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伦理道德
一、家庭构成特点
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由男女通过婚姻而结合、组成的基本社会单位,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不仅是人口再生产的单位,还是一个经济实体,在社会生产、经营、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担负着教育家庭成员、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因此,家庭户数的多少、家庭规模的增减以及家庭构成的变化都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互相影响,彼此促进。
过去,大多数土家族家庭均把儿孙婚后分家视为“不孝”,多喜几代同堂,祖孙共炊的大家庭生活。在大家庭中家庭经济支配权集中在最高辈手中,赡养老人、抚育子女,是每个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成员甘苦同尝,患难相顾。也有少数婚后要求分家的现象,分家时需请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参加,主持立约。如父母健在,要留“养老田”,其余田土、山林、房屋等,均由弟兄分摊。父母的财产多由儿子继承,女儿乎没有继承权利。有女儿没有儿子的人家,可领养儿子,或通过“招郎入赘”,使其不断香火,宗嗣得到延续,家庭财产得以继承,增强了女孩的传后功能。无人继承的财产,有亲归亲,无亲归族。
新中国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向社会,经济逐渐独立,普遍出现了婚后独自成一家,经济收支夫妻共管的小家庭,大家庭结构逐渐解体。“树大发丫,儿大当家。”儿子婚后不久,即与父母分炊以及参加工作后自然分开。实现农业集体化后,土地所有权属国家和集体,分家时请村干部参加,只分房屋,不分田土,不立契约。长辈、丈夫、兄长、姐等为家长,指挥生产和决定家庭内外事务。平均每户从1949年的4.34人减少为2006年的3.99人。 [1] 尊老爱幼的美德得到继承和发扬,鳏寡孤独有集体照顾和社会救济,多数家庭团结和睦。
二、家族亲友称谓
土家人的称谓在家族中是极其严格的,辈分分明,容不得半点混乱;对邻里熟人或其他人,年长者一般称“您”,甚至平辈人之间也互称“您”,对年幼者,男孩称“小兄弟”、“毛仔”、“毛弟”、“毛”,女孩称“小妹妹”、“妹娃”、“妹仔”等。
夫妻:互相直呼其名,如“老张”、“老李”,乡村多称“他爹”、“他妈”。
父:口语多叫爹,也有叫牙哑、伯伯、爸爸的。
母:口语叫妈妈、娘,也有呼母的。
祖父:口语叫公,也有的呼爷爷。
祖母:口语叫婆、把,也有叫奶奶的。
兄嫂:对兄长,口语呼哥,也有呼大大的;对嫂,口语呼嫂嫂。
弟媳:对弟弟,口语呼其名或毛;对弟媳,口语呼妹。
姐、姐夫:对姐姐,口语呼姐;对姐夫口语叫哥。
妹、妹夫:对妹,口语呼妹妹;对妹弟,口语呼其名或毛。
子、媳:对儿子,口语直呼其乳名,或按其排行呼老大、老二,或呼大毛、二毛;对儿媳,口语直呼其名。
女、婿:对女儿,口语直呼其乳名,或按其排行呼老大、老二,或大妹、二妹;对女婿,口语直呼其名。乡村有呼女儿叫“妹妲”的。
孙:对孙或外孙,口语直呼其乳名。
伯父、伯母:口语呼伯爹、伯妈,或伯伯、伯娘。
叔父、叔母:口语呼叔爷或叔,呼叔母为婶或婶娘、娘娘。
叔伯兄弟姊妹:比本人年长的呼哥、姐,年比本人幼的呼毛、妹。
姑父、姑母:对姑或姑母,口语称娘娘;对姑父,口语称姑爹或姑爷。
姨父、姨母:与母同胞之女性,年长于母,已婚的称姨妈、姨母或姨娘;年小于母或虽长于母而未婚的,称姨娘,口语呼娘。
舅父、舅母:口语呼舅舅或舅爹、舅爷;对舅母,口语呼舅妈、舅娘。
岳父、岳母:口语呼爷、娘或亲爷、亲娘,近年有随妻直呼爹、妈或爸爸、妈妈的。
表兄弟、表姊妹:凡姑、姨、舅父母所生子女概称表兄弟姊妹,口语称老表或按长幼直呼哥、毛、姐、妹。
姑祖父姑祖母:与祖母同胞之女性,称祖姑,口语呼姑婆;祖姑之夫,称姑祖,口语呼姑公。
姨祖父、姨祖母:与祖母同胞之女性,称姨祖姑,口语呼姨婆,姨婆之夫,称姨公。
舅祖父、舅祖母:与祖母同胞之男性,称舅祖父,口语称舅公;舅公之妻称舅祖母,口语呼舅婆。
岳祖父、岳祖母:妻之祖父、母,口语称亲公、亲婆,或呼公、婆。
曾祖父、曾祖母:对父母之祖父母及姑、舅、岳、姨父母之祖父母,口语称老祖公、婆,或称老祖。
寄父、寄母:寄拜别人认干爹、干妈,口语呼干爹、干妈,或保爷、保娘,如寄拜未婚女子,则称保娘。
社会交际中,对交往密切的外亲、外姓人,概按年龄、辈分称呼,或伯、叔,或兄、弟、姐、妹,与自己同年同月出生的称“老庚”,对同姓同名的称“老碰”,同一姓氏的按族字派班辈称呼。
三、家庭道德伦理
土家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维系着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土家族的优良伦理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尊老爱幼
在封建社会,土家人将父视为天,将母视为地,“天大地大,不如父母恩情大”,不管自己年纪多大,只要父母健在,就必须孝顺父母。
