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族称
土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革,经历若干的演变。土家族的称谓,在历史文献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谓,或者被统称于一个名称之内。加上土家族又是人口众多的人们共同体不断地融合而成。至于“土家”这个明确的称谓,是在明清“改土归流”后,汉族大量迁入时才出现的。
春秋战国时期,以国命人,时称“巴人”。秦汉时期以其地域称族,将巴蜀之民巴人等统称为“南蛮”、“西戎”。三国时,史书将五溪地区的居民巴人等统称为“五溪蛮”。到晋朝时期,《华阳国志》记述了巴人的先民有濮、、廪君、夷蜑、白虎复夷、板楯蛮、弜头虎子等。《宋书》却把巴人后裔纳入了“盘瓠之后”。《南齐书》又出现“武陵酉阳蛮田思飘冠抄”,“湘川蛮陈双、李答”等记载,将这一带的土家族先民称为“武陵酉溪蛮”、“湘川蛮”等。
[1]
《周书》沿用了《南齐书》的称谓,称为“酉溪蛮”。《北史》对土家族的记载较为具体:“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称王侯。屯据山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
[2]
”《北史》还列有田乌渡、田弘等首领人物的活动。《隋书》则载有“獽、蜑、蛮、
,其居处风俗、衣服、饮食,颇同于僚,而亦与蜀人相类”,将其总归于“南蛮”类。
[3]
唐宋时期,对土家族的称谓较细,诸如“蘷州蛮”、“彭水蛮”、“辰州蛮”等。《太平寰宇记》“思州”条的“风俗”载:“蛮僚杂居,语言各异。”思州所辖“思邛县”条又载:“唐开元四年(716),招集生僚以置。”这里把当时思州境内的居民都归为“蛮僚”、“僚”,而且有着自己的独立语言。到宋代,对土家族的称谓有所变化。《宋史》将田佑恭所领军队称“土丁”,出现了“土”字。《续资治通鉴》称田佑恭为“思黔夷,所部土丁药箭手,轻趫勿山险” [4] 。明嘉靖《思南府志》:“大观元年(1107),蕃部长田佑恭愿为王民,始建思州。 [5] ”把以思州为代表的贵州土家族田氏政权称为“思州夷”,称田佑恭为蕃部长,把田佑恭归于“夷”类。
进入明代,史书方志对贵州境内的土家族先民的记载就更多且较详。《明实录》称思州、思南等处居民为“土人”,明《寰宇通志》“思南府”条也称为“土人”。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思南府”条:“居东南者,若印江、朗溪,曰‘南客’,有客语。居西北者,若水德江、蛮夷、沿河、务川者,曰‘土人’,有上(土)语。 [6] ”以上引文中提到的“南客”和“土人”,土人上文已叙,南客即指“冉家蛮”。《炎徼纪闻》载:“今酉溪、乌落(罗)之长多冉氏,一曰‘冉家蛮’,之后曰‘南客子’,其俗散处于沿河佑溪、务川之间。”在德江县内有一个乡名就叫“南客”。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明确指出,土人即“土蛮”。明嘉靖《贵州通志》“铜仁司”条下载有土人,“省溪司”条下亦载有土人。明郭子章《黔记》称:“贵州本夷地,一路诸城外,四顾皆苗夷,而种类不同。自贵阳以东者,苗为伙,而铜苗九股为悍,其次曰仡佬,曰佯僙,曰土人,曰峒人,曰蛮人,曰冉家蛮,曰杨保,皆黔东夷属也。 [7] ”《明史记事本末》亦有类似记载。此外,称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兵为“土兵”、“土丁”,亦贯之以“土”。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即“本地人”。历史上,土家族曾被称为巴人、西戎、南蛮、濮人、人、板楯蛮、廪君蛮、白虎复夷、湘川蛮、武陵蛮、酉溪蛮、夔州蛮、辰州蛮等,自宋以后,经历了蛮僚、思黔夷、思州夷、南客、冉家蛮、土丁、土人、土蛮等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工作十分重视,向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派出访问团和8个调查组,进行民族识别工作,1957年土家族被明确为单一民族。
[1] 肖子显:《南齐书》卷58,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2] 李延寿:《北史》卷9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 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卷29、8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4] 毕沅:《续资活通鉴》卷92。
[5] 明嘉靖《思南府志》卷1,天一阁藏本,上海书店影印本。
[6]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4。
[7] 郭子章:《黔记·诸夷》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