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工艺
土家族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充满神奇艺术魅力的传统工艺,如建筑、雕刻、制陶、造纸、织锦、挑花、刺绣、印染、编织等。这些传统工艺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风俗习惯之中,又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断传承、创新,真真切切地表现着土家族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价值观。
一、刺绣
土家族是爱美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刺绣这门工艺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使手工刺绣的传统工艺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它是集工艺欣赏与经济实用为一体,新婚喜庆、老人祝寿、馈赠亲友表达情谊的最佳礼品。
土家刺绣
1.刺绣。土家族妇女先将要绣的图样画在纸上,剪下来贴在底布上,也有的直接画在布上的,再用各种花色丝线刺绣。绣好后,底布被丝线盖住,现出立体感。绣枕套、童帽、花鞋等,裱糊纸或布作衬,使底布平整,绣起来得心应手。刺绣最讲究的是构图配色,或鲜艳,或淡雅,均须根据大自然的物象色彩而定。聪明伶俐的土家族姑娘,由于长期住在山区,经常与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相伴,经过观察体验,感受很深,刺绣起来,胸有成竹,绣出来的作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刺绣主要用于装饰艺术,如土家族服装的滚边花纹、帐帘、床单、带子、荷包等。
2.挑花。土家族妇女用多种颜色的丝线在底布上做成的图画,又名装花。挑花一般采用白底挑黑色花样,或白底配红绿色纹样,也有蓝底青底挑红绿色的,还有用五彩丝线挑各种图案。根据时代的进步,越到后来,挑花的色彩、图案变化越多。挑花重在构图。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土家族妇女,受山区自然风物的熏陶,在挑花构图用色上常借鉴于大自然物象,如彩霞、鲜花、彩蝶、鸟、兽、鱼、虫、竹、树等为挑花素材,作品主要展现在手帕、褡裢、门帘、帐檐、枕套、枕巾、头巾、鞋垫、桌套、围兜、围裙等上。最醒目的要算大幅帐檐,一幅漂亮的帐檐挂在帐门上,可使洞房大为增色。年轻姑娘喜爱挑花手帕、花鞋垫,图案为吉祥物,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梅”、“龙凤呈祥”、“天长地久”、“麒麟送子”、“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狮子滚绣球”、“蝴蝶恋花”、“老鼠嫁女”、“春耕图”、“土家迎亲”等传统图案。其图案多用象征和抽象的表现手法,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呈单一型的演进变化,具有粗犷洗练、结构饱满、色彩艳丽、图案奇特的艺术效果。
