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舞蹈
所属图书:《土家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五节 舞蹈

土家族的传统舞蹈有摆手舞、肉莲花、茅古斯、八宝铜铃舞、傩舞、金钱竿舞、花灯舞、马马灯舞、采茶灯、龙灯舞、打闹歌舞、跳丧舞等。

一、茅古斯

“茅古斯”,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意即“长毛的人”,属土家族流传至今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作为土家文化活化石保存至今,主要于每年岁首参与土家族摆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表演茅古斯的人,浑身裹扎稻草或茅草,俨然以“茅人”象征远古蛮荒时代的先民。其中,一人扮演“拨铺卡”代表祖先,其余扮演小茅人代表后代子孙。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语焉不明。表演有碎步进退、屈膝抖身、摇头耸肩、左右晃动等动作,显出粗野、诙谐的民族气息。茅古斯表演主要是表现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主要有“生产”、“打猎”、“钓鱼”、“读书”、“接亲”、“接官”等段落,粗线条地勾勒出土家族从远古走到现在的发展历史。整个茅古斯的演出有情节、有人物、有语言及其他的故事内容,基本具备了戏剧形态雏形,因而说它是原始戏剧,但它又没有戏剧的基本规范。茅古斯表演过程中,由一人扮演老茅斯,若干人扮演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头上扎五根大草辫,身穿稻草衣,腰上捆一根用草扎成的“粗鲁棒”,象征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遗风。

茅古斯舞一般要跳六个晚上,按序分为“生产”、“打猎”、“钓鱼”、“接亲”、“读书”、“接客”,动作原始粗犷、滑稽有趣,是中国古典民族舞蹈的宝贵遗产。

演员十多人至二三十人不等,一人饰老茅古斯,代表土家族祖先,其余为小“茅古斯”,代表子孙后代,赤身裸体的肌肤上扎着茅草。表演时,全身上下不停地抖动,让所穿的草衣发出窸窣声响,行走用醉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茅古斯舞一般每夜表演一场,内容多反映生产生活情况,诸如“扫堂”、“祭祀请神”、“打猎”、“挖土”、“钓鱼”等。首先表演的一般是“扫堂”,把系在腰间的红头棍上下左右到处扫动,口里不停地高声齐唱:“五谷丰收、人丁兴旺的扫进来,打牌赌博、偷鸡摸狗的扫出去,风调雨顺、满仓稻谷扫进来,天灾人祸瘟气湿气扫出去,好的东西统统扫进来,坏的东西统统扫出去。”茅古斯舞高昂激越的音腔,似鹰长啸,粗犷神骏,充分表达了土家人民疾恶如仇、淳朴善良的美德。紧接着是农事表演,其间最活灵活现的是“围猪”,以报信、开山、理脚迹、围山、赶杖、分肉、祭梅山、封山等一系列情节,真实、古拙地再现了原始社会中土家族祖先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直到如今,土家人在打猎活动中,还保留这种“上山赶肉,见者有份”的原始公社式的劳动分配方式。茅古斯表演中最让人感觉神秘的是“祭梅山”。土家族尊崇的“猎神”是用七根茅草扎成称为“梅山”。传说中的土家族猎神,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女猎手。因山中有虎患,她替民除害,在搏斗中被虎爪把衣物抓得片纱未存,羞愤下她与虎抱在一起,跳崖身亡。为纪念这位替民除害的女英雄,遂奉为猎神。但因为她死时是裸体,不便塑像,才以草把代替神像而祭之。茅古斯一般以“扫堂”作为开场戏,以“烧山挖土”作为戏压轴,以表示新的一年阳春又开始了。茅古斯舞基本舞步:摇头抖肩,双脚起跳一次;勾起右脚,双脚反复一次;勾起左脚,腰部上下随脚步而起舞;勾起右脚,以左脚为中心,原地跳圈,反之;反复四次。

二、摆手舞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日”。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官军几经抵抗,但节节败退,人民惨遭杀戮。当时川黔湘鄂边的几万名土家男儿,毅然应征斗倭,英勇杀敌,立下了“东南第一战功”。土家人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决定从正月初九开始,在有土司衙门的城镇集会,大庆三天。前线归来的战士进行了骑马、射箭、拼棍、砍杀等表演;后方的姑娘、小伙子边唱边跳一些表现烧灰、挖土、插稻禾、耕种、庆丰收等活动的舞蹈。从此,土家山寨便有了跳摆手舞的传统节日。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大型舞蹈,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过去,土家族居住地区,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特点是甩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摆手舞基本舞步:

开始:拜四方(双手顺左脚向左边迈出,右脚随后,双手合十,身体微微下蹲,向四个方向分别做1个8拍);

团圆手(4次):团圆手——向右展翅——击掌两次;

车轮手(2次):车轮两圈——团圆手两次——展翅两次——过门——展翅两次;

抖跳蚤(4次):抖四拍——团圆手四拍——揣荷包(右—左—蹲)——过门——展翅两次;

拜观音(4次):拜四拍——跳拜——蹲拜——展翅两次(手不收回)——跳拜一次;

双摆(8次):前12拍不动——左三拍——右三拍——绕三拍——双手前后拉三拍;

缠腰摆手(3次):上三拍——下三拍——缠三拍——起三拍,其中缠两次后一次走六拍——过门——展翅两次;

大团圆手(8次):团圆手四拍——上打右手四拍——拍手八拍(右—左—右)——过门——拍手八次;

打浪(4次):一、二拍打左手——三、四、五、六拍绕“∞”——七、八拍手;

“舍巴团火”(摆手)——结束。

其动作的具体做法是:

团圆手——双手抱成圈顺左脚、右脚摆动,共四个八拍;车轮手——双手上下摆动画圈,前四步,左右两步。展翅——双手张开,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右脚随左脚挪动。抖跳蚤——双手自然下垂,随身体自然摆动。

拜观音——右脚右手左脚左手同边向前走四步,双手向上合十,右脚弯曲扣在左脚膝盖上,反之,反复四次。双摆——双手五指合拢自然下垂,左脚向左边迈步,双手向左摆,反之,反复八次。缠腰摆手(同边摆)——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左脚向前一步,右手向右边摆手,右脚向前一步,左手向左边摆手,双手同时进行,然后身体下蹲两次,双手前后摆动两次,反复三次。打浪——右手拍打左手一次,双手上下左右绕“∞”,然后拍手,反之,反复四次。舍巴团火(摆手)——身体向前倾斜,左手左脚向左边摆动,然后收起右脚起跳,反之,反复八次。

三、八宝铜铃舞

土家八宝铜铃舞,俗称“解钱”,是流传于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祭祀歌舞。做解钱法事,相传是土家族田氏子孙为祭战死的先祖田大将军(亦称田好汉)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后由田姓发展到彭、向等家族并延续至今。田大将军战死后膝下七子一女纷纷逃亡,兄妹八人分手时从父亲战马颈上解下八个铜铃,人手一个,作为后世寻祖归宗的证物。此后,兄妹八人分别逃到武陵山区“垒石为城,依山傍水而居……”为祭祖还愿,便用八个铜铃做成马头铜铃杖,在做解钱法事时由土老师(做法事的人)摇铃舞唱。基本动作由“田氏三步罡”、“跨马勒缰”、“跃马闯滩”、“卧马射箭”等组合而成,伴之“舞刀摇铃”、“喂马”、“上马”、“下马”、“奔马”、“赛马”等动作串联成套,舞姿步态丰富多变,步态质朴雄壮。基本动作特征主要体现在叩胸屈膝、体态下沉、一步一颤成一步多颤,踏“三步罡”、走“太极图”。所谓叩胸屈膝、体态下沉、一步一颤,就是在表演时腰、腿呈曲线状,保持肢体重心前移略成弓形,每走一步都让腿、胯及全身部位处在或强或弱的不断颤动状态之中,通过“踩罡”、“跳罡”和“旋转”勾画出“三角形”和“太极图”图案,配合“踩罡”、“跳罡”、“旋转”等脚下动作,尽情展示“摇铃”、“抖铃”等手上功夫。摇铃舞刀,或进或退,或左或右,或快或慢,左右旋转,颤曲有度,把土家人对先祖神灵的敬畏与虔诚以及对天人合一的崇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具有流动的韵律美。其基本舞步是:双手拿铜铃,随身体左右横移步,左四步,右四步,前四步,后四步。

四、板凳龙舞

板凳龙舞,顾名思义,就是以板凳为龙,每条凳由两人举凳表演。最初,土家人在求神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逐户敬神时,以长条板凳为龙,举凳舞龙祭祀的一种活动,后演变为以板凳为龙的一种娱乐传统民俗。

