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教育
贵州省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对土家族传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民间传统教育一直是土家族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
一、家庭教育
在缺乏正规学校教育的土家族传统社会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家庭教育一直是土家人接受生产生活知识、人生礼仪的重要课堂。在土家族传统社会中,家庭承担了幼儿教育的重任,从而成为土家族幼儿教育最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土家人在幼儿时期,正是通过家庭中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才完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启蒙和最初的认同。家庭教育往往影响人们一生的成长,并渗透到民族性格的形成之中,对土家族儿童的社会化、民族化,对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土家族的家庭教育从训练视觉、听觉开始。婴儿出生不久,母亲便用灯光启发婴儿,边说边指引“看亮亮,看亮亮”,并把灯光左右移动,经过训练,婴儿就会跟着灯光的移动作出反应。婴儿慢慢长大,母亲的启蒙教育也会循序渐进地提高。几个月后,母亲就开始教婴儿走路,训练其说话和听力,编一些儿歌反复地念给幼儿听。如《妹妹你莫哭》:“妹妹你莫哭,转过弯弯是你屋。田也有,土也有,打开后门看石榴。石榴树下三碗油,大姐二姐会梳头。大姐梳的盘龙髻,二姐梳的滚绣球。只有三姐不会梳,梳的一个鸡屎头。”婴儿一天天长大,父母不但教给一些简单语言,还教给一些简单动作。如幼儿游艺《虫虫飞》、《打粑粑》、《打掌掌》、《排排坐》、《推豆腐》,这些儿歌不仅对婴儿的语言、动作进行训练,还开始了对婴儿进行生活常识和认识事物的教育。幼儿长到1~2岁时,正是学步的时候,为配合学步,人们编了许多十分有趣又具有启发智力和教育意义的儿歌,如《娘娘脚》、《走上街》、《梭罗树》等。这一阶段对幼儿的教育除了父母以外,还有亲友与邻居。3岁以后,就开始了对儿童的自我教育,这些活动往往是儿童自己组织,通过活动培养能力、锻炼身心,如游戏歌舞《张打铁李打铁》、《大月亮小月亮》、《月亮光光》、《韭菜花》等。这一阶段的教育特点是因地制宜、寓教于乐。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教育的手段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教育的基本内容以伦理道德规范的初步训练、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洒扫应对等日常生活的常规训练为主,辅以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通过故事、谜语、歌谣等形式开发儿童心智,培育后代健康成长。
二、家族教育
所谓家族教育,主要指以家族组织为载体进行的种种社会教育活动。家族教育属于社会教育内容,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家庭教育主要偏重于物质领域的生产生活知识,家族教育则比较注重于精神领域的伦理道德知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土家族大多有聚族而居的习惯,家族教育在土家族民间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未产生以前,家族教育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延伸,也是土家族培养优秀人才、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家族往往聚族而居,或同一房族形成一个村寨,或在一个大寨内分片聚族而居,每个房族都有自己的居住范围。彼此之间处于一种原始的平等互助关系,血缘关系成为维系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居住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虽然是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单元,但它毕竟是中国社会的一部分,所以必然受到中国家族文化的影响。在土家族传统社会,人们除了通过家庭教育习得日常生产生活知识及基本道德规范之外,还通过参加家族举行的祭祀典礼、歌舞聚会、围猎盖房、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更多地学得本民族的社会礼俗、伦理道德、传统宗教、文学艺术等。
