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饮食习俗
一、传统食品
土家族以大米为主食,饮食普遍喜酸好辣,菜肴丰富多彩,烹饪方法灵活多样,茶文化、酒文化异彩纷呈。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一)主食
土家族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兼以玉米、红薯、马铃薯、小麦、荞麦等杂粮。土家族主食的品种较多,有大米饭、苞谷饭、小米饭、糯米饭、糯米与小米合煮的饭,还有大米拌苞谷的蓑衣饭。土家族主食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大米拌苞谷的蓑衣饭,其做法是:先将大米在锅中煮至半熟,用筲箕将米汤过滤,再将苞谷面洒上水在甑子里蒸熟,然后把它们拌在一起再放入甑子里蒸10分钟即可。土家族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吃起来,既香又甜,别有风味。土家族还喜欢吃苞谷豆儿,即将苞谷经温水浸泡,使内肉变韧,外皮变软,用石碓轻轻舂下外皮并将其簸出,加水微火煮熬而成,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稀饭也是土家人的喜食之物,种类较多,有大米稀饭、糯米稀饭(文火以油炒糯米开始变黄即渗水煮)、酸菜与苞谷面煮的酸菜稀饭、大米或苞谷面与“菜腐”(豆制品)煮的菜腐稀饭、大米与豆浆煮的豆浆稀饭、绿豆稀饭以及嫩苞谷(舂碎煮熟)稀饭等,多因调节口味而做。
(二)菜肴
土家人的菜肴种类很多,既有蔬菜、肉食,又有山珍野味、花草菌叶。飞禽,多食家鸡、家鸭和野鸡、竹鸡、斑鸠;走兽,多食家养的猪、羊、牛肉和野猪;水产,多食鱼、虾、螺、蟹和团鱼、鳝鱼等。
肉类:主要有猪肉、鸡肉、鸭肉、鹅肉、鸽肉、羊肉、牛肉、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等,有些肉如野鸡肉、野猪肉、甲鱼肉、斑鸠肉等已不常见了。
蔬菜类:主要有辣椒、西红柿、白萝卜、胡萝卜、白菜、花菜、菠菜、莲花白、牛皮菜、青菜、芹菜、茼蒿菜、土豆、茄子、韭菜、菜薹、芋头、魔芋、莴笋、豌豆苗、竹笋、茭白、黄豆芽、绿豆芽、香椿芽、香菜、洋葱等,既可作调料又可作蔬菜的有香葱、大蒜、生姜等。
豆类:主要有黄豆、豌豆、胡豆、四季豆、扁豆、豇豆、绿豆、青豆、饭豆等。
禽蛋类:主要有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
瓜类:主要有黄瓜、南瓜、苦瓜、瓠瓜、冬瓜、丝瓜等。
油类:猪油、菜油、茶油等。
食药两用类:主要有枸杞、陈皮、核桃仁、花生仁、银杏、天麻、山药、大枣等。
调味品:主要有生姜、香葱、大蒜、花椒、木姜子、茴香、丁香、胡椒、八角、陈皮等。
二、饮食习惯
土家族饮食习俗受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影响较大,形成了独特的酸、辣、腊食俗。土家人日常所食,几乎每餐不离酸菜和辣椒。由于酸菜开胃健脾、生津止渴,能增强食欲,土家族群众几乎每顿必食,凡修房造屋、婚丧嫁娶或逢年过节,席面上均有一至几道酸菜。土家族所食之酸并非来自作为调味品的醋,而是来自本地自产的各种酸菜、酸鱼、酸肉等。
酸菜是土家族腌制的大宗菜,因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购物较难,为解决日常饮食之需,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酸菜缸,很多蔬菜都可以制成酸菜,如青菜、洋姜、萝卜、苞谷渣、豇豆等。酸菜的做法:把菜洗净,放入开水中焯一下,放入坛子中,加上热米汤(正好淹没菜),过两三天米汤变酸,酸菜就做成了。其吃法是:可以把酸菜与辣椒一起炒吃,也可以把酸菜切碎加盐和辣椒粉凉拌吃。各种酸菜因制作、原料不同,做法上也略有差异。“瓜瓜花”(南瓜花)的做法是:先把南瓜花洗净,把花蕊抽掉,然后把粳米粉、糯米粉各一半用水拌湿,加上盐,把米粉塞入花中包好,放入坛子中,把坛子倒置,十来天即可食用。酸茄子的做法是:选用秋天的茄子,削皮,切成手指大小的条状,用盐腌渍一个小时,挤干水分,放入坛子中,把坛子倒置,约半个月即可食用。酸汤是土家族的一种饮料,多在夏天劳作疲惫口渴时喝,清热退火,解除疲劳,亦可帮助消化。
