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近代教育
所属图书:《土家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三节 近代教育

清末“新政”是新旧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1901年,在朝野一致的推动下,清廷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法令。1902年,贵州巡抚邓华熙奉旨将贵山书院改办为贵州大学堂,贵州各府、厅、州、县纷纷仿效。随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以及科举制度的废除,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推进。

1904年,清廷审定颁发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重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对整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都作了相当详细的规定。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初步构筑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为主干的教育系列。在清廷的统一部署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贵州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废书院、兴学堂”的教育改革运动。教育体制、培养目标的转变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成了土家族地区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标志。1902年,印江知府陈鸿年创办了土家族地区第一所新式小学堂——印江县官立高等小学堂;1905年,思南知府曾宗彦创办官立思南府中学堂;1907年,思南知府余云焕创办思南明德学堂,近代教育在土家族地区萌芽。

从民国建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贵州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由于军阀混战,教育经费枯竭,教育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抗日战争爆发后,贵州成为战略大后方,贵州文化教育得到发展,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

一、初等教育的发展

民国元年(1912),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对清末教育进行改革。土家族地区各府、县小学堂一律改为小学校,并按规定实行初小男女分校,高小男女合校。民国元年(1912),思南县创办的县立高级女子小学校,是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

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公立由政府开办,私立由私人集资、同乡会集资、同业公会捐款、社会团体拨款、慈善机构募金、外资津贴、寺庙出钱等开办。各小学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旧教育影响较以往淡化,新知识增加。读经讲经科被取消,各科教材的内容和排列,以儿童个人兴趣为主,增加了音乐、自然、卫生、英文等新科目。

同时,政府对私塾施行限制、改造。民国4年(1915),贵州行政公署特颁发《贵州省修正改良私塾章程》,要求私塾采用小学课本,实行新法教学,一部分塾师经过培训,成为新学的教师。此后私塾转向改良私塾和国立、国民小学,逐步结束了传统儒学的教育模式。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政府迁都重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转入战时状态。敌占区大批政府机构、企业和学校纷纷迁入贵州,特别是大批人才的涌入,为贵州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状态,推动了土家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内迁的学校和教育社团聚集了大批的优秀教师、教授和教育专家,他们不仅在大学校任教,还深入到各县所办的中小学任教,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各民族优秀知识分子。1942年,土家族聚居地区共有小学250所,其中中心学校89所、国民学校161所。抗战胜利后,内迁学校和教育社团纷纷迁回原籍,一度繁荣的教育景象很快消失。但是,这一阶段完整的教育体系和繁荣景象,给土家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成为后来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应付战争,大量压缩教育投资。1945年,贵州省教育厅在《教育施政方针》中提出“质量重于数量,维持重于发展”,以保证教育质量为理由,开始压缩教育规模。1946年又提出“质量切实改进,数量均衡发展”,规定全省暂缓增设学校,并对中小学进行调整。调整以后,土家族地区公办小学数量大为减少。为了弥补公办教育的不足,一些关心少数民族教育的团体与有识之士,纷纷捐资,开办学校,土家族地区的私立小学逐渐发展起来。1945年,土家族地区有私立小学32所,在校学生2603人。

二、中等教育的发展

土家族地区的中等教育兴起于清末“新政”时期。民国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家族地区的中等教育逐步发展起来。1914年,铜仁创办了道立第二中学,后改为铜仁县立初级中学。1932年,以原思南官立中学堂址,建立思(南)、印(江)、石(阡)、沿(河)、德(江)、凤(岗)、务(川)、后(坪)八县联立中学,1936年改为贵州省立思南中学。思南县创办了思南县立初级中学。

抗战时期,沦陷区中学大批迁入贵州。1938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在铜仁设立贵州临时中学,安置沦陷区流亡师生。贵州临时中学后改贵州中学,后又根据国立中学成立先后,改称“国立第三中学”(现铜仁第一中学)。学校设有初中部、高中部、女子部、师范部、实验部、农职部、附属小学及幼稚园。国立第三中学为公费寄宿制学校,师资雄厚,教学质量高,在铜仁、江口办学期间,为土家族地区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立第三中学由贵州省教育厅接管,改为贵州省立铜仁中学。

抗战时期,土家族地区中学教育迅速发展。1940年,德江、印江两县分别创办了县立初级中学。1941~1942年,沿河、江口等县也先后创办了县立初级中学。除了国立、省立、县立中学以外,一些巨商、会馆以及社会团体,也先后在土家族地区创办了一批私立中学校,如土家族地区的明德初级中学、铜仁中学、豫章中学、益州中学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土家族地区共有公私立中学14所。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土家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兴起于民国时期,以师范教育、蚕桑和农艺为主。1919年,思南县创办的县立师范讲习所,是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创办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1929年和1930年,思南县又先后创办了两年制师范学校和女子师范讲习所。1935年,德江创办了义务教育师资训练所。1937年,印江创办了师范训练所。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铜仁设立国立第三中学,并附设了师范部,1940年改为贵州省立铜仁师范学校,交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

民国七年(1918),沿河县先后创办了蚕桑实业学校,是土家族地区第一所职业中学。同年,印江县也创办了蚕桑学校。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小,教育质量低,没有形成系统和合理的布局,但它在土家族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以后土家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民国时期,贵州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由于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土家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在总体上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1949年前,土家族地区教育发展比较缓慢。1942年,遵义地区有小学1983所,而土家族地区仅有小学250所。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土家族地区仅有小学291所、中学14所,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90%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仅达10%。

土家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