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寺庙宫观亭阁宗祠古塔
所属图书:《土家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二节 寺庙宫观亭阁宗祠古塔

一、寺庙宫观

(一)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思南县城西中和山顶,原名华严寺,旧为宣慰司祝寿之所,面积8835平方米,始建于宋。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寺僧冯静道、魏洪建观音阁。明万历十年(1582),李渭撰《观音阁记》石碑镶于阁前右壁。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阁左右建廊房六间,云南按察御史李廷谦撰《重修观音阁记》石碑镶于阁前左壁。明万历十九年(1591),阁后建藏经楼,藏经368函,计3353卷。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贵州巡抚郭子章书额曰“宝藏”,并于壁上题诗追怀李渭。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知府王雨溥重修正殿。山腰有一木牌楼,明大学士吕大器题“黔南名刹”、“花梵连云”匾额。其上,道左有巨石一方,郡人、云南左参政李渭题“中和”二字。旁有石碑,为清雍正翰林、江南监察御使、礼部郎中郭石渠所撰《中和山记》。寺门有门额“古刹云封”,门内傍垣为三元殿、寿福殿、准提殿,左为玉皇楼。楼外有厅,明嘉靖年间李渭于此讲学,清学政晏斯盛题有“中和书院”匾额。现中和山百级石阶、中和摩崖、观音阁正殿、阁前左右壁所嵌明碑及数十棵古柏尚存,其余建筑已相继毁坏,现已恢复。

(二)东山

东山位于铜仁城东隅,南临锦江,东西与古城垣相连,面积30000平方米。东山古建筑始建于明朝,明正德十一年(1516),参议蔡潮到铜仁,以东山临江壁立,古木参天,风景绝异,即于山巅建澄江楼及川上亭,以观览江流之胜,并题为“舞雩遐思”。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府李资坤增建大观楼。清顺治十八年(1661),知府梁懋宸就原址复修双峰阁及兼隐庵,后毁。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重建,乾隆年间末毁于火。清道光二年(1822),知府陈兆熙改建为奎星阁。自清代以来,郡人及地方官员先后改建或新建的还有崇真观、崇仙宫、真武观、文昌宫、大雄殿、武侯祠、魁星楼、护国楼、二吴亭等。20世纪50年代后,东山改作他用,原寺庙殿宇已大部分毁坏。为了抢救濒临坍塌的建筑及摸清情况,贵州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及贵州省文化厅曾于1984年10月及1985年7月派工程技术人员对东山进行调查。

东山原建筑可分为三个组群:山顶从雷神殿至观音殿为第一组群,西侧山腰包括二圣殿、文昌宫等为第二组群,南侧靠近锦江的悬崖顶上包括纪念碑、护国楼等为第三组群。

第一组群仅存雷神殿及真武殿。雷神殿面阔三间10.85米,进深7.04米,两山为屏风墙,单檐,屋面盖小青瓦,檐下装卷板。左次间原供轩辕黄帝像,右次间祀梅主像,明间奉雷神像,今已不存。雷神殿后为真武殿,面阔五间15.3米,进深10.3米,两山亦为屏风墙,左次间及梢间为僧房,右次间及梢间为客房。明代前供真武大帝像,后供护法神韦陀像,已毁坏。根据真武殿的大梁题记,可知该殿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雷神殿当为原厨房,左右均有石板路与后院相通。大殿前为左右配殿,均为吊脚楼。左配殿进深大,分前后间,楼下为猪、羊圈。右配殿进深小,明间为过道,有石踏道通二圣殿。大殿后为天师殿,平面为六角形,三层三檐,六角攒尖顶,底层供张天师像,二层供白衣观音像,三层供送子观音像。天师殿后为观音殿,三层,已毁,观音像移在天师殿供奉。

