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音乐
一、歌曲
土家人爱听歌、爱跳舞、爱唱歌、爱编歌,自古皆然。歌曲全系自编自唱,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内容涉及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反映了土家人的精神风貌、风俗习惯。土家族歌曲的唱词朴素清新,唱腔自然流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民族的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歌谣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一)山歌与山歌之乡
土家族山歌旋律优美、节奏自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来对歌和盘歌,调式灵活多变,与语言紧密结合,近乎朗诵,为男女青年所喜爱。歌词则因人、因事、因时即兴创作,任意发挥,不断创新,唱词层出不穷。故2010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1.情歌。土家族情歌,主要反映了土家族男女青年对纯真朴实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比兴优美、格调清新,是爱情的智慧和文化艺术的结晶。
2.望牛歌。土家族望牛歌是牧童在山上放牧时唱的一种儿歌,歌词朴素,格调清快活跃,多为即兴创作。
3.儿歌。土家族儿歌歌词简短流畅,朗朗上口,易学易记。
4.劳动歌。土家族在农忙季节,习惯于换工互助,集体劳作。在栽秧、薅秧、薅草等农活中,敲锣打鼓,放声高歌,在劳动歌声中劳作。劳动歌,表现在许多方面,砍柴有砍柴歌,打鱼有打渔歌,在沿河北部一些乡镇,一个人套着牛犁田,叫牛进、退、转、停也是拖长嗓音边犁边唱。最流行的有薅草歌、栽秧歌、薅秧歌、撑船号子、横艄号子、上滩号子、拉纤号子、平水号子、撬石号子、石工号子等。
5.薅草歌。又叫薅草锣鼓、打闹歌。唱薅草歌时,两名歌手,面对薅草劳作之众,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随锣鼓起落而歌。锣鼓打法是IXX0I,歌手每人两句或两人对唱盘歌,或两人领唱,众人和声,边唱边舞。歌词多为一韵到底,优美动听。打闹歌由“引子”(也叫歌头),“请神”、“扬歌”、“送神”(也叫歌尾)四部分组成,歌头、歌尾都有固定唱词,曲调优美动听。
6.船工号子。乌江两岸历来有“乌江滩连滩,十船九打烂”的说法。当船工撑着木船穿过九湾十八滩时,常要呼喊《齐头号》、《急号》、《盘滩号》、《平滩号》、《横艄号》、《拖杠号》、《出艄号》、《提缆号》等几十种号子,其唱腔高亢、粗犷、质朴,犹如江涛出峡,气势磅礴,千回百转,呈现出回环往复、咏叹再三的韵味,表现了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和火热的劳动场面。如《上水号》:
7.土家犁唱。农夫在犁地时用唱长调方式传递信息,使牛走,犁停、退、转等,长音在山谷中回荡,曲调宛转,荡气回肠,耳闻目染,让人叹服长思。犁地,本是我国农村非常普通的一种劳动方式,但沿河土家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犁唱给这一普通的劳动方式赋予了独特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农夫通过唱长音吐出胸中的怨气,愉悦心情,同时使单调乏味的劳作变为了有趣的生产方式。这一独特的生产方式曾吸引了许多观光游客。
8.行轿号子。土家人接新娘兴抬轿子,抬轿的人称做“轿夫”,在行轿途中由前头的轿夫报告路况,谓曰“行轿号子”。行轿号子的产生,是由土家人的地理环境和道路状况决定的。加之四个轿夫,除前面两人能看到路况之外,后面两人视线被遮住,几乎是凭感觉走,易踩虚脚。为了行轿安全,有人根据路况,编了一些口语,由前面的轿夫喊,后面轿夫跟。