在土家人心目中,老人不是社会的累赘,而是凡间活神仙。土家人认为,父母子女关系是社会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从一个人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可以推断出他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在土家人的家庭关系上,讲究的是尊老爱幼、互爱互敬。因此,土家人特别认为,在所有的伦理道德关系中,以孝为上,孝顺父母是第一位的,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因为任何父母对自己的子女都具有生育和养育之恩,子女如对父母不孝,就是不讲良心,这种人不但要受到自身良心的谴责,而且也会遭到整个社会的唾弃甚至严厉处罚。家庭成员中不论个人的行为如何,都要孝敬父母,在劳动时尽可能地让父母做些轻活;生活上关怀备至,父母如有病痛,子女会尽心尽力,热情照顾,否则就会遭到全家人的唾弃和社会的谴责。土家人有赡养老人的好传统,当父母年事已高,晚辈必尽孝道,千方百计地让老人安度晚年。如果是儿子已分家,老人一般随幺儿过,也有几个儿子共同赡养父母的,体现了孝顺父母的优良传统。土家族在平时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尤其敬重长者。
土家族尊老爱幼的观念在待客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待客场合,尊老爱幼是土家族的准则,最受尊敬的是老人,最受偏爱的是娃娃。酒席上不得随意入座,必须按辈分长幼入席。在宴席上,土家人的座次是很讲究的,有上下之分,以辈分论座。一般而言,如在堂屋设宴,入座的人面对大门一方的为上席,而面对神龛一方的为下席,晚辈应坐两旁。就餐时,最年长者坐上席,提壶酌酒是晚辈的事,一提起壶,都习惯地先给长者酌上。并先向老人敬酒,酒后要主动给老年人和年幼者添饭。端饭碗时双手接,双手送。只要会拿碗筷吃饭的娃娃,就要占一个座位。欢聚一起时,青年男女不得当着长者的面嬉戏。年轻人有事离开,不从长辈面前走过。如因环境限制,必须从面前过去,都习惯事先打个招呼“对不起,从你老人家面前过了”,以示歉意。老年人会十分高兴地答道:“不必拘礼!”在老人面前就座,晚辈不能跷二郎腿。倘若事先跷着,一旦长者临近,要立即放下,并主动起身给长者让座。长辈之间叙话,晚辈不能随便插言;长辈问话,晚辈要恭敬地回答。同路行走要让老人走前面,路上相遇时,闪身恭让,请老年人先走。在山上劳动口渴了,年轻人打来的水,要先让给长者喝。对耄耋之年的老人尤为尊重,不分亲疏远近,逢生日为其祝寿,去世时为其送葬。在家中,要孝敬老人,由老人做主。土家族认为,“家有主,船有舵”“家有百口,主事一人”“父母父母,一家之主”“没有当家,一盘散沙”。一家之中,父母为大,首先要孝敬老人,“大不过父母高不过天”“父是天,母是地,皇帝佬也是父母生”。所以,要敬老,要孝顺老人,才会受到儿孙孝敬,达到“子孝双亲乐”的境界,否则“忤逆不孝遭雷打”。
土家人的爱幼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做父母的对子女的衣食住行、上学、婚姻大事、管教等处处无微不至,认为这是上辈对下辈的天然义务。
尊老爱幼观念还散见于土家族的许多习俗中。土家族十分重视祝寿这一习俗,把它视为人生礼仪中的重大礼仪之一。土家族的寿礼,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伦理道德。未满童限的小孩每长一岁,称为长尾巴,全家送贺礼,一般是买小孩衣服用具,杀鸡剁鸡腿吃。成年人的寿礼则叫过生日,一般不送礼,家里杀鸡宰鹅,炖猪蹄子,全家欢聚吃顿酒宴。60岁以上方称祝寿。在土家族的寿礼中,按年龄而言,最隆重的是年满六十花甲时的祝寿,而特大隆重的祝寿,则在年满百岁时举行。依对象而论,举行得最为隆重的是父母的寿礼,以此作为对父母尽孝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土家族特别重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要求“父慈子孝、”“孝顺父母”、“抚养子女”等善事父母,对父母尽养育之恩。因此,土家族若父母在世,即使年过百岁,也不举办祝寿,有“尊亲在不敢言老”之讲究。
(二)夫妻互敬互爱
土家人认为夫如天,妇如地,天和地顺才能生长万物,而在家庭中只有夫和妇顺才能兴家立业。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对妻子要和,妻子对丈夫要顺,夫妇同心同德,才能人兴家发。丈夫是一家之主,享有家庭经济和其他事务的决定权,妻子虽处于从属地位,但大事要事丈夫仍要与妻子商量。在生产劳动中,夫妇分工,通力合作:丈夫犁田、耕地、砍柴、修缮房屋、制作生产工具、主持家庭祭祀仪式等;妻子则插秧、除草、收割、舂米、煮饭、纺织、饲养家禽等。在处理家庭事务中,如耕地、修缮房屋、子女婚姻等重大事情,均由两人商量决定,再通报其他家庭成员和族人,妻子如不同意,丈夫亦不擅自主张。生产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不允许随便离婚,遇有矛盾,族人多会劝当事者看在儿女的情分上要相互谅解,处事要慎重。在家庭中,土家族很重视夫妻关系,他们认为,与“一家和气,百事顺逐”“人善百业顺,家和万事兴”“人不和气人难攀,家不和气家难当”“家中不团结,黄金变成铁”“家吵不安,屋漏不宁”“家庭不和,百事冷落”“不怕家底薄,只怕家不和”“妻贤夫祸少”。因此,一定要做到夫妻恩爱,“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海洋深”“少年恩爱是夫妻,老来家和是福气”“男帮女,女帮男,恩爱夫妻苦也甜”,还总结出了如何处理夫妻关系的道理,“秋好一半谷,妻好一世足”“不嫌堂客丑,活到九十九”等。
(三)兄弟、姐妹、妯娌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土家兄弟姐妹情同手足,休戚相关,平等互爱。凡有婚丧节庆,兄弟姐妹共同操办,互相帮助。土家族的家庭成员中,除了父母之外,兄嫂为大,弟妹们既要孝顺父母,又要恭敬兄嫂。父母健在,兄弟姐妹平等相待。父母去世后,兄嫂自然成了家庭中的尊长,要主动承担起维护家庭的重担,对年幼的弟妹负起抚养之责。弟妹到了婚龄,兄嫂要给他们操办婚事,并帮助弟妹成家立业。所以人们常说“长哥当父,长嫂当母”“要得家和顺,莫把媳妇当外人”“要得好,大爱小”。姐妹妯娌之间关系也十分融洽,互帮互爱,家里的事一般在兄嫂的指导下,共同操作,互相协助。同时,要求弟妹们服从兄嫂的管教,尊重兄嫂,维护家庭。
