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傩技
所属图书:《土家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四节 傩技

在祭祀和戏剧演出过程中,有时会穿插一些原始而惊险的法术表演,如踩刀、溜铧、翻叉、悬碗、钉牛角、隐身、接舍身刀、过天桥等。这些法术表演是根据愿主法师内容的需要而进行的。如踩刀,就是为孩子闯过人生旅途的灾害扫清障碍,以便容易长大成人。表演时,土老师庄重严肃,不苟言笑,打着赤脚,拉着或背着过关童子从刀上踩过。溜铧,是帮助主人家驱除疾病。其做法是把犁田的铧烧得通红,土老师向烧红的铧口喷上烈酒和桐油,然后端着燃烧的铧口向四周冲杀。这些法术惊险神秘,属于远古尚武、狩猎等遗风,对于它们的灵验功效,老百姓深信不疑。可以说,傩戏的观赏性正是来自于它的神秘和怪诞。傩戏表演的特技主要有“开红山”、“煞铧”、“劈推”、“刀口抬人”、“含红铁”、“吞瓷碗”、“定鸡”、“玄斗”、“吊碗”、“钉红门”、“上刀梯”、“过火海”、“捞油锅”等。

1.开红山。土老师用锋利小刀在自己的头额上刺杀若干刀,将鲜血滴在事先扎好为主人替灾难的茅人身上。这坛法事的执事先生要身穿法衣,手执牛角师刀,肩搭牌带马鞭,先在神坛前请神降身,当开红山完毕后用纸钱在血光处一擦,就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2.煞铧。把犁田的铁铧口先用柴火烧得通红,当仪事完毕神灵降身后就把烧红了的铁铧口抬到傩堂中来,执法先生边唱边用自己的双赤脚任意踩踏红铁铧,并用自己的一双赤手把红铁华握着翻来翻去,其目的是将屋中邪魔追出门去,永远不准再进主家门。

3.劈推。用几百上千斤重的石磨压在一位平躺在板凳上的执法先生的肚子上,由四五个人在石磨上推出几斤玉米面来,然后卸下石磨,这时受压的执法先生立起在堂中又唱又跳,平安无事。这坛法事是将主家犯凶邪魔推成粉倒出去,永远不得再到这家来。

4.刀口抬人。用一柄大刀,两壮汉各抬一头,傩坛先生赤脚站在刀刃上做法事,两壮汉抬着傩师在法场上往返行走,其意是表现人的强大,不可战胜,邪不能压正,借此对邪魔以警告。

5.含红铁。执法先生将烧红了的水耙钉子,咬着跑遍主家房屋,追出主家房中邪魔精怪,并用铁喉吃下。

6.吞陶碗。把一只完好的瓷碗或瓷杯用嘴咬碎并吞下,效果与含红铁相同,使主家从此安宁。

7.定鸡。将一只大公雄鸡拉来,念几句咒语,把雄鸡往主师棍上一丢,雄鸡就规规矩矩站在主师棍上不动了,或将雄鸡颈部用一根竹筷杀穿往壁上一钉,就把鸡钉在壁上不动了。法事完毕后,将雄鸡放下时,雄鸡完好无损,照样吃食行走。

8.玄斗。执法先生将一把秤杆插入装满米或豆子的升子或土罐里,念几句咒语,手捏秤杆头,就能将装满大米或豆子的升子或土罐提起来,在主家几间房屋行走,再到傩堂唱跳,待仪式完后再取下,消去咒语,秤杆轻轻一抽则与升子或土罐分离。

9.吊碗。用一只大碗装上清水,执法先生放进几张草纸后将三根筷子立在碗中,筷子另一头安上棉线。提动棉线,把筷子和碗一同提起来,消去符咒后,筷子与碗分离。

10.钉红门。执法先生穿法衣围裙,跪在傩坛前念咒语打卦子后,把一铁钉或小刀用令牌钉在自己头上二三寸深,然后在铁钉或小刀上挂纸钱和牛角师刀,手执牌带卦子在傩堂中又跳又唱,最后又跪在堂前叫主家把钉在头上的铁钉或小刀取出。执法先生跪在堂前吹牛角,让头上鲜血滴在白纸(布)上,然后打三卦,起立。法事完毕时,执法先生用纸钱往头上所钉之处一擦,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头部完好无损。(这坛法事要办全堂傩事才进行)。

11.上刀梯(又称过关)。最初为土家人在“还寿愿”或“过关煞”才进行,后来慢慢推广到其他重要活动中。土家人过年过节或其他比较重要的日子,往往都有“上刀梯”的表演。用一根几丈长(二丈四或四丈八或九丈六)的原木,由木匠将两边分别装上锋利的刀(柴刀、菜刀、杀牲刀均可),每把刀相距九寸,一般装12或24或96把,然后将木头竖立捆在傩堂外。待执法先生在傩堂将法事做完后,打着一双赤脚,一人或背着小孩(过关的小孩)边上刀梯边唱(左上右下)。

由于傩坛仪式和背景具有神秘的色彩和森严气息,过程中穿插着一些惊心动魄的法术表演,再加上傩戏面具狰狞可怖等因素,因此,傩戏具有自身特有的观赏性与审美价值。当做完主人家议定的傩事后,傩坛法事即将息坛前,还有下列程式:

1.谢神。掌坛师身穿法衣,头戴冠扎,手执师刀卦子,肩搭牌带,又跳又唱:“……这坛法事会圆满,酬谢众神傩堂行;师郎我会打回转,拜谢天神二君五……五兵王天齐兵马,观音华山二尊神;东山圣台上面坐,南山圣母下面排;山桥王母上面坐,十二花园两边排;师爷师公上面坐,师娘师母两边排;阴兵阳将齐来到,神兵神将两边排;各路神仙都酬到,傩堂从今更兴旺;满堂神圣要退席,豹虎三郎扫堂来;一扫东方木德星……”(扫五方同落)

2.辞神(也称送神)。掌坛师装饰同前,又跳又唱:“离别傩堂辞别神,师郎我今转回城;主家心愿我已了,辞别众神二君王;家兴邪魔已除尽,主家安宁我太平……各路神仙也请转,弟子三郎送出门;师郎再滴三巡酒,打马起程华山行……众徒步步跟师走,傩堂后继有贤人。”

3.撤坛。众傩先生把傩事道具归位,将傩堂三殿撤下,搬到主家大门外梵烧。傩坛众师徒敲锣打鼓,在掌坛师率领下,在响亮的牛角声和主家的送礼炮竹声中,离开主人家,傩事全部结束。

在傩事活动中,土老师请神或扮神,驱邪逐疫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英雄气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心愿,消除了受难者心头上的恐惧,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特别是那些浅易的动作与唱词,更符合村民的审美情趣,使唱戏人的歌声和看戏人的笑声融为一体,既酬神又娱人,使傩事活动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项群众活动。正因为如此,这个在原始宗教意识和巫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傩文化活动,才对人们的生活、思想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再加上社会历史的多种原因,逐渐在人们心理上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信仰心理,因而促进了傩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发展,使得它代代相传,繁衍至今。这就是贵州土家族的傩文化共存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根本所在。今天,它也就成了土家族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土家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