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现代教育
所属图书:《土家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四节 现代教育

一、学前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幼稚园改称幼儿园,不少小学特别是县城以上小学,又附设了幼儿班或学前班。1949年底,铜仁县济民幼稚园继续开办,更名为铜仁县幼儿园,有教养员2人、保育员1人,招收幼儿54人。1952年3月印江县在城关一小附设幼儿班,教养员2人,招收幼儿49人。同年,德江县城关一小附设幼儿班大、中、小三班,有教养员3人,招收4~6岁幼儿98人。1956年,江口县城关一小附设幼儿班一个,有教养员3人,招收幼儿52人。1957年思南县教育局在城关三小重点试办幼儿园1班,有教养员2人,招幼儿30人。

1957年,铜仁地区有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1162人,保育人员38人。在1958年“大跃进”高潮中,铜仁地区出现了机关、厂矿、街道居民组、人民公社、大队、小队都办幼儿教育的局面。至1959年,全区有托幼园(班)816个,在园幼儿24372人。1960年,园(班)增至1794个,入园幼儿36391人。

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土家族地区的幼儿教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至1963年全区幼儿园(班)调整为12所,在园幼儿1349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土家地区幼儿教育受到极为严重的摧残。到1976年底,铜仁地区仅有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216人,教职工19人。1979年恢复到9所,入园幼儿1094人,教养员35人。

1980年4月,铜仁地区召开了幼儿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6月召开了托幼工作会议,12月又召开了托幼工作座谈会。为解决幼儿师资问题,铜仁地区教育局在思南师范增设幼儿师资班,招生50人,选派幼儿教师34人到省里参加学习,又选27人到省里学习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同时地区开办幼儿师资培训班,培训10人。年底全区幼儿园发展到39所,入园幼儿4293人,教职工160人,其中保教人员128人。

随后德江县群策群力,因陋就简发展托幼事业,使城镇幼儿入园率达56.6%。印江县城关镇待业土家族青年李万仙,自费去省里参加培训,回来后自筹资金,自找房舍,自置设备及教具玩具,在全家人的支持下,办起了“新芽”幼儿园。土家族退休教师王峙苍、严仔房将政府赔偿给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的财产损失费430元,全部送给“新芽”幼儿园。铜仁、印江、德江、思南、沿河、江口等土家族地区相继办起示范性幼儿园。

1986年底,铜仁地区已办起幼儿园155所,其中民办109所,入园幼儿15182人。

二、初等教育

1949年11月,铜仁地区先后解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全区小学教育事业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1952年,全区小学发展到2922班,在校学生116893人,比新中国成立前增长近4倍半。

1957年,全区贯彻《贵州省民办小学暂行规定》,积极提倡与支持群众办学。到年底,全区民办小学在校生78482人,比1953年增加82%,全区公办、民办小学由1952年的1008所增加到1337所,在校学生由116893人增至192548人,分别增加32%和66%,学龄儿童入学率53%。

1958年,是“二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国各行各业“大跃进”。到年底,全区小学增加到2484所,比上半年增加1.5倍。其中民办小学2074所,增加2.57倍。公办小学由于部分改办成初中只有410所,比上半年减少28%。全区在校学生达274931人,比上半年增加1.4倍。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

1961年3月,地委宣传部召开支教工作会议,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13347名小学生相继休学回家,公办小学16周岁以上超龄生11266名被动员回家,参加生产,因此学生减少到195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年底,全区仅有小学547所,学生73074人(其中民办小学205所,学生8451人),比1958年减少937所和20185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58年的97%降至30%。

1963年,在民办小学发展的同时,“私塾”重新兴起,一大批不合格的教师涌进塾师队伍,使用教材不统一,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根据全省宣传工作与行政会议精神,对民办小学与“私塾”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5月铜仁地区文教局组织工作组,对德江县偏岩公社与印江县天堂公社进行了试点整顿。11月至12月,又组织工作组到印江、沿河、德江、思南等县对民小教师队伍作出调整,全区“私塾”由217所降至45所,学生由4262人降至1231人,民办小学则由1276所增至1697所,学生由40948人增至56088人。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各小学“停课闹革命”,学生辍学,学校完全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大部分农村砍掉耕读小学,造成大量适龄儿童失学,使民办小学学生由1968年的78641人降至8323人,全区小学在校学生由1968年的176141人降至94115人,减少了82026人,占46.5%。

