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书法绘画
所属图书:《土家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三节 书法绘画

一、书法

(一)书法与书法之乡

土家族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土家族居住在武陵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这一地区受汉文化影响较早。土家族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一直使用汉文汉字,这对土家族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土家族书法艺术在武陵地区较为普及主要仰仗于佛教文化。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唐代佛教沿长江乌江就传入武陵主峰的梵净山,逐渐形成了这一地区的古代文明。至明代中叶,中央王朝、地方官员和土司首领在梵净山地区倡修了五大皇寺和四十八觉庵,钦命僧妙玄、翰林院编修深持、大方、明然、慧惺等高僧大德往来其间。先进文化及文化名人大量涌入,兴办了一批学堂书院,方便了土家族子弟就近入学攻书,为造就一批土家族书法人才奠定了基础。其次是蔡伦古法造纸工艺在印江新场、合水一带得到快速发展,其生产的白皮纸是价廉物美、经济实惠的书写材料,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土家地区无疑使当地学子有足够的纸张练书习字。这对这一地区书法艺术的普及和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清以来,土家族地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民间汉文字的书法大军,涌现了一批土家族著名的书法家,有的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级上层,其中有明宣德年间进士、吏部给事周冕,广东布政使田西麓,监察御史肖重望,云南巡抚敖中庆,兵部佥事田景献,户部员外郎,礼部给事张守宗等。这些文人墨客长期活跃在封建王朝的上层,颇具影响力,在土家族民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该地区的文化发展、书法艺术的普及提高起了相当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

进入清代,涌现了以印江为代表的全国闻名的土家族书法家。乾隆时期的王道行以书画著名,参加京城御考,与成亲王同榜,其画梅独占魁首,获得御赏,其书法名列第七,乃上乘之作。王道行书法笔力雄健、端庄凝重,下笔挺耸之势、匀称沉稳,笔画圆润从容、法度严谨、精气神毕备、力透纸背,人称其书有“道气”。道光时期,书法家周以湘,8岁便考秀才,人称神童,25岁时考取拔贡入国子监深造,后授直隶州知府衔,以军功改授湖南盐运使,赏三品封典,后改授广东军火局总办、海口洋药部办、南澳海防同知。周以湘承王、欧、赵诸家意蕴,用墨轻盈、干练骨劲、运笔流畅、神韵飘逸、仙气流溢,曾受慈禧皇太后召见题写“凤楼金阙”金匾获御赏,光绪皇帝曾以“戎马书家”匾相赐,其书作在湖广闽浙为世人争相珍藏,故有“没有周字的人家算不得书香门第”之说,人称其书有“仙气”。题书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匾额的严寅亮,光绪己丑(1889)科举人,习业于国子监时在书家云集的北京脱颖而出,为颐和园书写18方匾额和楹联32副,受到慈禧皇太后褒奖,亲赐“宸赏”玉印一枚,从此名噪海内。其书法端庄典雅、自饶风骨、蹲锋注墨、老辣凝练、气势凝重,行草奔放腾跃,有一泻千里之势,人称其书有“神气”。潘登云,号鹄臣,著名的全能书法家,博学多才,尤善书法,工于钟鼎彝器文,真、草、行、隶、篆均有所长,楷书运笔圆润,隶书遒劲古朴,行书飘逸潇洒,草书气势磅礴。清光绪年间在湖南常德书“万寿宫”匾额,笔法苍古,俨然秦汉之风,从此名震湘中,备受书法界称赞,求书者络绎不绝。还有一幅钟鼎文“百寿图”中堂,被书家视为珍品,人称其书有豪气。王、严、周、潘号称印江书坛四大家,是印江书法之乡的四大台柱。另有鄢师竹、唐钟英、魏祖镛、涂承弼、李伯蛟、白遂之、王佐之、魏幼安、柳宗芳、柳元翘、周西铭等数十人在书法界也很有名气,皆卓然大家。印江书坛,除一批知名书法家外,还有一大批“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民间书法能手,他们在乡党应酬方面大显身手,书艺精湛,各领风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间书法群体,使印江赢得了“书法之乡”的赞誉。

浓郁的文化氛围,直接推动了土家族地区书法艺术的普及和发展。书法作为一门形象艺术备受推崇,社会上普遍以书艺水平来衡量一个人的学识地位,一般有学问的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受到世人的尊重和敬仰。书法艺术不但是入学出仕的敲门砖,也是交际应酬表现自我身份的一张名片。在土家族地区,民间婚丧嫁娶应酬,佛寺、道观、教堂、宗祠、墓碑、书院、凉桥、阁塔的楹联、匾额、衔牌都是书法家展现自我的平台,都以写得一手好字为荣。