(四)祭祀祖先的美德
土家族祭祀祖先有着悠久的历史,世代相传。土家人认为,“对神灵和祖先必须要像对待在世的老人一样尊敬”,崇拜祖先,思念祖德,在土家人心目中超过了信奉任何神灵,祖先的恩德在土家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祭祖。土家族家家户户都在堂屋正壁设神龛,供奉祖先的神位,把血缘关系很近的上辈尊长当作最崇敬的神来供奉。神台上竖写“天地国亲师位”和本家族堂郡名称,如李氏的“陇西堂”,杨氏的“四知堂”,张氏的“清河堂”,祭祀十分虔诚,逢年过节更是讲究。过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八月十五等节日都要祭祀,尤以过年和七月半更为隆重。过年时,牌位要用大红纸重新书写更换,神龛上焕然一新。在吃团圆饭之前,在神龛前安上一张大桌子,摆上酒菜,焚香烧纸钱,向祖先磕头祭拜,迎请祖先回家过年,与子孙后代一起吃团圆饭,保佑全家福禄双全、百事顺利。到正月十五又要举行同样的祭奠送回祖先。七月半,土家人称亡人节,大都过七月十四,也有过七月十五的。此时正是稻谷成熟时节,要做新米饭,请回亡人吃新。为了这一祭祀,每家每年都要种早稻,万一稻子还未成熟,要摘来稻穗,挤压出稻浆,泼洒在新米饭上蒸熟,用以祭祀先祖。不论何时祭祀先祖,都必须是认认真真、妥妥帖帖地祭祀,然后全家才进餐。
2.祭坟。土家人敬重祖先的坟墓,认为家中神龛上供奉的是祖先的灵魂,野外坟墓中是祖先的形体。因此,他们既虔诚地在家祭祖,又十分依恋地及时祭坟。父母去世安葬后,子女连续三日要在坟前献祭品,烧香烧纸,晚上明火。现在多改挂点蜡烛的灯笼。每逢父母生日,都要带着酒菜、香纸去墓前祭拜。清明节要前去扫墓,土家族叫挂清。挂清是土家族最虔诚、严肃、认真的事,后人多的,每户挂一树,坟上清多,表明子孙兴旺。过年时,对祭坟尤为重视,大年初一就要去给去世的亲人拜年,名曰“上坟”,摆上祭品,焚香烧纸,放鞭炮,儿孙叩头,以表哀思。
四、社会道德伦理
(一)酷爱自由,反抗压迫
土家先民是一个酷爱自由,勇于反抗压迫,极富爱国主义热情和革命斗争精神的民族。在被凌辱、欺诈、压迫到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为了民族平等和换取平静的生活,他们常常奋起抗争。据史载,早在殷商末年,为了反抗殷商王朝的残暴统治,土家先民巴人就积极响应周武王的号召,参加了由众多民族举行的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使殷人“前途倒戈”。巴人以此协助周人建立了周王朝,加强了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并被分封建立“巴子国”。南宋时期,有四川酉阳铁围城(现龚滩鞍城村)金头和尚(任则天)领导的土家族、苗族农民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8万余众,波及黔湘鄂地区。元代,四川农民红巾起义军攻占州县,贵州思南等地土家族、苗族等人民积极呼应声援。明代,土家地区发生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反抗斗争,其中正统十四年(1449)2月,思邛水夷苗民起义,曾攻下思南府城。正德六年(1511),四川农民起义领袖方四率众人入贵州,“遂陷务川龙泉坪,焚乌江屯寨凡四十”。“方四等既败于江津,散入贵州石阡”,得到当地土家等族人民支援。清代,由于残酷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贵州各族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形成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的高潮。土家族地区爆发了以土家族为主体,有苗、汉、仡佬、侗等各民族人民参加的红号军、白号军、黄号军起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家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20世纪30年代,贵州各级政府加紧对民众剥削压榨,横征暴敛,军阀恣意横行,地主阶级盘剥敲诈,加之土匪横行,民不聊生。黔东北土家人民不堪忍受压迫和掠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神兵运动,并积极参加红军领导的黔东特区的革命斗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纵观土家族发展的历史,酷爱自由、反抗压迫,是土家族先民可贵的优良品质。土家先民为缔造我们伟大祖国和创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数不尽的可歌可泣的辉煌业绩,这些业绩集中地体现了土家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二)团结和合,乐于助人