1985年,全区初等教育的普及工作出现了好的势头,至年底全区已有公办、民办小学2725所,教学点1330个,在校学生461213人。与1980年比,学校增加了7.1%,学生增加了9.88%,年巩固率由81.9%提高到94.89%,毕业率由54.6%上升到80%。

三、普通中学

1950年初,人民政府接管了各地省立中学、初级中学,思南县初级中学和原省立思南中学合并为思南中学,同时恢复了印江县初级中学、德江中学和沿河中学,均于当年秋季正式上课。

1953年春,江口中学相继恢复,到年底全地区共有普通中学9所,在校学生2156人,其中铜仁中学和思南中学为完全中学,其余均为初级中学。

1956年秋,先后在沿河县的官舟、德江县的煎茶、思南县的塘头和许家坝、印江县的合水等区政府所在地设一所初级中学。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全地区普通中学出现了大发展。各县除政府在区、乡(公社)所在地增设公办中学外,民办中学也纷纷兴起,还创办了不少农职中学。各县城初级中学全部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到年底,全区有普通中学158所,在校生15544人。

1960年,贵州省教育厅确认,思南中学为重点中学。

1961年,由于全区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学生流动量大,学校时办时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到1962年底,全地区完全中学调整为10所,在校生1106人,初中调整为9所,在校生4229人。

1970年,在“读初中不出公社,读高中不出区”的口号下,全区普通中学又盲目发展,各县、区、公社公办小学和大型民办小学相继“戴帽”增加初中班,初级中学全部发展为完全中学,教师层层拔高,造成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81年,铜仁地区教育局两次召开调整规划会议,提出“压缩高中、调整初中、加强小学”的要求,对全地区普通中学进行了调整,停办了“戴帽”初中班,所有学生全部并入公办中学。通过调整,全区普通中学的布局基本趋于合理。1993年,全区共有普通中学206所,其中初级中学172所、学生84988人,完全中学34所、学生11809人。

四、普及与提高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土家人民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使土家族地区教育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

1984年到2005年,是土家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普及时期。

首先,学前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土家人口集中较多的铜仁地区有公民办幼儿园196所,入园幼儿人数从1979年的1094人猛增到2008年底的9.77万人,增长了80多倍,幼儿园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也不断提高。

其次,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从1995年实施“两基”攻坚以来,到2005年底先后顺利通过了贵州省人民政府“两基”验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其中,小学在校生从1978年的44.172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48.1913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6%;初中在校生从1978年的14.4927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1.4488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10.39%;农村和城镇人口非文盲率分别达到99.33%和99.96%,基本实现了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读完小学、初中的目标,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2011年,铜仁地区有初中197所,在校学生从2000年底的12.8万人增加到21.4488万人,增长了近一倍;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10.39%,比“九五”末提高32.01个百分点;有小学1535所,教学点662个,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保持在99%以上,在校生人数48.1913万人。2011年仅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岑巩、镇远、道真等土家族地区在校中小学生就有386625人,其中土家族学生223135人,占57.99%,教职工12974人,其中高级教师494人,中级教师3343人。

第三,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良好。1999年,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土家人口集中的铜仁地区普通高中积极挖掘潜力,开始了连续8年的扩招,普通高中在校生从1978年的2.4614万人猛增到2008年底的6.5839万人,增长了2.6倍。2011年仅沿河、印江、德江、思南、江口等土家族地区在校高中生有37097人,其中土家族学生20801人,占56.1%,教职工2161人,高级教师287人,中级教师421人。同时,中职(中专)教育也开始异军突起,1980年在校生1082人,2008年达到2万多人,增长约20倍,从以师范教育为主要培养目标,发展到目前的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职业技术教育。