(二)土家族书法名家简介

周冕,印江人,明宣德七年(1432)以诗中试,授黄州儒学教授。明永乐年间,云南贵州首次联科取士,共有举人名额15名,其中贵州仅5名。周冕为贵州5名中的第3名举人,一时轰动全省。后他与印江的肖重望、田秋,思南的李渭在京居官期间,政绩颇著,又多次具有卓识的奏议被朝廷采纳。为表彰四人功绩,朝廷在京建“西台四杰坊”以志。周冕不仅以经史诗文著称,尤其擅长书法,晚年回乡后致力于家乡教育。据《思南府志》记载,“他在县内门生最多,并多成名,书艺精湛”,对印江文化教育特别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极大。自明中叶迄清,印江中进士10人,举人近百名,贡生、监生、生员等不下千人。

肖重望(1550~1631),印江人,自幼聪颖好学,博学多才,书法功底深厚。明万历乙酉(1585)科乡试第一名,次年进京会试,中进士,分发陕西府阂乡县、开封府祥符县知县,万历二十五年(1597)任陕州知州,后升任云南巡抚,万历三十一年(1603)任直隶监察御史,六年后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据《明实录》载,肖重望主要有六大功绩,一是请设湖南偏沅巡抚;二是请设云南贵州二省总督;三是请设思南府同知;四是请设安化县学;五是请设印江县学;六是代神宗皇帝视察云贵川陕,疏请汉夷安边。神宗皇帝为褒奖边远夷地的思南府在朝廷为官的四要员(田西麓、李同野、肖重望、敖中庆),在京城西街树石坊一座,亲题“西台四杰”四字。肖重望残留书法作品有《曹碑临贻》,印江河缝观音洞石联“利斧辟荒榛日照月临亿万姓颂张侯治绩,奇岩凿坦道山长水远百千里通禹贡车书”。

王道行书法作品

王道行(1758~1822),字兴庵,号竹村,贵州印江县城太阳山人。清乾隆己酉(1789)科进士,曾任陕西永寿、郃县、泾阳及广东新会、归善、徐闻等县知县,后升任惠州知府,因病未及赴任而死于新会官署,归葬思南高坪庄。王道行从小勤奋好学,赋性聪敏,磊落有奇气,精于诗古文辞和书画。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京会试期间,适逢皇宫举行书画遴选。王道行躬逢其盛,奉应试书,名列第七。其画梅评置第一,竞邀御赏,受主考官童二树高度赞誉,更受成亲王器重,曾自题一联:“墨妙敢矜能,想当年御考适逢,成邸叨陪名第七;兴来唯有画,叹藐躬几身修道,童君诩赞谱无双。”因其书画精湛,求书者甚众,遍留鸿爪。遗墨存世甚多,印江民族陈列馆收藏其立轴3幅,木黄村民收藏裱糊对联1幅,贵州省博物馆收藏墨梅2幅,其中1幅自题一绝:“占尽春魁柳未第,一庭疏影雪横斜;重他身份缘何事,只为能开冷处花。”另题有印江涂氏宗祠《椒衍新吴》匾、《涂山望族》匾、印江《文昌阁》匾、印江《依仁书院碑记》等匾额,著有《政余诗钞》《政字草》传世。王道行一生德艺双馨,深受世人敬仰。太常侍卿许乃济题赠道行的楹联“神仙官职双凫鸟,才子文章五凤楼”,江苏巡抚陈继昌题联“幸当择珉玉,足以静凡尘”、“直干自高犹源已远,澄宵上廓鳌纪下清”等,都是对他人生的真实写照。王道行把书画技艺作为传家宝,对儿孙影响很深。其子王佑之能文能武,书法很有名气,尤擅楷书,战死于抗击英军侵扰的广西苍梧战场。嗣孙王敦仁、曾孙、玄孙及第六代孙王峙苍等都是著名书法家。王道行书法对印江书坛贡献很大,其后的周以湘、唐钟英、鄢师竹、魏祖镛等均受其熏陶,影响至深。

