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筑类型
土家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延续和发展,既有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又有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特点。土家族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是穿斗式的木构架建筑,用卯榫结构将柱、瓜柱、穿枋连接为基本排架,以梁、横枋串联,将各排架依次连接成具有规则的柱网框架结构组成的木构架空间建筑。木构架穿枋穿过立柱位置的正中心,用方木梢将穿枋和立柱固定在一起;在穿枋穿过立柱的出头处,以同样粗的木栓贴住,使之不易滑脱。这样就使木柱架成为一个相互拉撑的整体构架,构成“墙倒屋不塌”这一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征。
土家族在改土归流前的土司时期,百姓住叉横架、茅草盖顶的窝棚。明嘉靖《思南府志》载:“当时,(田)宗鼎(思南宣慰使)禁民不得瓦屋,不得种稻。虽有学校,人才不得科贡”“以泥封门,夷人山居野处,衡门荜户,不知扃锁。出则以泥涂之,他人辄不敢启,盖此,乃成化以前之风,今则重门复壁,尚惕,号于莫夜,而此风泯矣。”而湘西永顺地方志也载,土司有盖瓦之禁,俗谓只准官家骑马,不准百姓盖瓦。那时一般百姓住的只有土房和草房,一般劳苦民众多住茅草房,也有少数住山洞,在洞口以石垒墙作遮挡。
草房多为三柱二瓜和三窝叉草房,土房为两间、三间不等,土房和草房都多用茅草和稻草盖顶。土墙施工是先以块石或卵石砌基墙,再在基墙上夯土墙。夯土时以两木板夹箱为单元,以土填箱内,用木杵夯实。填一层,夯一层,直至夯完一箱,然后拆板沿水平方向再一箱接一箱完成第一层,再一层接一层的逐渐加高。夯筑上一层安墙板箱时,为校正土墙的水平垂直度,往往用小石块垫平支撑在箱体下,以保持墙体的垂直水平。两层之间在转角处和下层的两箱相交处,均以错位叠压方式夯筑,以增加土墙的整体牢固性。在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留下的土房中,还可看到讲究的人家在土墙表面抹上一层泥浆,更讲究的人家还在泥浆中拌上石灰,以保护土墙。草房多为一间或两间,最初是以三根圆木作支撑,用藤条或竹条捆绑连接成支架的三窝叉草房,用茅草或高粱秆以木枝条双夹作墙遮栏,土家人形象地称之为“千柱落脚”。以后为增加空间,将屋架高,形成了最初的两面倒水、人字屋架的房屋雏形。
土司制度盛行的宋元时期,汉文化的影响已经在土家族地区出现,宋代,印江城西甲山寨临江山崖上修建了西岩寺,思南城后的半山上修了华严寺,佛教文化随着汉文化开始进入土家族地区。
明永乐十一年(1413)明王朝废思南宣慰司和思州宣慰司,在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与土流并治,土司禁瓦令消失,汉族和汉文化大量进入土家族地区,生产技术得到发展,人口逐渐扩大和增加。烧瓦技术普遍推广,木房盖瓦增多,风尚和风气大变,土家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随着流官的到任,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政体在土家族地区得以实施。明初梵净山开山,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天庆寺、护国寺等梵净山四大庙被敕封为四大皇庵,佛教文化随汉文化的进入也得到发展。汉式建筑和佛教建筑在土家族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建筑造型和类形逐渐扩大。明弘治以前,土家族地区各县城基本无城垣。明弘治四年(1491),思南知府罗璞在思南始筑城垣,依地形“前树木栅,后筑土墙”。至明嘉靖时期,“沿河、朗溪、印江县,俱无城池”(当时,德江、江口尚未设县治)。明嘉靖前后,土家族地区各县开始修筑城垣。