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传统武术
所属图书:《土家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二节 传统武术

不仅有史料记载而且学术界也大多认为,土家族是英勇善战的古巴人的后裔,至少是与古巴人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渊源关系。因而,古巴人悲壮的战争史,使这个民族有了突出的尚武精神,于是战场搏杀的技术技巧便得以在土家民族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土家族自己的武术运动内容。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长期共存共荣。长期的文化交融,既使得土家族传统武术流向其他民族,也使得汉民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武术流向土家文化。正是以上两个原因,加之土家族所聚居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个性的土家族武术。

土家族武术,习惯称之为土拳。黔东北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带,区内高山峻岭密布,山势大多险要,因而在对抗搏斗中,往往需要在狭路、绝壁险峰之地,具备克敌制胜的格斗本领。这一自然环境对土家族武术风格的形成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使不论源头是来自古巴人的武术还是来自其他兄弟民族的武术,都会在土家族武术的漫长发展历程中,逐步发生适应这种自然环境的有效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土家族传统武术,总体上动作不追求大开大合,不过分追求动作的舒展大方,而是动作短小紧凑,追求攻防效用更好的表达。于是,即使是在场地狭小之处练拳仍呼呼生风,并逐步形成了“拳打卧牛之地”的基本风格。土家拳术特点不仅套路短小精悍而且动作也均为紧小,一招一式,拳重如山,干净利落。拳法短而快,严密紧凑,动作猛烈,刚劲有力。攻防以手法为主,变化万千,而腿法却相对较少。拳理强调攻防效果,尽力做到攻似山虎,退如山猫。进退转折的攻防变化中,大多直来直去,偶也有攻守四门,多方向进退之方法和拳种。土拳的动作规格和技术要求较为严格,以冲、刁、插、劈、挑、封、闯、跺等为基本,姿势讲究头正、颈直、挺胸、塌腰、收腹、敛臀,桩步以马步桩、箭步桩、含鸡桩、下伏虎桩为主,步型步法的要求是四平八稳、稳如泰山、低进低退、稳扎稳打、落地生根。土拳演练时也常借声催力,声有五音“嘿、哈、噫、唩、哒”,发声与动作配合的要求是音通五脏、以音练气、以气催力。土家武术重要而具有代表性的口诀是:“窝身侧扁势势紧,吞吐沉浮要分明;口出五音通脏腑,面容严正心手灵;若问奥妙在何处,猛准稳狠不留情。”

土家武术也有多种拳种之分,每一风格不同的拳种之中,又有拳术与多种器械套路之分。但总体上说来,土家族的拳术套路,在名称上几乎都带有“手”字,如“总套手”、“小插手”、“小刁手”、“三十六手”、“莲花手”等。这是一个与其他民族武术区别较为显著之处。常见的土家族武术器械有刀、枪、棍、剑、大刀、锏、叉戟、镋等30多种,此外还有板凳、铁尺、锚头拐等流行范围稍小的民间武器20多种。

土家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