鄢师竹(1828~1898),字行甫,号香泉、筛道人。19岁中秀才,34岁中举人,能诗善文,擅长书画、微雕,长期在县衙从事录事。书法上攻真草隶书,绘画技艺高超,山水花鸟、水彩墨竹不乏上乘之作,更身怀一手微雕绝技,常以核桃雕刻人物故事。曾费时月余在一枚杏核上刻出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像,让不少名家叹为观止。清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凌彝铭非常赏识他的奇才绝画和精湛微雕作品,将其名画《墨竹画册》和微雕作品推介到京城,被一些名家高价收藏,被赞为“香泉妙作”。凌知县离任时特推荐鄢师竹到广西桂林知府范瑜庆处,被委以教谕,在桂林期间创作有《临九成宫帖》、《二卸诗草册》。广西总督马丕瑶曾题诗“师竹师竹,经纶满腹;日照黔东,梅香华谷”以赠,对其评价颇高。鄢师竹告老还乡时,马丕瑶还题写一条幅“师竹鄢真雅人,搜索足茧空山里;因叹怀才老烟梦,仕之不遇类如此”,对其人品高洁佩服之至,对其怀才不遇深感惋惜。鄢师竹回乡后晚景凄凉,过着清贫孤独生活。

鄢师竹隶书作品

潘登云(1841~1933),号鹄臣,印江人,性格开朗,能言善辩,通经史训古之学,博学多才,常临池挥毫,行草隶书均有建树。

潘登云隶书对联

最早展露风采是在清光绪年间,湖南常德万寿宫落成,为其题为“万寿宫”匾额,其书笔法苍古,俨然秦汉之风,一举名震湘中。辛亥革命后,潘登云回归故里,慕名求书者接踵而至,原国民党贵州省长毛光翔、黔军师长车鸣翼、四川督军熊克武等政要都慕名前来索求墨宝。潘登云书艺精湛,字体各有所长,钟鼎文笔法苍古,笔力刚劲,复涵端严之神气;楷书结构严谨,气势圆满;隶书笔势收敛怀抱,蓄意回锋;行革飘逸潇洒,草书行云流水,大气磅礴而自然。惜其遗墨存世不多,印江县城许家盐苍还存石联一副“凿苔镶绿宇,搁笔热红岩”,还有隶书手函1本,真行隶书1本,钟鼎文屏条8幅,隶书对联3幅,其中“竹因虚受益,松以静延年”,“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虎气必腾上,龙身且久藏”,现藏于印江民族陈列馆。

潘登云篆书

潘登云蝌蚪文

周以湘(1824~1889),名倚,号茂之,印江人。自幼聪慧,酷爱书法,人称神童。6岁时骑在父肩上题书枫香嘴阁名和对联、碑文。8岁便考取秀才,20余岁上京会试,中拔贡,入国子监深造,后经朝考任直隶州通判。1866年授直隶州使职,赏花翎顶戴,授知府衔。次年以军功改授湖南盐运使,赏三品封典,其祖辈三代封赠荣禄大夫。1878年改授广东军火局总办、海口洋药部办。1883年任南澳海防同知。1889年卒于南澳海防住所,归葬故里。光绪帝遗赠为正二品资政大夫。其子为光绪丙子(1876)科进士,加封正二品虎门海关总督。周以湘书承王(羲之)、欧(阳洵)、赵(孟兆页)诸家意韵,干练遒劲,行书运笔流畅、飘逸仙气,楷书端庄俊丽、清秀娟美。受到清同治举人周西铭高度评价:“观其书,深沉处似徐季海,豪迈处似米襄阳,疏宕处似苏子瞻,圆劲处似颜鲁公,瘦劲处似柳诚悬。”其书深受同行称道,世人争相珍藏。特别是1877年奉慈禧皇太后召进宫题书“凤楼金阁”匾受慈禧赏赐后更是名声大振,特别在两湖两广闽浙诸省风行,凡书香门第均以有周字为荣,时有“没有周字的人家算不得书香门第”之说。周以湘早年离家,在故里遗墨甚为罕见,印江民族陈列馆珍藏并展出他的中堂单条各1幅(小楷折页),行书册籍共6本,玉带石砚一方。周以湘除精于书法之道外,还著有《弃不尽斋》诗稿8卷,画卷若干,惜多已散失。