土家人腌渍的酸肉、酸鱼也别具风味。酸肉是以猪肥膘肉为原料,切成约二两重的块状,配以食盐、五香、花椒粉腌渍数小时,再拌和籼米粉,入罐存放半月即可,食时配以其他作料焖制,其味微酸有黏性,油而不腻。按照做酸肉的方法,土家族腊月杀年猪时,常把猪头肉洗净,用水煮熟,切成片,用粳米粉、盐、花椒拌匀,放入坛子中,把坛子倒置,10天左右就可食用。酸鱼的制法是:先刮鱼鳞,去内脏,洗净,把鱼从背脊剖开,去鳃,里外抹上盐,在木盆、瓷盆或瓦钵中腌制两三天,让盐汁浸透鱼体,再拌以玉米面或糯米面做糟料,然后一层糟料一层鱼,逐层置放土坛中,坛口用竹片塞紧,坛子倒置,一个月后便可食用。酸鱼存放一两年而不变质,生熟皆可食用。用油炸制,色泽金黄,具有焦、香、酸、脆特点。夏天,天气炎热,不宜吃荤腥,鱼、猪肉又易腐,拌上糯米粉,腌制成酸鱼,既不油腻、腥臭,又防腐、上口,是招待宾客的佳品。思南县杨家坳乡、亭子坝乡及凤冈县永河镇、石径乡一带的酸鱼都小有名气,凡来此地走亲访友、游览观光或是做生意的人,往往都会买一些回去让家人、亲友分享。
酸鱼中常见的还有一种酸鲊鱼,制作方法是:用新鲜的二三两的鲤鱼或草鱼,剖开洗净,在肚内填上用盐和香料拌和的玉米面,放在密封的土坛里腌一段时间,食用时取出蒸或油炸,酸香味长。
土家族的饮食习俗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由于所居之地气候潮湿,而辛辣具有除湿利汗、温胃健脾的作用,为驱寒散湿,他们除喜食酸菜外,多有嗜辣的习俗。土家族有“三天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儿抓,走路脚软眼也花”的说法。土家族把辣椒称为海椒,他们能把辣椒做出很多种花样来,如糟海椒、糊海椒、粑粑海椒、面面海椒(辣椒粉)、泡海椒、干海椒等。土家人家家都制糊海椒,几乎顿顿都有,无椒不吃饭。把海椒放于近火处或热灰上烤焦,去灰搓细,放盐、酱油及芫荽、姜蒜等即成。制作虽易,但搓后辣手。胡海椒为诸菜之调味品,凉拌之菜不可少。豆花、苞谷豆腐等不需油煮,白水煮透蘸胡海椒水也颇具风味。他们把新鲜的比较嫩的海椒爆炒,称为“海椒娃儿”,又香又嫩,而又不辣,很多土家人都喜欢吃。土家族常将辣椒作主食,用鲜红辣椒为原料,从中切为两半,去掉辣椒籽,将粳米粉、糯米粉用水拌湿,并拌食盐,入坛封存一段时间(15天左右),即可食用。烹调时用油炸制,光滑红亮,酸辣可口,刺激食欲,为家中常备菜。把整个红辣椒用盐腌制,待腌出盐水时即可食用,称为“泡海椒”。把红辣椒剁成末,放适量盐、大蒜装于土坛中,称为“糟海椒”,用为作料,香辣可口。还可以将辣椒末与苞谷粉混合,装入坛中倒置,制成“渣海椒”,可以同各种肉食混在一起蒸吃,也可以同腊肉炒吃,香味隔几间房屋都能闻到,真是辣、酸、香俱全。腌制泡辣子,吃起来又辣又麻,别有滋味。酸辣子,既可油煎,又是上等作料。糯米酸辣子、苞谷酸辣子,可算是土家族妇女的绝技。秋冬后,每家都要制作几坛各种辣品,以备冰封时节、农忙时节、蔬菜淡季吃。鲊广椒,也称为鲊辣椒,具体制作是:将鲜红辣椒去蒂洗净,沥干水分,用铡刀剁细,加入食盐、苞谷面或糯米面拌匀(也有的还拌入花椒、橘皮等调料),盛入坛子,盖上菜叶,然后用竹片将其卡紧,再倒置于盆中,大约3周后就可取出烹制。一般是在锅中焙熟后与土家腊肉一起炒食,成品色泽微红,酸辣味十分特别。还有用鲊广椒做蒸肉、扣肉底料、伴料,这样做出来的蒸肉不油腻、爽口,易消化吸收。用它与苞谷面做成苞谷糊,叫鲊广椒糊。在土家族的宴席或平时饭桌上,几乎每道菜都要用辣椒作陪,可见辣椒在土家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除辣椒外,花椒和胡椒也是土家族广为食用的辣味剂,特别是当地产的一种野生山胡椒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每年的端午前后,山胡椒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要加工、贮存一些山胡椒,以供调味之用。由于花椒和胡椒在土家族烹饪上的大量使用,使土家族菜肴的辣,不是单一的辣,而是麻、辣、香兼备的复合味。这正是土家人善于将花椒、辣椒混合使用的结果,也是他们调味的特殊之处。