历史上,土家族与其他民族相互团结、共同生产,创建共同福利事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见证。《思南县民族志》上就记载了这样两件事:其一是说,文家店区长信乡灵牌沟有清溪一道,劈山截路遂使两岸人民虽然咫尺之隔,却犹若天涯之远,商旅断绝,恨无舟楫之使。清光绪年间,在安正发(汉)、冷澄清(苗)、杨胜春(土家)、田竺朝(土家)、张应童(土家)、罗竺恒(苗)等主持下,修建了挑沟花桥(至今尚存),为周围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桥为木镂雁齿形,十四梁,二十柱,八角两级屋顶构成,不仅有其特殊实用价值和精巧的建筑艺术,还给后人留下了良好的团结美德和宝贵的文物遗产。其二是说,鹦鹉溪区马河乡有座“渐鸿塔”,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76),至今已存百多年的历史。此塔由土家族杨秀华、苗族赵万全等倡导,集资修成,六角五楼,高数丈,呈圆锥形,如一支玉笔,乃是当地少数民族信“风水”,渴望能够文风鼎盛的产物。它象征着民族团结,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良好愿望。
土家族认为,人生在世,互相交往,难免发生矛盾,“人有差错,马有失蹄”“舌头牙齿也会打架”。宽宏大量的土家人在与人发生矛盾时,总有坚持宽大为怀和“团结和合”的原则,认为“和气值千金”。在与别人发生纠葛时以和为贵,小事忍让,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话明气散,大事劝解,凭人议和,力求和平相处,邻里安宁。俗有“一家有事,百家帮忙;一家受灾,大家凑粮凑钱”之说。在生活、生产中充分体现出团结和合,乐于助人的精神。
生活上,一个村子里,不论是修房造屋、婚姻嫁娶,还是什么天灾人祸,大家都会前来相助,出钱、出物、出力,尽其所能,这种帮助是无条件的,不计任何报酬。如民间流传的“人死众人哀,不请就自来”“人死众人葬,一打丧鼓二帮忙”,就生动反映了这种情景。凡有烧屋及淹水之家,全寨人自动捐粮、捐款、捐衣物,出劳力修房子,接济灾户安定生产,帮助灾户重建家园。遇有“吃官司”、受冤枉被缉之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会大帮小助,主动资助盘缠上诉申冤。凡有成才希望的子弟,如家境贫寒无力上学,家族亲友皆大帮小助,集资集物,资助其求学深造。凡有父母双亡的孤儿孤女和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等无力谋生者,家族亲友及左邻右舍,皆主动供其衣食或接到家中扶养。过路客人若有困难,比如问路问人,也定会得到土家人的热情帮助,将他们所知道的真实情况告诉客人。土家人善于设身处地体谅客人,今天我帮别人解决困难,明天别人就会帮我解决困难。凡是他们能办到的事,他们都会帮忙。
生产上,土家族的互助行为更是充分反映在相互帮工中,如挖土、收谷、赶仗、捡收桐茶等。凡是农忙季节,不管是插秧、薅草,各家各户都相互换工,共同生产,成为土家族地区最为流行的一种劳动互助形式。有时,邻里亲友间数十人在一片庄稼地里共同劳动,为提高工效,薅草时大家常常唱薅草锣鼓歌,薅草的群众则随锣鼓声合其尾音,充满热烈而又紧张的劳动气氛。
一些土家族地区还制定村规,把团结和合、乐于助人的美德规范化。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的小寨村土家族占总人口的82%,为了搞好文明建设,全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明确规定,主动加强团结,大族不欺小族,大姓不欺小姓,老户不欺新户,本地人不欺外地人;严禁以强欺弱,以大欺小,以众欺寡的行为;提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互敬互爱;强调从搞好家庭团结到村寨团结,反对户卫户、亲卫亲、邻卫邻的不正之风;对各种纠纷,包括人与人、寨与寨以及村组之间的纠纷,必须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反对意气用事,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土家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避免矛盾冲突,总结出了许多“和合”哲理,以谚语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具说服力。如“邻里不和,好事不着”“边房邻近,有求必应”“亲为亲,邻为邻,和尚为的出家人”。防止恶语伤人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不要盛气凌人、以势压人,要以理服人的“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解决矛盾,当事人双方要高姿态,相互谅解的“你好我好,一个鸡蛋吃不了,一个巴掌拍不响”,等。在人际交往中,他们还强调讲究诚信、友善,说“宁交千个朋友,不结一个冤家”“人要忠心,火要空心”“不怕家里贫,只要会待人”“好汉不欺上门客”“将心比心,比服人心”“不怕别人不理我,只怕自己不理人”。他们深知只有团结才能成事的道理,“一人打锤不响,两人打铁响叮当”“一根线易断,万根线拉船”“一把火煮不熟一锅饭,一锄挖不出一口井”“一只手只提一个桶,千只手能抬起一间房”“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拗不弯”“一人挑土不显眼,众人挑土堆成山”“一人难担千斤担,众人能搬万重山”“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互助石成玉,合作土变金”“轻霜打死独根草,狂风难毁大树林”“一人有事众人帮,一家有事大家忙”“独木搭桥人难走,众人成排好渡江”“一块砖砌不成墙,一根木盖不成房”“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帮人做好事,甚过祭神仙”“人到难中要人帮,船到码头要人牵”。他们认为,做人要讲理,“有理不横,横蛮输理”,横蛮不讲理,是为大家所看不起的。由于大家都遵守道德,团结和合,以理服人,所以在土家山乡,一般邻里关系都是比较融洽的。