周以湘行书作品

严寅亮(1854~1933),字弼丞,号剩庵、碧岑,别号阳坡居士,印江人。严寅亮自幼酷爱书法,14岁时为其祖父九十诞寿题写“竹苞松茂”寿匾,初显书法才气,19岁入思南府庠,后来从流寓印江的名士吴秋庄学经史诗文。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己丑科举人,次年赴京应试未中,入国子监习业,旋任清廷官学教习兼南学斋长。光绪十七年(1891)皇家园林颐和园落成,慈禧皇太后广征园名匾额楹联,时京城书法名家云集,慈禧太后独具慧眼,选中严寅亮题写的“颐和园”匾和楹联25幅,亲赐“宸赏”印章,从此名噪海内,声震书坛,求书者络绎不绝。1898年秋因父辞世,回乡守制3年,在家乡设馆收徒,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其间还应聘到铜仁“铜江书院”讲学,题书了重修《铜江书院碑记》。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京以监大使用,旋即改授四川后补知县。此间与蜀中友人以诗词书法自娱。辛亥革命后回贵阳,先后任省立师范教员、龙里知县、滇黔联军总指挥部顾问、省政府顾问,其间与贵阳社会名流杨覃生、桂百铸等结“希社”,以诗文书法为乐。严寅亮以上乘书法赢得殊荣,享誉海内。留下不少精湛书作,成都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广州中山公园,贵阳黔灵山麒麟洞,修文阳明洞,织金派济亭,黄平飞云洞,黄果树瀑布,印江梵净山护国寺“黔山第一”匾、汪家沟丰瑞桥、共济桥、文昌阁等名胜地都有他的墨宝。1903年在成都官书局任校勘时,书局同仁将他的行草书法辑印成册,名为《剩广墨试》。成都书法界名流陈矩观、张此民、侔学潮等为其写了跋,大赞其书法之精湛。陈矩观在跋语中写到“碧岑道兄书娟秀中自饶风骨,殆集唐宋诸家之长,南学时奉命书颐和园榜联、铁画银钩、辉映霄汉、莫不艳羡……蟠然严弼志,海内夙知名,橐笔走燕赵,为书动公卿……”张此民写道:“辛卯秋应征颐和园榜题、因之名重一时,求书者纷沓至来,案积纸累累然……云鹄飞鸿久擅名,榜题天语动神京,年来老笔纵横至,烟墨纷披玉版明……”侔学潮写道:“印江严子剩广,冲雅高洁,学识过人,书法其绪耳,辛卯岁征书颐和园额联,当时贤士大夫应者鳞集,而严子书尤称上意,盖异数奇荣也。”这些跋无不赞叹严寅亮书法艺术炉火纯青,同时也印证了严寅亮题写颐和园匾联无可争议的史实。

严寅亮书法作品

严寅亮《剩广墨试》(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陈列馆收藏)

书坛柳氏三杰:柳宗芳(1819~1876),字芷汀,印江人,清道光乙酉(1849)科举人,与贵州硕儒莫友芝同榜,清咸丰己未(1859)科进士。曾任四川灌县知县,以军功升知府衔,补直隶州知州、泸州百货厘务见委。柳元翘(1862~1922),字筱汀,柳宗芳之子,清光绪辛卯(1891)科举人,二十一年(1895)进京会试期间参加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签名,遭禁试3年。二十八年(1902)任安徽芜湖知县,五年后弃政从教,在两湖两广讲学。1918年回贵州参加编写《贵州通志》,著有《贵州通志·采访录》三册。柳琅声(1881~1955),柳元翘之子,清光绪三十年(1904),以廪生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保荐选送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归国后历任贵州湄潭县县长、四川南川县县长、贵州驻渝代表、贵州省印江修志局总纂。与武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后被孙中山任命为黔军总司令的席正铭交谊甚厚,其妹柳宝珠为席正铭妻。柳氏祖孙三代是诗坛书坛三杰,工诗古文辞,均有诗集传世。三人均自幼天资聪颖,酷爱书法并勤学苦练,书作遒劲中带苍古,于庄严中显潇洒,笔姿瑰伟,为世人所珍藏。柳元翘所撰书印江伊仁书院《邑侯赖老父台大人德政碑》,现存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档案馆。

魏经略(1905~1980),字纶,号诩髯,印江人,当代著名书法家魏宇平之长兄,酷爱书法,受其叔父魏幼安(毕业于北京大学、书法家)影响最深。1924年考入北京朝阳大学中文系,三年后毕业留校在学生处工作,曾任朝阳大学三青团书记、铜仁县县长、三青团中央宣教部副部长、三青团中央秘书长兼宣教部部长、国大代表、南京大学客座教授、重庆大学教授。1950年后在重庆市政协工作,直至去世。魏经略擅长书法,常与当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切磋书艺,交情颇深,其书法具有于派韵味。在四川成都、重庆留下书作颇多,成都青城山观月亭对联“弥天宿雾收万象还恢飞;一日凌云出群山齐失高”出自其手。贵阳花溪缀溪桥畔有长联“南去是番塘,尽五溪烟雨,百粤遐荒,便远涉重洋出万国;北来经驿路,问九十关山,三千世界,谁长驱天马入神京”。晚年回故里,作了集毛泽东句联“一截还东国,高峡出平湖”隶书一幅赠家乡人民。

