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语言及演变
一、土家语使用的基本情况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叫Pi35tsi53sa21(毕兹卡),称“土家语”。
据明弘治《贵州图经志·思南府》记载:“沿河、务川者,曰土人,有土语,彼此不谙,唯在官应役者为汉语耳。”说明在明代贵州土家族地区,多数土家人不通汉语,用土家语作为社会交际的主要工具。随着土家族地区与外界联系的加强,经济往来的增多,开始有成批的“川民”拥入。“弘治以前,川民不入境……弘治以来,蜀山兵荒流移入境……流移之人,亲戚相招,彊属而至,日积月累,有来老去。”(《思南府志·拾遗志》)由于“川民”成批的到来,在语言上必然对当地产生影响。土司政权时期,仅仅一些土司、土官懂得一点汉语,但日常生活仍操土家语。清雍正“改土归流”后,废除了“蛮不出境,汉不入洞”的禁令,汉族大量进入土家族聚居地区,使土家语不断接受汉语的影响。加之,土家族原来没有文字,在普遍创办汉文学校、土家人入学人数逐渐增多以后,汉语汉文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土家族的语言、词汇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到目前贵州全省范围内土家族地区全通用汉语汉文,基本不说土家话,仅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石界、后坪、渔溪、克田、金竹、洪渡、中寨、黄土、思渠以及德江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地较为偏僻的村寨还保存一些土家语的痕迹,少数高龄土家老人还会说一些简单的土家语。
土家人使用土家语和汉语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单用型。即本民族内部或与外人接触,完全用土家语作交流工具,这主要是在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前或以后,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在土家族聚居的边远封闭村寨的部分居民使用。到21世纪,据调查贵州省土家族用土家语作交际工具已基本不存在。
2.兼用型。即土家语和汉语兼用,以汉语为主。使用这一类型的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德江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边远村寨中少部分土家族居民,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占总人口的0.75%,有10000人左右。
3.转用型。贵州省交通、通讯较为便利,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乡镇的土家族,绝大多数都转用了汉语汉文,仅保存有极少量的土家底层语言。
二、土家语特质属性
贵州土家语和湘、鄂、渝边境土家语大体相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支。土家语和汉语在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上相差较大,土家语也借入一些汉语,但一经借入几乎都受到土家语语法结构规则所支配。
但是,土家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具有彝语支的若干基本特点,即土家语和彝语具有一定的亲属关系,但土家语又有自己独特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一)语音
贵州省土家族与湘鄂渝土家语是基本相同的,字母、韵母、声调列表如下:
字母表
(注: 字母 大写 A B C D E F G H I小写 a b c d e f g h i名 称汉语拼音国际音标 ㄚ ㄅㄝ ㄎㄝ ㄉㄝ ㄜ ㄝㄈ ㄍㄝ ㄏㄚ ㄧa b c d e f g h ia p ts't e f k x i字母 大写 j K L M N O P Q R小写 J k l m n o p q r名 称汉语拼音国际音标 ㄐㄧㄝ ㄎㄝ ㄝㄌ ㄝㄇ ㄋㄝ ㄜ ㄆㄝ ㄑㄧㄆ ㄚㄦj k l m n o p q rtk‘l mnop‘t‘r字母 大写 S T U V W X Y Z小写 S t u v w x y z名 称汉语拼音国际音标 ㄝㄙ ㄊㄝ ㄨ 万ㄝ ㄨㄚ ㄒㄧ ㄧㄚ ㄗㄝs t u v w x y zs t 'u v w j ts)
声母21个,列表如下:
声母表
(注: 声 母 b P m d t国际音标 p P‘ m t t例 字 bav看 pox放 mor猫 daf穿 taf烤声 母 l g k ng h国际音标 l k k‘ η x例 字 lav路 gar乌鸦 kax过 ηgaf我 har打)
(注: 声 母 hx j q n x国际音标 γ ts‘ t‘ n 例 字 γaf写 cav纺车 yier喊 nix我 xief有声 母 z c s r y国际音标 ts ts‘ s z j例 字 zav拿 cav纺车 sav冷 rax飞 jir见声 母 w 国际音标 w例 字 wvf牛)
韵母24个,列表如下:
韵母表
(注: 韵母及例字 i jir脚 u wuf牛国际音标 i U韵母及例字 a daf穿 ia qiaxpaix麻雀 u wuaf驯牛国际音标 a ia u韵母及例字 o gof他 jo uior被 国际音标 o jo 韵母及例字 e mef天 ie jiev追 国际音标 e ie 韵母及例字 ai baiv小孩 uai kuaiy椅子国际音标 ai uai韵母及例字 ei anxbeix叔叔 ui gofguix表姐国际音标 ei uei韵母及例字 ao baofqir野鸭 iao bixtiaox平坝 国际音标 ao iao 韵母及例字 ou axkoux角落 iu biuf女儿国际音标 ou iu 韵母及例字 an banf鹰 ian jianf容易 uan suanv小国际音标 an ian uan韵母及例字 en enxqiv鼻子 in xinfgax绿 un kunr囵国际音标 en in un韵母及例字 ong rongv妹妹 国际音标 ong说明:①韵母i接声母z、c、s、r时,读作[1]。②为了使本方案与现行课本、字典注意接近,a写作ɑ,g写作ɡ。)
土家语有四个基本声调、一个变调,采取标本调,不标变调。列表如下:
声调表
(注: 调 序 1 2 3 4调 型 高平 低降 高降 高升调 值 755 √53 ㄚ53 735调 号 x r v f例 字 rax飞 rar鸡 rav挂 raf跑dax滴 dar下 dav只 daf穿baxlivev偏坡 bar坡 bav看 baf茶盘sax劈 sar话 sav冷 saf木筏说明:①声调全用声调字母标调法,紧接在韵母后面的字母就是声调字母。②双音节词,高平调连续时,最后一个音节调值降成中平调,这就是变调。如mi7 maㄚ(蜜蜂)读成[mi7 maㄚ]。)
(二)语音习惯
土家语无卷舌音,汉语的zh、ch、sh、r以及和它们相拼的音节,土家语均读成平舌,如“知识”(zhi55shi35)读成“资食”(zi55si35)、“吃”(chi55)读成“次”(ci51)。
土家语无n、f而分别以l和h代替。如“男”(nan35)土家读成“栏”(lan35),“发”(fa55)读成“花”(hua55)。
土家语无ü而以i代替,把鱼(yu35)读成“移”yi35),“云”(yun35)读成“银”(yin35)。
土家语少ang,而用an代替。
(三)称谓用语和部分地名用语
贵州土家族现在不说本民族语言,操汉语,这是历史发展所形成。清雍正“改土归流”后,汉族大量进入土家等民族地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土家族吸收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逐渐使用汉语,但亲属称谓和部分地名仍保留土家语的痕迹。例如祖父叫“巴铺”(pha21phu55),祖母叫“”(pa21),外公叫“嘎公”(ka55koη55),外婆叫“嘎布”(kha21pu21),父亲叫“阿巴”(a21pa51),母亲叫“阿涅”(a21nie51),伯父叫“白白”(pe35pe55),伯母叫“捏比”(nie21tshi21),叔父叫“俺杯”(an55pei55),婶娘叫“捏捏”(nie21nie55),哥哥叫“阿可”(a2kuo51),姐姐叫“阿大”(a35??ta55),丈夫叫“糯巴”(lo51pa51),妻子叫“糯伽尼”(lo21kan21li55),儿子叫“糯必”(lo51pi21),女儿叫“必优”(pi21u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