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纺织
所属图书:《土家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三节 纺织

土家族的纺织历史悠久,最早使用竹、麻,后发展为丝、棉纺织,是土家族重要的手工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土家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进程,也推动了服饰工艺、贸易经济的向前发展。

两千多年前,巴人就开始与中原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这里记载了各方诸侯朝见夏禹王时,巴和蜀两地的首领也去了,并进献了纺织品(帛)。《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蚕桑麻柠……皆纳贡之。”据唐宪宗宰相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载,当时黔州的贡赋就有竹布、苎麻布。竹布,即竹疏布,为节长的嫩竹纤维织成。苎布或苎麻布,为苎麻纤维织成。当时巴人的麻织品工艺水平非常高,已能生产布之类的细麻布,且能印染各种花纹。

秦国灭了巴子国后,巴人向秦每年纳“布”为赋税。“布”是目前最早见于史料的土家织品。从秦至两汉,封建王朝令巴人以“布”交纳赋税,足见其手工纺织较为普遍,且比较著名。三国时,在诸葛亮“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的决策下,鼓励耕农植桑、种棉、织棉,以充军资,表现了当时蜀锦的生产技术是何等的发达。诸葛亮于公元223年,率蜀兵入南平乱,就不断“移民实边”,并把蜀棉和其纺织技术传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用木棉线染成五色织之,质粗有文采。俗传武侯征铜仁蛮……教织此锦,为卧具生活,故至今名曰武侯锦。”“武侯征铜仁蛮”,实际就是征剿当时贵州的土家族,宋以前的史书称土家族为“蛮”或“土蛮”。这次战争给土家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难怪“武侯锦”与今日土家族织锦的风格特征、织造方法完全一致。

其后,宋、明、清史料对土家族地区栽桑养蚕、种棉织锦、制作服饰的记载就更详细了。《宋史·真宗本记》中载,大中祥符五年(1012)“峒酋田仕琼等贡溪布”。又载“溪峒彭于武等进溪峒布”。

这里的贡品“溪布”“溪峒布”即巴人后裔土家族所织彩锦,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与蜀锦等名织品媲美。

明弘治以来,土家族地区大批川民入境,带来了种棉技术,大大推动了土家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乌江两岸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因地产棉花,种之获利,土人且效其所为,弃菽粟而艺棉”,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棉花产量增加。进入清代,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道光《思南府续志》称,土家地区的“闺中妇女,乡民染蓝色,资以蔽体”。道光十八年(1838),思南府创设了纺织局,请外地寄籍该地“能纺三絮并工织”的纺织技术较高的妇女师傅,教当地妇女。“其法传之千百人”,在土家地区得以普及。

清宣统二年(1910)印江县年产土布达59万匹,户户都从事纺织业,几乎每户都有一两台织布机和若干纺车。由于纺织业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以从事纺织业为生的专业户,称为“机户”,同时也出现了经营纺织业、购买棉花和纱线,发放给机户纺织,机户又将织好的土布回交发放者,再运到各地进行销售的“大户”,当地称为“开机房”者。在朗溪地区当时有名的开机房大户有陆、田、王、张四大家,形成了以朗溪为中心的购销网络,另一条是东行抵达江口、闵孝,顺水进入湖南常德;再一条经木黄抵达重庆市秀山县城;一条经思南、凤冈到湄潭县永兴场。

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种桑、种棉、种麻及民间纺织极为兴盛。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起就要学习纺纱织布。1912年,思南知府张顺亲为政三年中,曾大力提倡栽桑养蚕,发放桑苗到户,每户植桑5~10株,成活一株奖铜钱5枚,栽死者加以处罚。这年所栽的桑树,至今还零星残存,树干约10厘米粗。1916年,熊其光任思南县令,曾设蚕桑局,在思南城效教场坝栽桑298亩,约6万株。沿河县种棉500亩,年产棉花5000公斤,消耗量为1.5万公斤;种麻250亩,年产2500公斤,消耗量为1.5万公斤;种麻250亩,年产2500公斤,消耗量为5000公斤。民国32年,思南县产棉10万公斤,蚕桑、棉花的大力生产,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思南山城抗日战争前有丝线匠20余人,有土纺23500户,年产土纱9万公斤,土织6950户,年产土布6万余匹,除有铁机38台外,余沿用旧式木机和手摇纺车。据1943年江口县政府调查,“全县有木织机500多架,年产窄筘土布5500匹。印江县板溪的土家妇女以较多的精力投入纺纱织布之中,经营纺织业成了她们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有百多户人家的上洞寨仅有两名妇女上坡从事农业劳动,其余全部从事纺纱织布。各户都以自种棉花纺纱为经线,去湖南常德贩运“洋纱”做纬线,一天可织一匹土布,一匹布可赚300文钱。一架整套工艺都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完成的。男人们除农忙时投入农活外,其余时间都忙于销售产品、购买原料。有的人家织成一挑后,就挑往外地出售。有的本钱较厚者,收集四方邻里所织之布,请帮工挑往他乡营销。

在板溪街上,每逢赶场天,若有500人,其中就有200人手中抱有白布。板溪土布大都运往湄潭永兴街上出售。永兴当时是黔东北的物资集散地,每场仅印江在那里卖布的就有四五人百之多,势力较大,被称为“印江帮”。印江人还在永兴街上买了一块地,称“印江地”。原因是永兴每次赶场天都发生偷布事件,有一次抓住了一个偷布的当地人,印江的卖布人十分恼怒,都要上前毒打小偷,而当地却出面干涉,不让打,并说,要打就拉到你们印江去打。下一个赶场天,印江每人出二百文钱,在永兴街上买下一块地,写上印江地,并刻石立碑,此后凡抓住小偷就拉到“印江地”去打,永兴人再也不能干涉了。原料除县内自产原棉1625公斤外,大量从铜仁、湖南等地购进。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支持下,20世纪50年代的江口县城有织机186架,全县月产土布3000匹,1954年印江县有土织机7000多架,1955年达14000架。

土家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