王峙苍书法作品

王峙苍(1911~2007),字茂芝,印江人,1935年毕业于重庆“新闻讲习班”,任四川省政府主办的《济川报》编辑,1945年返故里在印江中学任教直至退休,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书协顾问、贵州文史馆研究馆员、贵州省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峙苍出生于书法世家,是清乾隆时期著名书法家王道行的嫡系玄孙,曾祖、祖父、父亲均擅长书法。王峙苍幼承家学,喜研文史,师从贵州四大硕儒之一的廖葆珉先生攻经学和古诗文辞,又师从冉寿彭先生学习书法,师从著名国画家谢小如先生研习国画、并受著名书画家雕刻家鄢师竹影响,钻研雕刻技艺,是集诗、书、画、雕于一身的多能艺术家。尤嗜书法,篆、隶、行、草、楷各体兼容,行草雅劲秀逸,楷书皈宗羲献,端庄隽秀,隶书遒劲敦实,刚柔相济,力透纸背。他喜画兰竹,常挥毫泼墨,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秀媚流畅,雄姿挺拔给人以美的享受。王峙苍先生作书著文丰宏,著有《家山话楹》、《隶味》、《历代书法名家识微》等,墨迹遍及祖国各地,或镌刻于名山大川或收藏于楼堂馆阁。1984年撰题的《黄河颂》被收录于黄河碑林,作品入选“遵义会议五十周年专集”,参加“北京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黄帝陵书法展”、“河南、安徽、江苏、贵州四省书法联展”、“贵州与东北三省联展,在北京举办的“贵州风光诗画展。”,还参加“中日和平友好十周年书法展”、“孔孟故里书画展”、“全国书法篆刻大赛联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暨贵州解放四十周年纪念展”、“上海江南杯全国书法大赛”,并多次获奖,如第十一届亚运会荣誉奖,“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暨党的一大所在地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新建落成”题词荣誉奖。1990年8月,王峙苍先生被编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王峙苍先生在诗词楹联、绘画金石篆刻方面造诣很深,曾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魏宇平书法作品

魏宇平(1917~2010),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自治县峨岭镇太阳山人,毕业于四川大学。青年时期投身于抗日救亡民主运动,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其机关报《民主报》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坚持泼墨挥毫,书艺日臻化境,曾任重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重庆诗词学会会长、重庆书法顾问、重庆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重庆文史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名人协会会员。魏宇平治学严谨,熔古人碑帖精华于一炉,博采众名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其书法浑朴轻刚,笔力内透,神采外溢,左右翻卷,酣畅淋漓,奇古豪宕,自然天成,静如苍松翠柏,动若流水行云,眼底缤纷墨妙,天然溢彩流芳。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曾称赞其书法“朴实无华、飞流击石”,原国务委员李铁映给他题词:“老树饱风霜,白云纵古今。”魏宇平书法作品频繁入选国内外书法大赛,广泛流传,1981年在澳洲广播电台主办的国际书法比赛中获奖。1982年出版《行草唐诗六十首》书法集,深受书法爱好者欢迎,发行量超过16万册。其书法作品被国内外众园林馆所名胜地收藏,并入选《当代著名老书法家十六人集》、《当代著名老书法家作品精选》、《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墨迹选》、《中日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集萃》等专集。

魏宇平书法作品

土家族地区书坛英才济济,群星璀璨,从清代至民国还有不少著名书法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书法群体,他们的成就推动了土家族地区书法艺术的发展,为土家族聚居的印江赢得了“书法之乡”的赞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上述书法名家外,还有被孙中山任命为民国民政总长的徐龙骧、国民党陆军少将田仕珍、贵州四大硕儒之一的廖葆珉、题书印江文昌阁楹联额题的魏祖镛书画奇女子潘纯瑶、遵义府训导诗人田慎修、被云贵总督岑硫英称之为“戎马书生”的廖凌霄以及张少伯、张伯谦、戴仁禄、涂承弼、魏幼安、吴长安、唐钟英、白遂之、周西铭、吴步云等340余人,皆卓然大家,无法一一列述。此外尚有一些处僻穷乡,几乎足不出户的书法爱好者,多因没有崭露头角、大显身手的机遇而名湮草莽,伏处牖下,艰辛耕耘,终其一生而不为世人所知,只在本乡本土作乡党应酬,而散见于各地祠庙匾额碑碣石刻,婚丧对联,不乏其佳作。