(三)具有良好礼仪
土家族是十分注重人情礼仪的民族。土家族从小就注重礼貌教养,老一辈言传身教,优良的民族习俗代代相承。走进土家村寨,仿佛置身于一个新的世界。
常规礼仪。在相互称谓上,晚辈称长辈,从不直呼其名,即使是同龄晚辈称长辈青年,也是称“小叔”、“小娘”或“幺公”、“幺姑婆”。即使不同姓不同宗,由于世代聚居,仍有长晚辈之别。土家人就是在山路的行走中,也有一些不成文的礼规。对别人的称呼,总要尊称,即使是陌生人也相互问候。青年对老年,晚辈对长辈必须称您。甚至一般人相互之间都要互称您。路险而窄时,要礼貌让路,一般是大让小,少让老,强让弱,男让女。同伙人走路也要讲规矩:先宾后主,先长后幼。有人从门口路过,你若出门,须让行人先走。相互尊重,不揭人伤心之处,不谈人家的隐秘之事,最忌讳拿他人的生理缺陷取笑开心,土家族有“人活六十八,不笑人家的跛和瞎”的俗谚。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在日常交往中,土家族非常好客。客人进家,全家人都热情招呼,主动让座,主人以客人的到来而感到体面光彩,并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款待。如有人登门来访,主人总要客气地装烟倒茶,家里来人,不论认不认识,必先请坐,再装烟,倒茶。贵客临门,往往请吃荷包蛋,俗称鸡蛋茶,远客来了吃油茶,常客来了吃清茶;若是秋冬季节,主人会倒上一碗热乎乎的罐罐茶递上;若是夏日,主人会用凉水泡一碗米酒水解渴消暑,并用丰盛的饭菜款待客人。迎送客人必将客人请至中堂行礼。送客必至屋外相当距离,并嘱慢走,恭祝平安,待客人远行后方回。
土家族邻里相处,历来讲究礼节,亲朋好友见面总要促膝谈心,相互问寒问暖,上至堂上老人,下至膝下儿女,都要一一问及。哪家妯娌不和,夫妻吵架,亲朋好友都会真诚相劝,使之和好如初。
特殊礼仪。特殊礼仪是与常规礼仪相对而言的。土家族对新婚嫁娶、生儿育女、修房造屋,都认作特殊喜事,要互相祝贺,热情相帮。若遇丧事,更会主动前往悼念、守丧、送葬。
每逢办喜事,因客方要送彩礼,所以只是给亲友通报时间,不必登门去请,亲友便会主动光临。但若不通报时间,打个招呼,不是实亲密友,人家就认为是瞧不起他,不会主动上门。月酒和上粱酒是土家族喜庆中的两大盛事,十分隆重。德江县土家族姑娘出嫁后,生第一个孩子,女婿必须亲自抱着一只鸡去向外婆家报喜,生男孩抱公鸡,生女孩抱母鸡,名曰“报喜鸡。” [2] 不分是男是女,娘家要在满月前邀约同宗亲友,给姑娘家贺喜,姑娘家就要办酒席酬谢,名为“月酒”。娘家接到喜报后,很快奔走相告,族间人不分亲疏都当成自家的事,纷纷赠送大米、鸡、蛋以及婴儿的各种用品,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按择定的良辰吉日,统一行动,挑的挑,抬的抬,热闹非凡。相隔老远,就放起鞭炮,婆家知道后,立即以鞭炮相迎,热情接过娘家的贺礼。这天的酒席格外讲究,虽仍按土家习俗办“九大碗,”但均属高档菜肴。
土家族建新房,要选吉日“上梁”,办喜酒,亲友们前往祝贺。女主人的娘家和族亲一同结彩抬梁、挑篼送礼,提前一天到达。彩礼挂在大门上,大梁放于新屋堂中。正酒天一早举行缠梁、上梁、抛梁仪式,唱仪式歌,主家和娘家各抬大梁的一端,沿梯子攀上房架,看哪一方抢先将大梁抬上房顶。整个场面鞭炮齐鸣,唢呐声声,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勤劳忌懒,节俭致富。土家族是山地民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以农为业,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它给土家人民带来了生活和发展的艰辛。在长年累月的艰苦劳作中,他们认识到了勤劳的可敬,懒惰的可耻。土家先民耕作的方式是刀耕火种,俗称烧火畬。每当春天播种时节,土家人头戴斗笠,肩扛长把畬刀,脚穿草鞋,打上绑腿,到荆棘丛生、腐叶朽木深厚的崇山峻岭去“砍火畬”,饿了就啃坨包谷粑,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就是在当代,不少土家人还保留着这种颇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但又十分艰苦的耕作方式。
在生产生活中,土家人总结出了许多应该勤劳的谚语,如“人勤地出宝,人懒地长草”“物要防烂,人要防懒”“人勤春来早,一勤生百巧”“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土地无偏心,专爱勤劳人”“要与人家赛种田,莫与人家赛过年”“劳动者装满口袋,不劳者背空口袋”“粒米积成箩,滴水汇成河”“勤劳苦作般般有,好吃懒做样样无”“勤劳的人肚子饱,懒汉只说命不好”“不怕难字当头,只怕懒字沾边”“只有今日勤,方有明日甜”“勤人走三朝,懒人压断腰”“勤劳是个宝,人生不可少”“一斧砍不成观音菩萨,一锄挖不出金娃娃”“没有臭大粪,哪有五谷香”“山是聚宝盆,全靠勤劳人”“勤人想的耕种收,懒人想的摸扒偷”“勤快勤快,有饭有菜;懒惰懒惰,挨冻受饿”等。他们认识到,勤劳才能发家,“发家在于勤,败家多于淫”“只有冻死的苍蝇,没有累死的蜜蜂”。他们要人们自食其力,不要依靠别人,“宁可自食其力,不可坐吃山空”“肩挑背磨虽然苦,胜过沿街乞讨人”。
土家族群众还特别注意节俭,认为“节约犹如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省吃俭用能经常,一年四季有余粮”“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当家无巧,勤俭是宝”。他们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光俭不勤无源水,光勤不俭水断流”。因为“只勤不俭,做点吃点;只俭不勤,再偷也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精打细算的好处,“精打细算,钱粮不断”“出门走路看方向,吃饭穿衣看家当”“家当没有巧,只要计划好”“吃饭量家底,穿衣量身体”“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丰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等。这些经验之谈,是土家族勤劳致富道德本色的生动体现。