3.绣花。土家绣花一般采用绸缎、白绫等上色面料,丝线多用彩丝,亦有用素线的。绣前先裱以纸衬或布衬层,以免绣时滑动;再用纸剪成花样贴在裱好的绣面上,然后照着画样用丝线绣制。土家绣女对构图、布局、用色方面都很讲究,质朴而不失华丽,逼真而不显呆板。少女之作如出水芙蓉,于蓓蕾见妙心,于稚拙见新奇,绣的多是花鸟虫鱼之类;新妇之作如荷花含露,于绿叶滚珠处见芳心,于艳丽初绽时见高洁,绣品多是象征吉祥幸福的“鸳鸯戏水”、“天长地久”之类;老妇之作则如荷花带雨,莲蓬饱满,于丰实处见劳心,于苍劲中见成熟,所绣多是寄托祝愿的“龙凤呈祥”、“白头偕老”、“仙鹤松涛”之类。土家绣花工艺独特,主要有素绣和彩绣两种。素绣不用彩线,或白底黑花或黑底白花或蓝底白花,多见于被面、门帘等大型绣品;彩绣用五色丝线绣制,绣品有鞋、帽、枕头、帐帘、飘带等。民间广为流传的“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才看手脚”的民谚足以佐证。
土家绣花帕
二、织锦
土家织锦“以西兰卡普”(汉语称“土花铺盖”或“花花背被面”)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堪称土家族艺术一绝,在题材选用、纹式风格、色彩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植物花卉为题材的图案有梅花、莲花、荷花、牡丹花、韭菜花、桃花等,以动物形态为题材的图案有阳雀花、燕子花、孔雀花等,以生活物品为题材的图案有桌子花、双八勾、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等,以文字类为题材的图案有万字花、王字花、喜子花等图案,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图案有凤穿牡丹、鹭鸶采莲、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喜鹊闹梅等,此外以汉字为题材的图案有“福禄寿喜”、“龙凤呈祥”、“长命富贵”、“鸳鸯戏水”、“喜鹊闹梅”、“仙鹤松涛”、“一品当朝”、“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可以说,土家人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成了土家织锦的题材范围。
三、印染
在纺织业发展的同时,土家族还创造发明了一种较为原始的土法染布技术,在蓝靛末传入前是草灰染、太阳树染、枫香树染、豆浆染为主。用稻草灰、锅烟墨为染色原料,染出紫花布;用太阳树叶、枫香树叶作染色原料,染出太阳布等。用这些方法染出的各种颜色,是土家人对美的追求。
随着蓝靛的传入,才逐渐替代原始的土法染布,创造了一种具有土家族独自特色的印染技术。土家人的—匹匹印花布,有单纯凝重、古色古香的色彩,也有朴实大方、洋溢着大自然芬芳的图案。
印染分普染和灰染两类。普染有蓝靛染、猪血染、石灰染。专事印染的作坊都要栽一些蓝靛草,使用时将蓝靛草茎秆砍成节,连同叶子放到蓝靛池中浸泡,每50公斤蓝靛草放石灰5公斤,浸泡15天后再将蓝靛草装在先放有粽粑叶的竹筐中,流出的汁液先煮上色,充分浸透,碾压就成了蓝靛染料。灰染类似于蜡染,以模具刷灰胶,然后脱模、碾压,染出来的花纹图案形象动人,经久耐磨,永不褪色。
土家印染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先把十张上好的白皮纸叠在一起,用猪血浸泡,晒干,再用桐油熬制的光油刷在纸上成纸版。这样的纸版坚实牢固,不易起皱,不怕水浸油污。纸版制成后,将各种花草动物图案描在上面。所绘的图案有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有表现家庭幸福生活的,有描摹福禄寿喜等传统祝词的,还有反映土家神话、传说以及一些传统物事的,诸如双莲并蒂、双狮滚绣球、喜鹊闹梅等。大的用于被面、床单、帐帘、门帘等,小的用于围裙、枕头、手帕等。