板凳龙舞有两种样式。一种是简式板凳龙舞,由二三人举长凳为龙,持板凳做各种动作,如左穿、右穿、跳跃、俯卧、直冲、穿花、拜四方等。以锣鼓伴奏,锣鼓打得慢就舞得慢,打得快就舞得快,极快时只见板凳飞舞不见人在其中。另一种是“篾扎板凳龙舞”,即用竹篾扎成龙形置于板凳上,以木脚示龙爪,造型美观逼真。耍板凳龙舞又分两种舞式,一为独凳龙舞,另一为九节龙(九节板凳相接)。舞板凳龙舞动作有“二龙抢宝”、“金蝉脱壳”、“黄龙盘身”、“黄龙咆哮”、“古树盘根”、“龙摆尾”、“四龙抢宝”等,大小龙遥相呼应、相映成趣,场面十分热闹壮观。板凳龙舞表演方式轻便灵活,人们用这种形式辞旧迎新、共庆佳节,深受男女老少喜爱。

印江板凳龙舞,曾获贵州省狂欢节艺术节编导奖、组织奖和表演奖,2000年获铜仁地区文艺会演二等奖,并多次参加省、市影视节目的拍摄,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曾做专题报道,贵州民族歌舞剧院创作的获全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的舞剧“天婵地傩”,还引进了该舞蹈。

五、金钱竿舞

金钱竿,又名霸王鞭、打洋钱、赶山鞭、打钱竿、打花棍、莲花闹、闹莲花等,是土家族民间保护和传承下来的一门自成体系、参与人数最多的独特舞蹈表现形式。

早期的金钱竿舞,在形式上是一项独立的舞蹈艺术,为花灯表演内容之一。发展过程中经民间艺人整理创新,逐步脱离花灯表演,发展到“单人动作”、“双人动作”、“多人合动”数百种。

金钱竿舞蹈的类型:

1.一对一(一旦一丑)。常作花灯表演节目,系金钱竿舞蹈主要表现形式。因过去有“女不出闺”礼俗,旦角一般由男人装扮。服饰上,穿百褶裙,多为绿裙彤衣,衣短裙长且裙系上衣内;头饰上,多为“素面”粉妆,无特殊脸谱。丑角则穿汉服对襟衣,镶白色云边,衣袖长于手背,青蓝色裤,腰间系带,裤脚口较大,有时不插烟斗,鼻梁中画一“凸”形白斑,多为简单小花脸谱,抑或于眼眸四周画白色眼圈,或加黑色花纹,亦有在嘴周围画一红圈,手法多样,务求滑稽。表演时,旦角或卖弄风情,或含情脉脉;丑角则竭力挑逗,极尽丑态,俨如“中国南方二人转”。

2.四人对舞(双旦二丑)。由土家族女性参与表演,双旦双丑的舞蹈表演动作更富多样性,质朴健康、丰富多彩,比及一旦一丑,基本改变了旦角由男性假扮的状况。

3.多旦多丑(多人齐舞)。由八人或八人以上男女对舞,表演注入一定儿女私情、青年男女爱情故事情节,内容和动作复杂,系一种“舞台舞蹈表演”和“广场大众”现代金钱竿表演的主要形式。

金钱竿舞表演动作程式独特,进入“莲花闹”(花灯)表演内容后,多出现于春节元宵,一般不受时令限制。然其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独立舞蹈形式存在,为乞食谋生手段抑或民间艺术面目表演时,内容、形式更显自由随意。

金钱竿舞基本动作:

1.双人动作。鸾凤和鸣、滚龙缠腰、竿逗情郎、龙凤呈祥、莲花并蒂(情投意合)、金丝缠球、狮子戏球、古树盘根、大鹏展翅、挨背调情、压胯敲膀、雪花盖顶等。

2.单人动作。回甩竿、反击膀、压转竿、直拍竿、抬敲腿、拍击腰、翻拍抖、跳竿舞、抛拍转、敲肩膀、直碰转、撞腰拍、蹲敲地、跃击脚、重敲臂、重甩拍等。

3.多人动作。叉腰原地转抖竿、堆积如山排抖竿、翘脚敲腿弯掌拍、跪地拜抖扛竿走、曲手转跑拍抖竿、齐排蹲敲地抖竿、翘脚蹲腿对翻竿、蹲地转拍跳敲竿、侧身跪地比拍竿等。

其基本舞步比较单一,舞者用金钱竿,双脚前后左右双跳步,或斜或正、时左时右、忽上忽下地敲打自己的脚踝、背腰、肩膀、后臀及四肢和地面等处,女人偶尔也爬上男人肩膀俗称“骑马马”,以示动作变化。

