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族村寨
一、江口云舍村
云舍位于江口县城北8公里的太平河畔,有400余户。建筑以木楼民居及封火墙院落为主,宅舍、祠堂依山傍水,高低错落,蜿蜒起伏。村中青石小路、茂林修竹、幽深巷道、清澈河流,组成了自然清新的土家乡村画卷。
云舍土家族仍保留着自身民族的风情习俗。民族服饰,佩戴谐调美观,艳丽雅致。民族传统节日除过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外,土家特点的“赶年”、“过社”、“清明”、“立夏”、“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传统节日丰富多彩。
村内还保留着传统的土法造纸制作工艺和作坊,古老的水车、水碾和磨坊。古朴典雅的土家民风民俗,如神秘的“冲傩”、“还愿”体现着祖先崇拜的“祭祀土王”,原始古朴的“祭风神”,崇尚万事万物皆有神灵的信仰,热闹风趣的“打闹”,欢乐祥和的“建房礼词”,亦歌亦泣的“哭嫁”,“闹丧”起舞,唱起丧歌送逝者等,都显示出云舍土家人的古风习俗。
二、印江团龙村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团龙村,是一个土家族村寨,位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距县城42公里,平均海拔1356米,全村有10个村民组,212户,755人,全部为土家族。耕地面积818亩,山林面积为8800余亩,森林覆盖率92%,是全县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村寨。村寨建筑保留了土家吊脚楼、风雨桥等传统木结构民居,不少人家还保留了以杉树皮盖屋顶的习俗。
村寨沿袭土家族过赶年、傩坛戏、花灯、女儿会等民俗传统文化节日,保存着大鼓、唢呐、长号等乐器和花灯、板凳舞、摆手舞等土家民俗活动。该村种茶历史悠久,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在明朝永乐年间不仅要进贡皇家,成为“团龙贡茶”,还要贡献给梵净山“四大皇寺”的诸多神佛。现存一棵600余年的“茶王树”依然枝繁叶茂。村民的茶文化也十分丰厚,男女老少经常饮茶,家家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茶具,从栽培—管理—制作—沏茶—品茶都很有建树,自制的“罐罐茶”让人味纯可口、沁人心脾。
团龙村被誉为梵净山明珠,又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
三、德江上寨
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上寨,亦名上坝寨,系土家族聚居的自然村寨,距县城70余公里,坐落在五角溪、黄泥地、水源上三条小溪交汇处,寨前清流湍急,村后山青如黛,自然环境优美。
上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时由土著首领杨都江将军(又名杨怀远)在“薅芝坪”(现寨址)奠基,建三间大木房,因奠基处有一巨型卧石,取为“大石磴”。相传杨都江有三子,分别受封在务川、凤冈、丰乐任土司,杨将军皆以木瓜树相赠,故又将寨名“大石磴”更为“木瓜树”。1956年木瓜树划为兴龙村上坝组,即为上寨。全寨现有49户,192人,除“土改”时迁进4户杂姓外,皆为杨姓土家族。
民居建筑系穿斗木构盖小青瓦,分为面阔一间或五间,两层。有的正房两侧建有吊脚楼,部分悬空,柱不落地,立面造型美观。正房的廊、栏、花窗刻有花草虫鱼等装饰。