另外,土家族还把辣椒当成必备的良药,天气变冷了,吃辣椒可以活血驱寒;感冒了,可以用红辣椒熬汤发汗;生冻疮,可以用捣烂的辣椒敷。
土家族地区,有许多传统风味食品,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土家族传统风味食品主要如下:
1.腊肉。土家人家家都时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便把它制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腊肉是土家族过年时必备的食品,腊肉多少有时甚至成了衡量一个家庭富裕程度的标志。农历腊月,土家人将养得膘肥体壮的年猪宰杀,切成三至五斤(或更大)的条块状,把盐炒黄,加花椒炒出香味出锅,裹上五香粉,放入盆中,将盆底的肉皮朝下肉朝上,面上层的肉皮朝上肉朝下排放整齐,每三五天翻一次,10天后沥干水分挂在炕架上,用柴火薰炕即可。熏制好的腊肉黄澄泛亮,通体喷香,呈黄黑色,在通风处,可保存两三年不变质。食用时,取肉在火上将肉皮烧焦黄,放在温水中将皮泡软,刮洗干净。腊肉的烹调方法比较多,排骨、猪蹄一般用来炖,制作火锅;其他部位一般用来与鲊广椒、蒜苗、山野菜、小米一起炒、蒸而食。比较有名的腊肉菜品有:小米蒸年肉、鲊广椒炒腊肉、糖年肉、蕨粑炒腊肉、腊蹄子火锅等。腊肉无论炒、蒸、煎、煮,均鲜香可口、肉质坚实、熏香浓郁、肥而不腻、风味独特,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主菜。
2.“坨坨肉”。坨坨肉是土家族餐桌上的特色菜,其做法是:将腊肉切成一寸见方的坨坨,放入锅里,加上水和食盐、生姜、大蒜、花椒、陈皮等作料,用猛火煮沸,放入土豆、萝卜、香菇、冬瓜等,再用微火煨1小时,腊肉烂熟,香飘满屋。
3.“过桥腊肉”。是将洗净的腊肉切成巴掌大的薄片,置于细米粉中,放少许作料,轻轻揉抹,让肉片全部粘上米粉,再一片片放进甑子蒸熟。给客人盛饭时,每碗饭上盖上一片遮住碗口,犹如拱桥,土家族形象地称为“过桥肉”,因肉片遮住碗口,也称为“盖碗肉”。
4.扣肉。扣肉有正扣肉和花扣肉两种,是土家族宴席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一般只有办酒席才上这道菜。做法是:将带皮的新鲜五花猪肉切成方块,煮至五成熟,将红糖(或白糖)、酱油以及料酒调成糊状,均匀地涂抹在肉的表面,再放入沸油中炸,使肉皮变黄,切成三寸长半寸宽的大片,以扣面(肉皮)紧贴碗底装入红色的陶瓷碗中,使面上成倒扣的碗底形,渗入作料的“灌汤”,接着填入“鲊海椒”,高于碗口成突丘形,蒸透后倒扣于空碗中,即为扣肉,叫“正扣”。将肉片平铺于碗底,相互连接,铺满碗内,填以白糖和盐的米面等,高于碗口成突丘形,蒸透倒出,叫“花扣”,也称“鲊扣”。土家扣肉色泽红亮,香嫩松软,肥而不腻。
5.年肉。也叫大肉或坨子肉,其传统制作方法是:取适量猪脊肉,以肥肉为主,切成长方形,每块三寸来长、二两至半斤来重,同糯米或粟米一起蒸熟后,将肥肉横竖有致地排列在大碗里,琥珀色的肉质同雪白的糯米(或金黄色的粟米)相映成趣,是土家人春节期间的主菜。年肉的特点是色泽纯美,晶莹滑软;肥瘦适当,油而不腻;男女均适,童叟皆宜。
6.黄肉。是土家族的一道家常菜。做法是:把新鲜猪肉洗净,放入锅里煮熟,然后拿出来切成拇指大小的颗粒,先用少许的猪油把红糖和白糖放入锅里炒,待糖化为金黄色时把切好的肉放入锅里翻炒几下即可。
7.面面肉。也是土家族宴席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做法是:先把新鲜猪肉(五花肉最佳)洗净,切成片,用甜酒酿、烧酒、盐、鸡蛋混合调制,然后存放一夜,第二天再用炒熟的粳米粉(或加上少许糯米粉)涂抹,放入碗里蒸熟即可。
8.香肠。把新鲜的半肥半瘦的猪肉切成条(如食指般大小),拌以盐、花椒、烧酒等作料,灌入洗净的猪小肠内,挂在炕架上薰干即可。
