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装饰及习俗
土家族的装饰可分为头饰、衣饰、鞋饰之类,变化多端。这里主要介绍土家族几种装饰及其民俗含义和伴之以来的挑花、刺绣、织锦等工艺内容。
一、新娘梳妆及红头帕
土家族妇女的头饰除美观外,还含有特定的意义,尤其是结婚时妇女的头饰更是有许多讲究。
(一)梳妆
土家族妇女很讲究发式,有句俗话说:“头发一枝花。”山歌也唱:“阿妹头发二尺八,梳个盘龙插鲜花。”土家族妇女头发式样繁多,有20余种,争奇斗巧,各具风韵,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土家女人的发式虽多,但有一定的讲究。有年龄之分,有未婚已婚之别,不能随意梳,否则会闹笑话。小姑娘喜欢将头发梳成一条独辫子,辫梢扎着彩色布条,吊在背上,随行走而摆动,显示出少女健美、活泼的风韵。年老的妇女大多喜欢在后脑绾一个粑粑髻,显得老成稳重。年轻的媳妇爱梳麻花头和太极头,别上银簪,套上青丝网,既显得年轻,又不失隆重。而那些新嫁娘,在即将出嫁的头天夜里,更是要让娘家人为她们精心梳理一种她们认为最好看的发式,这就是土家族婚俗中最为古老的仪式——梳头。
梳头仪式是夜深人静时在新娘的闺房里悄悄地举行,非常庄重。母亲把女儿的头发解散,用男方事先送来的黄杨木梳象征性地梳几下,然后由一位心灵手巧的婶或嫂把新娘的头发梳理成粑粑鬏或兰花头什么的,再抹一层茶油,使头发乌黑油亮,光泽可鉴。若是富裕人家就更为讲究,在头发上插银质的金瓜针、茉莉针、麻花针、瓜子针以及银针三支、莲蓬一支、芭蕉扇一对。有的还戴箍箍帽,帽前缀一个银宝花,银宝花上钉一对龙,龙后—对凤,凤后一对虾,虾后一对银帽襟,襟下缀凤九只,凤后各含银摆坠三颗,行走时,坠子摇晃,闪闪发亮,光彩夺目。
梳头仪式要一次成功,不能重复,意思是新娘出嫁夫妻一世恩爱,白头到老。梳头时新娘要唱“哭嫁歌”。
新娘举行梳头仪式后,表示她从此就是一个已婚妇女,显得更加成熟,更加美丽动人。
(二)红头帕
沿河、德江一带的土家族姑娘结婚时,头上总要搭一块红头帕,帕子的四只角各系—个铜钱,新娘将铜钱死死地含在嘴里,生怕红头帕被风吹掉了。土家人称这红头帕为“喜罩帕”。
传说,从前乌江边有一个土家后生,名叫牛娃,父母死得早,从小就在山上打柴放牛,喜欢吹冬冬奎。他吹咚咚奎,人听了人爱,花听了花开,鸟儿听了团拢来,乌江水听了也要转几个圈圈。周围几个土家山寨的后生都十分羡慕他,娃娃都喜欢和他一起上山砍柴放牛。
和牛娃一起放牛的,还有一个叫凤仙的姑娘。凤仙从小头上就包着帕子,是什么原因,她对谁也不说。凤仙的嗓子特别好,唱起歌来,江水不再狂吼,画眉深深躲藏。乌江两岸的土家后生都被她的歌声迷住了,一天没听见她唱歌,心里就不舒坦。
牛娃和凤仙一起放牛,一个吹冬冬奎,一个唱歌。吹着,唱着,后生们干活特别有劲,姑娘们的花被面也织得愈发漂亮,土家山寨里充满了无尽的欢乐。
牛娃一天天长大了,凤仙一天天长大了。乌江两岸的姑娘来找牛娃说亲,牛娃一个也没答应;乌江两岸的后生来向凤仙求亲,凤仙也一个都不答应。老话说“姑妈女,伸手取,舅舅要隔河叫”。舅舅家请了一个又一个媒人来,凤仙还是不答应。
牛娃喜欢凤仙,可看到成串的媒人都被凤仙骂回去了,不免担心,就唱了一首山歌:
凤仙常听牛娃吹冬冬奎,万没想到,他的歌喉也特别好,心头一热,便接口唱道;
牛娃一听,凤仙果然有意,可他想到自己家很穷,又唱道:
凤仙知道牛娃的心,便往山上爬去,边爬边唱:
牛娃听了凤仙的歌,无比欢喜,吹着冬冬奎,向凤仙走来。
他才走出山林,就看见凤仙坐在垭口的岩头上抹眼泪。他不知她为什么伤心,便走上前去,抓住她的手问:“阿妹,这……这到底是为哪样?”“我……我不配。”“你……你怎么这样说呢?”“我头上有帕子。”“不正是那帕子把你装扮得更漂亮了吗?”“我生过病,头上……”“头上怎么啦?”“没有头发。”