图案描好后,就用小刀精雕细刻。这道工序往往只能由老师傅来完成,因为刻花技巧必须非常熟练。老师傅把图纸平铺在坚硬的檀木板上,顺着图案的线条一刀一刀地走动,动作之快,刀法之准,令人叫绝,叫外行人看得眼花缭乱。一袋烟的工夫,一块活灵活现的花版就出现在面前,那线条流畅柔顺,该圆则圆,该方则方,没有一丝断裂;那花形、花瓣、花蕊、叶子和枝丫以及动物的眉毛、胡须,都刻得复杂而细微,生动而精致。
印花往往由姑娘来操作。她们先将白布铺在平板上,选出客户喜爱的图案花版盖在白布上压紧,再涂上用石灰和豆粉调制的灰膏。灰膏干结后,把布放人染缸浸泡。浸染时,用冷染,不必加温。浸透后让它在空气中置放15分钟,以便氧化,然后再放回染缸浸泡,这样反复五六次才能染好。把染好的布晾干,然后用刀削去灰膏,印花布就初步成形了。染制出来的印花布可以是蓝底白花,也可以是白底蓝花,还可以是双印花。
蓝印花布染成后,就该上光了。把印花布放在弧形石槽内,上面压一块500多公斤重的扁圆石滚,工人双手攀住架上的横木,双脚控制好沉重的石滚,驱动石滚来回碾压。开始时细心缓慢,以后越滚越快,印花布在这反复地碾压中,变得平整光滑。
就这样,一匹匹美观大方的印花布出来了,为土家人的生活增添子质朴天然的色调和韵致。
印江土家人还发明了一种土布印花被面的专门技术,称其为猪血浆布染。首先将白土布染成青色或蓝色,即用猪血浆布,手搓揉,脚踩踏,然后晾干,再用石碾反复碾压即可。如果要制印花被面,只要用豆浆和石灰调匀,将印模(被面花板)安放在已染制好的土布上,用调制好的豆浆与石灰水在印模上反复抹刷后晾干,放进专用甑子里猛火蒸两炷香的时间,摆放在地上沾地气,再放到染缸中浸泡半炷香时间,拿到河边,一边冲洗一边用刀刮去粘在土布上的豆浆石灰后晾干,按照被面规格缝制,土家印花被面便制成了。
印花被面的花纹种类很多,有升子底、龙凤呈祥、牡丹花、散花、百子戏莲图等。姑娘家使用的被面,花纹图案多为牡丹花,新婚夫妇使用的被面花纹图案则为龙凤呈祥、百子戏莲图等。
土家印花被面为纯棉制品,盖在身上质感很好,温和。但由于费时、成本高,现仍使用的已经很少。印花被面为土家人视为珍品,一般情况下舍不得使用。
四、编织
土家族编织工艺大致可分为藤编、草编、竹编三大类。
(一)竹编
土家族地区竹类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其竹编工艺在土家地区编织艺术中是种类最多、工艺精美、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门类,也是表现生活、美化生活的智慧结晶。制作竹编工艺的工具有篾刀、锯、匀刀、刮刀、度篾锥、引撬以及竹质推片、竹质衬圈等。原材料主要是荆竹、慈竹、水竹和苦竹劈成的篾片(俗称扁篾)、篾条(俗称丝篾)等。竹子砍来先去掉两头刀砍斜剖部分,用篾刀横削去竹节凸起部分,刮去竹子外部青皮,再劈(破)竹、起黄(劈掉竹条质地较脆的部分),最后劈为扁篾或丝篾。不管是劈为扁篾还是丝篾,都需用匀刀匀成厚薄一致、粗细均匀的篾片或篾丝才能使用。而编织花纹图案则要加工花篾,即制成红、绿、黑等各种颜色的篾。一般加工黑色篾条的方法就是在竹子刮节去青后,用松树油或柴火烟熏制,红绿颜料多用成型油漆涂抹。竹编工艺大致可分三类。
1.篾编类。划竹成条,去掉屡篾,用青篾编织筐、簸、簟、席(床垫)、篮、箱和装饰品。
2.丝篾编类。用钢刀取篾,细匀如麻线,韧柔如钢丝,主要编织花篮、饭篓、背笼、摇篮等。如花凉背的编织程序是:用扁篾编底,青篾当框架,丝篾配搭适当花篾编织,然后锁口,插签上背系。在编织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并充分交叉利用疏、偏、插、穿、锁、扎、套等多种编织技法,从而编织出色彩鲜明、质朴美观的花纹图案。最有特点的是摇篮,式样美观,摇起来轻便、稳当,婴孩睡得舒适、安全,加上优美的摇篮曲,摇着儿时的甜梦,摇过逗人的年华,摇出栋梁人才。