9.社饭。土家人十分看重“过社”,家家户户乐此不疲,都兴做香喷喷的社饭。社饭的制作方法是:将野外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和糯米(可掺部分粳米,但需先将粳米煮成半熟后合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其味既有融粳、糯米饭和肉食的美味,又有淡淡的药香、草香。社蒿(香蒿)性苦寒,能治疗和预防“伤、肿、痛、痨、疟、痢、痔”等多种疾病,所以是土家人传统药膳中的一个常用品种。土家人做社饭不光是自家人吃,还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故有民谚说“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别家的”,充分显示出土家人淳朴、亲和的民风。
10.鼎罐饭。制作方法独特,用干柴烧上旺火,把鼎罐放在三脚架上,放进半罐水,待水煮沸,放进大米,用铁瓢搅几下,再煮沸后,熬上几分钟,滤干米汤,文火焙熟即可。
11.血灌肠。又叫灌肠粑,用猪血拌糯米或小米,加盐、花椒等作料,灌入猪小肠内,然后煮熟、炕干。食用时,蒸熟切片,色泽乌红,味道香浓,且软而糯。
12.豆腐。是土家族宴席上的主菜,每桌得有制法不同的三四碗豆腐菜。豆腐的做法是:把黄豆泡涨,磨成浆,用纱布把豆渣滤出,再把豆浆烧沸,加卤水凝固,再装进木箱中,榨干水分后就成一块一块的豆腐了。土家族爱吃黄豆,特别会加工豆制品。他们把黄豆加工成豆腐、豆干、豆腐果、豆芽、豆腐乳、豆浆等。这些食品美味可口,营养丰富。
13.血豆腐。逢年过节或招待宾客时,土家族的餐桌上往往会摆上一碗血豆腐片。血豆腐的制法是:先将鲜豆腐捣成豆腐泥,再将适量的新鲜猪血倒进豆腐泥中搅拌均匀,再拌以食盐、辣椒、花椒、橘皮、肥肉末,揉捏成馒头大小的血豆腐放入蒸笼蒸熟,最后置于炕架上熏烤,以表面稍黑,内质稍硬为度。食用时可以切成豆腐丝、豆腐片,加上辣椒、香葱炒即可。吃起来耐嚼味香,胃口大开,是一道下酒佐食的佳肴。
14.菜腐和豆花。将黄豆洗净用水泡胀后,连豆带水在石磨上磨成浆,火上煮开,加上鲜青菜叶(尤以萝卜叶最佳,南瓜叶次之,其他青菜叶也可),文火煎,并用长把瓢轻轻推运,能分清豆浆结成物即可。这就是菜腐,又名“连渣闹儿”。豆浆经细纱布(土家人叫“糖帕”或“滤帕”)过滤去渣,煎开,下酸水,文火边煎边推运,用几个碗倒扣于锅向下挤压,并将水舀出,即成豆花(用木制豆腐箱包压即成豆腐)。土家人特做的“混浆豆花”是用过滤的豆浆,文火煎开,武火煮豆花,洁白鲜嫩,色清淡,味香甜,营养好。还有一种叫“鸡刨豆花”,即先把猪油煎沸,倒入“混浆豆花”,加点熟芝麻面,拌与仔鸡肉末,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土家人常用的上等菜。土家人有“千有万有,不如菜腐下酒”的口头禅,即可见其一斑。菜腐的营养搭配也很科学,黄豆中的蛋白质与蔬菜中的维生素、无机盐配在一起,达到了合理膳食的效果。
15.魔芋豆腐。制法是将魔芋的根茎去皮洗净,切碎磨为浆,盛于盆中凝结成块,取石灰水或烧稻秆取碱水与魔芋浆块一起放入锅里熬制,结为晶体后取出,放入清水浸泡。吃时切成细条或小薄片,用辣椒、生姜、大蒜、番茄、盐等作料炒食,富有营养,风味独特,是开胃的好菜。魔芋还是保健食品,具有抗癌的功用。
16.霉豆腐。土家人一到冬春季节,最喜欢做霉豆腐。其做法是,将白豆腐切成小方块,用清水煮沸,滤水后,装入木桶,置于热处,让其发酵生霉,而后用油汤凉开水泡于坛内,加食盐、花椒、辣椒末和少量烧酒,密封七天左右,即可开坛食用。
17.合菜。俗称团年菜,是土家族过年家家必制的一道菜。相传明嘉靖年间,土司出兵抗倭,为不误军机,土兵煮合菜提前过年。合菜是用萝卜、豆腐果、白菜、猪肉、红辣椒合成一锅,拌上食盐、生姜、大蒜、火葱等作料一起煮。合菜除味道佳美,还别有深意,它象征五谷丰登,合家团聚,又反映土家人不忘先民的光荣传统。
18.“羊杂碎”。是用山羊内脏如肚、肠、肺以及蹄、头等,配上陈皮、八角、茴香、干辣椒、花椒等作料,混合煮制而成。
19.风肝。每到腊月,买来新鲜的猪肝或羊肝、牛肝,切成两寸宽的条状,放入木盆或瓷盆(现多用塑料盆)用盐腌制6小时左右,待肝内血水浸出后,洒上五香粉、花椒粉、烧酒等,再盖上盖,浸泡四五天,然后取出挂在阴凉干燥通风处风干即可。食用时先用温水将风肝表面洗净,煮熟或蒸熟后切片吃。
20.糖麻圆。俗称“马打滚”,原料以大米、糯米、黄豆为主,加之红苕糖或红糖、芝麻。制作过程是:先将浸泡半天的大米、糯米、黄豆洗净滤干,磨成湿粉,将粉揉成面团,尔后拧下一个个小面团,揉成椭圆形,空心,放进油锅里炸熟,再放进装有红糖和芝麻的盘里滚几下即可。