现代的杨昌刚、汪定强、王新华、吴昌军、安天富、代传节、魏敦全、严天惠、严天荣、禹新民、黄廷陛、李浦渊、李敦礼、安天权、许义明、张安邦、侯兴平、李国麒、田仁伦等220余人各领风骚的书法名家及大批无缘显名的书法能手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热爱书法、尊重书法人才已蔚然成风,仅“书法之乡”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就有全国书法协会会员5人,贵州省书法协会会员26名,铜仁市书法协会会员70余人。土家书法艺坛,名家辈出,书法传承,后继有人。

(三)书法教育与传承

土家族地区历来很重视文化教育,书法教育又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土家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主要有书院、社学、私学(塾)三种形式,早在宋代沿河县城东大漆树乡就创建了鸾塘书院,为土家地区最早的书院之一。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创办了书院、私塾、义学、社学,这些私学一般规模都不大,从几人到十几人。私塾是对学子进行启蒙教育的基地,塾师要聘选通晓经书学问、字写得好的人担当,教材一般是“三字经”、“四书五经”之类,教学内容基本上是“读、写、背”。而“写”又是教学的重点,学子启蒙就学写毛笔字,按“填红模”、“填黑模”、“跳格”、“临帖”的程序,循序渐进。塾师对学子要求极严,规定学子每天写大楷、小楷各若干篇,完不成者则要受“鞭笞”、“打板子”、“罚跪”等处罚。在土家地区塾师学问浅薄,字写不好的就要被“端红砚台”(即把塾师赶走),“端红砚台”是塾师最大的耻辱。

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地区,学校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就印江而言,1951年全县有小学75所,在校生6343人,教师329人;1995年全县有小学235所,在校生48606人,教职工2483人。中学教育、职业教育也发展迅猛,学校文化教育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化得到高度重视和继承发扬。土家族地区书法又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春天,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文化教育部门把继承和发扬书法传统放在主要工作位置,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活动,每年都要举办一两次书画展览。通过书画展,发现和选拔书画人才,把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举荐到地、省甚至全国参加大展。

许多县还以政府“红头”文件规定,中小学要配备书法教师或聘业余书法教师开设书法课程,作为传承书法艺术的主要手段。举办书法培训班,成立各类课余书法学习小组,培养和造就一批书法人才。各县都成立了书法协会,团结、培养、锻炼书法人才。每年春节前夕,由书协牵头在全县各城镇为群众代书春联,营造浓烈的书法艺术氛围,对当地的书法爱好者也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学校教育是书法教育与传承的主线,然而民间民俗活动也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在土家族地区,民族节日、婚嫁、丧葬、建房、迁居、祭祀、祝寿、宗教信仰、傩事活动、书信契约等都离不开书法,锻炼造就了一批书法人才。春节前家家户户要写春联,出灯要写灯牌、灯讯海报;婚嫁要写书子、袱纸封包、对联、贺彩;丧葬要写讣文、挽联、祭文、挽幛;立房除写对联外还要写贺幛,连榨梁粑上都要写“吉星高照”“紫气东来”“福禄寿禧”“金玉满堂”等吉利祝福语;宗教朝山拜佛活动要写对联、楹联,“佛光普照”万名伞佛帐等。特别是傩事话动要写的内容更多,如神祇牌位、吊子、表章、楹联、符箓、祖师法号等。家龛(俗称香盒或香火)是每家每户必备的祭祀祖宗的神圣场所,写香火除写“天地君亲师”外还有民间信仰的神农、观音、孔子、四官神、关羽、文昌、灶神等神位和列祖列宗的牌位,写香火要求特严,非常讲究,没有名望且书法平庸的人是不能胜任的。香火写得好丑,除体现书写者的功底外,还体现这家人的文化品位和在乡邻中的声望。这些民间民俗活动是锻炼书法人才的平台。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书写者互相攀比、暗暗较劲,观众评头品足、书家评点,相互取长补短的良好风气。这种风气有力地促进了土家族地区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