这一下,牛娃终于明白了,牛娃说:“头上没头发怕什么?我给你买块红头帕……”凤仙笑了,于是二人唱起了《巴心歌》:
牛娃和凤仙成亲那天,人们把牛娃的红头帕搭在凤仙姑娘头上,怕红头帕被风吹掉,又在帕子的四角各系一个铜钱,风仙把那四个铜钱死死地含在嘴里。进了洞房,牛娃将凤仙姑娘头上的红头帕一揭开,凤仙姑娘长出了一头青油油的黑发。人们就给那红头帕取名为“喜罩帕”,说它能给姑娘带来幸福。
后来,土家妹子结婚,都要搭“喜罩帕”,渐渐成了习俗。
二、露水衣和围腰
土家族妇女的露水衣和围腰是服饰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围腰是土家妇女的主要装饰,而露水衣更有象征意义,它作为土家妇女结婚的礼服,以红色为基本色调,对于土家族妇女而言,有深层含义。
(一)露水衣
露水衣是土家人的习惯统称,它包括露水衣、露水帕、露水裙和露水伞。露水衣供新娘临上轿前穿戴,用于坐轿途中避邪。露水衣为丝绣彩装,一般与花轿同时借出。因为露水衣是公用的,借的次数多了,自然会陈旧。为求得平安,新娘也不嫌其旧。
露水衣由迎亲队带来,穿露水衣时,有“哭穿露水衣”之俗。新娘不肯穿,亲人强着要好穿。新娘哭诉道:
当然,露水衣最终还是要穿上的。
为什么穿了露水衣,新娘便能避免路上邪神野鬼的骚扰。
流传在德江土家地区的传说是:古时候,地方上有一个十分霸道的曾土司,不论谁家接亲,他都要行使初夜权。有一年中秋,银甲村有个名叫星星的姑娘要出嫁,生怕曾土司来抢亲,满面泪水的爹妈又气又急,没法子,三个人围在一块哭成一团。
鸡叫三遍,星星一家人的哭声更大了。这时紧紧闩着的大门突然“嘎”的一声开了,吓得几个人打寒战。可定睛一看,来人是一个搭红头帕、穿红衣红裤红鞋的姑娘。她说:“星星,不要急,你从小路到你的新郎家去,让我替你坐花轿,收拾那条老狗。”原来,这红衣女是仙女,她果真制伏了曾土司,给受害受难的人们报了仇。人们都说仙女是穿了红嫁衣才制伏了邪恶,才得到幸福,于是每到姑娘出嫁时,都仿效仙女的打扮,头搭红头帕,身穿红衣红裤,脚套红鞋。一直到现在土家山寨都还保留着穿露水衣的习俗。
(二)围腰
在德江、沿河、务川一带土家族地区,男女老幼都喜欢拴围腰。青年妇女拴上梨形围腰,显得风姿绰约;男人拴上短围腰,做活路手脚利索。所以石匠、木匠在哪家做完活路后,主人往往要赠送一条围腰给他们做纪念。土家人拴围腰还有一个缘由。
很早以前,土家山寨有户人家,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姐弟。弟弟叫石安,姐姐叫白会,聪明伶俐,手巧过人,所以人称“小百会”。由于父母双亡,姐弟相依为命,姐姐日夜纺织,送弟弟读书。
石安在黄先生私塾读书。因家境穷困,石安穿双破口子鞋上学。先生总爱喊他“鞋破狮子口”,渐渐在私塾馆里就这样喊开了。
石安很难过,回家告诉了姐姐。姐姐听了很生气,心想不给先生点颜色看看,他哪晓得穷人的困苦,于是就问弟弟:“他衣服上有破洞没有?”“他的袖口破了。”弟弟说。姐姐眼睛一眨,说:“以后先生再乱喊,你就叫他‘袖破马笼头’。”
第二天,石安刚走进学堂,先生就喊:“鞋破狮子口,来背书。”石安马上大声答应:“袖破马笼头,我来了。”当时弄得满堂学生哈哈大笑。先生有些难为情,皮笑肉不笑地问:“哪个教你的?”石安顺口答道:“是我姐姐。”先生暗想,一个农村的黄毛丫头哪能这么厉害。于是就对石安说:“明日我去你家做客,招待我必须要做到:千个盘子九样菜,无碗一双筷;一百人相陪,二五人招待。”
石安放学回家,将这事告诉了姐姐。第二天,先生果然骑着马来了。刚进堂屋,白会迎了出来,向他行了一个礼,说:“有劳先生光临茅舍,还问先生尊姓。”先生答:“敝姓挺尸晒的。”白会随口说道:“啊!黄先生辛苦了。”先生也问道:“请问大姐贵姓?”