引子(唱):
念白词:
(二)仪式歌
土家人在婚丧、寿诞、建筑等仪式活动中要唱仪式歌,以祈求平安吉祥,调式多样,种类繁多。
1.哭嫁歌。哭嫁歌也叫“陪十姊妹”,主要反映在过去封建礼教的婚姻制度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剥夺了妇女的婚姻自由,姑娘出嫁时哭诉自己的不幸和对父母兄弟难舍之情,表现了土家族妇女要求摆脱封建枷锁束缚、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向往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这种哭,又包含着一种别开生面的祝福,是一种“喜哭”,体现土家人“喜事悲做”的巴人遗风。哭嫁歌有固定的词句,以七言为主,讲究文采;也有见景生情,临场发挥,现编现唱的。哭嫁歌内容丰富,歌声悲怆,感人肺腑,歌场气氛表现时起时伏,时高时低。
2.苦歌。苦歌反映过去土家族群众被压迫剥削的苦难生活,歌词通俗洗练,娴熟贴切,语言生动。
3.古歌。古歌是土家族古代流传下来至今仍在传唱的歌谣,多见于傩堂戏、花灯戏、薅草锣鼓等请神唱词中。请神一般是请“歌爷歌娘”、“五方神灵”、“太阳神”、“土地神”、“八部大神”。
4.赌钱谣、扯谎歌。土家族歌谣很多,涉及生活各个方面,吸烟、喝酒、品茶都要唱歌,平时说笑也要唱歌,利用夸张似人等手法表现的叫扯谎歌,劝人不赌博叫赌钱歌。
二、吹打乐
(一)打镏子
打镏子,又叫“打行李”、“打响器”,是土家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打击乐,其音域宽广、激荡悠扬、刚柔相济,节奏感强而富于感染力,在傩堂戏、花灯戏、摆手舞及丧仪活动等演出时作伴奏,也在节日庆典、结婚、祝寿等场合选择曲牌单独演奏。
土家族打镏子
打镏子乐器,一般有一面半边鼓、一面大锣、一面马锣、一副钹和一副镲和唢呐。头钹二钹交替使用,马锣是乐队演奏指挥,大锣用于填句、定段、收尾。演奏有六人镏子、七人镏子,最少是三人镏子,用头钹、二钹及锣。四人镏子,用头钹、二钹、锣及马锣或唢呐,曲牌多为A、B段式结构,由打头子和打牌子构成,打头子常用半边鼓单独敲打;有时也用唢呐吹引半边鼓的打法,常用双签子和左右手的食、中指头节敲击,有一定难度。二钹动作高难,必须认真训练,因二钹的落点均在后半拍,要在缝里见功夫,没有一定功底是打不好的。
打镏子的曲牌有《双带飘》、《四平音》、《猛虎下山》、《八哥闹海》、《蚂蚁上树》、《花枕头》等数十种,并在演奏中不断创新。
(二)咚咚喹
土家族男女老少爱吹“咚咚喹”,一有空闲,即兴吹奏。咚咚喹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竹管乐,用长约15厘米、管围约3厘米的细竹凿孔削簧制作而成,管壁一般三孔,开四孔的则以最后一孔为筒音,设一开口活片作吹孔,下端切成斜口而成。咚咚喹有筒音宫和徵两种,传统曲牌有《咚咚喹》、《呆都里》、《乃哟乃》、《拉怕克》、《冬巴哈》等十多个,土家山寨的《咚咚喹》有“娇音吹断路人肠”之赞。
(三)吹木叶
木叶是土家族地区常见的一种口弦乐器。取材方便,树叶、竹叶均可,尤以檀木叶最佳,音委婉悠扬,能吹奏出山歌风味的曲调。土家青年在春风荡漾之时,吹出一首首“木叶情歌”,于是乎,木叶情歌成了土家青年钟爱的交友媒介,被誉为“联姻桥”。正如一首情歌所唱:“大山木叶翠又翠,妹要小郎使劲吹;几时吹得凤凰调,木叶就喔大红媒。”又如小伙“试探调”:“大山木叶青又青,郎吹木叶试妹心;要学画眉常年叫,莫学阳雀叫一春。”情妹听了,应声便唱:“塘内荷花不浇水,俩人相爱不用媒;郎吹木叶情一片,妹唱山歌一片情。”“牛角”是梯玛的吹奏乐器,作为拌奏乐器,在摆手舞和铜铃舞中使用。
(四)吹唢呐