诚实守信,疾恶崇善,情义为本。土家族质朴敦厚,心地善良,守信自约,是一个具有很强自律性的民族。土家人对待财物的态度十分鲜明,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我不能无端要别人的东西,别人也不能无端要我的东西。如果需要别人的东西,拿了就一定要酬谢别人。相互之间毫无骗取之心,不狡诈,所以在土家族地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说明了土家人在对待财物这一最为敏感的问题上相当正直,这既是土家族的良风美俗,同时也是土家族在对待财物的态度上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土家人注重诚实待人,疾恶崇善。在土家族傩祭《解洗》一折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灾与恶,必须予以消除,如倚强凌弱、欺瞒暗害、争夺财产、背信弃义等。与之相应的则是福与善,这才真正是土家人应追求的道德标准。为人之道,情义为本,谦让、帮困扶贫等善的观念,则于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无处不在。土家人非常注重相互间的交往,且不论亲疏,不论贫富。门第观念淡薄,遇天灾人祸、婚丧嫁娶,亲朋好友之间相互济助、相互体贴、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注重帮困扶贫,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凡遇到不公道之事,要怒斥邪恶,主持正义,不能袖手旁观。土家族还有“山上打猎,见者有份”,不论男女老幼,有多少人就将猎物肉砍成多少块,每块用棕叶包好,不能过称,尔后放至簸箕里,随手拈取,不计质量好坏,也不计重量多少。这一习俗,充分展示出土家人注重平等与情义。此外,在古代土家族之中,成立有许多社团,俗称“邀会”,如土地会、耕牛会、梅山会等,开展相互间钱物援助,战胜天灾人祸。在土家族之中,处处显示出祈福崇善的道德伦理。
在土家村落,有很多良好的传统风俗习惯,世代承袭,形成了很多不成文的村规民约,大家都自觉遵守。如防兽、防盗匪等,村民们要义务出工、出钱、出物;村寨的风水树、神树,谁也不准砍伐;村寨中的井水不许污染,每年都要进行敬祭,而且为了防止对水的污染,他们在井上建屋,对水给予很高的敬意,还要议定用水规约,并洗净污泥。这些习俗起到了保护水资源的作用。若村寨的山林、田土等受到外村人的砍伐、侵占,全村人都得齐心协力,捍卫本村利益。特别在农事生产上,土家人的村规极严,破坏了这些禁忌的人将受到道德的谴责和一定的惩罚。这些村规民约的制定,反映了土家族的淳朴天性,虽然在当代不少已被社会主义的新风所取代,但很多富有民族传统道德的,却仍在世代相传。
在土家族聚居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淇滩乡场镇上,有一块名为“化行俗美”的石碑,上面醒目地刻写着集市俗规,体现了土家人疾恶崇善的好风尚。碑上记载,在清光绪年间,淇滩就形成了集镇贸易,思南、印江、德江的客商入川路经此地时,多在此食宿;而谯家、甘溪、晓景等20多个乡镇的商品在此汇集,然后从乌江运出去。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繁荣民族经济,土家族头人召集众乡亲,倡议场规,制定了这样的集市规约:禁当场赌博,以务正业;禁当场打架,以免酿祸;禁当场磕碰,以安良善;禁当场抢劫,以正地方;禁窝留匪类,以清盗源;禁酗酒发疯,以复古道。以上禁约,祈各禀遵,倘若故违,扭送公庭,清治重罪,休怪无情。为了将此规约广为传布,并传诸后人,当地土家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以“化行俗美”为题,请人将禁约勒石立碑于场口。从此,淇滩集市得以安宁。 [3]
土家人认为,“为人之道,情义为本”,亲朋之间往来,不问贫富亲疏。由于门第观念淡薄,遇婚丧喜庆,天灾人祸,亲族之间,相互体贴,相互济助。谁家过红白喜事,缺少桌椅碗筷,亲族邻居就会主动送来;安歇客人,亲族邻居也会借房让铺;抬轿抬丧,亲族邻居也会主动出人出力,一切不计报偿,互尽义务。农忙季节,插秧打谷,抢夺天气火候,劳弱力薄之家也会得到众亲邻的全力相助。
土家族不仅亲族往来讲究优良的道德风尚和仁爱之心,就是与一般人交往,也很讲究仁爱道德。遇人吵架和打架,遇不公道之事,主持正义,怒斥邪恶。总之,一切都为讲究仁爱善良,千方百计维系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土家人广交朋友,友情为重,喜欢拜把兄弟或打干亲家(将儿或女寄拜于对方)或认干姐妹,以及参加众多的社团组织,对朋友情同手足,义重如山,在任何时候都不欺诈,不出卖朋友。遇到朋友被人欺负,都要主持正义,拔刀相助,甚至为知己两肋插刀,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朋友利益。土家人在朋友之间,重义轻财,相互往来只讲情义,视钱财如粪土,
不论何时何事,待人接物皆不虚伪,言行一致。凡是办不到或不愿意办的事,不表态,不吹嘘,凡表态了的事,必须说话算数,说到办到。