3.综合类。用竹筒、竹片、竹条、扁篾、丝篾等进行组合,制成桌、椅、凳、花架、竹床、鸟笼、玩具等工艺品。土家族地区的竹编工艺以家传为主,师传和自学为辅。随着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土家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迅速改善和提高,使用竹编工艺品的人越来越少,跟师学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晒席、睡席、提篮、饭篓等被现代的水泥板、床单、方便(塑料)袋和各种瓷(胶)盆器所取代,竹编工艺品日趋走向灭亡。
(二)藤编
土家族聚居地区地处乌江中下游,沟壑纵横、森林茂密、藤蔓遍布,为生产藤编用品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藤编主要以青藤(水煮、脱皮、漂洗、晒干)为材料,以竹为架,用藤缠绕编织成箱、篮、椅、沙发、茶几、盘、凉床、篼、书包等为土家人所喜爱的藤制品,其造型美观,色泽白净,坐卧舒适,轻巧耐用。思南、沿河等地的滕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走向了全国,得到用户的青睐。
(三)草编
草编现今还普遍使用的有蓑衣、草鞋、草席、草凳等。草鞋是在腰间系一呈三角形的弯木,把草鞋排成四根系在弯木上,套上一根横木棒用两脚大拇指下端蹬紧固定成支架,两手搓紧稻草,来回编织扯紧,栽上耳而成。无论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狩猎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夏天走长路穿草鞋清爽凉快,软硬适中,步履敏捷,两脚生风,给人一种惬意感;雨天穿草鞋既透水,又防滑;冬雪天内穿一双棕袜子,外套满耳子草鞋,既保暖,又防滑,如遇雪凝冰冻上路,再套上铁制的脚码子即可。草鞋既滤水透气,又轻便、柔软、防滑,而且十分廉价,还有保健作用。
五、雕刻
土家雕刻包括木雕和石雕,技法主要有浮雕和镂空雕两种。雕刻和彩绘的内容是以历史典故、人物形象、生活情节、龙凤动物、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梅兰竹菊为题材,以质地细腻、坚韧棉碎的树木或青石为材料,以木锉、斧头、锯子、锤子、钻子、刀子、凿子、平钻、尖钻等为工具,按照构思和想象的物品,在木或石上经过精雕细刻,刻出刀法干净利落、线条分明流畅、物象逼真传神的图案或物体,是融建筑、绘画、技能于一体的综合反映。
(一)木雕
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花梨木等树木为原料,以木屋墙、窗、门、梁、柱、旗瓜、天花板、屋脊、栏杆和椅子、牙床、桌子、茶凳、洗面架、衣架、梳妆台等为对象,以敲锤、木锉、斧头、锯子、凿子(平凿、月亮凿、斜凿、圆凿)、刀子、三角刀等为工具,按照有层次、有动势、有比例、有协调、有重心、有稳定的创意构图,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凿粗坯和修葺,形成线条明朗有形实体。再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砂布反复搓磨,达到表面细致完美的理想效果时,根据木质和花纹的特点进行着色上光等步骤,形成了一幅构图饱满、生动有趣、栩栩如生木雕艺术品。
窗花