白会顺口说:“小女性‘楼上三十三;楼下三十三,三七二十一,七六一十三’。”先生听得目瞪口呆,半天答不上话。
白会去到灶房,用筛子装着一盘凉拌韭菜和一双筷子,端来放在桌上,请先生坐了上席,自己坐侧席相陪,并叫弟弟倒茶上烟招待先生。白会站起来说:“谨遵师命,草草备了便餐,无奈家境贫寒,有负光临,请多包涵。”
先生无言对答,只好找个借口溜走,白会送出大门。先生走到马的旁边,手扶马鞍,一脚在地,一脚跨上马镫,问姑娘道:“你猜我要上马还是不上马?”白会并不说话,将一条腿退到屋里,双腿跨在门槛上,反问:“你说我要出去,还是不出去?”
这样一来,先生更觉得不好意思,心里暗暗佩服这姑娘,于是取出三尺青缎子送给白会缝围腰。白会拴了围腰后,显得更加迷人。从此,土家姑娘都仿效白会做起围腰来拴。男人们也认为拴上围腰能聪明起来,所以也跟着拴围腰。
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三、定亲鞋
鞋的装饰一为美观,二为实用,然而土家族的定情鞋,却意味深长。土家山寨的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时,如能获得姑娘精心缝扎的一双漂亮的新鞋,就算收到了一件极有意义的定情信物。
土家族姑娘从小就学编织花被面,并挑绣各种服饰的花边、图案。然后就是学扎鞋。到了十八九岁,自然有男方请媒人来说亲。如果姑娘看上了这个小伙,她会扎一双布鞋送给他,否则,就是姑娘不喜欢这个小伙子。做鞋要取鞋样,但姑娘却不能去量小伙子的脚,这就全凭姑娘的聪明才智了。要么找借口斜目观察,偷偷地用眼睛“量”下小伙子脚的长短肥瘦,要么把柴灰撒在小伙子要经过的石板路上,悄悄地量下尺码。做这双鞋,姑娘是颇费心机的。为表明纯洁执著的爱,鞋底全用白布粘贴。手纳鞋底时,常常要用手帕包着拿在手里,以免手心出汗,弄脏鞋底。针脚要细密,纵横成行,中间纳成菱角形的图案,叫做“有心鞋”。鞋面用青布做成美观大方的“圆口”,表示圆满和谐。姑娘的缕缕情思,就这样牢牢地系在一针一线上。当姑娘将自己缝做的新鞋连同一双精美的挑花鞋垫交给小伙子时,小伙子要当着姑娘的面穿上新鞋。姑娘在一旁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小伙子的神情、举动,为能把自己的心血、情意和聪明才智献给心上人而深感幸福。
四、小儿百家锁
在乌江沿岸、梵净山下的土家山寨,土家儿重颈项上常常套着一圈银链和一把银锁,熠熠闪光,那便是土家小儿的百家锁。
关于百家锁,有一个传说。从前,土家地区的白家山,有户打猎人家,年过半百才生一女,爱得像宝贝。从小,妈教针织,爹教射箭。由于天天练,年年练,练出一手能射善绣的硬本领,特别是箭法超群,能在百步之外射落香头,箭无虚发。姑娘常在乡里镇妖灭怪,为民除害,名声更旺了。远近向她求婚的小伙子络绎不绝,人们说这姑娘真是“人人爱,百家说”呀。从此,“百家说”这名就喊开了。
一天晚上,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卧室门上挂了许多银锁,就找人圆梦。有一老臣奏道:“这是主上的好梦,是我们国家又出了个辅佐江山的能人。他能用百家、千家、万家的锁来锁住主上的江山,使之稳如泰山,永远岿然不动呀。这人按预兆就叫‘百家锁’。”群臣赞同,皇帝喜悦,就派人寻访这个栋梁之材。查来查去,在白家山查到这个“百家说”姑娘,查访人听成“百家锁”了,就召她进京城。
皇帝有些信不过,就亲自试她的箭法。叫太监头顶一碗清水,站在百步之外,要姑娘将碗射下,不得伤人。只听嗖的一箭,碗被射落在地。群臣转惊为喜,皇帝也称好。又命太监手执竹筒,高举过头,叫姑娘将箭从这筒孔中射穿过去。姑娘面不改色,抬手—箭,那箭杆像流星似的穿过筒孔,文武百官拍手喝彩。龙颜大悦,当即封她“银锁侯”,敕令在御林军任职,并亲自赐一根银链和一把银锁,套在她颈上,以防奸臣暗自陷害。就是她犯了什么死罪,不经皇帝亲自开锁,任何人都不得杀害。
此后,土家人都愿自己的孩子能像这姑娘那样,易长大成才,镇妖避邪,为民消灾谋福,为土家人增光添彩,就仿照着用银子打一把百家锁来挂在自己孩子的脖颈上,代代相传,成为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