城墙建筑的用料,极少使用汉族地区的城砖,而是根据土家族地区的特点,由最初的土城墙,经多次维修和重建,逐渐成为以石为主、石土结合的坚固城墙。与此同时,官衙、祠堂、庙宇、会馆、书院、商号、宅院、桥梁、塔等不同的建筑形式,开始在土家族地区出现。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思南知府王南将原思南宣慰司土司衙署改建为府文庙。明嘉靖年间水德江司大堡图(今德江县城址)建孔子先司庙,明万历重建梵净山护国寺,明崇祯二年(1626)建印江文昌阁。从明中叶到清代,土家族地区虽然仍有不少的土房和草房,但以盖瓦为主的木质结构民居建筑逐渐增多。由于土家族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十分适宜植物生长,梵净山即为物种多样性的原始森林,生长着松、杉、柏、枫、椿等优质的建房造屋所用的木材树种,为建房造屋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到民国时期,基本形成了贵州土家族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以土房和草房为辅的建筑形式和文化特征。
思南万寿宫
土家族的民居建筑,多为一户一栋的青瓦木楼房。子女成年结婚后,一般都要另建房屋,分家另住,自成一家。每一栋房子以落脚柱的排列架为基本结构单位,每排架有3柱、5柱或7柱。柱间以穿枋相连接,穿枋上再连接不落地的瓜柱,构成排架。柱与柱之间是1瓜或2瓜,一般是3柱2瓜、3柱4瓜、3柱5瓜、3柱6瓜,5柱4瓜、5柱6瓜、5柱8瓜、5柱10瓜,房屋高大的有7柱12瓜、7柱14瓜,单数双数不等。为了增加进深面积,也有一柱之间安3瓜。房屋不太高是为了保持房屋正面的高度,一般只在中柱后的柱间增加瓜柱数量,使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进深要大。瓜柱的增加也使后半部屋顶坡面加大、延伸,虽然降低了后檐柱的高度,却不影响房屋正面的高度视觉。落脚柱和瓜柱的多少决定房屋进深的大小和牢固程度。一栋房屋一般为4架3间或6架5间,最多达10架9间。房屋多为一层,二三较少。柱料选用粗直木材,柱长习用一丈八尺八(约6.25米),而门高六尺(约2.7米)。这个八、六是“发”、“禄”的谐音,寓意发家致富、福禄寿喜、家道昌盛、六畜兴旺。
壁板多用木板,也有将竹片破成两半,锤破展平,按十字交叉编成一大块竹板,用木条固定在柱与柱之间成墙壁的。这种墙壁叫“压耳笆”。讲究的墙壁为竹编粉壁,先用竹条嵌编,外涂一层含有草筋或纸筋的砂浆,再在砂浆上涂上石灰浆,多用在额枋上部墙。
无论是3间还是5间,正中一间为堂屋。堂屋正壁设神龛,或称香火,是家庭喜庆、婚丧、迎宾时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祭坛。如果房屋为3柱排列,进深较小,神龛直接设于房屋外壁正面。如果房屋进深较大为5柱排列,一般就在靠里的两列金柱之间作板壁隔断,将房间分为里外两间。里间较窄,称巷道。外间即为堂屋,神龛直接设在隔断板壁上。土家族安设神龛很讲究,神龛必须宽于堂屋大门,叫做“大进小出”。神龛要供祭天地、祖宗及诸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一带的堂屋神龛,除了供有天地诸神如关帝、孔子、太上三元、土府、文昌梓潼、观音、神农、灶王诸神外,还有“某某堂上历代昭穆之神位”和“求财有感四官四元之位”或“酉溪显化求财有感之神位”。堂屋是土家人心中的神圣之地,是一个家庭的公共中心,家庭的供祭祖宗、祭神驱鬼、婚丧仪式、迎宾宴客等隆重的活动均在这里进行,不能堆放杂物。堂屋左右两侧以平面中柱为中心用木板或竹编隔成前后两个房间,或在中柱和金柱之间相隔成后小前大的两个房间。一侧前间为厨房,后间为卧室;另一侧前间堆放粮食等物,后间为卧室。如果是一层楼房,作卧室的后半间铺设高于地面的木板,称作地楼,以防湿气。地楼低的离地30~40厘米,高的有70~80厘米,门前安有仅三四步的木梯。土家人习惯左大右小,因此厨房一般设在左边前半间,内置灶台、水缸、橱柜、餐桌等。父母居左边后面的卧室,儿子居右,女儿则住楼上。若父母已逝,则兄嫂居左,弟居右。
