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
顺应时代要求而成立的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简称贵州土家学会)。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党的民族政策如春风吹绿黔山大地,广大土家山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了既热烈又稳妥的土家族民族成分恢复工作,至20世纪80年代末,贵州省土家人口已达到102.8万,居全省各少数民族人口的第四位。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民族成分恢复较晚,对土家民族的研究也相应较晚。土家族源远流长的社会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都有待于广泛搜集、系统整理、深入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发展的加速,东西部差距逐渐拉大,因而引起土家族众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为本民族的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现实和前途而着急和担忧,希望加强对本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研究,以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振奋民族创造精神,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加速土家族和土家族地区脱贫致富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鉴于此,土家族的知识分子和干部纷纷反映,要求成立一个单独的土家学研究机构。时任铜仁地区民委副主任的田宏鹄、李华林、杨昌明、邹廷生、张命全、黄自新等土家族干部,鉴于贵州民族研究所陈国安副所长曾多次向田宏鹄提出成立“贵州省土家研究学会”的建议,专程到贵阳向陈国安咨询,陈当时提出三条建议:第一,联络土家族地区(主要是各县民委)的有关负责同志,联合发出“关于成立贵州省土家族研究学会”的倡议书;第二,在此基础上成立上一个筹备组,承担学会建立的整个筹备工作;第三,以筹备组的名义向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院联合会呈送一个关于成立“贵州省土家学会”的报告,并积极参加学会的筹备工作。据此,1989年12月27日,田宏鹄在铜仁召集了部分县市民委负责人开会,倡议成立土家学研究会,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赞同,并议定田宏鹄、张建汉、王治全、杨国勇、张命全、张玉凤、张朝仙、黄自新、杨昌明、邹廷生、李华林、金吉光、安高科、李觉序、田永红等十五位同志为成立学会发启人。经过艰辛的工作和广泛的联络,1990年又在贵阳、铜仁分别召开了三次筹备会议,成立了“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筹备小组”,由杨再全、黎启华、田宏鹄、戴仁信、田仲模、李兴国、陈国安、陈云珍、田应成、涂金荣、肖文豪、戴泽仙、张建汉、张加良、邹廷生、张朝仙、万高明、杨昌明、曹碧云、李华林、李觉序、张命全、张玉凤、黄自新、田永红、王治权、杨国勇、李光辉、田景文(尚有铜仁市、道真自治县、镇远县、岑巩县各1名待定)组成,发出《关于筹建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倡议书》,得到了本民族及其他民族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拥护和大力支持。经过近一年的酝酿准备和周密的工作,1990年8月23日,贵州省社科联以省社科字(1990)6号文件批复:“同意成立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挂靠贵州民族学院,政治上接受该院的领导和监督。”后又报告贵州省民政厅,准予社团登记。1991年4月26日至28日,在铜仁民族宾馆召开了“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代表和特邀代表147人。参加会议的有贵州省铜仁地区的领导、湘、鄂、川民委系统的领导和专家、学者,铜仁地区有关县的领导和研究人员,大会选举产生了以杨再全为会长、黎启华、田宏鹄为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田宏鹄(兼)的学会第一届领导班子,讨论通过了《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章程》,进行了学术交流,至此,一个肩负着贵州土家族研究使命的全国首个土家学研究会正式成立了。
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的性质和宗旨在学会的章程中都有明确的表述。章程的第二条就明确指出:“本会性质是贵州省有关土家学的专业研究者和业余爱好者,在志愿原则下组织起来的以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为特点,促进民族进步和繁荣为目的的群众学术团体”。在组织关系上受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贵州省民政厅的双重领导。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全体会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学术思想,努力形成协调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紧密结合土家族的实际,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出发,团结广大从事土家族研究和实际工作者,开展土家族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的多层次的研究和土家学科的建设;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繁荣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均在学会每届通过的《章程》中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明确的规定,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
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自成立起,一是坚持抓思想建设,强调采取集中学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加强理论、政治学习,特别要注重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增加民族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为各级党委、政府当好参谋,为土家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建言立论出谋献策。二是加强学会领导班子建设。学会成立后共产生了五届领导班子。第一、二届会长杨再全、常务副会长黎启华、田宏鹄,秘书长田宏鹄(兼)。第三届会长杨再全,常务副会长田宏鹄、张命全,秘书长田宏鹄(兼)。第四届会长严天华,常务副会长徐世江、肖继辉,秘书长张命全(兼)。第五届会长严天华,常务副会长徐世江、肖继辉,秘书长杨胜之(兼)。三是加强学术研究队伍建设。由于本民族识别认定较晚,学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团结组织土家族研究人才和有识之士,在学术研究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现学会研究人员从原来的百余人发展到现在的三百多人的群众学术团体。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兄弟民族和周边地区举行的学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培训研究人员,不断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特别是2003年12月在贵阳召开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换届后,贵阳几所大专院校的学者、教授和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学会的研究活动,使学会的研究人员的数量得到增加,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四是加强对外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学会十分重视新闻媒体对土家族地区的民情民俗、社会经济发展的宣传报告情况。2003年12月和2007年9月,学会在贵阳、铜仁分别举行了“贵州土家族风情摄影展”,展出图片一百多幅,以图像展示土家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2004年10月中旬,学会经过周密策划、精心准备,组织了“梵山乌水行”采访活动,邀请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驻黔新闻单位和《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以及《铜仁日报》、《铜仁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资深编辑、记者16人组成“梵山乌水行”采访团,严天华会长和徐世江、肖继辉二位常务副会长亲自带队,于10月10日至20日,赴铜仁、江口、印江、思南、德江、沿河等县(自治县)市采风,受到铜仁地委、行署和各县市党委政府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写出了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文章及电视新闻,专题片在中央和省内外相关媒体刊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宣传效果。
各级党委政府和土家族同胞关心支持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的工作是本会研究和发展的动力。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成立三十年来,一直得到贵州省和土家族聚居区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得到贵州省民委和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在活动经费、学术研究活动上的鼎力相助,特别是学会召开代表大会,年会及开展重大活动上,都有各级领导参加并发表讲话,这对学会会员和广大土家族干部群众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作用。1992年12月23日至25日,学会在德江县召开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时逢外交部部长助理戴秉国(现任国务委员)路过德江挤出时间到会看望了与会同志,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通过学会来研究土家族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很有意义。要经过研究,提供经验,加速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团结。民族问题是十分敏感的问题,苏联的民族问题没有处理好,导致解体,四分五裂,搞得很乱,各个民族要成立一个国家。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很好,外国很羡慕。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搞狭隘的民族主义,各民族都要执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这样我们国家就能长治久安,欣欣向荣,学会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他的讲话,使本会会员受到很大鼓舞,也为我们做好学会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在2009年前后,土家族聚居的沿河、印江、德江、思南、江口5个县先后都建立了县的土家学研究学会,对土家族和土家族地区进行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