第二组群为已改建成砖木结构的平房。原建筑前为山门,面阔三间,明间为过道。因文昌骑鹿,关公骑马,故左次间有祥鹿,右次间有关羽侍从周仓牵赤兔马泥塑。山门后为二圣殿,面阔三间,高三间。底层左供文昌帝君像,右供关圣帝君像,左右设楼梯,为二层的垂直通道。二层供诸葛武侯像,故二圣殿又称武侯祠。三层供蓝面赤发的魁星像。二圣殿后为文昌阁,高二层,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底层供文昌帝君像,二层供玉皇大帝像。文昌阁后石头踏道经右配殿可进入大雄宝殿前院,旧时为上、下两座寺院的主要通道。

第三组群除纪念碑外,已全部毁坏。民国元年(1912),滇军司令刘发坤,以贵州光复,率师路过铜仁,在雷神殿南面建“光复纪念碑”。民国27年(1938),铜仁县抗敌委员会将原碑改建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76年,铜仁县革命委员会又改建为“唐山地震不幸殉职同志纪念碑”。1995年,铜仁市人民政府复改建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南侧,原有护国楼,面阔三间,高二层,悬山顶。楼前为二吴亭,平面呈六角形,砖柱,六角攒。这两座建筑,均为纪念民国5年(1916)的护国战争而建。

在东山的绝壁间,镌有“云彩江声”四字,为明万历七年(1579)铜仁知县何采所书,因年久剥落,清同治十年(1871)铜仁知府袁开第补书。民国元年(1912),滇军司令刘发坤亦题有“渊亭岳峙”四字。

1985年,贵州省文化厅、铜仁行署、铜仁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雷神殿及真武殿,并修复了大雄宝殿及左右配殿。现为贵州铜仁傩文化博物馆馆舍。

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朝阳寺

朝阳寺位于江口县城西北39公里的德旺乡红光村朝阳山上,寺因山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现存庙产沿革碑载,庙始建年代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之前。原庙毁于咸丰至同治年间,重建于光绪七年至九年(1881~1883),由正殿、下殿及左右两厢构成一封闭性四合院。所有殿宇均以石墙作外墙,内立木构架,屋面盖小青瓦。正殿及下殿仅正面设有几个砖花窗,室内光线较暗。正殿面阔五间,前带廊,通面阔19.11米,总进深9.1米。但檐柱仅四根,平均分成三间,每间面阔6.37米,成为明三间暗五间,颇具特色。左右两厢各面阔二间,通面阔6.4米,进深4.3米。下殿的面阔与正殿同,进深5.77米。天井宽11.1米,深6米。整个院落占地409.5平方米。寺内原供释迦、弥勒、观音、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韦陀等佛像及神像,“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被毁。现神龛立柱上残存的部分木雕龙头及龙身造型甚为生动,雕刻颇具功力,且贴金敷彩。现正殿前的两块石碑尚存,一记建庙始末,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科举人唐仁沛撰文,刘继业书丹;一记庙产沿革。寺周五六里内,原为庙产,森林保护较好,近20多年来,虽遭乱砍滥伐,但仍然古木参天。庙前栽培的花木甚多,尤以玉兰和重瓣刺梨最为有名。昔时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为朝山正日,上山进香者不下千人。现虽佛毁庙空,因环境幽静,远近群众,盛夏仍喜欢上山游览。

(四)思南府文庙

思南府文庙位于思南县城北隅,坐西向东,正面临街,现存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

思南府文庙依山势而建,泮池前地面与崇圣祠台基高差16.5米,平面布局规整,所有建筑均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庙前左立“道冠古今”坊,右立“德配天地”坊。照壁左辟“礼门”,右辟“义路”,门外各立下马碑一通。照壁后为泮池,池上建石拱桥三座,池右有井曰“育贤”,泉水注入池内。泮池后上数十级石阶为棂星门,石阶中为御路,有龙凤浮雕。棂星门后为大成门(戟门),面阔22.65米,进深5.75米。院子左右为两庑,各五间,通面阔19.2米,进深5米。大成殿面阔22.4米,进深13.35米,高约15米,单檐歇山顶。殿前有月台(天子台),四周设石雕栏杆,台前御道有石雕蟠龙,台两侧各有十余级台阶供上下。大成殿后为崇圣祠和追封殿三间13.5米,进深8.3米。