1.家龛香盒。家龛香盒是土家先民最敬慕最讲究最忌讳的地方,上方正中供贴“天地君亲师位”,下方设置神龛,用于存放香、纸钱、烛等祭祀品,在神龛前置放一八仙桌。土家族地区的神龛多采用柏木、柏杨、杉木或梨木制作,做工精细,形似壁柜。神龛上的龙、凤、鸟、喜鹊、蝴蝶、文字等图案经过精雕细刻后,再按图案设计镶嵌成一块整体,凹凸不平、庄严肃穆、形象逼真。盒龛一般为120×90厘米方形,四周饰以精雕细刻的“牙子”,正中镶一个大“福”字。
2.三滴水牙床。三滴水牙床分正床(即卧铺)和床廊两部分,一般正床长2.2米、宽1.37米、高60厘米,帐架高1.6米。床廊从正前沿至三滴水檐宽1.2米,长2.85米,地面与三滴水檐的高度为2.6米,整个占地面积为7.125平方米,呈八字朝门向外敞开。正床前沿是一块厚实的木枋造就,木枋两端安一块尺许宽的花匾抵床顶花匾。花匾分为两节,第一节是一张雕刻方桌,上有一个花瓶,瓶身刻着精细的金钱花,瓶中插着玫瑰花,有的争艳夺目,有的含苞欲放。第二节是花框和一个花瓶,腰间用五根小方柱组成格子,上又是一个方形花瓶和一个小花框。花匾由五个花框组成一组“月月红”图案,取其月月开不败、四时花争艳之义。其间有一朵似花又似物、似物却是花,就像一只倒挂蝙蝠,是避邪的吉祥物。匾下沿是木刻花帘,花草丛中龙吐蕊,气贯长虹。与床沿相距68厘米就是一滴水,由底盘、床窗、一滴水花匾和花帘四部分组成,是夫妻间榻前相语的地方。传统窗格花匾雕有五朵玫瑰,嵌染金粉,熠熠生辉。匾下是木雕花帘,主体是二龙戏花、双凤衔卉,藤叶为龙身,花草成凤尾,福、禄、寿、喜镶其中,呈现一幅花枝招展、龙凤吉祥的钩恋花边。再往前伸37厘米,就是二滴水檐,檐长2.8米,檐匾由七组花框组成,正中是花扇蝶舞,蝶花一体。有的是花线系书丛,说明是书香门第,诗画连卷;有的是藤蔓结葫芦,隐含连藤结瓜,繁衍子孙。匾中两朵倒挂莲花,引人注目。两边是床廊花板,板上有窗格。花框和木刻花瓶,呈八字形向外敞开,底板就是脚踏板。再前伸20厘米,就是三滴水檐,由2.8米长、0.3米宽的花匾组成。匾内七个花筐,梅花筐象征斗寒争春独占先,葵花筐示意向阳多子,玫瑰筐表示爱情专一,菊花如傲霜怒放、高风亮节,紫薇筐似月月开不败、四时花争艳,牡丹筐视为富贵吉祥、繁荣幸福,芍药筐喻香出宰相。匾下沿吊有四个花篮,花枝蔓延结成钩恋花边。床中每一线条无不是幸福的旋律,每一朵花隐含着爱情的魅力,每一个水果都是对美好人生的祝愿。全床有百余朵花,百余果子,花果满床,人睡百年。
3.傩面具雕刻。德江是著名的“傩戏之乡”,傩面具在德江叫“脸子壳壳”,傩艺师戴上它就被赋予了一种神的象征。傩面具是傩戏演出的主要道具,造型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傩面具雕刻大都采用质地细腻不易开裂的白杨木经砍形、挖凿、粗雕、细刻、打磨、涂色、勾描、上光油等制作过程而成,属彩绘木雕艺术。艺人根据自己对神祇的理解进行制作,同一个神祇被不同的艺人中雕琢成不同的形象。面具施彩也隐含意义,红色表示忠诚,黄色表示干练,蓝色表示残忍,绿色表示凶狠,黑色表示刚烈,肉色表示人性等。傩面具非常重视色彩调配,浑厚凝重大方,造型丰富,制作时有范本参照。目前,德江雕刻的傩面具共有24个,它们是唐氏太婆、桃源土地、灵官、开路将军、关羽、引兵土地、押兵仙师、先锋小组、消灾和尚、梁山土地、秦童、甘生、开山莽将、掐时先生、卜卦先师、鞠躬老师、幺儿媳妇、李龙、杨泗、柳三、乡约保长、周仓、了愿判官、秦童娘子。这些面具是用白杨或柳木镂成脸胚,再雕刻上色而成。傩面具雕刻艺术既夸张粗犷,又细腻考究。文武旦丑角色表现粗犷、温善、凶悍、奸佞、刚毅、英武、妍丽,雕工刻法各不相同。傩面具雕刻,虽是民间艺人所作,但保留了明清时期简括、庄重的艺术风格,实为雕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4.根雕。是根据树根的形状进行修整,通过构思、处理,埋入热灰中熏烤,待干燥后取出剥去表面皮层而成。根雕艺术注重的是“形和神”,不能急于求成,要反复多次地进行观察、琢磨,发现根形里的神韵,找出其神、奇、特、怪、妙之处,充分发挥想象力,再利用锯、斧、锹、刀、平面刀、斜角刀、圆凿、半圆凿、什锦锉、半圆锉、砂纸等工具进行精雕细刻。