(四)书法组织及书法活动

民国期间,土家族地区基本没有专门的书法组织,书法活动一般由县民教馆或群艺馆临时组织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是分散的、小型的、零星的,以书法展览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或由县文化馆、文教科(局)负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陆续成立了专门的书法群众组织。1984年12月5日“书法之乡”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当时是印江县)率先成立印江书法协会。土家族著名书法家王峙苍、张世麟为书协名誉主席,唐仕元、陈常琨、梁桂林为副主席,覃义元为秘书长。此后印江的朗溪、木黄、缠溪、板溪等乡镇也相继成立了“农民书画协会”、“农民老年书法协会”“老年书法协会”等书法组织。这些书法组织每逢大型活动都要举办书法比赛或书法展览,平常赶场天也要进行书法露天展览。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书法协会成立时举办了一次较大型的书法作品展,展出作品140余件,其中贵州省外佳作15件、贵州省书法家协会7件、铜仁地区书法家协会7件、本县110余件。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书法协会成立后每年都要开展各类书法活动,组织一两次全县书法展,举办一两期书法培训班、书法笔会、书法表演、代写春联,并与邻县合办书法联展,在中小学中开设书法课或书法讲座,由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梵山印水翰黑香》的专题书法电影片。

德江、沿河、思南、石阡、江口等地也先后建立了“书法协会”、“书画协会”、“老年书画协会”等群众组织。1986年9月石阡书法协会主办了三县(石阡、思南、印江)书画联展,展出作品35件。通过三县书画联展后,组委会确定三县联展发展成为铜仁地区“西五县”书画联展。1987年,思南县举办了首届“西五县”书画联展,展出作品100余件。1988年由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举办“西五县”书画联展,时任铜仁地区行署专员房建平为联展剪彩。1989年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主办“西五县”书画联展,展出作品100余件。1999年7月,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普及书法基础教育,提高全县书艺水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同时召开“书法之乡”研讨会,贵州省文联、铜仁地区文联、全国书法家协会、贵州书法家协会及政府工作部门负责人150多人参加了会议。2003年贵州省文化厅命名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镇为“书法艺术之乡”。

2004年8月,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举办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梵净山书法培训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聂成文,全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张荣生、刘子华、周俊杰、李松等著名书法家亲自授课,全省各地、州、市县124名书法爱好者接受了培训。

2007年8月,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防洪堤上建起1471.5米长的书法长廊,长廊用花岗石板镌刻书画作品960幅为护栏,供游人观赏。

2008年12月,由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中共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08中国梵净山国际书法大赛,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书法作品938件。

(五)土家族地区书画艺术作品(集)

清光绪三十年(1904)严寅亮作《剩广墨试》由成都官书局石印出版,系严寅亮书法作品拓印本。当时国内书法名家张此民、陈矩观、侔学潮等为其作了跋,赞扬严寅亮题书《颐和园》匾联获慈禧御赏玉印,功成名就、名噪海内外后急流勇退的品格。

王峙苍著《榴霞书屋书画集》,16开,铜版纸印刷,收录著名书法家王峙苍先生书画作品314幅,其中书法作品175幅,扇面书法5幅,名家书画收藏品23幅,国画59幅,还有王氏祖辈遗存国画拓片等。

印江籍旅台土家族戴传节著《书乡试笔》,以小楷、行书为主,共分6个部分,行草《我的一生概述》、《唐诗宋词四十二首》、《王羲之草诀歌》、《三李诗词选书》、《千家诗选书》、《花间文艺集子》等共146页。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协文史委编《印江文史资料·书法专集》,2000年9月出版。全书分为概述、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印江书法发展历史和各个时期书法名人简介及其作品选介。

印江书法艺术专题电影片《梵山印江翰墨香》,1994年9月由峨眉电影厂拍摄制作。影片主要纪录印江清代以来王道行、周以湘、潘鹄臣、严寅亮、魏祖镛、魏经略、魏宇平、王峙苍等土家族著名书法家的书艺成就和历史贡献,全面介绍印江书法教育和书展活动情况。

肖忠民主编《印江书法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发行,全书120万字,共22章,附录全国著名书法家启功、赵朴初、萧克、王震、张荣生、白煦等题词和历代印江籍书法家存世作品。《印江书法志》着力记述印江书法文化的发展史,较全面地反映印江民族文化、印江教育史、印江书法人才的孕育史、印江历史文化底蕴的潜在能力、沉淀背景社会因素、书法之乡形成之因等。同时也反映了中共印江县委、县人民政府把书乡文化发扬光大、自上而下、书艺机构完善的措施得力,注重树人、树艺、树德,真正弘扬了书乡传统文化。