思南府文庙早年为思南城区小学校址。民国25年(1936),肖次瞻在该校任教期间,曾在此组织读书会、歌咏队、话剧队等,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民国27年(1938),中共思南地下党总支委员会正式成立,肖次瞻任总支书记,以文庙为活动场所,创办《教育旬刊》、《读书生活》,并在大成殿出壁报等,开展各种革命宣传活动。

1985年后,贵州省文化厅和铜仁行署先后多次拨款进行维修。现文庙内辟有中共思南地下党陈列室、乌江博物馆、土家花灯艺术陈列馆、号军起义馆等。

1999年12月2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峨岭武圣宫

峨岭武圣宫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戴家寨,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后毁于战乱,清光绪十九年(1893)由戴家寨土家族戴氏家族重建,原名文阁,楼顶大梁题记为:“皇清光绪癸巳年暑日吉旦戴氏阖族重建文阁。”

峨岭武圣宫平面为六角形,为二层三重檐六角攒尖顶楼,高16.6米。底层对角线直径6.6米,台基为料石所砌,高约0.5米。宫身木结构的柱网采用内外环柱布局,底层的六根金柱直通三层,既是二层的金柱,又是三层的檐柱,成为楼身的骨干。二层的檐柱立于底层顶部的递角梁上。底层周边砌空斗墙,正面为砖砌四柱三间门牌楼式门,中柱及边柱间无额枋,正楼匾两侧亦无高拱柱。正楼为庑殿顶,两边楼即阁楼的第一重檐,明间辟券洞门,两次间分别嵌清嘉庆二年(1797)及光绪十九年(1893)的建楼碑。二三层的外檐装修分上、中、下三段。下段装木裙板。中段正中装木雕花窗,两侧为竹笆墙,外粉白灰。上段全为白色竹笆墙。楼内有木扶梯连接各层。屋面盖有青筒瓦,翼角塑卷草纹,角下悬挂风铃。楼刹较高,刹杆上穿陶质宝珠。整座阁楼造型美观,色彩淡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印江峨岭武圣宫

(六)铜仁川主宫

铜仁川主宫位于铜仁市江宗门外两江合流处西岸,与“铜岩”对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历代均匀修葺。在大殿前的观戏脊檩下有“大清□□庚寅仲冬……”题记,可知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

川主宫是一组封闭性木结构建筑,二进院落,坐西朝东,占地面积857.67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戏楼、观戏楼、大殿、后殿(已毁)。大殿前的南北厢楼与戏楼相连,保存完好。天井面积168.7平方米,青石板铺墁,四周的高封火墙以特制青砖砌筑,砖上有“川主宫”字样。大殿面阔五间21.7米,进深8.9米,歇山顶。南北厢楼各五间,面阔11.8米,进深4米,歇山顶。戏楼为单檐歇山顶,翼角下悬挂风铃,顶部四周以望板加以装饰。

全宫皆以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绘为装饰,门额上嵌刻的“川宫主”三字和山门两侧嵌刻的对联,亦保存完好。戏楼及大殿的木雕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被凿掉。封火墙上嵌有石碑二通,记载“川主宫”修建事宜。宫门外的平台及平台四周的石栏杆亦保存完好,并以花、草、虫、鱼饰之。

民国37年(1948),四川同乡会馆曾于此创设“铜仁私立益州中学”,其间,革命烈士马元熊曾在此任教,宣传革命道理,从事革命活动。1997年,贵州省文化厅及铜仁行署拨款进行了全面装修。

1999年12月2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思南万寿宫

思南万寿宫位于思南县城中街,旧名“水府祠”,祀肖英佑侯,原址在城外普济庵,明正德五年(1510)被洪水淹没,明嘉靖十三年(1534),长官司张镫重建。

明万历二年(1574),府城张姓在今址修祠,祀许旌阳,兼祀肖英佑侯,晏平浪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江右荀士英等又募捐添建。清嘉庆六年(1801),江右商民投资大加开拓装饰,更名为万寿宫,面积为2405平方米。

临街为山门,门内建石牌坊,由坊而上为门楼,再上为拜厅(正厅),拜厅左右为厢楼,四周屋檐相接。正厅后是观音堂,左为关圣殿,右为紫云宫,侧为梓潼宫,左右为僧舍、厨房。整个建筑四周,均以砖砌高墙围护。