土家人直爽开朗,热情好客,诚实守信。他们笃信“盐巴不解渴,假话不能说”“泥人经不起雨打,假话经不起调查”“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他们做人的宗旨是“情义为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莫问人待我,就看我待人”“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好汉不欺上门客”“好汉不欺异乡人”“不怕别人不理我,就怕自己不理人”。他们喜欢结交朋友,认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不怕多,只怕仇人多,冤家怕一个”。
人际交往中,他们总结出了许多经验,强调要“交真朋友,不交假朋友”“宁交火爆性,不交阴阳人”“宁交双脚跳,不交眯眯笑”。他们说,“真朋友直言不讳,假朋友蜜里放油”,好朋友之间是“合心又合手,凉水当美酒”。所以,“交人要交心,浇树要浇根”。他们反对吃吃喝喝,交酒肉朋友,认为“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人情无利息,酒饭换来吃”“有情饮水饱,无情吃饭饥”“有情水也甜,无情饭不香”。在待人接物中,他们特重情义,说“为人之道,情义为本”“情义人品重千斤”。待人不要怕吃亏,“得人要牛,还人一马”“借牛还马,不愁二下(以后)”“为人啬巴佬,难得众相好”“气量要宏大,待人要真诚”。土家人对交朋友特别重视,将其作为人生准则,说“山怕无林地怕荒,人怕老来花怕霜”“平素不来往,死了不热场”。所以,他们总结,“为人易,做人难”“水清石头自然现,过后才能见人心”“十磨九难成好人”,这是很有道理的。
天性劲勇,骁勇异常,富于不屈不挠之志。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世代居住在武陵山区险恶的山地环境,山里生山里长,磨炼了意志。为了行走方便,土家人在悬崖绝壁开凿了盘山绕壁的栈道,在河谷溪涧上架起了木桥、石桥、铁链桥等。由于山路崎岖,土家人运输养成了背负的习惯,收粮打谷、运石取土、砍柴取水等都靠背负。土家人虽然背负沉重的背篓等,但仍然能攀石附蔓,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矫健如飞。土家族境内,溪河密如蛛网,但河滩陡窄,水势湍急,只有少数几条河流能通小木船。这些河流往往十里九滩,水急浪高,小木船搏风击浪,过险滩闯急流,终能平安到达。正是这些险恶的自然条件,养成了土家人世世代代天性劲勇、体魄健壮、履险如夷、捷足如非的粗犷的体魄,也养成了土家人勇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屈不挠之志。他们在不断征服和改造自然中,显然尚武的力量比起柔美的德义来说,就会显得更为重要。连年的征兵也促使其形成了勇敢善战的精神;土家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崇拜白虎就是其勇敢的象征。另外,从土家族的生产方式和共同经济生活来看,土家族长期延续着刀耕火种和渔猎采集的混合型生产方式,这必然要求和养成土家族强健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崇力尚勇的民族性格和精神。
在土家族的一些民风民俗中,都深深地打上了崇力尚勇的伦理精神的烙印。土家族傩戏中的祭仪,除祈祷、供斋蘸神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原始、惊险的傩技绝活,如开红山、上刀梯、下油锅、口含红铁、定鸡等。这些法事充满着巫术色彩,但也透示出土家族崇力尚勇的精神,既是力的角逐,同时也是勇的表演。思南县杨姓土家族在杀年猪后,将猪肉用蓑衣、斗笠盖住,收藏在门角里。过赶年这天傍晚,年饭摆在堂屋里,全家男女老少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执梭镖、斧头,围着屋子跑一圈,然后再进屋吃年饭。贵州土家族至今过年仍要蒸甑子饭和做坨坨肉,这是为了纪念土家族因出兵打仗,而来不及对饭菜进行精心加工,赶着吃饭过年的历史而形成的习俗。印江的土家族有杀牛祭风神的习俗。杀牛前先将牛灌醉,牛尾牛角挂上鞭炮,时辰一到,先点燃鞭炮,让牛围着风神树转圈乱跑。杀牛人抹上花脸,手执大刀躲在牛必经之地,待牛跑近时就将牛砍倒杀死。这俨然是一幅血淋淋的残酷搏杀场面,既反映了土家族先民依靠勇武的力量征服自然的精神,也代表着土家族先民崇力尚勇的道德传统。
五、道德伦理教育
土家族特别重视教育,尊敬老师,不论旧式私塾、学堂、义学、书院,还是新式学校,在土家族地区均有开设,而且比较发达,文人学士纷纷涌现。尊敬老师,是土家人的美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要爱生,生要敬师;凡老师或师傅过年过生日,学生或徒弟必须去拜年、祝寿,并送上厚礼。过去,土家族小孩大多数在乡村私塾读书,在讲课前要给老师鞠躬,讲完课再给老师鞠躬。在路上碰上老师,一定要问声好。每逢节日,一定要把老师请上门来,一同过节。老师若有三病两痛,学生家长或学生,一定要带鸡蛋、红糖等礼品登门慰问。老师家里有什么事情,学生及家长都会主动上门帮忙。