沿河及梵净山西北部一带,厨房内设有火铺。火铺一般安置在两壁相连的一角,高约50厘米,3~5平方米的木构架平铺。建造时竖立四根木墩,在木墩上搭木枋,垫厚实的木板,在靠房间中心的边沿留下一个方孔,方孔四周围栏并填上土与铺面相平(土家人称为“火炉心”),再在火炉心上放铁三脚架,供家人煮饭烧水,同时在火铺的一角建造一个小灶炉,供蒸煮食物。火铺上方吊有炕架,用来烘烤腊肉等食物或其他物品。平常一家人吃饭、烤火、休息均围在火炉心的火铺上。火炉心也是土家人最神圣最清白的地方,人们往往在赌咒发誓时,常说“我敢对着火炉心”说话。如主人家有红白喜事,来客较多,晚上就在火铺上垫草席睡觉。
为了增加房屋的面积,有的人家在房屋的两端增加房间,俗称“偏厦”。偏厦的搭建是从正房侧面一端的山墙以斜坡式的屋面伸出,偏厦坡脊由正房侧面金柱高度斜出,檐口与正房檐口相接成90度直角,使屋顶成歇山式的四面坡造型。土家人形象地称为“马屁股”。偏厦的面一般都比正房要窄一点,两间偏厦左边一间用作厨房,右边一间安放石碓、石磨和堆放杂物,不另建厕所的人家也将厕所和厩舍设在此处。这种造型的房屋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多。还有的在正房前侧左或右加建厢房,有的加一边,为一正一厢,平面呈曲尺状;也有的加两边,为一正两厢平面造型,似“撮箕口”,寓意“财粮广进,家道兴盛”。厢房进深都不大,高度不超过正房,3柱或4柱,小一点的只有2柱,多为两间,也有三间。楼上一层有外挑的廊道,是姑娘的闺房,姑娘在此绣花纳鞋,结伴玩耍。建在平地上的厢房,基脚与正房基脚相平成为一个整体。建在坡面上的厢房,正房基脚比厢房基脚要高,成阶梯状,厢房成下沉式,以石台阶从室外相连。修建时,正中堂屋设吞口,向内退一步,增加大门前的阶沿台基面积,便于出入。大门向内开,大门外另设外开腰门,腰门高于大门的一半,多以拼花窗格装饰。柱头下多用精雕细刻的石礅作柱础,既起到巩固立柱的作用,还避免木柱直接与地面接触受潮变朽。地面石料和台基也是精细打造。村寨农舍,无论一字形、曲尺形还是撮箕形,大多都不设院墙。房前宽阔的院坝也是秋收时晒粮的晒坝,四周是菜地或果林。少数讲究的人家,也以毛石垒砌院墙,还建有院门。
由于山区地形的限制,加之明显的温湿气候,“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为适应环境,土家山寨住宅多为“干栏”式吊脚楼。“干栏”式建筑是先于平地建一空木架,铺板,然后在架上另建房屋,屋下架空,人住其上。土家人借用“干栏”悬空原理,在斜坡地带建房,将靠山一端的屋架立于地面,将斜坡一端的房屋立柱以吊脚形式形成悬空于坡面,解决地面不平、容易潮湿等问题。吊脚方式有几种,一种是以一根完整的加高延长的立柱直接立于下坡面,一种是另用一木柱在悬空部分支撑上一层的立柱或落脚横枋,再一种是以挑檐吊柱的形式形成悬空吊脚。陡坡地或溪河岸边,则多用木柱或粗枋立于崖壁斜撑上层。依据地形的不同以及区域的不一样,吊脚的方向和部位也不一样。乌江下游沿河一带,无厢房的一字房较多,吊脚在正房的左面或右面,吊前面或后面,呈一头吊或一边吊的形式。梵净山区域的印江、江口和思南一带,吊脚多在厢房。厢房吊脚除了排架立柱架空外,楼上外侧还有由挑檐吊柱悬于空中的环楼外廊。厢房屋顶多为歇山式,飞檐翘角,曲廊环绕,造型十分优美,土家人称为“走马转角楼”。吊脚楼结构可以节省房屋基地面积,凌空架设还能获得良好的通风。吊脚楼的架空层,依据地形的不同,如印江杨柳、江口红石一带,或在平地上将厢房下层完全架空,或在坡地上将吊脚下层挖平悬空,形成全空吊脚,悬空部分用作畜禽厩舍或堆放杂物。
土家村寨
土家族木构架屋顶多盖青瓦,有“一万三千六,拖盖三间屋”之说。有的人家瓦盖得厚一些,以便日后翻新时得用。个别人家还有盖两层瓦的。屋脊是两坡屋面的相交点,是屋顶的分水岭。为防漏水,先以两层瓦沿屋脊相交线覆盖,再以青瓦竖立排列的方式由内向两端倾斜排列,顺势在屋脊两端做微微向上的翘角。为了牢固和防漏,有的人家还先以石灰砂浆抹在脊缝处,再排列竖瓦。在排列相交的屋脊中部,以瓦作材料,堆砌成各种压顶造型。简单的仅以相同的多层叠瓦堆成品字形,多以青瓦拱券为梅花形。讲究的人家还以石灰砂浆抹砌出“福”、“禄”、“寿”、“喜”等,高耸于屋脊之上,使房屋造型显得更为大气。屋檐瓦口以石灰封固,防止瓦片掉落。房屋墙壁装板取材多样,根据经济条件,有用木板经过细加工装修,室内装天花板,卧室安装木地板,还要涂上一层桐油漆,美观耐用。天花板靠瓦的外墙壁,在柱瓜之间的空间,先拦成大方块,用竹条镶嵌,竹条上涂一层含有草筋或纸筋的砂浆,再在砂浆上涂石灰浆。房屋墙壁另一种是取材于竹子,一根竹子破成两半,锤破展平,按十字交叉编成一大块竹板材,用木条固定在柱与柱之间成墙壁,叫“压耳笆”。也有用木板木条为经加工成板壁的。牛栏、猪圈多用木板木条拦成。林区的木构架房屋,也用杉树皮盖顶的。有的全盖杉树皮,有的前坡盖瓦、后坡盖杉树皮。