现仅存门楼、左右厢楼、石牌坊门、石台阶、戏楼等。

二、亭阁宗祠古塔

(一)铜仁跨鳌亭

铜仁跨鳌亭位于铜仁市大小两江汇合处的铜岩上。相传元代有渔人在两江汇合处的巨石附近,捞得儒、释、道三尊铜像,铜岩、铜仁因以得名。明正德十一年(1516),参议蔡潮在岩上建亭,名“跨鳌亭”,预祝铜仁生员赴考,必占鳌头,后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府苏稷增建上下两亭,并改铜岩为小金山。里人贡生徐訚为亭撰楹联一副:“双亭荡云海,一柱砥风涛。”后人以“中流砥柱”为铜岩题名,列为铜江十二景之一。清嘉庆十三年(1808),铜仁知府徐正青重建跨鳌亭。民国4年(1915),护国军旅长卢涛驻防铜仁与地方各界人士募集资金,在旧亭基址上建木结构亭一座,高二层,四角攒尖顶,并在四周增建石栏,民国21年(1932)被洪水冲毁。1993年,铜仁市人民政府重建跨鳌亭,为三重檐六角攒尖顶,高约18米。

(二)印江文昌阁

印江文昌阁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西隅印江中学内,阁为七层七檐八角攒尖顶,屋面及披檐均盖青筒瓦,从外地坪至木结构顶高37.03米,连同阁高约41米,占地面积96平方米。

据清道光《印江县志》记载,该阁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时称澄清楼,久废。明崇祯二年(1629),改建为阁,计9层,后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修,高5层,复圯,清道光十七年(183年)重建。

阁基为青石砌筑,高1.61米。阁身为砖壁,内有完整的木结构。砖壁内部为八角形空筒,上下大小一致。八个内角各设立柱一根,柱中对角线长5.88米,柱间以穿枋连接。立柱承托各层楼面并直通阁顶,承托屋面及阁刹。各层均挑出木披檐及翼角。底层正面设券洞门,门额嵌阴刻楷书“江城砥柱”匾,系清道光九年(1829)黄冈李振堃所题。其余七边无门,门前设平台,底层砖壁厚2.4米,二层厚1.5米,收进0.9米。二层设平座,回廊宽0.9米,外侧置栏杆,并挑出披檐。平座在底层墙顶,栏杆及披檐为悬挑结构。二层以上,砖壁逐层减薄,阁身有柔和的收分。整座阁楼,除二、三层高度一致外,其余各层,往上逐渐减低,使阁楼显得稳重、秀丽。二层正面亦设券洞门与平座回廊相通,三至七层设券洞窗,其余各面交错设券洞窗或圆窗,顶层其余七面增设圆窗或长方形砖砌花窗。正面三层窗顶嵌阴刻楷书“文昌阁”竖额,正面其他窗户及四层以下所有窗户均有题额,文为“仰之弥高”、“云蒸霞蔚”、“斯文在兹”等。阁身所有门窗及八个外角均粉白色装饰线,各边窗台以上、檐口以下粉浅灰色。阁刹为宝珠形,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保存基本完整,为贵州省塔类建筑之佼佼者。1987年贵州省文化厅拨专款进行维修。

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严氏宗祠

严氏宗祠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南峨岭严家寨,背靠峨岭山,面临印江河,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占地1000余平方米。该祠分前后两院,四周有空斗砖墙围护,是一组封闭性古建筑。在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前天井、三星台、正厅、后天井、后厅。前后两厅左右均有厢房。前厢房左右各四间,每间面阔4.42米,进深5.2米。后厢房左右各四间,每间面阔4米,进深5.2米。正厅面阔五间21.5米,进深10.6米。后厅面阔五间19.5米,进深7.2米。祠中原建有六角亭,正殿前建有福禄寿三星台,前后天井皆青石板铺墁。正厅和左右厢相接处,均有石砌月亮门和石围栏。