三、风味小吃
土家族小吃一般是用来招待客人或逢年过节时过早、消夜,当然平时也食用,大多为糯食。有特色的有以下几种:
1.糍粑。土家族逢年过节,都要打糯米糍粑。先将糯米洗净(也有用小米、高粱和糯米拌玉米的),泡上一两天,再滤干用甑子蒸熟,盛在粑槽内,用槌打烂,或用石碓舂细(以米粒全碎连成一体为度),捏成圆形,压扁即成。糍粑存放后变硬,用薄刀横切成四块,再顺切为二,风干几日,泡在坛子里,十天半月换一次水,这样,可以放到端午节。在招待客人时,也可以把糍粑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和甜酒一起煮来吃。有的在打糍粑时,将豆粉包在中间,然后用油炸,这种糍粑脆香松软,却不腻人,非常可口。平时,用南瓜叶包糍粑,糍粑内包豆粉或猪肉,再在锅内蒸熟,也是一道味美的食品和待客的佳品。糍粑还可以放入油茶汤中煮来吃。糍粑为土家人九九重阳节必吃之食。土家族为儿子定亲或走亲拜年,一对宛如明月的大糍粑是不可少的,这也是团圆的象征。新婚夫妇过年回娘家时,都要带一定数量的糍粑,回来时岳父母也会准备很多带回。
2.甜酒。做法是将糯米浸泡一天左右,然后把水滤掉,放入甑子蒸熟,稍冷却后拌上酒曲发酵,几天后可以食用。甜酒夏天可解渴祛暑,冬天可御寒温胃,是土家族待客的常备食品。
3.汤圆。多用糯米粉来做,也有用糯小米粉来做。其做法是将糯米磨成细粉,用水和捏即可。用汤圆浆包上咸的或甜的心子,用清水煮着吃,或放在甜酒中煮着吃;也可以做实心汤圆,放在炒熟的拌了糖的黄豆粉中滚着吃,土家族叫“马打滚”;还可以炒着吃,称为炒汤圆。汤圆具有制作简易,软滑可口,祛寒补气的特点。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土家人重大的喜庆节日。元宵节的主要食品是元宵,即汤圆。土家族在每年栽秧那天,家家早上吃“栽秧汤圆”。据说,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汤圆是90%的糯米加上10%的粳米,以糖和猪肉做馅,香甜鲜美。吃时,每碗盛四个或五个,分别象征四季发财和五谷丰登。
4.团馓。是土家族特有的风味食品,选用色白粒状的糯米制成。先将糯米淘洗干净,浸泡一夜后入甑蒸熟,以圆形竹圈作模,用勺取热腾腾的糯米饭在模内边团边揉,制成瓷盘大小的圆饼,放在竹架上用微炭火烘干或晒干,再用一种农家栽种的紫果水或食色素在上面写上字或画上花草。食用前以茶油浸炸,酥香膨脆,或干食,或以开水加蜂蜜冲泡,既脆又香,余味无穷,已成为土家人待客送礼的佳品。烘干而未经油炸的生团馓,吃时烧开油汤煮熟,盛入碗中加上两个荷包蛋,再撒上胡椒,吃起来清淡香糯,土家族多用来招待客人,产妇则多以此作早餐。
5.苞谷粑。又分为嫩苞谷粑(或新苞谷粑)和老苞谷粑。嫩苞谷磨浆、发酵后蒸熟,为“嫩苞谷粑”。温水浸泡干苞谷,铲去皮,与大米合泡半小时左右磨浆,发酵而蒸为“泡粑”。不加大米者为“老苞谷粑”。用苞谷面加水和浆再放在苞谷面里捋成的为“硬头粑”。“泡粑”要用竹篾编成的“粑圈儿”(粑模,碗口大),上面铺以细纱布,用筷子按成窝,舀浆于窝中蒸。老苞谷粑和嫩苞谷粑则只要铺上苞谷叶或桐子叶即可。“嫩”为尝鲜而做,“老”为小吃而做,“泡”的为待客而做(都须放糖),“硬”的则为农活忙时山上吃用方便而做。嫩苞谷粑蘸蜂蜜,吃了让人回味无穷。在磨苞谷浆时掺些糯米和黄豆,不但有香甜的美味,也有绵糯的美感,是土家人的日常食品。
6.粽粑。又名“粽子”,糯米(或小米)以热水浸泡至半胀,滤水,用粽粑叶包成塔形,煮熟即可,是土家人端阳(端午)节必备食物。土家人有“端阳不解粽,这儿不痛那儿痛”的俗语,可见粽粑在土家人饮食中的地位何等重要。