总之,各家各户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依地形地势来决房屋的面积和造型,没有面积、造型完全一样的房屋。
坝区或城镇,富裕人家多建四合院。四合院是封闭的独立院落,在我国的不同区域都有不同风格的四合院建筑。而分布最为广泛的是以皖南民居为代表的沿长江南岸流行的四面围合的院落,从江浙一带至云南的广大地域和众多民族中都有分布,因地域和民族不同,又有一些差异。“改土归流”后,外籍流官和商人不断深入土家族地区,汉文化及汉式建筑不断在土家族地区出现,土家人将四合院及防火墙等建筑形式借之与吊脚楼样式结合起来,结合土家族建筑的习俗特点,形成土家人自己的风貌,土家人统称这种四合院为“封火统子”。这种封火统子主要特点,就是围有高大的青砖马头墙,院落整体结构由围墙、龙门(土家人称院门为“龙门”)、正房、厢房、对厅、天井等组成。所有建筑都立于青石台基之上,先建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房,再以青砖墙围合成院落。因墙体不承受屋架重量,采用斗合砖砌墙式墙体,起到隔火防火作用,谓之“封火墙”,大户人家用的砖还有雕刻绘画的。
封火统子的建筑结构,多为一进一天井,即一正房两厢房,加正房前方的对厅构成四合院。中间为天井,四周为回廊,房屋多为两层。回廊四周窗户为木雕花窗,木雕花窗原料以梨木、白杨、黄杨、柳木、红椿为主,多以小木条拼出各种各样的几何花格图案。在窗心部位和窗门下的装饰构图中,以浮雕、镂雕形式雕刻人物、花卉、鸟兽等纹饰,内容多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图案,技艺精湛,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构图巧妙,既美观又寓意吉祥,是自然与人文思想结合的艺术画廊。
依据地形和经济条件,有的正房正面不建对厅,有的则建两进两天井的两进院落。土家族地区的封火统子因地形因素,大多不在一个水平面上,而是依地形成阶梯形分布,前低后高。院落位于街面的,大门与街面水平,一般是上一两个台阶进入院落,院内四周青石台基左右及前方处于一个平面,正房台基则高于其他一两个台阶。天井坝则下沉于四周台基,青石地面。院落位于坡地的,院落台基平面高低加大,正房台基高于厢房1米以上。两侧厢房都有外挑走廊,有的外挑走廊还挑出墙外,形成吊脚似的封火统子。这是土家吊脚楼与院落相结合的建筑类型。在封火统子的建筑中,土家人对龙门的修建十分讲究,那就是龙门不能正对香火,不能建在堂屋正中间,而且要为迎水向。所以土家人的龙门,有的建于正面墙的一侧,有的建在院落的一角形成歪龙门,有的则建在厢房一面。这已成一种习俗,起到避凶邪和财不外露的效果。龙门一般为外八形穿斗式结构,有的人家采用大青石砌筑,在青石门枋和门额上镌刻对联,在大门上方嵌青石匾额,镌刻堂训,使人一看就知道主人姓氏。
在土家族地区的城镇村寨,宗祠建筑常常是其中最大的建筑体。土家族多聚族而居,具有强烈的宗族观念,有集体祭祀祖先的习俗,为此,维系一族一姓的宗祠建筑也十分考究。宗祠建筑之多,可达到城镇有宗祠、村寨有宗祠。较大的村镇大姓家族都有宗祠,形成了一村数个宗祠共存的景观,构成了土家族特色的宗祠文化。宗祠仍是以封火墙围护的砖、木、石结合的四合院落,比一般的封火统子民宅在规模上要大得多。建筑风格讲究庄重,以中轴为中心,按照左右对称、前后照应的格局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院落,一般由建在青石台基上的大门、戏楼、院坝、厢房、耳房、正殿、后殿等构成,有的还配有花园。