印江严氏宗祠

严氏宗祠的梁、柱、穿枋、柱础、栏杆等,均有古朴典雅、工艺精湛的雕刻。

印江严姓是一大族,及至清末,当著名书法家严寅亮题写北京“颐和园”匾获慈禧太后赏识而闻名后,族人更以为荣,因而再次整修宗祠,并增建亭阁。阁高五层,六角攒尖顶,青瓦覆盖,檐下饰斗拱,阁顶设“文笔”,象征文运兴盛。阁内设扶梯可直达顶层,每层还配有彩画、书法等。阁两旁配以亭台,布局甚为得体。20世纪50年代初,亭、阁及三星台均被拆毁,现仅存正厅、后厅及前后厢房。

1999年12月2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燕子岩田氏宗祠

燕子岩田氏宗祠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燕子岩村,民国21年(1932)由少将参议田应军承首修建。该祠由前、中、后三个院落及右花园组成,占地2156平方米,四周筑有高封火墙,是一座规模大、工艺精、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群。

祠的前院为过渡空间。院前为照壁,壁的两端各设一券洞门。院后为牌楼式祠门,门框及坊柱上有阳刻楹联3副,均由田应军所撰,当时的印江县长潘永衡书丹。门内为戏楼及耳房,两侧为厢房各2间,后为面阔25.5米、进深9.5米的正厅。戏楼翼角高翘,檐下装如意斗拱,台口额枋上有高浮雕图案7幅,照面枋上有《岳母刺字》、《流沙河救主》、《空城计》等戏文浮雕5幅,檐柱上还装有木雕狮子撑拱,皆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正厅后为后院,两侧亦为厢房各2间,后为面阔25.5米、进深5米的后殿。正厅与后厅右侧是曲尺形花园,正厅与前厢右侧是鱼塘。花园内有边长6米的六角攒尖顶凉亭一座,名曰“燕翼亭”,其鼓形柱础上雕有花鸟鱼虫图案,窗扇上有精细的木雕,亭内还有阴刻对联6副。

(五)中天塔

中天塔位于思南县城东北椅子山顶,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参政史旌贤始建,后毁。清道光十八年(1838),知府郭鸣高捐俸600两,由郡人安品绪、安统绪兄弟监修。工至半,费不敷,署府邓应台捐银100两,安化知县杨钜源向本城殷实户募银200两,向盐商募银300两续建。费仍不敷,知府夏修恕捐银170两建成。

该塔为七层七檐六角攒尖顶砖塔,塔顶及披檐盖青筒瓦,高约40米。底层六面辟券洞门,二至七层各设窗洞,正面门额为“鼎峙中天”。

塔于民国12年(1923)12月二十一日被雷击毁,1992年按原样修复。

(六)鹦鹉溪渐鸿塔

鹦鹉溪渐鸿塔位于思南县城鹦鹉溪街西1公里马沿溪边小山上,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是一座装点河山、弥补山川形胜之不足的风水塔。该塔呈六角形,基座较低,为五级楼阁式砖塔,通高13米,底层每边长1.67米。一至四正面辟券洞门,门楣嵌横匾或竖额,匾的两侧塑仙人、天马、玉兔或麒麟,并配有诗文及彩绘等装饰。第五层各面均设圆窗,塔身粉白灰,各层均挑出腰檐及翼角,塔顶翼角下各悬一风铃,塔刹为宝珠形。该塔造型美观,保存基本完好。

三、道桥碑

(一)楠杆接龙桥

楠杆接龙桥位于德江县城西75公里的楠杆土家族乡新街南200米处,横跨楠杆河,始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桥廊脊檩下的题记尚清晰可见。

桥为木结构廊桥,共九间,右岸第一间立于地面,其余八间以长约20米的大圆木为梁,上铺木板,构成桥面。桥廊通长22米,宽3.7米,单檐悬山顶,屋面盖小青瓦。右岸桥头立一悬山顶小牌楼,正楼匾装白色竹笆墙,上书“结龙桥”三字。左岸桥头立一悬山顶小庙,内供观音像。桥廊两侧设坐凳及直棂栏杆,栏杆外原有披檐,现已不存。桥的两端大梁底部,各设一八字撑,之间相距约14米,跨度仍然偏大,致使大梁受弯变形,整个桥廊明显下坠。