(二)石雕
土家族石雕分雕和刻两种,主要材料是青石。雕刻工艺主要用于祠堂、寺庙、亭阁、朝门、牌坊等建筑上的岩柱、地脚石、柱基石(磉墩)的雕梁画栋和碑记(墓碑)上的字刻。
土家石雕工艺主要靠世代相传、跟师学艺,很有特色。传统的石雕工具有铁锤、钢钎、钻子(尖钻、平钻)、凿子、雕刀等。工序流程为开山取石、因(石)材备料、下粗坯、打坯、戳坯、运到建筑工地、平钻铲平成细坯、细石砂加铁粉反复推磨、平整光滑、书写碑文或画图打底等工序后,雕刀雕刻、凿子镂空。图案丰富多彩、应有尽有,如双龙戏珠、乾坤图、太极图、狮子滚绣球、五马回朝、薛仁贵征东、姜太公钓鱼、猴子过火焰山、鲤鱼跳龙门、梁山一百零八将、二龙抢宝、野鹿含花、喜鹊闹梅、罗汉晒肚、渔樵耕读、哪吒闹海、槐荫送子、石狮子、石龟、石牛、石马、石龙、石凤和庙宇内大大小小的菩萨、佛像以及各种花花草草、飞禽走兽等。石雕工匠运用精湛的手艺、灵巧的构思、艰苦的励力把神情兼备、形态各异、特点突出、场面复杂、富有土家文化特色的图像雕刻得刀法干净、线条流畅、物象传神、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如紫袍玉带石坎就是土家石雕艺术的代表,原料是梵净山紫袍玉带石,以其美丽的色带、细腻而柔润的质地被列入中国名石。用此石雕刻的石砚,被称为梵净山紫袍玉带石砚,以雕刻精细、石质优良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欢迎。又如德江扶阳古城遗址石朝门、石官路、石龙门、石阶檐、石院坝、石龙门、石狮子、古墓群和庭院内石墙上的花、鸟、草、木、兽等石雕实物、浮雕图案,古朴大方、工艺精湛、气度不凡、精美生动,可谓黔东北地区土家族的雕刻艺术之杰出代表。
六、造纸
土家族地区的造纸业始于唐代,兴旺于宋元明清,主要用于书写纸和祭祀活动烧用的纸钱。造纸地点分布较广,一般都在比较偏远而且山清水秀、竹木连片的山区,诸如印江合水、江口云舍、思南军家坝和桥沟、务川新场等地。这些古法造纸,方法古朴传统,多以构树或嫩竹为原料,工序繁多,技艺要求严格,俗话说“造纸不轻松,七十二道工”。每道工序都由人工操作完成,一切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技艺传承也为口传心授。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的古法造纸具有典型代表意义。新中国成立前,镇内沿河两边的村寨都经营造纸,并成立有“蔡伦会”,推举会首,解决会内问题,监督质量。造纸“七十二道工”序是:砍构树(速生植物,皮纤维好)、剔除枝叶、生剥树皮、搬运树皮、树皮晾干、干皮扎把、集把成捆、仓储堆放、防潮防霉(经常翻晒)、浸泡干皮、拧干扎把、晾干水分、投入料池、迭层堆入、抛撒石灰烧碱(每堆放一层撒放一次石灰或碱)、闷沤皮料、裝窑、祭窑生火、高温蒸煮、熄火、敝窑冷却、出窑、运料、浸泡、漂洗、捞沥、第一次搓踩、再次漂洗、再次搓踩、第三次漂洗、第三次搓踩、舂打皮料、晾晒皮板、切削皮板、碎料、浸泡绒料、搅烂成浆、松膏取料、松膏皮切细、松膏皮粉碎、松膏过滤、制松膏浆、松膏浆加入纸浆中混合、缸中一次搅拌、安装操作台、安装支架、安装竹帘、安装堆纸板台、池中搅拌、舀纸、揭湿纸、码湿纸、迭湿纸成垛、搬运纸垛、安装压纸杠杆(纸榨)、纸垛上榨、榨干垛纸、下榨成坯、搬运纸坯、清刷晒墙、逐张揭起、逐张贴于晒墙、抚刷平整、晾晒、揭角、收纸、干纸压平、数纸分刀(每100张为1刀)、折纸成刀(每100张折成三折码放)、捆扎打包(每10刀成1捆)、打包封装、加盖印记。思南县军家坝、桥沟地处乌江岸边,造纸原料为当地的慈竹,造纸作坊由池子、草棚、石碾、石纸槽、木榨五大件组成。土家族地区至今还有保留着这种传统造纸工艺。