六、花灯舞

土家花灯,起源于唐宋,风行于明清,盛行于思南县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地。土家花灯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最初是“二人转”,多为一男一女,也有两男两女,男拿扇子,女握方巾,或男女各持手巾,边演边唱。男的动作粗犷潇洒,女的动作柔和轻松,可表现爱情,又可反映其他日常生活内容。其中《门斗转》、《鹰展翅》、《边鱼戏水》、《膝上栽花》、《苏秦负剑》等动作很有代表性,连歌带舞,热闹风趣。明末清初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也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双花灯”。旦角又叫幺妹,男扮女装,扎假发辫,包头巾,着花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又叫干哥,反穿皮袄,扎腰带,头戴瓜皮帽,右手执大蒲扇。干哥围绕幺妹转,相互旋转唱跳,干哥动作滑稽多变,幽默可笑。土家花灯内容丰富,程式庞杂,有传统的正灯,如“盘灯”、“开财”、“万事兴”、“说春”、“说十二花园妹妹”、“上香”、“打梁山”、“拜闹子”等20多种。内容多反映土家人喜庆吉祥、欢度新春、借古喻今、劝人洁身自好、勤劳致富、吟花咏草、寄物抒情托志等。常见的基本步法有小八字步、大八字步、半蹲横行步、半蹲前行步、溜子步、弓字步、十字步等,手臂动作常见的有靠手、丢手、翻扇花手、小耸肩等。其基本舞步:左脚向右上方迈一步,右脚向左上方迈一步,左脚向后退蹲步,右脚向后退蹲步,然后双脚原地踏四步,双手上下左右摆动。节拍一般为4个八拍,来回反复。

思南花灯

七、马马灯舞

又称“推推灯”,是土家传统舞蹈。每年正月初到元宵节,土家族群众喜欢唱花灯,跳马马灯。马马灯的主要道具是一匹“小白马”和一辆“双轮车”。马以竹篾编织,糊上皮纸,用笔略加勾勒而成。表演时,将“马”捆在演员腰间,“马”颈套上响铃,“马”头装上笼头,缀上大红花。车子也是竹篾编织成形,皮纸糊成两个车轮,前面扎一对脚,两侧配上车辕,夹在乘车演员腰间。

马马灯的基本步伐是碎步(圆场步)、跑跳步、跑马步和四方步。马马灯的唱腔、锣鼓牌子和花灯相似,所以花灯和马马灯往往是一起表演。跳马马灯一般为12人。表演前演员排成丁字形。坐车和骑马的演员在台口中间(马在右,车在左);引路人头戴面具,手执马鞭;乘车人双手执帕,推车人在车子后头;牵马人腰捆红布带,手执大刀或金箍棒,嘴含口哨,在马的右侧。表演时,引路的演员左手旋转红手帕,右手摇鞭引路;坐车人双手旋帕;牵马人扬鞭或舞刀,并有节奏地吹着口哨。基本舞步:车随人、马随车,从台口向台后顺时针绕一个“8”字形。回到台口时马到车的左侧,车到马的右侧,引路人到车子的右侧,牵马人到马的右侧,此时又反时针向后台绕一个“8”字形回到原来的位置。同时开始沿前进或后退的路线演唱,进退多少次视唱词的多少而定。当马马灯在甲地表演结束或即将结束时,乙地燃放爆竹以示迎灯,“骑马”的演员即以跑马步狂奔到乙地,其他演员陆续跟上,又在乙地表演起来。

八、采茶灯舞

采茶灯舞,是土家传统舞蹈,在年春节期间演出。演出时由一男丑角束巾执扇开道,后面十二人扮十二花园姊妹,左手挎花篮,右手执扇,与丑角载歌载舞,款款前进。两旁持彩灯的若干人夹道伴行,彩灯均挑以长竿,吊以宝盖流苏。其后一丑旦扮老妪,手拿破头竹竿及蒲扇,拍拍打打,插科打诨,与采茶姑娘调笑,称“管家婆”。管家婆后面四人扮渔、樵、耕、读角色,再后数人扮社会上三教九流、百行百业各类典型人物,人员可多可少,根据演员阵容而定。土家采茶灯由男丑角及十二花园姊妹领唱,持彩灯者帮腔,词曲均同于花灯歌舞的《采茶调》。一般演员或歌或舞或不歌不舞听其自便,主要根据所扮角色的职业、身份特征,模拟其典型形态和行话,自由表演,甚至可以与观念直接交流,或庄或谐,曲尽情趣。伴奏只用大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也有间用唢呐的,但只于行路途中及入村、出村时吹奏。常见的基本步法有小八字步、大八字步、溜子步、弓字步、十字步等,手臂动作常见的有采茶、放茶、分茶等。左脚向前走一步,右脚向前走一步,原地踏四步,左脚后退一步,右脚后退一步,右手随脚而左右舞动,反复4个八拍。