该桥规模较大,从始建至今已200多年,保存仍较完整,在贵州现存廊桥中,是时代较早的一座。

(二)汪家沟共济桥

汪家沟共济桥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南7公里的汪家沟寨路口,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原为木结构桥墩及桥廊。民国2年(1913)重建时,改建成单孔石拱桥,上立三间桥廊,成为石木结构的廊桥。桥廊通长15米,宽3.5米,单檐悬山顶,屋面盖小青瓦。明间南北两缝的四根金柱伸出屋面,构成一歇山式叠楼。楼身东西两面下部装木板,南北两头下部装白色竹笆墙。桥廊两端各立一歇山顶牌楼,正楼匾上的“南溪锁钥”四字,为清末书法家严寅亮所书。

(三)楠杆凉桥

楠杆凉桥位于德江县城西75公里的楠杆土家族乡上寨村口,为木结构廊桥,当地称凉桥,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该桥以9根大圆木为梁,上铺木板,构成桥面,其上再建桥廊五间,通长14.7米,宽4.6米。廊高7.5米,单檐庑殿顶,屋面盖小青瓦,屋顶建有三座叠楼。正中为四角攒尖顶叠楼,体量较大,檐下装卷板,楼身四面装木板,上下两面设窗,现窗棂已毁。两端为悬山顶小叠楼,正面及背面均装竹笆墙。桥廊两侧设坐凳及直棂栏杆。栏杆外原有披檐,早年已毁,现仅存挑檐枋。桥的两端设八字门,无门窗。

该桥的最大特点,是在大梁底增设二道八字撑,撑于明间左右两缝的屋架下。此屋架也是中部大叠楼的屋架,是该桥受力最大的部位。增加八字撑,等于变一跨为三跨,大大改善了该桥的承受能力。

(四)洋溪万里桥

印江洋溪万里桥

洋溪万里桥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南98公里的洋溪镇,横跨于洋溪河上,为三孔石拱桥,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桥通长28.9米,宽5.2米,高7米,中孔净跨8米,左右两孔净跨各7米,桥高5.5米。桥的两侧中部各刻“万里桥”三字。桥面两侧设条石桥栏,宽约30米,高约40厘米,两端各设石狮一对。桥的西头另有一小拱桥,上立《万里桥记》石碑。碑文为松桃人果勇侯杨芳所书,记述桥名缘由及经过。该桥砌筑工艺高超,结构紧密。桥墩周围数十米内的河床均用块石铺墁,以防止河水冲刷桥基。20世纪60年代改为公路桥。“文化大革命”,桥碑被砸为两段,石狮亦被推入河道,后已修复,但石狮仅存3只。20世纪80年代在两侧增修人行道。

(五)芙蓉坝兴隆桥

芙蓉坝兴隆桥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业乡芙蓉坝谢家寨,横跨芙蓉河,为木结构廊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桥廊共七间,三孔二墩,通长30米,宽5.6米,廊高6米,二重檐,屋面盖小青瓦。廊的两侧设直棂栏杆及坐凳,两端为四柱三间牌楼式八字门,明间敞开,无门扇,次间装木板。正楼及次楼均为庑殿顶,楼匾均为白色竹笆墙,正楼匾书“兴隆桥”三字。该桥原为木桥墩,1949年改建成石桥墩。

(六)潮砥“黔中砥柱”石刻

潮砥“黔中砥柱”石刻位于德江县城东30公里的乌江岸边,明嘉靖三年(1524)田秋书写的“黔中砥柱”四字,镌刻在潮砥滩边一大石礅上。“黔中砥柱”,阴刻,横题,楷书,每字30平方厘米。左右两边有题款,上款“甲申岁春月吉旦”,下款“西麓田秋题”。字体工整古朴,刻工亦佳。

田秋(1494-1556),字汝力,号西麓,明思南府水德司(今思南县)人。明正德五年(1510)中举,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授福建延平府推官,旋改直隶河间府推官,后升任吏部左给事、户部都给事、广东布政使等职。