由于宗祠建筑属公共建筑,是族人聚会议事场所,在建筑构造上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以增大空间。宗祠正面大门墙,多为牌楼式造型,高大雄伟,气势恢宏。大门为抬梁式或石厍式,配有精美的石雕或砖雕纹样。明间是活动中心,为减少立柱,增大空间,多为抬梁式结构,次间、稍间为穿斗式结构。宗祠正殿的明间,设神龛,置香火牌位,是祭祀祖先神祇的地方,为宗祠的核心区域。宗祠建筑内部雕梁画栋,彩绘华丽,纹饰内容受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影响,将大量的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体现在纹饰之中。人物故事中有空城计、张飞擂鼓、三英战吕布、八仙过海以及众多的虫鱼、鸟兽、花草图案,如三阳开泰、梅兰竹菊、福禄寿喜、喜鹊闹梅、狮子滾绣球、龙凤呈祥、麒麟望月等,无不体现儒、释、道三教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中的运用。无论是木质的浮雕、镂雕,还是石刻都充分体现土家人的智慧和匠心。宗祠建筑是土家人接受汉文化的直接体现,是族人集会、议事的场所。
在土家族村寨,还可看到一座座婀娜多姿、如楼似阁、如廊似桥的建筑,土家人称为“凉桥”(又称“风雨桥”、“花桥”)。它是将廊屋修建于桥梁上,将廊屋与桥梁结成一个整体的跨河越水建筑。
凉桥大多建在村寨口或交通要道上,成为村寨的标志或中心。加之其遮风避雨、防晒隔热的功能以及设置木枋长凳,使得凉桥在山多平地少的土家族地区成为社会生活的又一个多功能中心。人们赶路累了,便到桥上小憩;田地劳作遇阵雨突袭,便跑桥上避雨;天气热了,又到河风习习的凉桥上纳凉。梵净山地区夏季炎热,是贵州气温最高的地区之一,就是太阳落山后的夜晚,也热得不能入睡,人们便到凉桥上去谈天说地,享受河风吹拂的凉气。为此,人们将廊桥称为凉桥。有的地方还以凉桥来命名地名,如思南县瓮溪镇一村寨即名“凉桥”。
思南桃花溪凉桥
凉桥的基本结构由桥梁和廊屋两部分组成。桥梁是主体,造型和大小,由河面的宽度来决定。土家族地区的凉桥有单孔单跨木梁桥,有多孔多跨的木墩木梁桥,有多孔多跨的石墩木梁桥,还有石券单孔拱桥和石券多孔拱桥。
早期的凉桥,多为木梁结构,以天然圆木作梁,横跨溪河,梁上铺设桥板,连接两岸交通。小溪窄沟,多为单跨(单孔桥),即以一组木梁横跨两岸,在梁上铺板建屋即可。如河面宽,木梁长度有限,则在河中建桥墩。早期的桥墩均为木墩架,一般是先将圆木柱直立夯入河床,以2~4根立柱并排为一架,上用横木锁为整体,木墩架上再支撑两岸搭出的木梁,使桥成为双跨或多跨连接两岸。有的单跨凉桥跨度较大,或桥廊上建有高大的阁楼,为增强木梁承受力,便在梁下两端增设八字斜撑木架。木架一端插入岸边崖壁,另一端斜撑顶住木梁,将一跨受力变为三跨受力,大大改善木梁承载力度。此种形式应是木墩架移位安装的另一方法,它将安装在河水中的木墩架移到岸上安装,既支撑木梁,又避免了河水冲击。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结龙桥和上寨凉桥就是采用这种八字撑木架。另一种增加木梁跨度的方法是伸臂式木梁桥。为加大跨度,从两岸或桥墩上采用梁木纵横相叠,层层向对岸挑出的方法,构成伸臂式梁架。在伸臂梁架上,再搭主梁,这样就使较短的木梁能搭建跨度较大的桥孔。采用这种方法建的桥,多在深涧或河床较宽的地方,因桥面距河面较高较宽,建桥墩不易,使用此法即可减少桥墩数量或不设桥墩。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乡青河凉桥即为单跨伸臂梁式凉桥。
由于木梁桥常遭风雨浸湿,极易腐坏,人们便在桥面上造廊盖瓦,遮风避雨。在多雨水的贵州土家族地区,造廊修屋保护木梁就成了最有效的措施。