土家族家族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民俗活动和家族祭祀活动形成对血缘关系的反复认同;二是用关系差异观念增强族人相互依赖的趋向;三是通过行为内涵的转化增强家族至上观念;四是通过祭祖等活动形成尊老的传统,从而达到传承土家族文化、维系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之目的。家族教育的内容纷繁庞杂,包括个人社会化所需的一切知识体系。从宏观上看,家族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生活知识教育、思想道德规范教育、宗教信仰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创造满足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是首要任务,这对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尤其重要。所以,土家族十分重视从小向家族年轻成员传授物质生产技能。在传授劳动生产技艺的过程中,土家人民还把劳动观教育蕴含于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以适应幼童的身体和思维特点。土家族中的许多童谣、格言、谚语都饱含着生产劳动知识。
“摆手堂”是土家人民进行家族教育的重要场所。“摆手堂”也叫神堂,是土家人民祭祀祖先的地方。“摆手堂”中的掌堂师由家族中辈分较高、办事公正、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在祭祀中,掌堂师向家族成员讲述祖先的英雄业绩、迁徙历史和艰难创业,既表达了土家人民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也教育了后代必须继承前辈的勇敢精神和优秀传统。通过一系列家族祭祀活动,培育家族成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三、村寨社区教育
土家族世代居住在武陵山区,地处偏僻地带,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生产手段落后,经济活动要更多依赖集体,因此,村寨教育承担了传承民族文化、传授伦理道德、维护村寨社区和谐稳定的重要功能。
土家族村寨社区教育主要通过大型节庆活动和习惯法来体现。土家族的“大摆手”是几个村寨甚至几十个村寨联合举行的祭祀歌舞活动,参加者数千人甚至上万人,一般在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择时举行,三至七昼夜,以纪念八部大神为核心开展各项活动。主要程序是: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亲、迁徙定居、农事活动、将帅拔普、送驾扫堂。在跳摆手舞时,人们在掌堂师的引导下唱“摆手歌”。“摆手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人类起源歌、民族迁徙歌、农事生产歌、英雄故事歌等,边唱边舞,无论是参加者或是观看者都能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人们通过参加歌舞表演,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接受本民族的伦理道德教育。
在土家族村寨,一些世代相传的土家族习惯法成为村寨社区民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从现今搜集到的武陵山区土家族习惯法的资料来看,一些习惯法具有相当约束力。习惯法有的是由群众共同制定的条例,有的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也有不言而喻、自然形成的,经过世代继承发展,成为本民族的社会规范。如为防兽、防盗匪、防山火袭击村寨,村民们要义务出工、出钱、出材料,在村里头人的组织带领下,修筑村寨围墙,修筑保寨碉楼;村寨的风水树、神树,谁也不准砍伐,谁若违禁,败了风水,触了神灵,要谁杀猪杀羊,请巫师祭祷,悔罪;村寨水井、泉水,每年要敬祭,洗净污泥,议定用水规约,村民服从安排,按人口交纳所需之费用,自觉遵守规约;村里发生瘟疫,病人得立即抬进山洞,实行隔离;举行宗教活动,家家都要出钱,购买祭品;村寨里的山林、田土、人,受到外村人的砍伐、侵占、欺负等,全寨人都得齐心协力,捍卫本村寨人利益,不惜倾家荡产,不惧流血丢命。此外,还有一些约定成俗的规矩,如不准在公共场合和大路上丢死鼠、死蛇及他其动物的死尸和乱抛破磁、碎瓦、石头等;不准在村寨周围打鸟,特别不准打阳雀、布谷鸟、啄木鸟、猫头鹰等。许多乡规民约,成为土家人民的行为准则,人人遵守,无一违反。
四、社会习俗教育
社会习俗教育是土家族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形式主要在家庭与宗族内进行,教育内容包括学习生产技能、修炼自身人品、缅怀先祖业绩、传授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习惯等。在土家族传统社会,丰富多彩的社会习俗除了娱乐大众以外,还具有多种多样的教育功能,如传承历史、教授技艺、规范伦理、约束言行、启迪后人等。
(一)生产技能教育
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社会生产发展极其缓慢,刀耕火种、猎耕互济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为了生存需要,土家人十分重视生产劳动技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授,把它看作生存和成家立业的必备本领进行教育。土家族生产技能的教育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知识、手工技艺、畜牧业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土家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传授生产技能:
一是父母亲友直接传授。如犁田、耙田、插秧、榨油、编织等生产技艺,都是父母亲友或师傅,面对面进行传授,手把手教练。土家族儿女自幼随长辈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对农田的挖、犁、耙、锄,农作物种子的选留,种植的农时节令,栽种的方法、管理、薅锄、收割、晾晒、贮藏等各个环节的技能,以及家禽家畜的饲养、驯化等,父母都会在家里或田间地头悉心传授。在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方面,若父母是民间艺人,父亲将会把劈采石料、木料的选择、凿刻、雕造等每一道工序的技艺悉心传授给儿子;而母亲则会把自己精湛的刺绣技艺传授给女儿,并在传授的过程中培养子女的创造发明精神,促进土家族民间工艺世代相传、推陈出新。
二是通过口传文本间接传授。如土家族的《摆手歌》、《梯玛歌》中都有许多关于认识自然的知识以及采集、狩猎等方面的农事知识,人们在传唱中自然接受了相关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土家族民间传说故事和谚语中,也有不少是关于生产经验和科学常识的结晶,土家人民通过口传文本,将生产生活知识代代传承,发扬光大。这种寓教于乐和润物细无声的传承教育方式很受民众喜爱。
(二)生活常识教育
土家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在生息繁衍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宜于自身发展的生活方式,如居住选择了“干栏”式建筑、喜吃辣椒、穿大衣大袖等。这些生活方式一旦选择就一代代传承下来。生活常识教育从传承方式上看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有意识的教。比如磨豆腐点糕、做米酒放曲、挑花刺绣等技术性较强的活计,往往是母亲反复地教。
二是在观察中学习。如做饭、洗衣等一些简单的活计,在观察中就自然地传给了下一代。
三是通过唱歌、讲故事等受到启发和教育。例如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人们都要到摆手堂前去跳摆手舞,纪念八部神,庆祝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土家人通过这种大型的集体歌舞,维系自己的民族身份认同。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土家族歌舞在实现个体社会化和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教育功能。
(三)人生礼仪教育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在土家族地区,民间人生礼仪的内容丰富多彩,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每个阶段都有繁琐的仪式和禁忌,人生礼仪教育因此成为土家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土家人从恋爱、结婚就有许多繁复的礼仪,如定亲、过礼、选日子、哭嫁、花园酒、拦门、找摸米、上轿、甩筷、拜堂、抢床、敬茶、回门等,作为一个土家青年必须熟悉这些礼仪。结婚后就要生育子女,生孩子也有许多礼仪,如办月米酒、儿童过庚等。老后自然死亡,给老人办丧事,礼节和禁忌更多。所以作为长辈必须对每一个晚辈进行教育,让其知道人生礼仪中的每一个细节,晚辈必须虚心学习。
在土家人生礼仪文化中,哭嫁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文化事象。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人生转折。“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哭娘哭嫂哭姐妹,情谊绵缠泪如丝。”这首古老的竹枝词,展示的正是土家族婚礼中的“哭嫁图”。土家姑娘往往从小就学哭嫁,哭嫁成了衡量女子伦理道德和才能的标准。
在土家族传统社会,人们常常把会不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高低和贤德与否的标准。土家姑娘如果不会哭嫁,会被人耻笑。所以土家族姑娘自十二三岁就要开始学哭嫁,凡村中有嫁女喜庆,必定自发前往通宵达旦陪伴待嫁女子,以便观摩学习,直到自己行将出嫁。土家族是将婚礼与成年冠礼一并举行的,而哭嫁又是女方婚礼的核心仪式,因此,哭嫁就使新娘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娘通过哭嫁,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难舍难分之情,具有孝、忠的伦理价值。因此,土家族妇女学哭嫁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以本民族传统礼仪道德和行为规范和塑造自己的过程。
(四)节庆礼俗教育
土家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土家族民间信仰庞杂,节日繁多,所以民间礼俗也多。节庆礼俗除了满足土家人民物质与精神的需要之外,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土家族的节日活动很讲究团结协作意识的教育,如“过赶年”、“晒龙袍节”、“牛王节”、“三月三”、“吃新节”、“社巴节”、“女儿节”、“偷瓜节”等。这些节日体现了土家人民重根、重节的民族性,亦反映了土家民族开朗热情、向往美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