二、绘画

土家族绘画既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优良的传统。

(一)土家族绘画的历史概况及发展

贵州虽然地处西南,在历史上被认为是蛮荒之地,但早在殷商时期就与中原有交往。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是土家人口比较多的地方,隋代开皇九年(599)设置务川县,使务川与中原关系更加紧密,来往更加密切,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在贵州的传播也加快了。从位于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江渡河两岸的“大坪汉墓群”等处古刻画看,当时的绘画艺术已达到很高水平。画上的马通体肥硕,两眼伟神;画上公鸡、吹箫俑、青龙对弈等,都很生动。

唐代,在今印江、思南、沿河、德江等县区域,置思邛县、思王县,明初改设思邛江长官司、朗溪长官司、厥宅长官司,致使这些土家族聚居的地区进入了中央政权的版图,使贵州这一带土家族聚居的地区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交流更加密切,促进了绘画艺术在这一带的普及和提高。

王道行梅花作品

明代,在今土家族聚居的印江、思南一带,出现了周冕、肖重望等一批书画大家,对土家族聚居的黔东、黔北这一带的书画艺术的推动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清代,黔东地区的印江县,绘画艺术盛况空前,出现了王道行、鄢师竹等为代表的书画大师。

清代以后一直到现在,黔东地区的印江等地的绘画艺术蓬勃发展,涌现出了王峙苍、潘纯瑶等很多代表人物。

(二)绘画组织形式

由于书画同出一源,所以,历史上的书法和绘画的组织基本上都是一个整体。后来,历史的发展,随着书画艺术家着力的轻重不同,取得的书与画的成就不同,书与画便出现了各自的组织。绘画方面便有了画院、画坊、画社等组织。至1977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各方面发展很快,绘画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绘画民间组织得到了发展,除了画院、画坊、画社外,私立的美术学校组织学员学习绘画艺术,还有图画班、美术班为少年儿童课余学习绘画建造了一个平台。

另外,还有各地书画协会、书画研究会、画院组织的绘画比赛、画展,还有各地书画协会、书画研究会、画院组织的采风、考察等活动。还有个人举办的画展。学生进入各类美术院校的美术班深造,尤其是铜仁民族师范、思南师范为土家地区培养了大量书画人才。

(三)土家族聚居地的绘画艺术代表人物及部分作品

王道行,拨贡,后分发陕西州判。当时乾隆皇帝喜爱书画,在皇宫举行书画遴选,王道行应奉试书,名列第七,所画梅花独邀御赏,评置第一。后来,王道行自题一联:“墨妙敢矜能,想当年御考适逢,成邸叨陪名第七;兴来唯有画,叹藐躬几生修道,童君诩赞谱无双。”王道行的墨笔写意梅画堪称一绝。

鄢锜,酷爱书画,山水花鸟,无所不佳。特别是他的墨竹,堪称精品。清咸丰年间,揖有《墨竹画册》,描绘了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不同时节、不同情景的翠竹,栩栩如生,意蕴深远,情趣盎然。而且,这些画作都有题诗,题诗字体古雅、句意清新,是画与诗、书完美结合的上品。

鄢师竹,早年在外为官,喜郊游,很受名公巨卿称赞。沈瑜庆曾撰联:“诗品清新得三唐神韵,襟怀潇洒有两晋遗风。”鄢师竹于光绪末年期间回到煎茶溪老家,60多岁病逝。思南府教授王鹤松撰写一副挽联:“三绝画书诗,数千百里之间皆留陈迹;一生老病死,十二万年而后再见斯人。”

鄢师竹兰花扇面

王峙苍,精于画兰竹,常挥毫泼墨,寥寥数笔,鲜活的梅兰翠竹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他的画作被省、地有关部门收藏,雕刻也很有建树,曾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第十一届亚运会书画展荣誉奖”等。

王峙苍梅花画

王峙苍松竹梅画

潘纯瑶(1909~1989),女,号汝娥女史,印江人,被称女画家、女诗人,是清代书法家潘鹄臣的孙女。潘纯瑶的父亲潘阳生以装裱书画为业,对其爱好绘画有很大促进,潘纯瑶在印江女子学校等校任教,毕生画了不少佳作,诗画合璧。一幅《圣墩奇景》画题诗:“积雪墩山岭,晶晶跃碧空;彤云渐色浅,磐石喜衣戎;鸟宿栖何处,樵夫绝履踪;冰心浓一片,自在玉壶中。”1996年,成都展出她的《蝴蝶图》、《牡丹图》、《兰花图》,被外商高价收买。

潘纯瑶蝴蝶图

土家族文化大观