廊屋是凉桥的主要构成部分。土家凉桥的廊屋以4柱3瓜9步架的房屋构架为基本单元,二排屋架组合为一间,每间面阔4米。两内柱间距较宽,是行走的主要通道。檐柱与内柱间距窄,多设粗木长横枋当坐凳供行人休息。座凳外檐柱下部装有直棂栏杆。廊屋两侧一般都设有腰檐,构成廊桥的重檐结构。腰檐距桥梁近,由檐柱挑出覆盖桥面,能更好地保护木梁免遭风雨。廊屋数量由桥的长度决定,少的仅有2~3间,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小湾凉桥只有2间,思南县瓮溪镇灵牌沟“佛圆桥”为3间。中等规模的桥为5~7间,如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平贵村凉桥为5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兴隆桥”为7间。凉桥廊屋在3间以上者,均为单数,除2间外,迄今未见双数。不少凉桥在廊屋中部一间建阁楼升出廊顶,使凉桥的造型更加美观、雄伟而富于变化。阁楼为多层,每层由下向上逐层缩小,使楼成尖阁式。阁楼顶的造型有庑殿式、四角攒尖式、歇山式,飞廊翘角,婀娜多姿。如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上寨凉桥,有廊屋5间,中部1间廊顶升起四角攒尖阁楼1座。阁顶宝刹挺立,四角飞檐,傲首临空,檐口曲线优美流畅,与两端升出的门楼形成高低错落的山字造型,巍巍若仙阁琼楼,甚为壮观。造型考究一点的凉桥,桥的两端都建有门楼。门楼以两端内柱为基础,升出廊顶,柱上挑檐枋再作悬山式或歇山式门顶,增大了凉桥的气势,丰富了造型。门额上多书有桥名,有的还绘有山水花鸟图案,题有诗文,为凉桥增添了不少风采。
由于木材有不可克服的易腐损的弱点,从秦汉起,我国就开始出现石墩桥和石拱桥,从唐宋以后便逐步取代木墩桥和木梁桥成为桥梁的主流形式。然而,由于土家族地区独特的地理及气候条件,这里四季温和,雨量充沛,植被繁茂,森林密布,木材资源十分丰富,采伐方便,修建木桥仍比修建石桥容易得多。因而,土家人建造全木结构凉桥的历史一直保持到了清代末期。清末民初,土家族地区才开始出现石墩取代木墩,石拱桥取代木梁桥,在石拱桥上修建木廊屋,采用石材与木材相结合建造凉桥的新形式,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汪家沟“共济桥”即如此。另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芙蓉坝“兴隆桥”,清光绪三年(1877)重建(始建年代不详)时为全木结构的2木墩架3跨木梁,重建100年间经历了几次大的维修,都保持着全木结构的形式,直至1978年当地村民才采用石材砌墩将木墩架包垒其中,变木墩架为石墩,成为石墩木梁木廊凉桥。
土家人认为凉桥有镇风水、接龙脉、兴乡风之功能。建桥地点除交通要道外,还要看地理风水,桥的安放要起到连接脉络、疏通财气的作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芙蓉坝凉桥被冠以“兴隆桥”即为此意。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场坝南的凉桥即取名为“结龙桥”,意为结龙脉。土家人还认为桥有锁龙镇邪的作用,可以治服洪涝灾害。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杉树乡黄土村,有一石券桥,桥下悬挂一铁制宝剑,意在斩龙除恶。由于凉桥有镇邪的神灵作用,往往就被作为祭祀场所,许多凉桥上都设有神龛,塑有菩萨,供人们祭祀,护佑平安。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洋溪镇曾心寨“万安桥”为单券石拱桥,上立廊屋三间,一半在桥上,一半在岸边,为两层歇山式建筑。中间一间还上升一层四面攒尖式阁楼,廊屋底层为桥面过道,二层为观音殿。凉桥成了土家人心中的祥屋吉地,成为土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前,凉桥遍布土家山乡。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场坝数百米范围内在20世纪80年代还有3座凉桥,多在百年以上。土家族地区凉桥造型及形式包含了中国古代廊桥的大部分类型,十分珍贵,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是土家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