7.花甜粑。是土家人民制作的风味小吃,其制作过程充满了艰苦和乐趣。首先要选上等的糯米和粳米按照2∶1的比例混合,淘去米糠浸泡,待米浸透发泡时再磨成细粉,然后将磨成的细粉提取四分之一煮成熟浆(土家人叫打浆子),与干面糅合成团。再将面团分成若干份,擀成薄片,抹上粑粑红(一般只用红色和绿色),根据自己做花的需要,以三层、四层、五层不等重叠,卷成圆条,用薄竹片,在圆条的周围向内压数条细槽,将细槽用少许水抹湿挞合,再用一层涂色面片包在挞合的圆条上,再挞合。最后把挞合的圆条切开,便能清晰地看到所做的图案。花甜粑花样很多,有自然景物中的花、鸟、鱼。将做好的花甜粑放在竹蒸笼里,用大火蒸三炷香的时间(大约3小时),即可出笼。待蒸熟的花甜粑凉透后用清水浸泡,可以吃到第二年的农忙季节。花甜粑吃法多样,切成薄片后,可用甜酒煮食、油锅烙吃或蒸吃,还可放在火炉上烤吃,无论哪种吃法味道都很爽口。土家族花甜粑的图案千姿百态,既是饱腹的美餐,也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8.糖皮。将糯米粉和白糖拌匀,用水拌湿,擀成圆形的薄皮,放入锅中炕干,用河沙炒来吃或油炸吃。
9.糖果。把糯米粉用水调成糊状,捏成汤圆般大小,用竹签穿成一串,用油炸成金黄色蘸白糖或芝麻即可食用。
10.米籽。又叫“米花儿”,糯米蒸熟成饭,用筛过的细苞谷面和匀、搓散,使米粒互不粘连。筛去苞谷面,用石碓轻轻地舂扁,晒干,要吃时先用铁锅将猪油烧热,倒入米籽铲和,使米籽沾满油,铲起,再用文火炒至全部爆为米花即可。若炒得太久或武火炒,色变黄乃至焦煳,香味必受影响。米籽可以用手抓着吃也可以放糖用开水泡或用浓油汤及肉汤泡,加点葱、姜、蒜,味道美,口感好,是佐茶的主食之一,同时又是制作麻饼的主要原料。
11.麻饼。是土家族制作的一种传统食品,主要原料是米籽、花生、芝麻等。做法是:先把花生、芝麻炒好,把它们和米籽一起按比例配搭好放进已熬化了的麻糖里搅匀,然后放进长宽各二尺高一寸五的木箱里,再用擀面棒擀压紧,冷却后,划成四块,用菜刀切成薄片,即成麻饼。土家族麻饼品种较多,有天香米、芝麻、核桃、花生等,形状有圆形、长方形、方形、圆柱形等。麻饼脆香、酥甜、可口,深受土家人的喜爱。想保存长久时间,只需在麻饼上覆盖一层炒米,用塑料袋装好即成。每当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做麻饼款待客人;姑娘出嫁或儿子娶亲也少不了它。
晾晒豆腐干
12.豆腐干。是江口县土家族的一种风味食品,其制作过程一般要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煮浆、点浆、上箱、过卤、切块、上扦、晾干等十道工序。江口豆腐干之所以有独特的风味,主要是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选用纯净的井水;二是不揭豆油皮,以保留其精华;三是在上扦时,首先一小块一小块地把它移放在类似斗笠的竹簟上,晾八成干,再晒干或烤干,使其不起泡,也没有煳锅巴,而形成干硬、发黄、透明的方块。江口的豆腐干,吃法多样,可直接用来下酒,细嚼慢咽,香韧可口;可用油炸酥,成为更加酥脆的菜品。如用水发胀切成细丝炒肉,则形似墨鱼丝而别有风味。因而多年来,豆腐干一直是江口县土家族喜爱和馈赠新友的上乘佳品。
13.绿豆粉。其制作过程分磨浆、烙炕两个步骤。先将绿豆浸泡去皮,糯米和大米浸泡10~12小时,再将这几种原料混合磨成浆汁,用文火将锅烧烫后,再用刷把蘸油抹在锅周围,舀一勺浆汁均匀地摊在锅面上烙炕成锅盖形的豆皮,揭下后在竹竿上稍加冷却,折叠成扁筒状,用刀切成薄片,像面条似的绿豆粉就做成了。食用时,将新鲜的绿豆粉下在沸水里煮半分钟左右捞在碗里,加上作料即可。绿豆粉的作料也很讲究,有姜粒、葱花、花椒油、豆酱、木椒油、猪油或枞菌油等。绿豆粉具有清热解暑功能,炎热天吃一碗绿豆粉会使人感到浑身清爽,暑气顿消。
14.鲊萝卜。是土家人民的风味食品。江口县土家族几乎家家都有一个鲊菜坛,经常鲊青菜、萝卜、莲花白、大蒜、辣椒、瓜瓜、豆豆等。在各种鲊菜中,要数鲊萝卜味道独特,制作方法与众不同,每年冬腊月间,土家人便开始制作鲊萝卜。他们先把萝卜刷洗干净,去掉叶,再一层萝卜,撒一层盐和烧酒,装进大缸或大桶内。装满后用稻草盖上,再压一块大石。然后移放到屋里火坑边,保持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经过20来天,便制成了鲊萝卜。土家鲊萝卜,除作为家庭小吃外,办喜事,也作冷盘,摆上宴席。那香脆酸辣的味道,既解油腥,又添食欲,助消化。
15.甜酱瓜。是思南地区土家族名特食品,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用来腌制甜酱瓜的香瓜,要在七八月成熟时采摘,并要选择肉厚质硬者。先将洗净的香瓜切为两半,用生石灰腌浸一天一夜,去掉涩味后,再上酱腌渍。每三天上酱一次,共上三次,每次均需将上一次的酱抹去,每次上酱需放缸内密封。最后将第三道酱抹去,再上一道优质麦甜酱,装入精致的陶瓷罐密封,即成。腌制好的甜酱瓜,清脆爽口,有开胃、健脾、利便功能。