七、银饰
土家族银饰,均为本民族男工匠所制,以黔东和黔东北的工艺最高。成品有粗细两类:粗件如扣环项链、实心项圈、实心手镯等,一般不要求精工制作,用银分量大,佩戴的目的是显示富有。但也有较为精工的泡项圈、泡手镯、空心钻花项圈、手镯等,制作虽较为费工,但用银较少。细件很精致,著名的有黔东北地区的银链、银花、银耳环、钗牙签、银铃、银蝴蝶、银牌、银披肩以及祭祀用的银冠等。制作这类银饰费工极大,需经过多道加工程序方成。黔东北的银冠,更是集银饰工艺之精华,在面积不大的冠架上,焊接的银花、银铃、银雀、银蝴蝶、银钟、银签等饰物,重达40两,有数十件甚至百件之多,件件工艺精湛,式样美观,闪耀着土家人民的智慧之光。
1.银披肩。一般用7~9块薄银片为主件,各钻花纹。花纹中以双龙戏珠为主,龙身周围为钻花云片,镂空。作为主体的大块薄银片之间,以银丝作圈衔接成为披肩的整体。佩戴时,披肩能随肩、胸的高低、凸凹而紧贴于肩胸。披肩胸前焊接七或九组银串。每组银串多为两层,每层都是钻花镂空的薄银片,两层都系银串,上层为二串,下层为五串,每串的下端都系有银铃、小银片等。银披肩以龙的造型最为生动,制作也最精湛。龙鳞以银丝勾画焊接于龙身而成,眼、鼻、须、爪、尾皆备,形态生动活泼。大薄银片上另镂几片浮云护绕龙身,有如云中二龙翻腾,戏夺珠宝。
2.银牙签。以三块薄银片和三根银链为主件,两根银链镶联银片为三层,另一根较长银链镶联顶层为佩戴时悬挂用,每块银片都精钻花纹。三层银片的下缘另以小银链系小银片,小银片的下缘各系三根小银链,每根小银链的下端各系一枚喇叭形圆银筒或钻有不同花纹的小银片。最下一层的主件和银片,下缘均以小银链系银牙签、银挖耳勺等为饰。银串有单独的,也有两串联在一起的。佩戴时,都悬于大襟衣右上的纽袢。
3.银冠。结构有两种,一种是以三毫米粗的铁丝做骨架,再将上百朵的银花簇缠满铁架上为帽顶,帽的周围缠以钻花的薄银片,下缘缀上数十枚有银链系着的银坠。另一种是将银花、银泡等缀在无顶帽(即只缠两圈的头巾)周围,夹层插以四五束银花簇。花簇的构造,是在银簪的外端,焊接30多根长短不一的银签,每根签顶都焊接一朵精制的银花,髻后插一把木梳。木梳背包一块薄银片,外围缀满银坠,只留梳齿。髻上插一只银凤和一副银角。银凤以模型压成凤身,以精钻花纹的薄银镶合为凤的身、首,另以薄银片剪作尾、翼,焊接于凤身。尾羽为身长的数倍。银角为薄银片制成,上精钻双龙戏珠,龙的双角之间另插精钻花纹的银扇,与银角相配,不能单独佩戴。
4.银手镯。土家族地区佩戴的空心手镯,颇为精致。制法是先以薄银片压成手镯雏坯,细钻花纹,纤成圆圈,两开镶焊而成手镯,中空。所钻花纹,有的为十二生肖,并配以花鸟虫鱼等。也有的用银丝纤作小花瓣,焊接若干花瓣合在一起成团花,再以若干团花焊接在一起成花簇,另用薄银片制成手指大的小盅,盅的外底焊一小银珠如乳头状。将四根银签纤成手镯样,再将花簇、银盅覆于银签上,焊接成为手镯。
5.镶花银链。由多枚约一厘米见方的小银块以银丝串联而成,小银块的两面都有花纹,一般作套在脖子上的围腰链。
6.泡花银项圈。以数根方形的长银条各循回纤成数十个圆圈,交叉互扣,成长条泡花。最后将长条泡花纤成项圈,两端用细银丝缠牢,顶端一作环,一为钩,佩戴时互扣。
7.银泡。是银衣的主要饰件,形式有二:一为大型银泡,将有杯口大的圆银片放入模型中压成有盘龙等的花纹,钻明花纹,镂空。二为小银泡,圆形,压如钱形。两者的边缘都锥有银眼,钉于衣上。
8.银铃。为球形,如樱桃大,由两开薄银片制成半圆再镶接而成,内置一粒小铁沙,下开有衔口,上焊接小银链。银铃可单独缀于衣上,或作其他大银饰的附件。