田秋为官,以做谏官著名,晚年退居思南府,主修《思南府志》。明嘉靖八年(1529),亲拟《请开贵州乡科疏》上奏获准,在贵州首开考场,解决了贵州举子出省赶考的困难,对发展贵州文化有一定贡献。

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河缝观音洞摩崖

河缝观音洞摩崖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江家坡与峨岭关两山峡底南岸,俗称河缝,距县城约4公里。洞内正中岩壁上,有浮雕观音立像和刻有明代游人题词。左边为蜀人刘兆桂的“云根仙窟”,云南顺宁通判□□□的“江关雄栈”,另一蜀人的“驿路□碑”等大字,字径约0.6平方米。右边有廖儁的“仙源径如”四字,字径0.4米平方米,另有一方小字,模糊难辨。洞外左边宽约5米的石岩上,正中横刻“平城水赖”四个行书大字,字径0.8平方米,下款“大明万历辛丑岁次仲春知县张熔题”。洞前河岸有高3米、宽2米大石一方,刻碗口大字,部分文字因风化不甚清楚。据《贵州通志·古迹志》载:“观音洞旁大石一方,高及寻,阔六尺有奇。明郡御史箫剑斗题联曰:‘利斧劈荆榛,日照月临,亿万人颂张公德泽;奇岩成坦道,山长水远,百千里通禹贡车书。’”称颂张熔倡修道路,便利交通。

(八)乌江洪峰标记石刻

乌江洪峰标记石刻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乌江东岸观音岩石壁上。清宣统元年(1909)五月,乌江河水陡涨,沿河县境两岸田地淹没,房屋冲毁,漂尸泛骨,人畜无算,洪峰高达37.94米(假定标高),是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大水之后里人周恩寿、汪世仁、肖世珍在观音岩洪峰所及之处题壁作记,文曰:“宣统元年己酉岁五月十八日大水涨至此,五月十八日汪世仁笔,八、六十老人肖世珍、周恩寿见。”

沿河乌江洪峰标记为研究贵州水文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1909年7月长江大水为灾的历史见证。

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天庆寺界碑

天庆寺界碑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东12公里的天庆寺,高178厘米,宽95厘米,立于清乾隆十年(1745),阴刻楷书,碑额镌“界碑”二字。

(十)梵净山禁砍山林碑

梵净山禁砍山林碑位于梵净山金顶附近滴水岩下。有碑两方,一碑刻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一日,为贵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所出告示,现保存完好。另一碑刻于同年十二月初十日,为抚理贵州巡抚麟庆所出告示,现已断为三截,拼合后仍可辨读。两碑均高100厘米,宽50厘米。

梵净山历来林木茂密,古刹棋布,珍禽异兽繁聚,名贵药材遍地,为黔东名山之冠。两碑之立,对保护梵净山的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起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为研究梵净山的历史保存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两碑内容大同小异,都是为了严禁砍伐梵净山山林,掘窑烧炭而发布的禁令,现仅录一碑碑文于后。

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印江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

印江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位于梵净山金顶西北侧的踞齿山东部滴水岩下,坐北向南,1979年冬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开展文物调查时发现此碑。形制仿牌坊式,总高290厘米,坊顶已毁,两柱、抱鼓、台基及碑身尚好。边沿饰浮雕卷草纹,碑心高185厘米,宽151厘米。碑额有浮雕云龙竖匾,形若神主牌位。长方形框内刻楷书“敕赐”二字,左右两角亦各雕一装饰图案。碑文为阴刻楷书,共349字,序文833字,附文516字。首行题曰“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落款为“大明万历戊午岁仲春吉旦”,即万历四十六年(1618)。北京户部郎中李之彦题,石匠僧真香、胡贵镌刻。碑文为骈文,对梵净山的历史沿革、山形地貌、名胜风光均有记载,是梵净山迄今发现的文物古迹中时代最早的一处。但碑文的错别字、漏字较多,有些字句费解。

1982年2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2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梵净山茶殿纪事碑