九、龙灯舞

土家族舞龙灯主要有祈雨求福、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草龙”,求国泰民安、喜获丰收的“板凳龙”。舞龙基本套路有飞龙、腾龙、盘龙、转龙、跳龙、踱龙、卧龙、翻身钻肚、二龙抢宝、双龙出洞、滚动绣球等花样。随着紧锣密鼓响起,黄烟滚滚,龙便舞动起来。只见它满身旋转飞动,势若添足长翅,翻飞腾翔,栩栩如生。但最精彩的要算龙滚绣球。金光耀眼的绣球置于高台上,龙盘绕于架下,表演多种姿态;当显出十分愉悦、激动的姿态时,才一步步踏着打击乐器的节奏,慢悠悠而又颤巍巍地爬上高台,惊喜地抱住绣球,然后几个翻身、盘踞后,用龙足(实人之手、脚)把球慢慢滚下台板。动作非常惊险,叫人看了替扮龙的人捏一把冷汗。龙滚绣球须有高超的玩龙技艺,玩盘龙也别具情趣,长龙走进小街长道,随着鞭炮锣鼓声起,长号齐鸣,黄烟弥漫,金黄的龙躯蜿蜒起伏,如腾云驾雾,一伸一曲,忽明忽暗,盘成莲花盘,久久才伸直躯体,扬长而去。每个玩龙队都配有长号、唢呐,还有大鼓、大钹、勾锣、大锣。长号吹出龙呼啸、怒号以及喷吐粗气之声,如山呼海啸,很是惊心动魄;唢呐吹出龙的憩息、盘踞之慢调,如溪流缓缓穿过森林,舒缓婉转;打击乐则打起表现龙踏步、翻身、滚动、搅水、悄升等的音响和节奏,令人感叹。龙灯舞的基本舞步有跳、踏、翻、滚、躺、扫、转,节拍根据打击乐而舞,较为随意。

十、打闹歌舞

“打闹歌舞”也叫“薅草锣鼓”,起源很早,在土家族地区广为流行,一些村寨还有专门的歌舞班子。每年薅草季节,主人家就请来男女歌手,在田间地头、在热闹喧天的锣鼓声中翩然起舞,面对薅草的群众,由一人在圈内击鼓,一人在圈内鸣锣,三五人或更多的歌舞手身着民族服装,边歌边跳,有领有和,这样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提神助兴。有的地方逢年过节,男女老幼聚集在院坝或空地,欢快起舞,随锣鼓进退。内容有表现农事活动的生产舞、古代作战的军事舞、喜庆的饮宴舞、狩猎的打猎舞等。舞姿朴素,形式简单,只凭借一个小锣和一个小鼓,鼓击两下锣敲一声,密切配合,鼓声激昂,锣声深沉,令人心旷神怡。基本舞步较为简单随意:先迈左脚,向前迈步,然后左脚点地,反复进行。