9.银项圈。有螺旋形、圆棒形等。螺旋形大项圈的制法是先将纹银捶作四方长条,中间大,两端渐小,剩余的两端为圆棒形。每支重一二两,一般是先捶成圆银条,而后纤作项圈,不钻花纹。
10.银项链。有大、中、小几种,制法相同,为环扣形。一般是20环,不钻花纹,也不附有其他小银件。
11.银簪。黔东北沿河、德江等地的发簪长16厘米,大的一端为扁式椭圆形,小的一端为圆锥形,以便插入发髻。
12.银耳环。土家族地区的妇女、姑娘都喜戴银耳环。耳环呈钩形,耳坠形似小灯笼。灯笼耳坠以细银丝编成,分三层,下系银片。
13.银罗汉。襁褓中的婴儿一般都戴缀有银罗汉的婴儿帽,着盛装时多在帽的前沿缀以银罗汉,罗汉居中者稍大,两侧依次变小。
八、剪纸
土家族剪纸具有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刀笔遒劲,酣畅淋漓,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土家族地区剪纸流行于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尤其是春节更是盛行,贴“喜”、“寿”表示喜庆、吉祥;粮仓上贴“鱼”象征家有余粮;水缸上贴“鱼”喻如鱼得水,有鱼必有水,源源不竭之意。土家族地区剪纸造型简洁夸张、轮廓分明,少有浮饰,呈现出拙稚的野味。元宵节,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彩。以影形而转动谓之“走马灯”,刻镂的灯花为适应转动均是侧面侧身,灯花的功能是美化灯,这就要求剪出的花样必须契合透光照明,灯花的线条比较纤细,颜色黑白分明,块面间距均匀。
张著权剪纸作品
土家族剪纸艺人张著权从小就对书法、美术十分爱好,尤其对土家族剪纸艺术情有独钟。他十几岁就着手收搜集、整理和研究土家族剪纸艺术,并将中国南、北剪纸艺术做了比较研究,创作了以葫芦、石榴、葡萄、鸡、羊、鱼、蝙蝠为内容的剪纸,表示多子多福。他还对民间“喜”字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用喜鹊与梅花组成“喜上眉梢”,两只喜鹊站在双喜上代表“喜上加喜”,表现土家人对喜庆、吉祥的向往。随着创作的升华,他从“喜”字上产生了许多联想,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自己从穷到富的变化中产生了创作60幅寓意深刻的喜字剪纸献给共和国60周年华诞的想法。于是,他自筹资金30多万元,历时4年,以龙凤、麒麟、鱼、蝴蝶、喜鹊、梅、竹、牡丹、荷花等为题材,借鉴南北剪纸艺术优点,大胆想象,夸张、变形地创作了各具艺术特色的60幅“喜”字剪纸,献给伟大的祖国60年华诞。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四·二八大型文艺晚会上,张著权献了他的一幅《梵净飞龙》剪纸,受到了主持人张蕾、歌星孙楠啧啧称赞,激起在座上万观众的阵阵掌声。
九、制陶
土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喜欢使用陶器家,陶与土家族文化有着悠久的联系。从沿河、德江、思南等地已发掘出土的秦陶器、秦砖、汉瓦、唐彩、宋碗等文物及群窑遗址证实,早在秦汉时代,乌江中下游沿岸的古代土家人就能制作陶器,不仅造型多种多样,而且工艺非常精致。
土家地区制陶业工艺繁琐,一件精美的陶器主要经过制坯、修坯、晾干、装窑、素烧、精修、施釉、彩烤、镶金等多道工艺而成。陶器主要有缸、盆、碗、盘、香炉、酒坛、蒸锅、煨罐、花钵(瓶)、壶、水缸、酒瓶等。今天用来装盐、油、辣椒面或香料的双连罐或三连罐更是深受土家群众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