唢呐是土家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乐器,以乐声高亢、音质优美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演奏时,由两支唢呐配以烘托气氛的两支长号,可以单独吹奏、齐奏或与打击乐合奏。土家人吹奏的唢呐,原为三孔,后为顶敬八仙,改为八孔,管身正面七孔,背面一孔。民间艺人记谱咬字为“朗、底、朗、当、里、浪、朗”——“拐李祖师就是当,钟离祖师就是朗,国舅祖师就是底,洞宾祖师就是浪,湘子祖师就是里,采和祖师就朗,果老祖师为第七,一把指尖都不放,只有仙姑有污点,站在背后不放光,八个仙人来合作,朗里朗当里浪朗。”唢呐可在节日、庆典、喜事、丧事等场合演奏,因而曲牌也多,常见的有《乙字调》、《反乙字调》、《四于调》、《良宵乐》、《春香月》、《秋夜云》、《一弄梅》、《采青苔》、《满堂春》、《二弄梅》、《下河调》、《上坡调》等,还有专为丧事吹奏的《断气落》。唢呐吹奏技巧全在于丹田用气,因而吹奏艺人十分重视培养年青后代,年青人丹田气足,有利于技术发挥,在许多唢呐吹奏班子中都有十二三岁的娃娃吹手,他们同样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
(五)吹奏长号配唢呐
土家吹奏长号配唢呐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一般以长号唢呐为主,配以锣、鼓、苏铰(钹的一种,亦称钗)、“尺(吃)口”(类似鼓板)、二胡、笛子等,全套为“一泼”或“一堂”,称“八音师”或“八仙师”,俗称“嘎喇客”。唢呐声清脆圆润,长号高亢浑厚,长号、唢呐、打击乐配合使用,相得益彰。它有灵活多样的演奏形式,可一二人吹奏,也可四人吹奏(叫“双吹双打”),单拨吹奏;可坐堂吹奏,也能上台演奏,不受场地、时间、气候的限制。它有较固定的演奏程式,一般是先打“报锣”,敲“盆鼓”(形似盆,仅一面有皮),再吹长号配唢呐,配以打锣、鼓钗、拉琴、吹笛等。钗在使用时不是两钗双面合击,而是单面与桌面合击。吹奏分“上手”和“下手”,又称“正手”和“副手”。上手吹奏较高亢的主旋律,下手则以较低沉的和弦有节奏地紧密配合,浑然一体,圆润悦耳。唢呐曲牌大致分正调、小调和散调三类,计30多曲。正调有大簧音、小簧音、矮簧音、将军令、海音、金锣索、放排、易音、天音等,用于正式场合和隆重礼仪。小调有大开门、小开门、刮地风、半边调、蚂蚁上树等,用于正调一曲与另一曲之间,起承前启后转换作用,收尾用小调。散调有小堂红、正宫调、小宫调、水陆音、一字调、四字调、六字调、梳妆调、离娘调等,多用于迎送客人等非正式场合。打击乐及二胡、笛子则依照唢呐的曲牌分别配以《燕撇翅》、《红绣球》、《望天星》、《硬六捶》、《倒六捶》、《凤点头》、《撮箕口》、《水波浪》、《幺二三》、《牛擦痒》、《金线吊葫芦》、《鬼挑担》等16种锣鼓谱。
长号不常吹,一般在仪式的每项程序间吹奏,分为“三声号”、“六声号”、“九声号”。一般吹三声号和六声号,均是最后一声高音;还愿等吹九声号,后三声高音。
吹奏长号配唢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演奏适用面广。民族民间节日、做斋、办道场、祭祖、祭土老师、接亲、祝寿、迁居、建房上梁彩门、朝山、民俗活动、大型农事活动等,都以请有八音师为荣,以示隆重热闹和富有。演奏礼仪非常讲究,禁忌较为严格。八音师受请,除丧事外,经过的村寨都要吹奏。每从事一堂吹奏,主家先给八音师挂红,以鞭炮迎送,摆上好的烟、酒、茶、糖果和有象征意义的毛盖菜(形似唢呐口)、笛子肉等佳肴款待。安席时每一轮要给八音师上一道好菜。喜事结束,八音师走到主家门口回头边吹边行礼,向主家道谢。办喜事时,长号唢呐“吹进不吹出”,表示把福禄寿喜为主家吹进来;办丧事时“吹出不吹进”,表示把邪瘟吹走,故有“令牌不乱打,唢呐不乱吹”之说。
长号唢呐
吹奏长号配唢呐还能与龙灯、花灯、狮子灯、马马灯、焰火架、铜铃舞等配合,烘托气氛,制造声势。长号唢呐的组织形式既紧密又松散,一拨班子由“父子兵”、“兄弟兵”或由至亲组成、有固定曲牌和锣鼓谱的土家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为适应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一些艺人在实践中摸索,演奏形式由一人吹奏一支长号或唢呐,提高到一人同时吹奏两支,还可二人分别一只手交叉,相互用手指按吹。由坐堂、行进吹奏发展到边吹边跳或在地上边吹边做翻滚动作的唢呐舞,或按套路在场坝表演一些节目。艺人中的多面手能吹能打,能拉能奏。有的艺人在诸多曲调中去粗取精,结合民间习俗,编谱新的曲调,如“上山调”、“贺新郎”、“迎新娘”等。