五、农村办学条件的改善

60年来,土家族地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向上争取、利用国家金融政策、发展民办教育、利用民间资金、学校自筹等渠道,学校建设从歪斜破旧的庙宇木房发展到宽敞明亮的多层教学楼,教师教学从简陋的粉笔加黑板发展到网络、多媒体、数控机床,学生学习从原始的桌椅加操场发展到先进的校园网、实验室、电教室、实训室、语音室、体育馆等,教育硬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两基”巩固和提高为中心、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全县教育和谐快速发展,全县基本形成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为一体的国民教育体系。“十五”以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7116万元,实施“义教工程”、“普九工程”、“危改工程”、“国债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项目,新建、扩建中小学103所,1999~2002年连续四年获全省“义教工程”先进县。2007年启动了村级学校建设工程,使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校成了城乡最亮丽的风景线。全县学校占地面积1303162平方米,小学生人均16.1平方米,初中生人均24.2平方米,高中生人均36.9平方米。全县校舍建筑面积386303平方米,小学生人均4.5平方米,初中生人均5.2平方米,高中生人均10.4平方米。同时,投入资金1084万元建设计算机教育工程项目学校41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301所,远程教育覆盖面达95%。

1998年以来,土家族地区投入中小学教学楼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资金95600万元,新建面积166.665万平方米;投入“亮丽工程”建设资金6313.62万元,消除D级危房;另投入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资金8523.9万元。在这块依旧贫穷的土地上,教育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一座座崭新教学楼在土家族地区拔地而起,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成了山里孩子的神圣的知识殿堂,一本本装帧精美的图书走进了山村的课堂,一台台先进的计算机成了山乡学生瞭望世界的一扇窗口、放飞梦想的一方天地。

六、民族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到2009年,土家族地区所有民族自治县、民族乡均实现“两基”国家验收目标。目前,土家族集中的铜仁地区有中小学校1777所,在校学生764017人,少数民族学生占80%左右。其中,独立设置的民族中小学92所,占全省333所命名为各级各类民族学校的27.88%。在铜仁地区5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中,民族高中就占了3所。2008年,铜仁地区参加普通高考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考生为22692人,占考生总数25614人的88.59%;共录取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考生11462人,占录取考生总数的12440人的92.14%,高于报考总数3.5个百分点。

民族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铜仁地区沿河、印江、德江、江口等县先后都创办了独立的民族初中寄宿制学校,现正规划在民族乡开展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集中办学,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2007~2008年,全区共投入702万元改善了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以奖待建项目7个,建筑面积10586平方米,积极改善了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其健康、快速发展。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受到关注。积极组织学校开展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间绘画、民族工艺、民族体育进课堂活动,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试点。如思南县土家花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山歌、摆手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唢呐、土家花灯,德江县的傩戏,江口县的金钱竿等引入课堂,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继承和弘扬印江土家文化精髓,从2009年初起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对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开设书法课,初中开设“印江民族民间文化”地方校本课程。同时,该县将土家摆手舞也列入教学内容,要求学校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大力弘扬印江书法之乡民族民间文化,在全县形成小中学校人人练书法、个个会跳土家摆手舞的地方民族教育特色。

七、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集中的铜仁地区职业教育规模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调控普职招生比例,充分整合职教资源,强化中职(中专)学校基础建设,规范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实现中职教育内容从专业、文化并重到以专业为主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专业招生,以专业办学,靠专业发展的格局,推进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1980年铜仁地区中职校仅有在校生1082人,到2008年全区中职学校在校生达到2万多人,增长约20倍,从以师范教育为主要培养目标,发展到目前的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开放后,土家族地区的民办教育从零起步,通过统筹指导、强化管理,扎实推进民办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民办学校数量和质量逐步上升,涌现了一批管理好、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先进民办学校,其中印江民望中学、德江福华小学等被评为贵州省先进民办学校。2008年底,铜仁地区有民办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学校等教育机构236所,在校生34270人,专任教师2055人。

土家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