十一、跳丧舞

在土家舞蹈中,除了众所周知、备受推崇的摆手舞外,还流传着一种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丧”,又称“敲南无”。土家山寨,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要请师傅到家里来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喧天,鞭炮不停。丧鼓一响,相邻村寨的人们齐来奔丧,有“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送亡人”等说法,确实反映了土家人为老人进入另一世界而欣慰和在祭奠亡灵、安慰生者时高歌狂舞的特殊感情方式。这种至今保存着古代巴渝舞和竹枝词遗风的传统丧舞,唐代《蛮书》中的“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仍可谓是最恰当的写照。在土家族丧俗中,因认为庄子是丧俗击鼓的始祖,所以在进行有固定程式的鼓舞表演“跳丧”前,先由专门的击鼓师傅配合开场的歌郎,猛击鼓面一阵,再敲鼓边为开场仪式,随后请庄子到位后才可开始。“跳丧”是在灵柩前由击鼓师傅击鼓,歌师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一般以两人以上的双数舞者在棺木前对舞,跳至高潮时可达百人甚至上千人前来参与对舞和观看,舞者交替上场直至天明,才收场送歌郎,进行其他仪式。丧俗中的“跳丧”舞蹈完全由男子担任,女子不能上场,但却可在一旁成为看客而对舞者品头论足或对舞场上雄姿勃发的青年男子暗送秋波,掀起一阵阵的捧场与喝彩。在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边跳边饮酒,赤臂狂舞,充分显示了阳刚之美。“跳丧”的形态古老质朴、张弛有序,激越时如山风呼啸,文静时似溪水潺流,令人神情激荡、流连忘返。“跳丧”的形式分为“待尸”、“摇丧”、“哭丧”、“穿丧”、“践丧”、“退丧”等,基本动作有“虎抱头”、“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燕儿含泥”、“猛虎下山”等十几个套路。基本步伐:左脚先起,跳跃而动,右脚再起,反复跳跃。

附:贵州省土家族舞蹈一览表

(注: 歌舞名称 流行地域 主要内容及特点摆手舞 沿河、印江、德江、思南、江口、铜仁、等地 按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注: 茅古斯舞 沿河、印江、德江、江口、铜仁等地 主要表现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有“生产”、“打猎”、“钓鱼”、“读书”、“接亲”、“接官”等段落,粗线条地勾勒出土家族从远古走到现在的发展历史。高昂激越的音腔,似鹰长啸,粗犷神骏,充分表达了土家人民疾恶如仇、淳朴善良的美德。八宝铜铃舞 沿河、印江、铜仁、江口等地 主要表现土家人对先祖神灵的敬畏与虔诚。摇铃舞刀,或进或退,或左或右,或快或慢,左右旋转,颤曲有度,把土家人对先祖神灵的敬畏与虔诚,对天人合一的崇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堪称“东方芭蕾”,具有流动的韵律美。傩舞 德江、沿河、印江、思南、江口、铜仁等地 主要有“冲傩驱邪”、“还愿酬神”两种表现形式,是一种驱邪纳吉,酬神娱人,具有鲜明民族意识和艺术特点的傩事活动。是土家人为求子、治病、消灾、保寿、求人畜平安,驱鬼逐疫,祈求五谷丰登的原始舞蹈。金钱竿舞 江口、沿河、印江、思南、德江等地 由土家姑娘或中老年女性表演,表演动作更富多样性,质朴健康,丰富多彩。花灯舞 黔东、黔北、黔东南部分土家族地区 有“二人转”、“三人唱”、“双花灯”,内容以反映土家人喜庆吉祥、欢度新春、借古喻今、劝人洁身自好、勤劳致富、寄物抒情扶志等。马马灯舞 沿河、印江、思南、德江等地 内容反映现实生活,诙谐幽默。其主要道具是一匹“小白马”和一辆“双轮车”。将“马”捆在骑马演员腰间,“马”颈套上响铃,“马”头装上笼头,缀上大红花。采茶舞 印江、德江、思南等地 由男丑角及十二花园姊妹领唱,持彩灯者帮腔。词曲均同于花灯歌舞的《采茶调》,一般演员或歌或舞或不歌不舞听其自便,主要根据所扮角色的职业、身份特征,模拟其典型形态和行话,自由表演,甚至可以与观念直接交流,或庄或谐,曲尽情趣。龙灯舞 德江、印江、沿河、思南、江口、铜仁等地 主要有“草龙”、“板凳龙”,目的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喜获丰收。套路有飞龙、腾龙、盘龙、转龙、跳龙、踱龙、卧龙、翻身钻肚、二龙抢宝、双龙出洞、滚动绣球等花样。打闹歌舞 沿河、德江、印江、思南、江口等地 表现农事活动的生产舞、古代作战的军事舞、喜庆时的饮宴舞、狩猎时的打猎舞等,即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提神助兴。跳丧舞 德江、沿河、思南、印江、江口等地 形态古老质朴、张弛有序,激越时如山风呼啸,文静时似溪水潺流,令人神情激荡、流连忘返。“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送亡人”等说法,确实反映了土家人为老人进入另一世界而欣慰和在祭奠亡灵、安慰生者时高歌狂舞的特殊感情方式。)

土家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