除学校教育外,土家族还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在土家族地区,土家族把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非常重视对伦理道德的训导和教育。土家少年,从小就受到父母在生产生活中的言传身教,父母要他们分清善恶、好坏,教他们学善不学恶、学美不学丑、学好不学坏,使他们从小就懂得不骂人、不打人、尊敬老人、相好朋友、爱好公物,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果是儿子,必将是这个家庭的继承人,家庭对其除劳动技能的传授外,还从小要进行做人道德标准的教育,对家人、邻里、亲友和睦友好,尊敬老人,不管家庭多困难,都要保证送子女进学校读书。待男孩子长大成人时,家长要进行成家立业的教育,如勤劳吃苦、艰苦创业、勤俭持家、节省开支、赡养父母、抚养和教育子女等。如果是女儿,10岁前要学习纺纱,以后逐渐学会织布、挑花、刺绣。在家庭中,家长特别讲究族望、门风,总是把传授优良家世、家风、家谱作为神圣职责。家庭成员也把这些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土家人常说“树要皮,人要脸”,最忌讳家庭成员做出不轨之事,遭人骂为“没有家教”,有辱门风。在逢年过节、举行祭祀等活动时,长辈向家人讲家世家风、礼典俗规、山川变化、风物掌故、先辈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天性劲勇,所以土家族家世家风家谱的教育,很受人们称道和赞扬。土家族爱护子女,胜过爱护自己,宁愿自己受饥挨饿,也不让子女受苦,为了子女的幸福,不辞辛苦、日夜操劳,把养育子女当作自己最大的职责。
另外,土家族还通过一定的文化娱乐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土家族在每年举行摆手舞活动时,其中“扫堂”一幕,就是很好的道德教育。掌堂师带领表演者,一面表演扫地动作,一面唱道:“野神野鬼扫出去,偷鸡摸狗的扫出去,偷人养汉的扫出去,好吃懒做的扫出去,打牌赌博的扫出去,一切居心不良、起心害人的统统扫出去;历代祖先请进来,安分守己的请进来,勤劳苦做的请进来,一切善良的人统统请进来,大家一起来摆手啊!”这种爱憎分明的唱词激动人心,使大家在娱乐之中受到一次生动的道德教育。
土家族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在族谱、祖训中也有体现,如安氏《五侯昌后图书》、《田氏族谱》、《冉氏家谱》、《张氏宗谱》、《杨氏宗谱》等中都有体现,谱中对教育后代、规范礼仪有较明确的规定。安氏《五侯昌后图书》,要求后代做人必须树立报“六大洪恩”的思想,即报天地恩、报君主恩、报父母恩、报师尊恩、报神圣恩、报祖宗恩。其英侯祖训有耕、读、勤、俭,要求子孙重农耕、勤劳作,读五经书、知礼乐、启文明。勤字词中提出“勤学习耕耘”,要“时无暇,心不分”,勤恳劳作;俭字中要求,要粗衣淡食,戒骄奢。在《节财源歌》中,告诫子孙花费有度,厉行节约,“食可充饥安淡泊”,不去追求奢侈浪费,挥霍无度,“耕要勤来读要苦,谨戒奢华日浪浮”。 [4] 这些家训,规范了居家行为,对于土家族伦理道德教育有积极意义。
从土家族哭嫁歌、闹丧歌可看出,土家人互相关心、互爱互敬的美德以及保存和传播了土家族的伦理道德文化。
这里,还可以通过土家族地区流行的大量民间谚语,窥见土家族好学上进的精神风貌。他们认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儿女一枝花,全靠大人拉”“你盘他小,他养你老”“吃饭要细嚼慢咽,学习要深钻苦研”“勤学加好问,不怕头脑笨”“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前人”“树小扶直易,树大扶直难”“树不修不长,娃不教不成”“春耕不好损一年,教儿不好害一生”“冷铁难打,老竹难弯”“管人先管己,教人先教心”“白的容易黑,黑的不易白”“学好三年,学坏三天”“钢不炼不硬,兵不练不精”“杂草铲除要趁早,孩子教育要从小”“桑条从小育,大了长不直”“树不育成弯木,人不教成废物”“大人不做,小孩不学”“勤学又勤问,不怕没学问”“没有知识的人,就像不结果的树”“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还不老”“想得真学问,须下苦功夫”“没有种子不开花,没有文化难当家”“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要落后”“人不读书一墨黑”“不吃则讥,不学则愚”“生成有一半,学成有一半”“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无知识”“田不种,荒一季;人不学,蠢一生”“养儿不读书,只当养头猪”“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种仓中虚”,等。他们非常尊敬老师,说“先者为大,能者为师”“拜师要诚心,请客要登门”“名师难求,好友难碰”等。这些谚语,均是土家族群众重视教育、好学上进和尊敬教师的思想反映。正是土家族重教、助学的良好风气,培养了一批土家族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的保存及与外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土家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规范土家族的言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判断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李霞林2007年对贵州省德江县合兴乡旋厂铺村的调查。
[2] 李亚林,李霞林《报喜鸡》,载《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卷》,内部印刷,1987年。
[3] 田永红:《走进土家山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 陈国安:《沿河、思南、印江三县土家族传统精神文明建设调查报告》,载《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精神文明专辑》,《贵州民族调查》卷15,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