四、茶文化
土家族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华阳国志》里就有巴人栽茶的记录,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里也有思州、夷州、庸州、费州出好茶的记载。土家族饮茶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且十分讲究。好客的土家族,无论是宾客好友还是路过歇脚的路人,均以茶相待。茶是土家族的家常饮品,有独特的用法。
梵净山土家茶园
1.油茶汤,又叫熬熬茶。土家油茶汤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故有民谚曰:“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油菜汤最常备的作料是大蒜叶子、花椒、阴包谷(包谷煮熟后晾干)、阴米子(糯米蒸熟后晾干)、生姜米、花生米、核桃仁等,其中花生米、核桃仁、阴包谷、阴米子应事先用油炸好。俗话说汤好七分火,煎油茶汤主要是掌握火候。做汤时先放茶油或菜油,冒青烟时放一撮茶叶和适量的花椒、生姜米,茶叶等变焦黄时加一小瓢水,用锅铲挤压锅中茶叶、姜米,使之充分挤出汁。待水开后加入蒜叶、食盐,盛在碗里再放入炸好的阴包谷、阴米花、花生米、核桃仁等,一碗香气怡人的油茶汤就做好了。喝油茶汤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凡是贵客临门,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土家油茶汤,不仅土家人爱喝,居住在土家族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也喜爱喝。油茶汤不仅饱腹,而且是重要的绿色食品和饮料,营养价值高,能防病治病,壮身延寿。
2.盐茶。土家族的盐茶汤源远流长,茶圣陆羽的《茶经》就有关于盐茶汤的记载。制作方法是先将采来的大叶茶叶洗净后放入锅里焙干,再放入锅里炒黄,加核桃仁芝麻、盐巴,和茶叶一起炒脆,用铁铲捣成细末后,加凉水,先用大火烧沸,再用文火煨四五分钟,盐茶汤就做成了。盐茶带有香味、咸味,可消暑祛火,驱风寒,提胃口,助消化和提神清心,除在平时常喝盐茶汤外,逢年过节、祝寿婚娶、新居落成等,也都离不开盐茶汤。
3.芝麻茶。制作方法是先将质地上乘、口感好的白芝麻放入锅里炒焦,倒出,再放入茶叶炒焦,又把炒好的芝麻倒进锅里,加入凉水、盐,烧沸即成。此茶一般是过年过节时食用,亦可敬神祭祖、待客、敬家中老人,其香味比盐茶更甚。
4.核桃油茶。又称“酥油茶”,其制作方法是先用酥麻油将核桃仁炒焦,直到锅里冒青烟,再加茶叶,待茶叶炒焦后,加入凉水、盐,烧开即成。此茶清香解渴,还可以泡饭吃。
5.罐罐茶。“客来不办包谷饭,请到家中喝罐罐茶”,土家族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土家人爱喝茶,罐罐茶也是土家颇有特色的茶饮之一。土家山区冬天寒冷,大家围着火塘烤火时,形成了边烤火边喝茶的习惯。生活在山区的土家人,火坑里昼夜不离火,不离三脚架,也离不开那个黑乎乎的土茶罐。它上部有带嘴的圆口,罐底呈圆形,中间为罗汉肚形,有提耳。制作罐罐茶的方式很简单,第一步净罐体,拭干水汽,放到火上烘烤,初见茗香。这是罐因长久制作罐罐茶而自然发出的,并未放茶。第二步是“炕茶”,即放足茶叶,边炕边摇,茶香顿时弥散整个房间。这个环节是最需要技术的,火候、时间都要把握准分寸,否则不是茶不香就是炕糊了。第三步是沏水,沸水冲起茶叶上下翻腾,漂去上层浮游的少许茶末,加盖,文火煨三五分钟,茶叶沉底后,将茶水倒入碗里,再倒回罐里,再将茶重新倒入碗里。此时的茶,色泽深黄,清香可口,回味甘甜。罐罐茶由于用茶量大,煮的时间长,所以茶的浓度很高,可重复煮。由于罐罐茶的浓度高,喝起来有劲,会感到又苦又涩,但对土家人来说,这茶才够味。罐罐茶色泽深黄,香气扑鼻,口感苦涩清香,不仅消除疲劳,振奋精神,而且还能治病。若患伤风感冒,可把小块生姜放在罐内与茶叶一起煨,睡觉前喝一杯第二天就会好转。这个方法早已成为当地土家人民治疗伤风感冒的特效良药,他们称这种茶为“姜茶”如在刚从罐内倒出的热茶中掺入两小羹蜂蜜,还能润肺止咳,对上了年纪的老人尤为见效。
