩九州等。罡步(即72步罡步)是傩舞中最原始最古老的步法,其中的“九宫八卦”、“五方”(金木水火土)、“踩九州”等特定的形式,表现了远古土家先民的宇宙认识观。罡步由于步行转折,犹如踏在罡星斗宿上,故名“步罡踏斗”。相传这种步法的创始人是夏禹,所以又称“禹步”。傩戏罡步分“推磨罡”与“半月罡”。“推磨罡”先出左脚,继而一前一后来回反复,好像现代舞蹈中的十字步。“半月罡”置脚横直,由左至右,一跬一步,脚划半月形,故得其名。“踩九州”是傩坛仪式与正戏中常见的舞蹈步法。这种步法借用了八卦中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与中宫九个方位,同古代九个州府地名结合起来编成舞蹈口语,故称“踩九州”。其步法口诀为:先行九州第一坎,第二离州过南阳。左三王母震青州,右脚排兵兑两梁。乾走雍州土,巽入徐州乡。坤发荆州界,艮把银州当。八卦回来归坎位,还从艮上进中宫。
傩祭天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