梵净山茶殿纪事碑位于梵净山金顶古茶殿遗址内,素面,无上款,无横额,现保存完好。碑高177厘米,宽98厘米,正文27行,每行55字,共1400余字,文为清拨贡张鸿翓撰并书。

此碑是清同治至光绪年间(1862~1908)梵净山和尚隆参的纪功碑,内容涉及面广,对山区风光、名胜、物产以及明万历(1573)以来寺庙兴废、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4)红号军起义事,都有提及,尤以记载光绪时以刘满为首的一支清廷叛军事迹最详。

碑文称赞梵净山“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在对凤凰山、太子石、金刀峡、九龙池、万卷书、回香坪、三角庄、九皇洞等处风光逐一加以描绘后,称它们是“黔中名胜”,“宇宙大观”。碑文记载了明万历时梵净山“建立四大脚庵,凿开五方道路”的缘起和“数百年,进香男妇时往时来,若城市然”的盛况。特别是关于因红号军起义,山区庙宇被毁后,“香灯冷落,人烟寂寞”,隆参和尚“道剪荆棘,路劈蚕丛”,先后修复回香坪、报恩寺、九皇洞、明镜山,创建镇国寺、水源寺、明珠寺等事迹的记述,对研究梵净山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碑文还详细记载了以刘满为首的一支清廷叛军上山和被消灭的经过。刘满,又名杨满、刘足拜()子,贵州安化县(今思南县)大水沟人。原系清军,因参加哥老会,受反清复明思想影响,于光绪元年(1875)参加谋反,后遭清军镇压。他于当年六月率领残部30余人,经马鞍山(在今岑巩县天马镇)进入梵净山。碑文称“有马鞍山贼首刘足拜()子率领余匪数十人,身穿号衣,手执洋枪,假扮官军,伪称兵练,窜入此山”,即指此事。由于隆参和尚对他们破坏山区宁静极为不满,几次报官请兵。清廷对此也非常重视,由光绪元年至六年(1875~1880),先后派10多名军官带兵前往清剿,贵东道易佩绅、贵州巡抚岑毓英亲自前往督战,于光绪六年(1880)五月初九在金顶附近将叛军全部消灭。这些情况,与民国《贵州通志》有关记载基本吻合。

江口县的建立与上述事件有密切联系。岑毓英因梵净山离周围府县太远,鞭长莫及,便在肃清了刘满叛军后,奏请清廷移铜仁县治于江口。后经批准,清光绪九年(1883)铜仁县治迁往江口,民国3年(1914)改称江口县。

碑文所称“明季万历年间,李皇后修行于此,肉身成圣,白日飞升”,查无史实可证。《明史》万历神宗的后妃中无李氏者,只称他母亲李皇太后“好佛,京师内外置梵刹,动费巨万”。另山上现存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则有“神明在位,泽遍八方,恩施还定,百神是依”的内容。该碑领衔是“皇太后娘娘李”,足证当时资助重建梵净山寺庙的确为李皇太后。民间所传九皇娘修行,白日飞升以及九皇洞、太子石、李国舅等故事,都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季夏月古清浪拔鸿翓谨序并书。

(十三)铜仁“改修铜江书院记”碑

铜仁“改修铜江书院记”碑原立于铜仁铜江书院,1979年由铜仁县文化馆收藏保存,碑高246厘米,宽105厘米,厚9厘米,碑文共20行,每行字数不等,少则5字,多则56字,全文计927字。

铜仁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设府,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改铜仁长官司为铜仁县,府、县同治。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郡守陶万达利用明总兵官署旧址建书院,后因战事,改设武备院。清光绪九年(1883),移铜仁县治至江口,始将旧署改为书院,但房屋倾塌,不宜讲学,生员甚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铜仁知府陈廷梁邀约府城绅民捐资改建旧署,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破土动工,至次年冬告成,从此铜仁才有了正规的讲学之所。

碑文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铜仁知府陈廷梁所撰,时著名书法家严寅亮应聘在铜江书院讲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他用北魏体楷书写成,由铜仁县楠木溪著名石匠马永有镌刻。


[1] 明代在贵州设僧纲司,为政府管理佛教机构,都纲由僧侣担任。

土家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