吹奏长号配唢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演奏地域越来越宽广。除传统事项外,重大节日、重要集会、重大事件、重要庆典、迎送贵宾、参军入伍、高考升学、庆祝游行,都无不以长号唢呐的演奏制造壮观场面,以示热闹气氛。特别在印江土家族地区较为盛行,民间有句歇后语,叫“印江的唢呐——响得宽”。清末,老艺人熊云善的班子应邀到思南府演奏长号唢呐,表演花灯,受到府台嘉奖。民初,熊照礼的班子受邀到木黄燕子岩,为当时任湘鄂川黔剿匪总指挥的田仕珍家表演,受到特别关照,给予了较高礼遇。印江长号唢呐班子还常到秀山、酉阳等地演奏。1958年,合水喻应富、王天武、谭志培、田儒彬等土家唢呐艺人,参加铜仁地区表演长号唢呐后,经筛选,被推荐代表铜仁地区参加贵州省全省会演,获集体奖。
长号唢呐班子走出印江,吹出贵州。以合水镇为例,唢呐班四去贵阳,三赴深圳,五上影视。自1988年来,分别参加贵州民族民间艺术节、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四月八”等活动的表演,并获奖。1992年,应邀赴深圳,参加“锦绣中华”建立3周年、中国民俗文化村建立一周年庆祝活动,在深圳表演半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学谦和老将军萧克等同志及中外游客观看了表演。同年10月,《经济信息时报》刊载了《印江民间艺术团轰动深圳》。之后,又参加中国首届民族器乐节开幕仪式表演、中华大庙会活动表演。1991年还参加拍摄《梵山乌水》,后在中央电视台《祖国各地》栏目播放。1992年为上海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贵州少数民族群英谱——唐老冬》。以后几次为摄拍专题片表演,如1999年在印江拍摄《新春新梵净山》,次年春节期间在央视7套播放;2004年5月在梵净山紫薇园为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拍摄专题片。1993年3月,合水镇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族长号唢呐之乡”。
(六)“扽锣”
“扽锣”是古思州治地的岑巩广大农村最为盛行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扽锣”,历史可上溯到宋代,明清时期最为流行,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古代土家族先民为防野兽伤害,用爆竹筒、打响棍来驱赶豺狼虎豹,后来发展到以敲鼎罐防兽。有了铜,他们就仿制鼎罐的形状制成了铜鼓来驱兽,召集同伴。后来又成为庆贺丰收、重大祭祀活动和集会时的主要器具,并创作出各种生动形象的锣鼓曲牌,如《马蜂过坳》、《牛擦痒》、《百鸟朝凤》、《阳雀催春》、《老虎下山》等百余种曲拍,于是就有了世代相传的锣鼓曲谱。开展“扽锣”比赛活动,基本上以自然寨为单位组队,参加人员不受限制。扽锣比赛方式有两种:一是正月初四至十三各村寨的锣队以相邻寨进行对抗赛(相似于超强训练和预赛);二是正月十三至十五汇集于水尾镇大树林进行大赛,场面恢宏,声势浩大,壮观激烈。“扽锣风情”以大量的曲拍、古老的多种乐器形成独特的打击交响乐,传承和创新了中华的古老文明,并以悠久的打击乐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被专家和学者认为是“中国打击乐历史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土家族民歌《姐妹酒歌》
家族民歌《奴么妹》
土家族山歌《这山海》
土家族民歌《桐子花开》
土家族民歌《有个大姐来赶场》
《乌江船工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