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傩文化源流
所属图书:《土家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一节 傩文化源流

在土家族地区,傩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傩以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以自己固有的生存方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传续,生生不已。土家族的傩,在绵绵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演绎中,原意逐渐衍变,内涵愈来愈丰富,从驱逐鬼怪扩展成祛灾、避难、镇邪、占卜、治病、求子、增寿、祈财、纳吉等民俗信仰的“俗文化”形态,逐步由宗教形态演变成普通的民俗信仰,由酬神到娱人,并使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土家族地区有傩戏班子近四百坛,仍然十分完整和以原生态的形式保留于铜仁地区的广大地区以及遵义市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

傩堂神坛

德江县傩戏称为傩坛戏、傩堂戏,全县各乡镇都有傩戏班子。从傩戏在德江的兴盛情况以及德江保存最多的傩戏面具来看,土家族傩戏在德江发展得十分成熟和稳定,传承和保护得也很完好。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德江县共有傩坛戏103坛,掌坛师103人,土老师540余人。从师传来看,德江傩戏主要分为茅山教和师娘教两派。在德江的103坛傩戏班子中,茅山教95坛;师娘教8坛。1993年3月,德江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傩戏之乡”。2005年,德江傩堂戏被中国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土家族傩戏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在思南的广大农村持久不断地上演和流传。由于师传不同,思南傩戏分为茅山教、玄黄教、师娘教等派别。思南县傩戏班子至今有百堂以上,主要有文家店傩戏班、合朋溪傩戏班、张家寨傩戏班、凉水井傩戏班、大坝场傩戏班、鹦鹉溪傩戏班、许家坝傩戏班、大河坝傩戏班、孙家坝傩戏班、塘头傩戏班及思南城区傩戏班等。在各傩戏班中,土家人占有较大比例。

印江称傩戏为“傩愿戏”,为土老师还愿酬神时演出的戏。本世纪之初,印江全县共有傩堂戏班70余个,土老师350余人,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其中以木黄、天堂、沙子坡、合水、永义、凯望为多,主要分为茅山教、玉皇教、麻阳教等派别。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傩文化历史,上溯至唐代,自明清代以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八日,都要举行“迎春”盛会,四乡百姓纷纷进城“观春”“还愿”。这是一种规模盛大的傩仪,要进行傩戏表演。沿河傩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今天沿河各乡镇都有傩戏人员分布,绝大多数乡镇有傩戏班子,全县共有傩堂数百堂。

土家族地区的傩戏班子一般以坛(堂)为单位,每坛(堂)有六至十二名傩戏先生,有一至三名掌坛(堂)师,其余为师兄弟或徒弟。徒弟精通傩的各种活动后,经师傅同意,看好“期辰”而“请执”,就可以另设师坛(也可同坛)并招收徒弟。这样傩戏班就随之扩大,从事傩事活动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傩戏班的先生一般都要有文化,家境较好,还能从事几种“手艺”的人,如石匠、木匠、草药医、兽医等,并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傩事活动,一般在每年秋收后到第二年春耕前,对一些功夫较深的傩戏班,在方圆百八十里是“千家有请百户来接”,傩事活动十分兴旺。

土家族的傩文化充分体现了土家族的多神信仰,以鬼神崇拜为主要对象的土家族傩文化,活动形式主要分为三大类:

1.冲傩。冲傩是急救性的,一般是某家遇到有突发性灾害,认为是有鬼神在作祟,往往要请傩坛师冲傩以驱鬼逐邪。冲傩主要在三种情况下举办,一是请宅。家宅不宁、人畜不旺或怪异作祟,需请傩戏先生来“打扫”房子,叫冲太平傩。二是祛病。家人生病,以求早愈,要扎茅人冲灾消难,叫冲“急救傩”。三是驱灾。家中逢凶事,希望化凶为吉,要举行傩事“开红山”。冲傩的程式比较简单,一人或两人即可以完成,通常在晚上进行,一个晚上即可以完成整个法事。

2.还愿。还愿是某家人许愿后,选择某一吉日良辰进行的活动,一般要杀猪宰羊,大摆宴席,亲戚朋友前来庆贺。还愿活动讲究隆重的排场,程序比较复杂,参加的人员也比较多,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少则三天三夜,多则十天半月。一是老人祈求高寿如愿后要还“阳寿愿”,未满而亡的,寿期到后仍要举办傩事还“阴寿愿”。二是夫妇求子如愿后还子童愿。三是小孩满6岁时,要请傩戏班来还“过关愿”。亦称“跳家关”或“过关急”。满12岁要按许愿举办傩事“打十二太保”,以求小孩顺利长大成人。

3.其他方面。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傩坛徒弟出师后要举行“安坛”傩事。二是傩坛等门师傅去世后要举行“开天门”傩事活动。

傩坛土老师收徒弟仪式——“接桥”

土家族地区的傩事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息坛”。“开坛”、“息坛”为傩仪活动,“开洞”为傩戏活动,这两项活动中均夹有傩舞和仪事。“开坛”、“开洞”后可举办“傩法技”来驱疫解难。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程序和内容,而傩事又必须按三个阶段的顺序进行,直到完成事先议定的程式后才结束。

一场傩事活动多则七天七夜,少则一个夜晚。首先是布置傩堂(也叫扎禁门),即在主人家堂屋香龛下放两张大方桌,另在堂屋两边中柱下各放一张大方桌。“傩堂格式”以竹子和彩纸在桌上分别编扎出三间重檐翘角阁楼状的“大殿”,大殿柱上贴冲满神秘气氛的对联,内联为“日昍晶(意为天造光华);月朋朤(意为地正乾坤)”,外联为“石(音乐)磊(音垒)南海岸,木林森(音霸)普陀山”。两副对联的全意为“在众石磊磊、古木参天的南海普陀山,当石做的馨乐敲起,各方神仙(主要是指三清图案子上的诸神)聚集到一起,以乞大慈大悲的救世主观世音菩萨的保护和指点”。

傩案“三清图”

在神龛的正殿内挂《三清图》案子,左殿阁楼内挂《主将图》,右殿阁楼内挂《副将图》;在神龛下正殿阁楼中要装扮“傩公,傩婆”神像。供桌上放置各种法器和供品,有斗坛、秀炉、法铃、令牌、牛角、师刀、卦子、水碗、刀头(肉)、豆腐、印粑、酒壶、茶壶、酒杯等,桌边挂傩事法衣、牌带、草纸长钱等服饰行当。供桌下放一竹筛,筛内装碗及少量的黄豆,并放置一对小山神(也叫地傩神)。掌坛师在筛旁的地上喷一口“法水”,铺上一张皮纸,皮纸上倒扣一个土碗,碗内盖的是主人家某人的“魂魄”,并用铁链子将碗拴住。再在纸上倒一铲燃烧着的炭火(皮纸不会燃烧),并将用箩筐装好的傩面具放在供桌子下。傩堂正中铺一床竹席(傩戏先生的傩祭傩舞大多在这竹席上进行),神龛左边悬挂“师坛图”(该图是该坛傩艺历代传度师的供位)。图下是一小方桌,桌上除摆供品外,也可放置一些伴奏打击乐器的道具,桌前是伴奏打击乐的位子。在傩堂大门外设一张供桌,摆上供品,用竹席围住三面(朝主家大门面不围),内挂《功曹图》案子。另分别填写文书(将已印好的文书填写好主家要做何傩事),扎好茅人(给主人家替死的假人)。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傩事活动方可开始。

土家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