上寨凉桥是颇具代表性的土家族建筑,桥长15米、宽5米、高7米,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由上寨杨氏三兄弟倡导乡民集资修建。桥上建有正方形凉亭,四角攒尖顶,铁制篆体“寿”字高耸其上,脊端塑飞鸟,桥四周为裙装板。
上寨每家堂屋正壁设祖先神位,供奉“天地君亲师”和“杨氏四知堂宣慰神位”,寨旁建有土地庙。遇疾病、灾祸或“家神不安”或有邪魔鬼怪,要请土老司施法“冲傩还愿”,扎“关刀灯”驱邪安神,扎“宝灯”还愿。敬奉梅山神,每逢打猎,要在深山中烧钱化纸。
上寨土家族虽操汉语,但建筑及习俗都具有土家族特色,具有保护价值。
四、德江扶阳古城
德江县合兴乡旋厂铺村的扶阳古城遗址距县城47公里,东与思南县交界,南与凤冈县毗邻。遗址规模宏大,设施完备,有馆舍、衙署、驿站、城池、兵营、练兵场、岗哨亭、集市、马场、马道子、监狱、刑场、园林、戏台等,占地6万多平方米,加上永盛寺、书院、惜字亭、古墓群等共计22.8万平方米。
德江扶阳古城墙
从遗址的总体布局来看,衙署和驿站为遗址核心,顺缓坡而建,横向排列6道巷院。每道巷院面阔20米,纵向延伸3~5重庭院,由一道石门进出。巷院之间,纵向砌两道高大坚固的石墙相阻隔,同时形成五尺(约1.7米)宽的巷道。整体建筑有明暗排水系统、内外城、城门、院门、巷道、庭院。外城墙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卡子,南北方各设一座护城池。驿站和衙署外围,设置集市、戏台、岗哨亭、兵营、监狱、练兵场、园林等,不仅设施完备、布局合理,同时还体现了很强的防御意识和消防意识。
石朝门为古城留下的一座气势壮观的石头城,保存较为完好。遗址内遍布石围墙、石甬道、石官路、石龙门、石阶檐、石院坝、石地基,令观者惊叹不已。一座长3间或长5间房屋的石阶檐,通常只用三五块石料铺成。这些石料长4米,宽1米以上,厚20厘米,每块重3吨以上。其中最大一块石料长6米,宽1.1米,厚25厘米,重达4.5吨。
古城的石阶檐留下了匠人精湛的工艺。料石加工精致,四棱方正,四角垂直,安装严丝合缝,线条平直。虽经千年风雨、火灾兵灾、山崩地震,一壁壁石墙仍然坚稳壁立,一道道石阶檐仍然平整笔直,一座座石龙门依旧岿然不动,一方方石院坝依旧平坦如砥。镇守城池的高大石狮工艺古朴,气度不凡。庭院内草木鸟兽石雕图案精美生动,寓意吉祥。整齐平直的石地基上一条条匀称的錾印组成一组组整齐的几何图案,石工工艺和形制与德江县煎茶镇宋代古墓群极为相似。规模宏大的扶阳古城,街道墙垣遗迹犹存,现仍能见到石墓碑上的浮雕等,是德江土家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五、沿河鲤鱼池
土家族民居建筑,为干栏式吊脚楼,通常正房五间、左右两侧辅建二通进吊脚楼,厢房与正房齐平,使整栋楼房构成“撮箕口”,寓意“财粮广进,家道兴盛”。门窗均有木雕、浮雕与阴刻相间精雕细刻,工艺精湛,图案多为“麒麟送子”、“蝙蝠绕梁”、“仙猴戏树”、“喜鹊闹梅”等,古色古香,独具风姿。这些明清建筑,有的为四合院组成的殿堂式或楼阁式建筑群,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回廊花窗,富丽堂皇,气势雄伟。土汉文化有机结合的三合院建筑,天井坝以石板铺地面,台阶以条石砌成,房屋柱头下垫石墩,石墩面鼓形,雕有狮、蝙蝠、梅花及人物等吉祥图案,工艺精湛。房屋木料选用粗且直的松木或柏木,钟岭山庙宇柱头圆周约1.5米,大门两侧的上部壁嵌数丈长方形木刻花窗,图案有“野鹿含花”、“喜鹊闹梅”、“八仙拜”、“龙凤呈祥”等,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有的房屋与房屋之间还建有封火墙,墙体为空斗墙,高度随屋面高低起伏,分级向上收缩成宝盖形,顶部高于屋脊,既防邻居失火殃及,居住又冬暖夏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