6.炒米茶。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即把大米煮成饭,然后在阳光下晒成“米干”,再在大锅里用沙子把“米干”炒成“炒米”。土家族家里来了客人就会拿出“炒米”佐以茶叶、炒虾、炒花生、芝麻之类的作料,用开水冲泡来款待。炒米茶不但香气扑鼻,而且还可清热解暑,深受土家人的欢迎。每到春耕大忙季节,土家族还用这种方便可口的炒米茶作午餐。
五、酒文化
土家族居住山区,气候寒冷,饮酒成为习惯,加之清泉溪流水质极佳,因此,形成了酿酒和饮酒的风俗。土家人饮酒煮酒,由来已久,古代巴人就已豪饮成习。土家酿酒工艺精到且种类繁多,如五谷杂粮酒、葛根酒、药材酒等。酒是土家族生活中较普遍的饮料,一般用于红白喜事、宴请宾客、供奉祖先。他们待客时把酒看得很重要,缺酒不成席,无论是结婚、生日、做寿、建房,还是老人过世,酒席中都必备,在供奉祖先、祭祀亡灵、驱邪除恶、傩戏活动中,也必须供酒。酒在土家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家族饮用的传统酒有火酒、水酒、咂酒等。
1.火酒。土家族最喜欢喝的酒,用苞谷酿制而成,祭祀、喜庆、宴宾等均用此酒,喝起来软口、味淳、香浓、劲足、醉性长。土家人有“满酒半茶”之规,尤其爱用杯子喝酒,不仅斟满,且还要高出杯口一股线。酒量大的用碗也要斟满。农忙季节,劳作一天,晚上要喝上几杯,既解除疲劳又舒筋活血。
2.水酒。民国年间的《印江采访录》记载:“水酒,别省无有也,唯黔省有之。黔省亦非别属有也,唯印(江)与思(南)有之。”水酒有“韵酒”和“水酒”之分,全用高粱酿成。先将高粱洗净清水浸泡一天,淘洗再泡一天后蒸熟,冷却,加入曲药,发酵三天,使其转甜,装入木桶盖严,用黄泥密封。一年后开盖抽出的酒液,称为“韵酒”。木桶中剩下的酒糟再添入凉水浸泡,将抽出的汁水装入坛中密封,放入锅内煮开后即成“水酒。”“韵酒”用高粱做原料,用药曲(用米粉加草汁做成的酒曲)发酵过滤即可。此酒颜色淡黄,味道清凉,酸甜清香,是解渴清心的佳酿。尤在炎热季节,客人进门,烦热难熬,又饥又渴,舀碗水酒,一碗下肚,烦渴立解,酷暑顿消,比喝茶还过瘾,男女老少皆喜欢饮用。
3.咂酒,又称为“咂抹坛”。“咂”是吸吮的意思,指用藤或竹竿饮酒;“抹坛”,是揩抹酒坛的意思,指用毛巾擦拭溢了酒的坛面。土家人款待亲朋至友,以吃咂酒为敬。在土家饮食文化中,咂酒集饮食、聚会、娱乐于一体,颇具特色。咂酒的酿造方法比较简单,高粱、苞谷、糯米、小米等,先任选一种或几种煮熟,冷却后,按一定比例放入酒曲拌匀,发酵,待有了酒味,便将已酿好的糟料贮藏于土坛里,用黄泥密封,一个星期后,糟料再次发酵浸出半透明的酒水,无须蒸馏过滤,即可储藏。一年或多年后,打开坛口,注入开水(也有用冷水的),浸泡10分钟左右,待酒液浓度适中后,用小竹管或其他空心藤管插入坛中,饮酒人轮流吸饮。根据各人的口味可以适量加白糖,也可在蒸锅中蒸两分钟再饮,还可以边饮边加水。其酒香纯正而不混浊,酒味绵甜而不酸涩,酒性平和而不浓烈,男女老少皆可饮用。咂酒是土家人用以待客的上等佳酿,每年栽秧、清明、割谷、中秋、重阳或重大节日喜庆,土家人都要备上咂酒,或自饮,或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在土家人家做客,饮咂酒时比较讲究,宾客至,主人搬出陈年老酒,置于中堂案上,一般是先请客人饮,客人将竹管插入坛中吸吮,叫“开坛”,然后其他人依次饮用。边畅饮边摆龙门阵,边饮边加水,谈笑风生,把酒话桑麻,或聊巴山夜话。有时主人还唱几曲民歌或祝酒歌,为客接风洗尘助兴,表示和衷共济,亲密无间,气氛融洽而又热烈。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随着时代的变迁,饮咂酒一俗已衰,只有一些老人在年轻时饮过,现已被浓烈的苞谷酒所取代。
除此,在贵州土家地区还有苞谷水酒、红苕水酒、米水酒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